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 二

二、 、 、 、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

美國於 1783 年受到世界各國的認同後正式成立,此時的歐洲音樂發展已進入古

典時期,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美國音樂文化起步較晚,但是卻迅速的蓬勃發展,由多

元民族組成的國度,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和人種,這個民族的大熔爐所帶來的文化色

彩,形成美國音樂的多元特色。美國的古典音樂作曲家,常在作品中融合各民族的音

樂素材,使得音樂作品具有眾多的風格特色,從十九世紀「第二新英格蘭學派」開始

的萌芽與醞釀,最終到二十世紀以查爾斯.艾夫士(Charles Ives, 1874-1954)為里程

碑,擺脫歐洲音樂風格影響,得以邁向成熟發展,艾夫士相信音樂中必須包含美國元

素,喜歡在歌曲中引入讚美詩的片段、戰爭歌曲、牛仔歌曲或流行音樂曲調51,舉例

艾夫士的藝術歌曲作品有:〈在東邊〉(Down east)、〈兩朵小花〉(Two little flowers)

、〈山巒〉(Peaks)、〈黃葉〉(Yellow leaves)、〈海的輓歌〉(A sea dirge)等等。

二十世紀的美國作曲家在創作技法上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積極的創作屬於

美國風格的音樂作品,主要的作曲家像是:喬治.蓋希文、艾隆.柯普蘭、羅伊.哈

里斯(Roy Harris, 1898-1979)、威廉.格蘭特.斯提爾(William Grants Still, 1895-1978)

、馬克.布利次斯坦(Marc Blitzstein, 1905-1964)、道格拉斯.穆爾(Douglas Moore,

51 康美鳳,《英美藝術歌曲經典曲目與音韻》,(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2011),104

1893-1969)、藍道.湯普森(Randall Thompson, 1899- )等等,舉例著名的藝術歌曲 為柯普蘭所作的《十二首迪金森詩歌》(Twelve Poems of Emily Dickson);第二種是在

推動具有美國風格的元素之餘,和歐洲同步進行「新古典主義」和「新浪漫主義」的

復興運動,主要的作曲家像是:羅傑.賽旬思(Roger Sessions, 1896-1985)、沃爾特.

皮斯頓(Walter Piston, 1894-1976)、維吉爾.湯姆森(Virgil Thomson, 1896-1989)、

霍華德.漢森(Howard Hanson, 1896-1981)、山姆爾.巴伯(Samuel Barber,

1910-1981)、亞瑟.貝格(Arthur Berger, 1912- )等等,舉例著名的藝術歌曲作品為 巴伯所作的〈雛菊〉(The Daisies)、〈在光明的夜晚〉(Sure on this shining night)、連

篇歌曲中的《隱士之歌》(Hermit Songs)等等;第三種則是積極尋求新聲響和技法的

的作曲家,例如:卡爾.拉格斯(Carl Ruggles, 1876-1971)、艾德加.瓦雷澤(Edgar

Varèse, 1883-1965)、亨利.柯威爾(Henry Cowell, 1897-1965)、哈利.帕奇(Harry Partch,

1901-1976)、羅.哈里利森(Lou Harrison, 1917-2003)、沃林福德.李格(Wallingford

Riegger, 1885-1961)、阿道夫.魏斯(Adolph Weiss, 1891-1971)等等,這一類的作曲 家顯少在藝術歌曲上琢磨,可說是沒有創作出重要的聲樂作品。

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作曲家開始尋找更突出的特殊性,音樂逐漸走向現代化

和前衛性,借用科學技術更深入的展露聲音本質,創造出新的聲響和音樂概念。「音

列主義」(Serialism)開始受到重視和推崇,主要作曲家有羅斯.李.芬尼(Ross Lee

Finney, 1906-1997)、恩斯特.克雷內克(Ernst Krenek, 1900-1991)、斯特凡.沃爾佩

(Stefan Wolpe, 1902-1972)、喬治.洛赫伯克(George Rochberg, 1918-2005)等等。

作曲家埃利特奧.卡特(Elliott Carter, 1908- )的早期作品具有保守和傳統的手法,

而後越顯得複雜,絮亂的旋律、糾結的結構成為作品的明顯特徵,「節拍轉換」

(Metrical Modulation)52是卡特的創作特點;約翰.凱基(John Cage, 1912-1992)顛

覆音樂的傳統形象,創作手法獨斷而劇烈,大膽的創作出「加料鋼琴」(Prepared Piano) 景第四號》(Imaginary Landscape No.4)。

55 泛指使用電子科技來代替傳統器樂,達成音樂的演奏效果。在歷史上可分為四大階段:第一階段為 1930-1940 年代的「具體音樂」(Musique Concrète),利用磁帶錄製大自然的聲響,使用速度變化、重 覆撥放、倒行、逆行,或加入回聲效果等手法,結合兩組以上的音樂,稱為「具體音樂」。第二階段 為 1950 年代中期以後的「電子合成器」,將音高、音色、節奏型等各種要素,製作出不同的演奏效果。

第三階段則為 1955 年左右開始的「電腦音樂」,作曲家編排一個製作音樂的電副程式,輸入電腦後轉 換成的數字系統,變成預設好的音樂模式,最後將完整的電子音樂透過喇叭撥放出來。第四階段則是

「樂器數位介面」(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簡稱 MIDI)的使用,一個工業標準的電子通訊 協定,為電子樂器等演奏裝置(如合成器)定義各種音符或彈奏碼,容許電子樂器、電腦或其他的演 奏配備彼此連接,調節和同步,即時交換演奏資料,時以至今,廣為全球音樂市場所用。

前曾提及的維吉爾.湯姆森、亞倫.科普蘭、山姆爾.巴伯外,還有奈德.羅倫(Ned

Rorem, 1923- )、李.霍伊比(Lee Hoiby, 1926- )、多明尼克.阿爾簡多(Dominick

Argento, 1927- )、理查‧杭德利(Richard Hundley, 1933- )等等,而作曲家羅倫,

則是二十世紀美國藝術歌曲產量最多的作曲家,則屬所創作超過四百首的作品,舉例

著名的藝術歌曲為〈蘭花〉(Orchild)、〈雲〉(Cloud)、〈給蘇珊〉(For Susan)等等。

這些作曲家除了引用古典詩詞創作以外,亦大量的使用當代的詩人作品,著名的詩人

像是:沃爾特‧懷特曼(Walte Whitmann, 1819-1892)、愛蜜莉‧伊麗莎白.迪金森(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 1830-1886)、約瑟夫‧坎貝爾(Joseph Campbell, 1881-1944)愛 德華‧艾斯特林‧康明思(Edward Estlin Cummings, 1894-1962)、詹姆士‧艾吉(James

Rufus Agee, 1909-1955)、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 1911-1983)等等。

院(Cincinnati Conservatory of Music)的老師伊蘿娜.符倫(Illona Voorm)57、好友

的母親瑪莉.蘿潔絲.佛希特(Mary Rodgers Fossit)。

杭德利在七歲時,搬到外祖母位於肯塔基州卡芬頓城(Covington, Kentucky)的

56 Esther Jane Hardenbergh, The Solo Vocal Repertoire of Richard Hundley: A Pedagogical and Performance Guide to the Published Works(PhD diss. Columbia University,1997), 49

57 匈牙利籍的鋼琴教育家,曾是貝拉.巴爾托克(Belà Bartok, 1881-1945)的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