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商業模式與動態能力之互動分析框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結構和整體管理模式是具有一致性的(Birkinshaw and Ansari,2015),換言之,

如果沒有充裕的財務及強大決心支持,就實務上而言,既有業務之極端轉換(例 如,跨足全新技術領域、全面性客戶基礎之轉換或組織改革等顛覆性變化)將難 以執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商業模式若與既有業務有較高之適應性,業務轉 換雖然較容易實現,但同時也代表著此類商業模式之微調轉換不足以使企業重新 獲得競爭優勢,但可增強價值之獲取能力,故就過渡時期而言,對企業還是有所 助益的。總結而言,維持商業模式之連貫及一致性是相當重要的,然而其中尤其 重要是,正確實現客戶所需之價值主張,才能為企業提供持續的收益流。

三、 商業模式與動態能力之互動分析框架

Teece(2018)表示動態能力包括對知識及資訊的感知、獲取和轉化之能力,

而建構並實現商業模式正是需要企業具備這些能力。商業模式的本質在於企業將 價值創造並傳遞給客戶,進而使企業獲取利潤而成長,而企業動態能力決定其資 源整合效率及相關所需之成本,故換言之,企業動態能力若能有效發揮,即可將 企業單一或眾多之商業模式與客戶需求相互結合,並協調與合作夥伴之資源及能 力,共同面對新挑戰並解決之,使企業能持續適應外部環境,提升競爭優勢。

Helfat and Martin(2015)在其研究中也明確指出,設計和實施新的商業模式是 企業動態管理能力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更甚而可以說是重要之構成要素。

此外,有些研究定義商業模式涵蓋策略分析,但Teece(2010)則認為兩者 雖具有密切關係,但商業模式應是可被獨立分析且強調執行細節之行為模式,而 且策略根據Rumelt(2011)之研究,將其定義為一系列具連貫及統一性之分析、

理念、政策、觀點和行動,企業以其回應市場之高風險挑戰,為一全面性地說明 了企業如何競爭之方式。故透過策略分析,企業得以選擇特定之商業模式、區分 市場範圍,及最佳進入市場方案等,通常而言,企業常會屏棄既有之商業模式,

改以執行新商業模式以期獲得持續性之競爭優勢。Casadesus-Masanell and Ricart

戰,也是企業動態能力能有所發揮的時候。故Teece(2018)進一步提出結合動 態能力與商業模式互動之分析框架,不僅反映出了動態能力與策略之相依關係,

更顯示出商業模式之設計實為動態能力所支撐,而具備動態能力之組織能迅速實 施、測試及完善商業模式之設計,其整合後概念性框架如圖2-8所示。

圖2-8 動態能力與商業模式及策略互動之框架 資料來源:Teece(2018)

此架構可分析在動態能力理論框架下,商業模式之設計、創新與運行,重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從決策到設計創新及最終之運作與協調。因為商業模式之成功其實取決管理架構 之設計、資產有效配置和組織學習修正功能,這些實為動態能力之核心功能。

若從企業創新角度來看,企業首要步驟即是發掘感知有潛在需求待滿足之客 戶存在,進而提供具價值之產品或服務,而成功之商業模式即可提供客戶解決方 案,並使企業獲利,故如框架所示,商業模式實為獲取能力之內涵所在。而從實 際操作角度來看動態能力的強弱決定了商業模式可選擇之範圍(Teece et al.,

2016),且企業通常依靠動態能力重組既有之商業模式之構成要素,進而修改出 新的且符合現況發展之商業模式,故由此可看出商業模式之構成要素實為企業一 種重要資產(Teece,2015)。

而組織之設計及結構也會影響商業模式創新和動態能力,也就是說靈活之組 織結構較易響應創新活動之實施,且具權力下放政策之組織也較易參與創新之感 知階段,故Teece(2018)指出想要快速實施並調整一個新商業模式,必須具有 強大動態能力,且其組織構成之設計須以創新性及靈活性為主要訴求。此外,還 認為建構商業模式其中一系列之核心問題皆涉及對知識資產的控制及使用。當企 業擁有強大的知識產權時,通常「授權許可」之商業模式為一值得考量方向,但 又不諱言的指出,目前幾乎所有的知識產權並未得到充分的保護,故可行之策略 性商業模式可能需要相當大量之投資所支援。故由此可見,若為一個確切可行的 商業模式不僅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商業環境,也能符合現實之法律、社會及地區政 策之實施。

故總結而言,企業需要利用動態能力來建構商業模式及後續之執行協調,而 成功可行之商業模式實為企業之資產,且動態能力能更進一步體現於企業將商業 模式與外在環境條件互相配合,使之運作良好。並認為一個好的商業模式能透過 選擇研發或外包等決策制定,有效率地使用企業資源,進而釋放剩餘資源投入企 業未來發展,實現企業整體策略重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程序

本研究欲探討臺灣中小企業在變化日新月異的科技產業中,如何以新自主研 發之產品取得競爭優勢之能力養成及決策制定,並從動態能力觀點之角度出發,

分析同一產品線之兩項產品的改版過程中動態能力之展現與演進,觀察其間異同 之處後深入瞭解其背後之意涵並試釐清其成因,以期為企業提供後續策略發展方 向。而為求對研究對象深入且全面之瞭解,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之個案分析法,

並於以下概述質性研究及個案分析之特點後,提出整體研究方法與架構。

第一節 質性研究方法

胡佑慧(1996)在其著作中指出,在社會科學的方法論領域裡,存在著「計 量」與「質性」兩大研究典範,各依據不同的哲學觀念及研究旨趣,發展出觀點 各異的理論建構方式與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採實證主義的觀點,以描述統計之分 析方式探究社會現象,藉由事先的社會調查,而後設計嚴謹之結構式問卷蒐集數 據進行分析,試圖歸納出普遍原則,甚至進一步解釋、預測和控制社會的現象,

也就是說藉由觀察,將社會現象資料數據化,並以統計之假設檢定方式進行多次 檢驗,期望以客觀中立之角度對其研究命題進行解釋。但量化因為經過將觀察現 象資料化之步驟,實則忽略解釋因果間之過程及受試者之主觀意識,換言之,量 化研究強調價值中立,容易造成工具理性,而質化研究則不認為所有研究都可以 價值中立,應具獨特之價值導向(Neuman,1994;Lincoln and Guba,1985),並 秉持真實應具多重性,而非量化強調單一真實之存在。故若期望對欲探究現象進 行較全面且深入因果脈絡之分析,質性研究法將會是比較適當之選擇。質性研究 法以蒐集多元向、多面向之資料,如:政府出版品、相關研究機關之調查報告、

學術期刊、新聞報導、網站資料、訪談及田野資料等,經由交叉分析來增強研究 的信度與效度,認為比起統計數據上之客觀結果,實務上之如實呈現更為值得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注。也因此,Walker(1985)認為相較於量化研究,質性研究之分析方式比較具 有解釋性與創造性,而且,質性研究法具有多重面相和多種焦點之特色(胡幼慧,

1996)較適合用以詮釋個別樣本之獨特性。

綜合比較前述之兩大研究典範之特性如表3-1所示,可以發現質性研究著重 於非數字之定性分析,試圖深入探討被研究者之內在觀點與外在表象之連結,且 其研究過程中將會蒐集描述詳盡之諸多軟性資料交叉比對,以進行多方驗證,進 而歸納得出結論。

表3-1 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之特性比較

研究特性 量化研究 質性研究

分析方法 數量化分析 非數量化分析

研究目的

確認數值間存在之關聯性

確認某一事實存在與否

研究價值 驗證或推翻假設 探索並發現事實

研究成果 結構化資訊 非結構化資訊

資料來源 數據蒐集、實驗分析 觀察、面談、推論及歸納 資料來源:許士軍(1996)

如同陳向明(2002)對質性研究之定義,認為質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 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蒐集方法(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對 欲觀察之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並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 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最終以文字說明研究發現之事實。本研究作者身為欲研 究之對象企業員工有超過兩年之時間,且因職務因素與企業各階層及部門之員工 皆有互動往來,實為親身觀察、並蒐集質性研究資料之最佳途徑,且本研究欲解 析動態能力觀點下,商業模式之轉換與其企業能力相互動之過程,釐清其間之意 義及關聯性,此為質性研究之核心內涵,故選擇以質性研究法作為本研究之主要 研究方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質性研究方法根據資料來源、研究目標觀察方式及研究結果分析歸納程序之 不同,又可分為個案研究法、田野研究法、紮根理論法、自然方法、民俗誌、歷 史研究法、評估研究法及評鑑力評量等方式。其中,個案研究法是以一獨特之個 人、家庭、團體、機構、部落、社區為研究對象,深入案例中並廣泛收集資料,

進而剖析與研究主體相關之資訊,試圖瞭解問題核心,並進一步提出適切之見解 或解決方案之研究方法。此外,Eisenhardt(1989)指出個案研究法注重研究單 一背景下之動態狀態,特別適用於新研究主題的領域,換言之,即期望探討一個

進而剖析與研究主體相關之資訊,試圖瞭解問題核心,並進一步提出適切之見解 或解決方案之研究方法。此外,Eisenhardt(1989)指出個案研究法注重研究單 一背景下之動態狀態,特別適用於新研究主題的領域,換言之,即期望探討一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