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動態能力之內涵與定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由此可得出,能耐觀點與資源基礎觀點最大差異之處在於對於組織能力的探 討。接著眾多學者陸續提出企業能耐觀點的討論,從關於能力的分析,如 Leonard-Barton(1992)認為能力可分為四的構面探討,分別是知識與技術基礎、技 術系統、價值與規範及管理系統。此外,更為重要的是,為避免能力僵固,企業 應持續使組織學習,並認為組織學習的需求是維持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到接續 深入討論組織學習對核心能耐更新的重要性,Senge and Sterman(1992)指出核 心能力如何有效的轉換為創造、建構與維持競爭優勢習習相關,其中最為關鍵的 即是組織學習,強調組織間應靠相互分享、理解以持續發展核心能力。故能耐常 被視為集體學習(collective learning)過程的結果,為一獨特之能力,最終在企 業活動及程序中被呈現出來,故可說能耐觀點深入探討的是企業長期成功與能耐 正確發展之相關性(吳錦錩,2006)。

綜合而言,能耐觀點以組織學習的觀點進一步分析資源基礎觀點配置資源能 力的差異性,但其學習的存量概念是需要組織內或組織間進行長期的溝通協調,

核心能力才得以發展。然而,在企業累積豐富及獨特資源的同時,企業面對的外 在環境也日趨複雜且又較上個世代更為瞬息萬變。為了能更即時的因應高度不確 定性的外在環境,以Teece為首等學者認為應納入更多關於外在環境變動的思考 因子,以發展企業資源與外部環境高度互動下的策略分析之框架,故動態能力

(Dynamic capability)此一理論逐漸發展成形。

第二節 動態能力

一、 動態能力之內涵與定義

動態能力此一詞首現於1990年,而後由Teece

,

Pisano, and Shuen(1997)有 效整合出一具體架構,並定義動態能力為企業整合、建構內外部能力(competence)

以應對快速變化環境之能力。並認為動態能力因此反映出組織在考量既有市場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位條件和路徑依賴下獲得創新競爭優勢能力之內涵(Leonard-Barton,1992)。且 此處的能力應定義為組織能力(organizational competencies),意指管理和組織之 過程,或組織當下實踐或學習之模式。Helfat(1997)也認為動態能力能通過改 變組織的資源基礎,為企業開闢新的策略選擇或所謂「路徑」(path)。而Luo(2000)

定義動態能力是企業創造、配置和更新組織基礎的能力,認為動態能力要素包括:

獨特能力的擁有、能力之調度及分配、以學習創造新能力以進行能力的更新。並 以分析多國籍企業的實證研究說明企業可藉由動態能力創造、轉換、整合及開發 獨特能力及資源提升組織創造資源報酬之能力並持續追求競爭優勢。

Eisenhardt and Martin(2000)則認為將動態能力定義為一種能力過於抽象,

故重新定義動態能力為企業使用動態能力之過程,以其匹配、甚至是創造市場變 動。過程包括創造、整合、合併及釋放資源,也就是說當市場出現、衝突、分裂、

發展或停滯不前時,企業重新配置資源的一種組織流程。也就是說,具體而言動 態能力可展現在企業執行像是併購、策略聯盟、新產品開發、策略制定或知識轉 移及複製例程等過程。此一定義除了開拓動態能力觀點中關於組織過程的討論之 外,還擴展了動態能力的原始定義,將市場變化及對外部變化的響應納入分析,

並認為動態能力之運行並不限於快速變化的環境之中。

不過當然也有學者更進一步從能力及學習觀點分析動態能力的組成。如 Zollo and Winter(2002)之定義,認為動態能力是經由集體活動學習而得且穩定 的模式,而藉由此模式組織可以系統地生成和調整組織營運慣例,以提高組織效 率。此一概念認為動態能力是建構於組織慣例之上,也就是說動態能力與營運能 力是不相同的。營運能力經由績效的反饋會自動演化,而動態能力是為追求修改 營運慣例而由重複調用、學習而得之高階管理能力的集合。故在此定義中,動態 能力可說是由不同的學習機制共同進化而成,使企業得以有系統性地修改組織運 作程序,以期獲得更有效率之營運慣例之能力。此外,藉由定義指出學習的穩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似的觀點是由Zott(2003)所提出的,定義動態能力是存在於組織中的應變過程,

為一作用於引導資源配置的歷程,經由學習而成為營運慣例,以變化(variation)、

選擇(selection)、維持(retention)改變企業的資源組成,進而影響企業於產業 中的競爭優勢。

綜合至此動態能力定義之論述不難看出大致的分析架構仍是建立在由Teece et al.(1997)認為的三大構面:整合、建構和重構來進行不同角度之論述,試圖 理解動態能力之組成及運作,而且多數學者皆強調組織學習對於動態能力之重要 性,認為動態能力藉由長期學習而成一具系統性之模式,故而後便有學者視動態 能力為慣例變革之論點出現。然而此一概念時有內涵過小之嫌,故Teece, Pierce, and Boerner(2002)除了指出並非所有動態能力皆可源自於營運慣例,如資訊處 理能力,其重要性在於可使企業識別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及感知其中之機會,還 強調以管理能力感知機會的重要性。而Denrell, Fang, and Winter(2003)也認為 在不斷變化之換中識別策略機會的能力提供了潛在的持續競爭優勢來源。

對此,Teece et al.(1998)便提出補充,認為動態能力是感知與抓住機會,

重構與保護知識資產、職能能力、互補資產及技術以獲取持續競爭優勢的能力,

而後進一步於2007年提出更為明確之定義及分析框架,認為動態能力是持續以快 於競爭者的速度感知、搶佔先機實現並進行必要資源重構之能力。此外,Teece, Pierce, and Boerner (2002)還指出以管理能力感知機會的重要性,也就是說除 了認為學習是創造及發展動態能力之重要機制外,高階管理者對於外在機會及威 脅的感知及確認之能力也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其他從管理能力觀點討論之學 者如,Ander and Helfat(2003)則提出動態管理能力(dynamic managerial capabilities)一詞,認為該能力為管理者創建、擴展及或修改、重新建構組織資 源基礎和競爭力之能力,而其決策結果最終體現於組織。且與動態組織能力相同 的是,動態管理能力也是源於先前的學習及經驗累積;以及Zahra et al.(2006)

更視管理者角色至關重要,認為動態能力是主要決策者以適當的方式重構企業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資源和慣例能力,並可擴展至新創企業。故動態能力必須考慮管理者的決策方式 與選擇,而其搜尋、行動與學習行為即是動態能力異值性的來源。故Helfat et al.

(2007)依循此邏輯,總結定義動態能力是企業有目的性的(purposefully)創造、

擴張或調整資源基礎的潛能(capacity),並視此處的潛能為企業完成任務所需的 最低能耐,認為資源基礎的變化只是說明組織是以不同與以前的方法做事,並非 一定代表效率之改善。至此,雖然針對動態能力的細部定義仍有尚待各大家學者 深入分析之處,但總結來說,動態能力認為的動態不是指環境變化速度及程度,

而是指企業能夠持續變動或更新自身資源基礎,並強調動態能力描述的不單只有 能力之概念,還包含組織整體協調及學習之過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