•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海報視覺設計是一個社會時代的寫照,它乘載著人們此時、此區域的思維與 關注的議題,透過圖像、文字、色彩或編排訴說想法及解決問題。在這資訊科技 爆炸的年代,海報視覺設計的呈現也變幻莫測,各式各樣的訊息不斷透過嶄新的 意念,來刺激我們的雙眼,環繞著我們的生活。因此,身為設計師的我們,究竟 該著眼於什麼樣的視角,來呼應我們的日常所見? 運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訴說,能 帶給觀賞者更多的趣味性及「視覺思考」呢? 德國亦心理學家 William James (1980) 曾說過:「我們所感知的一部份來自於我們眼前客觀的事物,但更大一部份來自 於我們自己的腦袋。」

以「錯視」為手法,意在探討視覺(vision)與知覺(perception)所產生分歧的現 象,此兩者所夾帶的曖昧或相互矛盾,形成圖像的視覺張力。十九世紀後許多科 學、數學家、心理學家等相繼提出不同原理的錯視現象,讓視覺科學大放異彩,

而在在藝術史脈絡中,也有許多運用錯視手法的例子,著名的二十世紀未來主義 (Futurism)畫家杜象(Marcel Duchamp)的「下樓梯的女子」,透過不同時間的視點 併置,利用靜態圖像交疊出女子下樓的動態效果;同世紀的超現實主義

(Surrealism)畫家達利(Salvador Dalí )、瑪格麗特(René Magritte)則善用圖形與空間 的曖昧關係,營造出作品更多的想像空間。在錯視的視知覺分歧過程中,觀者會 產生視覺思考、嘗試改變視角或回顧過去的經驗,來檢視眼前的錯覺現象,因此 錯視圖像設計除了關乎美感的體現、色彩的搭配,更多是帶給觀者視覺的思辨,

及探討圖像背後所隱藏的意涵,希望能透過本研究開拓錯視圖像更多的形式表現 可能,從其發展脈絡加以探尋,並提升自身對圖像的解構與敘事能力。

而視覺傳達緊繫著社會脈絡,視覺設計對於當今公共議題之關注亦不容小覷,

但欲論及公共議題,便不得不探究公共利益的行使,其伴隨而來的政策、法律,

2

是否真切的關注台灣這塊土地演變,以及每個人民的基本權利呢? 台灣都市更新 不斷持續進行中,近年來土地強制徵收、房屋強制拆除、人民被迫遷移的社會事 件也不斷在上演,過去的樂生療養院、大埔章藥房事件…等等,我們該如何喚起 人們對於生活環境、文化資產、自身權利的關注? 去看見相關事件的問題所在?

本研究將聚焦於錯視圖像的應用及其公共議題的案例討論,並透過錯視諸多的造 型原理中,嘗試呈現此種對立、矛盾、詭變的視覺思維及心理狀態,擴充自身在 不同角度上看待土地政策議題的視野。

1-2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要以錯視的表現手法加以探討,並應用於土地政策議題之視覺設計。

研究範圍設定如下:

一、案例分析採用著名錯視設計大師作品,以及應用錯視手法探討社會議題、環 境、土地之海報設計來做為研究,其錯視包含幾何錯視,和生理錯視中的運 動錯視、漸變錯視,以及認知錯視中的圖地反轉、漸變反轉與多義圖形之 平面靜態圖像,至於多媒體、動畫、包裝、立體雕塑等媒材不在研究範圍內。

二、本研究之土地政策議題,係以台灣土地政策中的許多具爭議之公共議題 為主要探討對象,包含土地徵收的安置補償制度探討、環境保育與文化維護

等。故其政黨關係不加以探究。

3

1-3 研究方法與流程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創作實驗法為主,先訂定研究限制與範

圍,根據研究目的尋找相關史料,並進行案例分析,以積累先備知識及勾勒更完 整、多元的創作脈絡。

再者,探討錯視的種類、歷史發展及創作上的應用,並深入探究譬喻應用於 視覺設計的效能,追溯一戰以降之公共議題海報發展,揀選不同時期、不同議題 舉例之,在回歸台灣土地政策議題的討論,蒐集近年相關研究,構思主題研究方 向。

案例分析則進一步以知名設計師作品為例,分析其錯視表現的應用、一般公 共議題,及環境、土地議題的討論,最後彙整出幾種錯視表現手法,結合於土地 政策議題創作,其研究流程如圖 1 所示。

.

4

\圖 1:創作研究流程圖

5

1-4 相關名詞釋義

依循本研究中所提及之專有名詞,針對土地政策議題加以解析,說明其運用 於本研究之探討面向。

土地政策議題

本研究之土地政策議題,針對台灣土地政策與執行過程之爭議加以探討,一 個國家的開發,土地的分配與利用是必經過程,然而過程中必然會許多不平等及 不妥的情況,必須透過政策不斷檢核與修正,以維持環境與社會的永續發展。本 研究主要探討土地政策爭議中的三個訴求:其一為文化的維護,包含對地方文化 脈絡的了解,在時代變遷與都市更新中有效保留且傳承地區文化特色;再者是環 境保育的重要,開發過程中,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為主要課題:第三為土地徵收的 補償制度所帶來的縉紳化(Gentrification)現象,縉紳化又稱仕紳化或紳士化,

多半指一地區都市發展過程中所造成的經濟結構改變,使該地區貧富差距更趨明 顯,在台灣土地徵收補償中,經濟能力較低者常因無法負擔都更後的高房價,被 迫僅換取補償金而流離失所,或短期內遷移,經年累月後導致貧者愈貧、富者愈 富的 M 型社會結構。

土地政策所衍伸之相關議題,過去較少被應用在視覺傳達表現上,多半僅於 社會運動的相關文宣中可以見得,筆者希冀能透過海報傳達相關訴求,讓更多人 關注、參與,提升土地政策之品質,讓台灣更多美好環境、人文風情得以永續。

6

7 多‧瓦沙雷利(Victor

針對歐普藝術(Optical Art)先驅維克 多‧瓦沙雷利(Victor Vasarely 1908-1997) 1929 年至 1992 年間 72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