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動態能力之分析架構演進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資源和慣例能力,並可擴展至新創企業。故動態能力必須考慮管理者的決策方式 與選擇,而其搜尋、行動與學習行為即是動態能力異值性的來源。故Helfat et al.

(2007)依循此邏輯,總結定義動態能力是企業有目的性的(purposefully)創造、

擴張或調整資源基礎的潛能(capacity),並視此處的潛能為企業完成任務所需的 最低能耐,認為資源基礎的變化只是說明組織是以不同與以前的方法做事,並非 一定代表效率之改善。至此,雖然針對動態能力的細部定義仍有尚待各大家學者 深入分析之處,但總結來說,動態能力認為的動態不是指環境變化速度及程度,

而是指企業能夠持續變動或更新自身資源基礎,並強調動態能力描述的不單只有 能力之概念,還包含組織整體協調及學習之過程。

二、 動態能力之分析架構演進

綜觀上述種種定義,以Teece為首學者們之論述較具一致性且佐以具體分析 框架不斷擴充說明早先論點不足之處,以供企業實證參考研究。為深入瞭解其分 析重點之演進,故將整理說明最初定義於1997年之「Processes, Positions and Paths

(流程-定位-路徑)」框架及後續納入管理層級觀點思考,於2007年提出之

「Sensing, Seizing and Transforming(感知-實現-轉化)」之兩大分析框架。

(一)「流程-定位-路徑」框架:

此分析框架認為競爭優勢取決於企業在管理及組織程序(processes)中,使 用特定之資產(positions),即強調的是難以交易取得之資產及採用適當路徑(path)

之成果。

其中,管理及組織流程指的是企業完成事情之方式,或可說是日常工作中實 務及學習之模式。其中組織流程可從三個構面分析,分別是(1)協調/整合(靜 態概念)、(2)學習(動態概念)及(3)重構(轉型概念),詳見說明如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協調/整合(Coordination/integration):在此一構面中,已有諸多實證研究發 現在同一產業中,不同企業因有著不同程度的獨特協調及整合活動,而對最 終產品品質及績效有顯著之差異。如Garvin(1988)針對18家房間空調設備 廠商之研究後發現,其產品品質與企業投資成本及廠房自動化程度無關,而 是取決於企業如何將客戶體驗回饋整合納入產品設計過程之中,以及適當協 調工廠及零件供應商相互配合。而在汽車產業則有Clark and Fujimoto (1991)

之研究指出,在開發新車種時,不同公司將新概念實體化為商品、並推向市 場時所需之協調活動,有著很大之差異,進而對產品開發成本及開發前置時 間有著重大之影響。除此之外,也指出組織內部流程存在高度一致性及連貫 性,即各作業單位間是相互依賴的,故若需調整某一單位,就必須進行全面 性的協調及整合,此一過程是複雜且難以直接複製其他成功經驗。而就外部 活動而言,企業則有可能需要以策略聯盟及技術合作等方式取得競爭優勢,

故能否有效地取得即是整合及協調能力之展現。故綜上所述,釐清組織協調

/整合機制可說是瞭解企業動態能力的第一步。

2. 學習(Learning):學習指的是藉由重複行為及實驗測試使工作效率提高的一 個過程。此外,在某些特定的企業情境下,可以觀察到學習具有下列關鍵特 徵。其一,學習同時涉及組織及個人技能。也就是學習不僅是透過模仿他人,

如師徒制之方式,也透過團體合作以理解並解決複雜問題,進而此在過程中 發展溝通及協調搜尋知識之共通機制。其二,而經由這些共通機制,組織得 以習得新的行為模式或是邏輯思維,並快速應用於其後之類似問題解決。此 外,此處動態能力的學習觀念其實還隱含著組織藉由協調/整合管理流程進 行組織間相互學習之概念。

3. 重構(Reconfigu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強調在變化迅速的環境下,企業 能有效重新部署內外部資源之能力的價值。因為此過程不僅需要持續對市場 及技術進行掌握,且具有隨時採取最佳實務解法之意願,但其轉換成本所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不貲,故企業必須審慎評估其代價並制定出可實現之方案。並認為分權化組 織因有較高因地制宜之能力,有助於重構流程之實踐及完成。

特定資產則是指企業當前所掌握之獨特資產,如專門之工廠及設備等技術稟 賦、知識資產和互補性資產、聲譽與關係資產如客戶、供應商與互補者等外部關 係,亦即評估企業在產業中所處之定位。此類資產可分八大類,並且可以在任何 時間點決定企業之競爭優勢,詳見說明如下:

1. 技術資產(Technical assets):企業不論有無專利之保護,所具有之獨特、不 願轉移之專業技術。

2. 互補性資產(Complementary assets):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時所需之輔助性資 產,以達成新產品的產出或相關服務之交付。

3. 財務資產(Financial assets):企業可即時取得之現金流,強調短期內可作為 投資利用之實質資產。

4. 聲譽資產(Reputational assets):聲譽代表市場對企業影響力之評價,可反映 出企業未來發展、客戶、供應商及競爭者等相關資訊,為一重要無形資產。

5. 結構性資產(Structural assets):組織的正式或非正式結構與其外部之連結性 對企業創新速度和方向,及能力與能耐協同發展有著顯著影響,可藉由水平 及垂直整合之程度,判斷企業結構性資產之特性。

6. 制度資產(Institutional assets):在不同文化、地理背景下所形成之各種國家 公共政策、法律規範或區域性規範等。

7. 市場資產(Market (structure) assets):亦即產品市場地位。雖然重要但不可過 度強調,因為若是在技術變化迅速的市場中長期來看,高市佔率與產品創新 是無法同時長久維持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組織邊界(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亦即企業之整合程度,不論是垂直、

側面或水平整合。而其邊界的界定,不僅與所包含之技術及互補性資產相關,

與其之取得是否可藉由內部協調,而非來自市場也有所關聯。

最後提及到路徑,意指企業從既有的專屬資產定位、組織與管理流程,逐步 發展更新之移動軌跡。換言之,即是說明企業採取策略方向,與報酬增加及路徑 延續性之相關程度,故將從路徑相依性及技術性機會兩個構面深入說明。路徑相 依性(path dependencies)概念認為企業採取下一步之決策很大程度取決於過去 累積之經驗學習。因為新技術或新市場對於企業而言有太多變數需要理解及掌握,

在為追求報酬遞增及效益最大化的邏輯下,採取近似之學習經歷及經營策略,將 會是企業首要選擇,也就是說企業之歷史將會某種程度限制其未來行為,在在顯 現路徑相依之重要性。而技術性機會是指,企業除了會依靠歷史經驗進行策略決 策,針對自身及產業相關技術發展之判斷,也會以有著其歷史軌跡的存在。因為 企業不僅可從己身從事之研發和創新活動中發現技術性機會,透過研究產業中相 關領域之突破性技術發展也是方式之一。簡而言之,企業先前研發活動之深度及 廣度對技術性機會之偵測有著直接的關連。因此,企業在決策時,所要考量的不 只是針對特定技術機會下最適成本之方案,也應思考採用新技術之可能。

故可總結此框架反映出的是,動態能力為企業在既存的市場地位下,依循相 當程度的策略及技術之相關性,藉由組織之協調、學習及重構之行為所發展出新 的企業市場地位,進而創造出的新競爭優勢之能力。

(二)「感知-實現-轉化」框架:

Teece(2007)認為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面臨全球競爭,企業不僅需要 擁有難以複製的(知識)資產,同時還需要的是難以模仿的動態能力,並利用動 態能力持續創建、擴展、升級、保護和保持企業與獨特資產基礎的相關性。此外 還強調,動態能力包括適應不斷變化之客戶及技術機會,故不僅會對企業所處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產業生態產生影響,更是企業開發、設計新產品及流程,並透過商業模式實現之 能力來源。

故為了深入分析,Teece將動態能力重新化分出三大性質,分別是:(1)感 知並識別機會與威脅、(2)抓住機遇、(3)透過加強、整合、保護與在必要時進 行重構企業之有形與無形資產以維持競爭優勢,如圖2-3所示,並進一步闡述每 一概念下微觀基礎能力,並詳見說明如下。

圖2-3 動態能力之組成本質 資料來源:Teece(2007)

其中感知能力之本質強調在變化快速及高度競爭的環境下,即消費者需求、

技術機會及競爭者活動都處於不斷變化之狀態時,企業必須提高對外來資訊的掌 握程度,以期快速辨識和創造商機。就微觀執行層面來看,初識機會時,企業必 須先釐清新事件之發展,並評估技術未來研發方向及細分目標市場。其中技術之 評估應包括探究地區性和整體市場技術,以及競爭對手、供應商,甚至是客戶對 其發展之響應,因為有遠見之客戶通常可預見新技術之潛力。換句之,正確理解 客戶之潛在需求及新技術之可行性可視為開啟創新之第一步。而這種識別能力若 僅維持在個人身上,對企業來說是相當脆弱的,故更佳之實務方式應把辨識、理 解及確認外部資訊之過程納入組織流程中,且設定過濾機制,使資訊可以流向組 織內部能夠正確理解之人員。最終藉由內部討論、歸納演繹以共同理解市場及技 術之變化,明確辨別出潛在可行之機會或危機,進而採取有效之行動。並強調企

轉化 Managing Threats/

Transforming 實現

Seizing 感知

Sensing

動態能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