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叁、身為獨生子女的資優生的家庭與人際關係

兒童早期與人際的互動包括「縱向的親子關係」與「橫向的同儕 關係」。在橫向的同儕關係中,手足關係便占了 80%。兒童早期與兄弟 姐妹互動的經驗,是未來與同儕交往的基礎,也是親子關係與同儕關 係發展的橋樑(張怡貞,1998)。對獨生子女來說,因缺乏與兄弟姊妹 互動的經驗,與父母及其他成人相處就像個小大人,這些經驗可能會 造成他們與同儕相處上的困難(蔡筱葳,2006)。當代研究獨生子女的 著名學者 Toni Falbo 及其同事,針對 1925 年至 1984 年間,西方各 國所發表的 200 多篇有關獨生子女的研究進行評論,發現有關獨生子 女的研究呈現不一致的結果:有些研究顯示獨生子女優於非獨生子 女,有些則顯示獨生子女劣於非獨生子女,也有研究發現兩者並無差 異(引自風笑天,2000),以下分別針對相關研究作一整理:

表 2-1 獨生子女的家庭與人際關係 研究者(年代) 研究結果

Eiduson(1976) 1.獨生子女的父母有多重的角色,父母會時常表現的像 獨生子女所缺少的兄弟姊妹一樣。

2.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注意力的提高導致親子關係緊 張,父母與孩子會有矛盾的心理。

Falbo (1978) 獨生子女比長子女或老么有較多的合作性行為。

Spitze 與 Logan(1991)

獨生子女與父母的互動比非獨生子女來得頻繁。

Mickus(1994)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與父母的親子關係並無顯著的 差異,但獨生子女較少反抗父母的需要。

(續上表) Jiao,Ji 和 Jing

(1986)

獨生子女較其他出生序的子女更以自我為中心,其合 作及同儕關係也較非獨生子女差。

Robert(1998) 1.是家庭中父母唯一的關注焦點,與父母發展出的親子 關係較為親密。

2.父母也容易將他們的期望全部寄託在獨生子女身,因 此常造成獨生子女的心理壓力過大。

Frank(2000) 獨生子女會比非獨生子與父母有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Newman(2001) 獨生子女與父母時常保持美好、親近的關係時,這樣 的「黏著」(bond)關係若過於熱切會使獨生子女無 法自然轉換為同儕關係和獨立性的培養。

黃琴雅(1991) 獨生子女所知覺到父母親對他們關愛的程度會比出生 序是中間子女、么子者來得多。

風笑天(1996) 1.親子關係除了以「傳統父母角色」為主要中心外,另 外也增加了「家庭教師」和「同齡夥伴」兩個角色。

2.在東方社會中母親的角色會使得對孩子的教養態度 比父親較為積極主動。

袁儷綺(2002) 發現獨生子女與父母親之依附關係優於非獨生子女。

綜合上述可將獨生子女家庭的親子關係歸納為幾個特點:親子互 動頻繁、親子關係伙伴化;父母對子女的期望高;在親子關係中偏重 子代。在研究者的眼中獨生子女具有相當獨特性,但沒有任何的定論。

然而,關於資優生為家中獨生子女的文獻卻非常有限,在少子化的時 代潮流下,有待進一步去探究。

第四節 資優生親子互動與手足互動之實證研究

自從 Terman (1925)針對資優兒童的縱向研究後,愈來愈多人開始 注意到資優兒童心理適應問題,然而卻較少探討生活在同一個家庭中 其他手足的適應。尤其當家中有孩子被標籤為「資優生」時,另一個 孩子必須努力適應這種比較後產生的「非資優生」標記。

Fish 在 1981 年所做的研究是最早開始關心資優生與其手足關係的 比較性研究,他將一半參與資優方案的孩子稱為「標籤組」,另一半未 參與資優方案的為「非標籤組」。結果發現標籤組資優生的家長會對非 資優的手足有破壞性影響。資優的標籤讓家長產生與過去不同的教養 方式,同時對資優孩子有較多注意力,帶給非資優孩子負面的影響。

接下來 Cornell (1983, 1984)的研究發現:資優生的手足較非資優 生的手足適應差,且父母以家中的資優兒童為傲,與資優兒的互動較 親密,非資優的手足則容易害羞、沮喪。此外,母親較父親容易知覺 到 孩 子 是 否 為 資 優 , 因 此 母 親 的 標 籤 作 用 影 響 較 深 。 Cornell 與 Grossberg (1986)的研究亦發現:資優生的手足並無明顯適應問題,但 被母親視為非資優的孩子顯示出較低的自尊與較高的焦慮。

然而,擁有資優手足不盡然會對非資優的孩子是一種壓力。例如 Renzulli 與 McGreevy (1986)以雙胞胎為研究對象,其中一位安置在資 優課程,另一位在一般課程,結果並未對非資優兒童者造成長期嚴重 的適應問題。Robinson、Chamrad 和 Janos (1986)認為手足關係與出生 序、性別有關,與安置型態無關。Colangelo 和 Brower (1987a, 1987b)

認為安置在資優課程或普通課程並不會對孩子的自尊造成影響。父母 賦予的標籤比學校安置方式,更能影響資優手足之間的互動反應。

事實上,家中有資優兒,會使得非資優的孩子很欽佩、很欣賞資 優手足的表現與成就(Feldman, 1991),對於其他孩子也頗具主導與示 範的良好作用,彼此相處甚歡,不至於有負面的現象(林聰池,1997)。

Ballering 與 Koch (1984)的研究顯示非資優的手足描述資優手足時,會 比資優生描述他們時得到更多的善意,且非資優的手足從他們資優手 足身上得到許多正向的學習。反而是兩個都是資優的兒童,互動較為 負面。Wallace (1990)亦發現,在手足的成長過程中,資優手足扮演著 強而有力的角色。

由以上文獻回顧可發現,資優生對手足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但 這些影響通常不是直接的,而是透過家長的態度與管教方式。當父母 的教養態度不同時,非資優者容易產生低自尊、沮喪的情緒適應和高 度的焦慮(Cornell, 1986)。另外,母子關係也是唯一非資優生覺得比 資優生有較多負面感受的家人關係(引自涂曉珊,2005),因為母親比 父親更容易標籤孩子是否為資優。

從本章探討手足相關文獻發現,手足關係的確會隨著發展階段而 有所不同,資優生對手足的關係影響沒有一致的結論。國內研究方面,

關於特殊手足關係的研究較多著重在身心障礙與手足的互動,資優生 手足關係的研究相當有限(王文科,1999;林瑞基,2004;林聰池,

1997;涂曉珊,2005)。另外,父親、母親的教養態度、對資優的覺知 及資優生與家長的互動關係是否會影響資優生與手足的互動關係?此 為研究者欲探討的現象。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