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葉思吟聲樂獨唱會 含輔助文件 美國藝術歌曲的多元文化背景與創作素材─以選自普爾帝詩詞的杭德利八首藝術歌曲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葉思吟聲樂獨唱會 含輔助文件 美國藝術歌曲的多元文化背景與創作素材─以選自普爾帝詩詞的杭德利八首藝術歌曲為例"

Copied!
14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交通大學

音樂研究所

碩士論文

葉思吟

葉思吟

葉思吟

葉思吟聲樂

聲樂

聲樂獨

聲樂

獨唱會

唱會

唱會

唱會

含輔助文件

美國藝術歌曲的多元文化背景與創作素材─

以選自普爾帝詩詞的杭德利八首藝術歌曲為例

SZU-YIN YEH VOICE RECITAL

with a supporting paper

THE DIVERSE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COMPOSITION MATERIALS OF AMERICAN ARTSONGS ─

EIGHT ART SONGS BY HUNDLEY AND PURDY

研究生:葉思吟

演唱指導教授:康美鳳

輔助文件指導教授:康美鳳

(2)

致謝

致謝

致謝

致謝

首先,我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康美鳳博士,康老師在我就讀研究所的這些年 間,不僅在聲樂的領域上指導我,亦在人生處世的態度上,給予我正面的回饋與鼓勵。 在康老師身上,我看見無私奉獻的精神,和謹慎的處世態度,老師總是用耐心和愛心, 包容我的不足和粗線條,這些豐富的專業知識和人生體驗將成為我受用無窮的寶庫。 再者,這本論文的完成除了康老師的指導外,更要由衷地感謝指導我的理論老師—黃 朝英老師,黃老師引導我寫作八首藝術歌曲的樂曲分析,給予專業上的意見和指正, 讓我得以完成這本論文。 感謝我研究所的同窗好友:耀萱、憶佳、仕謙、慈顏、欣穎、筱茵、喬文、韋吟、 雨絜、怡親、映羽、奕麟、育誼、建榜、文魁、韻如、毓珊,很開心在研究所期間和 大家一起學習,成為我在交大的學習伴侶。另外,要感謝在研究所相識的好友:恩智, 恩智對於我在音樂上的進步功不可沒,不僅和我分享專業領域上的知識,更成為我生 活上不可或缺的好友,真心的感謝這群朋友們!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沒有家人的支援和包容,我無法無後顧之憂的在音樂的領域 中學習,謝謝辛苦養育我的爸媽,和陪伴我生活大小事的弟弟,沒有你們,不會有今 天的我! 謝謝在我音樂道路上陪伴我的所有老師、同學和朋友們,謝謝大家! 思吟 謹誌 101.07.02

(3)

葉思吟

葉思吟

葉思吟

葉思吟聲樂演唱會

聲樂演唱會

聲樂演唱會

聲樂演唱會

女高音:葉思吟

鋼琴:廖珮君

一○二年三月十一日(一)下午七點半

蘆洲功學社

錄音光碟附於封底內頁

1〈我將為我的命運哭泣〉選自歌劇《凱薩大帝》 韓德爾(1685-1759) 2 遁世 沃爾夫(1860-1903) 3 在春天 4 春來了 5 精靈之歌 6 傍晚時光 杭德利(1931- ) 7 鳥,美國 8 美人等我 9 我願意 10 巴塞洛繆.格林 11 獅群 12〈斑鳩飛走了〉選自歌劇《霍夫曼的故事》 奧芬巴哈(1819-1880) 13〈再見,小餐桌〉選自歌劇《瑪濃》 瑪斯奈(1842-1912) 《奇異的婚姻》 普朗克(1899-1963) 14 I.安德烈的女人 15 II.在草原上 16 III.它飛了 17 IV.我的屍身軟如手套 18 V.小提琴 19 VI.花 20 世界恬靜的時 潘皇龍(1945- ) 21 乞丐身皇帝嘴 22 說完好話偏來打岔

(4)

SZU-YIN YEH VOICE RECITAL

Soprano: Szu-Yin Yeh

Piano: Pei- Chun Liao

2013/03/11,

Recital Hall, KHS Hall

Recording appended inside the rear cover

1 “Piangero la sorte mia” from Giulio Cesare G. F. Händel(1685-1759)

2 Verborgenheit H. Wolf(1860-1903)

3 Er ist’s

4 Das verlassene Mädglein

5 Elfenlied

6 Evening hours R. Hundley(1931- )

7 Birds, U.S.A 8 Straightway beauty on me waits

9 I do

10 Bartholomew green 11 Lions

12 “Elle a fui, la tourterelle” from Les Contes D’Hoffmann Offenbach(1819-1880) 13 “Adieu, notre petite table” from Manon Massenet(1842-1912)

《Fiançailles pour rire》 Poulenc(1899-1963)

14 I. La Dame d'André 15 II. Dans l'herbe 16 III. Il vole

17 IV. Mon cadavre est doux comme un gant 18 V. Violon

19 VI. Fleurs

20 世界恬靜的時 潘皇龍(1945- )

21 乞丐身皇帝嘴 22 說完好話偏來打岔

(5)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理查‧杭德利(Richard Hundley, 1933- )和詹姆士‧普爾帝(James Purdy, 1923-2009)分別為美國當代的作曲家及詩人,兩人兩人不僅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更有著密切的合作關係。本論文選出八首由杭德利譜曲自普爾帝的作品:〈請束裝赴 約〉、〈獅群〉、〈鳥,美國〉、〈我願意〉、〈傍晚時光〉、〈巴塞洛繆.格林〉、〈水鳥〉、〈美 人等我〉,做進一步的研究。 本論文首先簡述美國音樂的多元背景與創作素材,再介紹杭德利和普爾帝的生平 及創作風格,以及兩人之間的合作關係。接著論述八首美國藝術歌曲的分析與詮釋, 以歌詞和音樂的角度進行討論,探討歌曲中美國獨特的音樂元素及樂曲風格。期望能 提供讀者對於美國多元素材的認識,以及這八首藝術歌曲演唱時的詮釋參考。 關鍵詞: 美國音樂、繁音拍子、藍調、布吉伍吉、爵士樂、杭德利、普爾帝、請束裝赴約、獅 群、鳥,美國、我願意、傍晚時光、巴塞洛繆.格林、水鳥、美人等我

(6)

Abstract

By analyzing works of Richard Hundley, an American composer (1933-), this thesis illustrates the creative elements and uniquenes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art songs. Eight art songs are chosen here, including “Come Ready and See Me”, “Lions”, “U.S.A.”, “I Do”, “Evening Hours”, “Bartholomew Green”, “Straightway Beauty on Me Waits” and “Waterbird”. All these songs have adopted lyrics from American poet James Purdy (1923-2009), a closed friend and long-term colleague of Hundley.

This thesis begins with a review on contemporary American music and its diverse cultural background. Then it further explores Purdy’s writing and Hundley’s composition styles, together with the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ir autographic background and relationship. Finally, this research offers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eight

American art songs, focusing on its musical elements and its lyrics. By viewing Hundley’s work from its social background, including artists’ life and the American diverse culture that they grow up to, this thesis aims to contribut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American contemporary music. For singers and musicians who are interested in performing American art songs, this thesis offers an alternative, probably more completed picture to understand Hundley and Purdy as well.

Keywords:

American music, Ragtime, Blues, boogie-woogie, Jazz, Richard Hundley, James Purdy, Come Ready and See Me, Lions, Birds, U.S.A., I do , Evening hours , Bartholomew Green , Straightway beauty on me waits , Waterbird

(7)

目錄

目錄

目錄

目錄

謝辭……… ix 音樂會中英文曲目表……… x 中文摘要……… xii 英文摘要……… xiii 目錄……… xiv 表目錄……… xv 譜目錄……… x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 第三節 相關文獻……… 2 第二章 美國音樂的多元背景與創作素材……… 4 第一節 多元文化移民國家的時代背景……… 4 第二節 移民時期的音樂重心—讚美詩……… 7 第三節 美國的十八世紀音樂家……… 11 第四節 美國十九世紀的世俗音樂與古典音樂……… 13 第五節 美國二十世紀後的世俗音樂與古典音樂……… 27 第三章 理查‧杭德利與詹姆士‧普爾帝……… 37 第一節 音樂家理查‧杭德利的生平及音樂風格簡介……… 37 第二節 詩人詹姆士‧普爾帝的生平及文學風格簡介……… 49 第三節 理查‧杭德利與詹姆士‧普爾帝……… 61 第四章 八首藝術藝術歌曲之分析與詮釋……… 67

第一節 〈請束裝赴約〉(Come Ready and See Me)……… 67

第二節 〈獅群〉(Lions)……… 74 第三節 〈鳥,美國〉(Birds, U.S.A.)……… 84 第四節 〈我願意〉(I do) ……… 90 第五節 〈傍晚時光〉(Evening hours) ……… 96 第六節 〈巴塞洛繆.格林〉(Bartholomew Green)……… 102 第七節 〈水鳥〉(Waterbird)……… 109

第八節 〈美人等我〉(Straightway beauty on me waits)……… 117

第五章 結論……… 123

附錄一 【杭德利聲樂作品一覽表】……… 125

附錄二 【杭德利出版作品錄音一覽表】……… 130

(8)

表目錄

表目錄

表目錄

表目錄

【表一,爵士樂風格流派之時間表】……… 31 【表二,〈請束裝赴約〉樂曲分析表】……… 67 【表三,〈獅群〉樂曲分析表】……… 74 【表四,〈鳥,美國〉樂曲分析表】……… 84 【表五,〈我願意〉樂曲分析表】……… 90 【表六,〈傍晚時光〉樂曲分析表】……… 96 【表七,〈巴塞洛繆.格林〉樂曲分析表】……… 102 【表八,〈水鳥〉樂曲分析表】……… 109 【表九,〈美人等我〉樂曲分析表】……… 117 【表十,杭德利聲樂作品一覽表】……… 125 【表十一,杭德利出版作品錄音一覽表】……… 130

(9)

譜目錄

譜目錄

譜目錄

譜目錄

【譜例 1,〈第 100 首讚美詩〉,第 1-4 小節】……… 10 【譜例 2,〈牛津曲〉,第 1-4 小節】……… 10 【譜例 3,〈街頭藝人〉,第 1-3 小節】……… 15 【譜例 4,〈楓葉散拍樂〉,第 1-3 小節】……… 15 【譜例 5,〈黑娃娃糕餅舞〉,第 8-19 小節】……… 16 【譜例 6,〈給十一樣樂器的繁音拍子〉,第 1-6 小節】……… 16 【譜例 7,藍調曲式】……… 17 【譜例 8,藍調音階】……… 18 【譜例 9,〈歐.普利伐夫〉第 1-12 小節】……… 18 【譜例 10,〈給愛麗絲的藍調〉,第 1-12 小節】……… 19 【譜例 11,〈夏天到來了〉,第 1-25 小節】……… 22 【譜例 12,D 小調小提琴無伴奏組曲第二號的第五樂章〈夏康舞曲〉,第 1-17 小節】 ……… 22 【譜例 13,典型的布吉伍吉伴奏形式,第 1-12 小節】……… 23 【譜例 14,〈布吉伍吉小號手〉,第 1-7 小節】……… 24 【譜例 15,〈頓足的布吉伍吉〉,第 1-7 小節】……… 24 【譜例 16,〈請束裝赴約〉,第 1-3 小節】……… 68 【譜例 17,〈請束裝赴約〉,第 10-13 小節】……… 69 【譜例 18,〈請束裝赴約〉,第 4 小節】……… 70 【譜例 19,〈請束裝赴約〉,第 22-25 小節】……… 70 【譜例 20,〈請束裝赴約〉,第 9-12 小節】……… 71 【譜例 21,〈請束裝赴約〉,第 28-31 小節】……… 71 【譜例 22,〈請束裝赴約〉,第 19 小節】……… 72 【譜例 23,〈請束裝赴約〉,第 38 & 45 小節】……… 72 【譜例 24,〈請束裝赴約〉,第 46-53 小節】……… 73 【譜例 25,〈獅群〉,第 1-4 小節】……… 76 【譜例 26,〈獅群〉,第 5-17 小節】……… 77 【譜例 27,〈獅群〉,第 18-21 小節】……… 78 【譜例 28,〈獅群〉,第 21-29 小節】……… 79 【譜例 29,〈獅群〉,第 30-47 小節】……… 80 【譜例 30,〈獅群〉,第 64-67 小節】……… 81 【譜例 31,〈獅群〉,第 68-80 小節】……… 83 【譜例 32,〈鳥,美國〉,第 1-4 小節】……… 85 【譜例 33,〈鳥,美國〉,第 5-14 小節】……… 87 【譜例 34,〈鳥,美國〉,第 15-18 小節】……… 88 【譜例 35,〈鳥,美國〉,第 19-20 小節】……… 88

(10)

【譜例 36,〈鳥,美國〉,第 26-30 小節】……… 89 【譜例 37,〈我願意〉,第 1-5 小節】……… 91 【譜例 38,〈我願意〉,第 6-9 小節】……… 92 【譜例 39,〈我願意〉,第 10-12 小節】……… 93 【譜例 40,〈我願意〉,第 14-16 小節】……… 93 【譜例 41,〈我願意〉,第 18-23 小節】……… 95 【譜例 42,〈我願意〉,第 25-29 小節】……… 95 【譜例 43,〈傍晚時光〉,第 8 小節】……… 98 【譜例 44,〈傍晚時光〉,第 24 小節】……… 98 【譜例 45,〈傍晚時光〉,第 41 小節】……… 98 【譜例 46,〈傍晚時光〉,第 17-19 小節】……… 99 【譜例 47,〈傍晚時光〉,第 32-35 小節】……… 99 【譜例 48,〈傍晚時光〉,第 44-54 小節】……… 100 【譜例 49,〈巴塞洛繆.格林〉,全曲結構】……… 103 【譜例 50,〈巴塞洛繆.格林〉,第 1-3 小節】……… 103 【譜例 51,〈巴塞洛繆.格林〉,第 8 小節】……… 104 【譜例 52,〈巴塞洛繆.格林〉,第 13-16 小節】……… 104 【譜例 53,〈巴塞洛繆.格林〉,第 22-24 小節】……… 105 【譜例 54,〈巴塞洛繆.格林〉,第 4-7 小節】……… 106 【譜例 55,〈巴塞洛繆.格林〉,第 15-20 小節】……… 107 【譜例 56,〈巴塞洛繆.格林〉,第 15-20 小節】……… 107 【譜例 57,〈巴塞洛繆.格林〉,第 35-41 小節】……… 108 【譜例 58,〈水鳥〉,第 3-4 小節】……… 110 【譜例 59,〈水鳥〉,第 69-70 小節】……… 111 【譜例 60,〈水鳥〉,第 28-29 小節】……… 111 【譜例 61,〈水鳥〉,第 1-2 小節】……… 112 【譜例 62,〈水鳥〉,第 76 小節】……… 112 【譜例 63,〈水鳥〉,第 8-9 小節】……… 112 【譜例 64,〈水鳥〉,第 18-19 小節】……… 112 【譜例 65,〈水鳥〉,第 6-7 小節】……… 113 【譜例 66,〈水鳥〉,第 21-22 小節】……… 114 【譜例 67,〈水鳥〉,第 26-28 小節】……… 114 【譜例 68,〈水鳥〉,第 59-61 小節】……… 114 【譜例 69,〈水鳥〉,第 77-78 小節】……… 116 【譜例 70,〈美人等我〉,第 1 小節】……… 118 【譜例 71,〈美人等我〉,第 14-17 小節】……… 118 【譜例 72,〈美人等我〉,第 1-2 小節】……… 119 【譜例 73,〈美人等我〉,第 4-6 小節】……… 120

(11)

【譜例 74,〈美人等我〉,第 7-16 小節】……… 120

【譜例 75,〈美人等我〉,第 18-23 小節】……… 121

【譜例 76,〈美人等我〉,第 31-32 小節】……… 121

(12)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動機與目的

美國音樂在各民族的移民歷史下發展,先是由仿效歐洲的音樂風貌啟程,爾後在 美國作曲家的耕耘之下,逐漸地勾勒出多元且具有美國風味的音樂色彩。然而,美國 藝術歌曲的年代和數量,雖不及德義兩國,但所蘊含的豐富內涵依舊值得深入探討, 因此筆者先是以美國多元的音樂素材進行研究,爾後選用美國作曲家理查‧杭德利 (Richard Hundley, 1933- )譜曲自美國詩人詹姆士‧普爾帝(James Purdy, 1923-2009) 的八首藝術歌曲進行分析與詮釋。 藝術歌曲是音樂和詩詞的結合,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兩者之間的交互關係,反 映在作曲家如何從為數眾多的詩詞中,挑選出不同內容與意境的詩詞作品,創造各式 風格的藝術歌曲。而音樂和詩詞的關聯,就如同作曲家和詩人之間的密不可分,作曲 家杭德利和詩人普爾帝經由朋友的介紹,相識於 1962 年的餐會上,往後彼此成為生 活和藝術上不可或缺的夥伴。作曲家在採詩的選擇上,或許不見得每每都能如此有幸 和詩人熟識,但音樂和詩詞的結合,是否可以探究出詩人和作曲家之間的關聯? 筆者有鑑於國內尚未有關於作曲家杭德利的相關著作,對於杭德利藝術歌曲的分 享甚少,相較於其他的美國作曲家,杭德利的相關資訊,以及作品的分析和詮釋較為 缺乏,因此筆者在眾多的美國音樂家之中選擇杭德利的作品,並且以杭德利和普爾帝 的情誼當作橋樑,選用杭德利譜曲自普爾帝的八首藝術歌曲作為研究主題,希望藉由 此研究增進對於美國音樂特色的瞭解,並提供更多關於杭德利及普爾帝的中文資源。

(13)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研究範圍與方法

研究範圍與方法

研究範圍與方法

本研究以美國多元的音樂素材為開端,接著採用杭德利譜曲自普爾帝的八首藝術 歌曲為軸心,曲目分別為:〈請束裝赴約〉(Come Ready and See Me)、〈獅子〉(Lions) 、〈鳥,美國〉(Birds, U.S.A.)、〈我願意〉(I do)、〈傍晚時光〉(Evening hours)、 〈巴塞洛繆.格林〉(Bartholomew Green)、〈美人等我〉(Straightway beauty on me waits)、〈水鳥〉(Waterbird)。本研究共為五章十九節,研究分為三大方向:首先 針對美國音樂的發展與特色做介紹,歸納出多元的音樂風格和創作素材;爾後介紹作 曲家杭德利及詩人普爾帝的生平及創作簡介,以及兩人之間的合作關係;接著進入八 首藝術歌曲的研究,從創作背景與歌詞內容探討詩詞意境,並深入的剖析八首藝術歌 曲的作曲手法與詮釋。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相關文獻

相關文獻

相關文獻

相關文獻

由於國內對於作曲家杭德利和詩人普爾帝,尚未有充足的相關文獻,研究多參考 國外專書,再予以匯整兩人的生平和作品簡介。首先,由露絲.弗里德貝爾格(Ruth C. Friedberg)所著的《美國藝術歌曲和美國詩詞第三卷:世紀的發展》(American Art Song and American Poetry, Vol. III: The Century Advances. New Jersey & London: The Scarecrow Press, 1987.),可以粗略的瞭解杭德利和普爾帝的生平背景及創作風格。

有關杭德利的文獻資料,主要是以艾思特.珍.哈登貝爾格(Esther Jane Hardenbergh)的博士論文《理查.杭德利的獨唱曲目:已出版作品的教學與演唱指 南》(The Solo Vocal Repertoire of Richard Hundley: A Pedagogical and Performance Guide to the Published Works. PhD diss., Columbia University, 1997.)為主,當中含有杭 德利的第一手資料,除了生平介紹、二十三首的作品分析和詮釋外,還紀錄了哈登貝

(14)

爾格和杭德利的訪談內容,而本研究當中的六首歌曲,亦包含在此論文裡,曲目有: 〈請束裝赴約〉(Come Ready and See Me)、〈鳥,美國〉(Birds, U.S.A.)、〈我願意〉 (I do)、〈傍晚時光〉(Evening hours)、〈巴塞洛繆.格林〉(Bartholomew Green)、 〈美人等我〉(Straightway beauty on me waits)。

關於普爾帝的專書,本研究在網路資料中,找到普爾帝的個人網站

(http://www.wright.edu/~martin.kich/PurdySoc/Index.htm),當中詳細的紀錄了普爾帝 的自傳,可以清楚的瞭解普爾帝的生平背景、藝術觀點、出版品的介紹等等。另外, 萊納.漢宣(Rainer J. Hanshe)和馬克.丹尼爾.科恩(Mark Daniel Cohen)的共同 著作《海波利昂:美學的未來,第六卷》(Hyperion: On the Future of Aesthetics, Vol. VI. Nietzsche Circle, Ltd., 2011.),內容除了詳細的解說普爾帝的作品之外,還大量的記錄 了杭德利和普爾帝的合作關係,以及兩人分別接受採訪的受訪內容,是本相當值得進 一步瞭解兩人合作藝術的書籍。 關於美國音樂發展,主要的參考文獻為:王瑉所著的《美國音樂史》(上海:上 海音樂,2005),以及蔡良玉所著的《美國專業音樂發展簡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 社,2004)。而美國音樂中多元的爵士元素,主要的參考文獻為:何威諭在期刊《藝 術論衡》中的專文〈美國黑人的音樂力量-爵士樂的文化象徵〉(6(2000):55-72) 以及陳志宇翻譯自約翰.史威茲(John F. Szwed)所著的《美國爵士樂全攻略》(臺 北市:牛耳文化,2007)。 筆者藉由以上文獻的幫助,給予了豐富的參考來源,以及撰寫本論文的依據。

(15)

第二

第二

第二

第二章

章 美國

美國

美國音樂

美國

音樂

音樂

音樂的多元背景與創作素材

的多元背景與創作素材

的多元背景與創作素材

的多元背景與創作素材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多元文化移民國家的時代背景

多元文化移民國家的時代背景

多元文化移民國家的時代背景

多元文化移民國家的時代背景

1492 年 8 月 3 日,今日位於義大利境內一部分的熱那亞共和國(Repubblica di Genova)航海家克里斯多夫.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 1451-1506)在西班牙女 王伊莎貝拉一世(Isabel I la Católica, 1451-1504)的贊助下,從西班牙的巴羅斯港 (Barros port)啟程,歷時兩個月橫渡大西洋,於 10 月 12 日到達巴哈馬群島 (Commonwealth of the Bahamas)的一島(即今日的華特林島),這是歐洲人第一次

登上北美洲這片新大陸,這一天被命名為「哥倫布日」。之後,哥倫布又三度 (1493-1496、1498-1500、1502-1504)從西班牙出發,西航至北美洲,陸續發現其他 土地,並開始了殖民統治的生活。當時居住在北美洲這片遼闊土地的是,原住民印地 安人(Indians),在許多的歷史文獻上,印地安人的數量一直未能有確切的數字,他 們過著狩獵、栽種和採集果實為生,沒有文字的書記,以口頭的言語交流溝通,而由 於印地安的支系眾多,因此將印地安所使用的語言統稱為印地安語;至於印地安的音 樂,則是使用打擊樂器伴奏,配上音調簡單的歌唱,主要用於宗教儀式、婚喪慶典、 戰爭出發前的誓師等場合。 十七世紀初開始,美洲除了原住民的印地安人外,大批接續從英國、西班牙、葡 萄牙、荷蘭、法國、荷蘭等地遠渡重洋,來到北美洲建立各自的殖民地。隨著殖民者 的入侵,開始對原住民產生了迫害,帶來瘟疫和致命疾病使得原住民感染死亡。然而 ,殖民者初達北美洲這片土地時,印地安人曾伸出援手,友好的贈送水果、糧食,並

(16)

教導種植農作物和開墾森林的技術,幫助這些無助的新移民,但就在移民者的生活逐 漸安穩、並熟悉自然環境後,人口漸多的新移民開始恩將仇報,為了搶奪土地資源的 貪婪掠奪、和為了宣示主權所帶來的殺戮,使得這些原住民從原先安逸和諧的平靜生 活,遭受到極大的摧殘,甚至是殘忍的屠殺行動,這些因素使得原住民人數頓時銳減 了百分之九十,建立起的村落生活被摧毀破壞,甚至損毀原先的印地安文化傳統。 北美洲陸續前來的新移民具有多元的種族特色和身分地位,當中有少數是上層階 級的人民為了躲避戰爭,或是政治壓迫的貴族、豪門紳士、牧師、商人、及遭受宗教 迫害的教徒;然而大多數是社會階層中的下層階級,像是生活困苦的工人,或是尋找 自由而逃離奴隸制的契約奴,及被流放到殖民地的罪犯,還有著因為英國和歐洲各國 的圈地運動(Enclosure Movement)1而失去土地的貧苦農民。在這波浩劫中,一批流 離失所的人民就這樣來到北美洲尋求新生活。為了開拓北美洲這片地廣人稀的土地, 所需要的大量人力資源,因而開始了黑奴貿易的交易,第一批從荷蘭載著二十名的非 洲黑人,在 1619 年被販賣到維吉尼亞(Virginia),帶著腳鐐和手銬抵達到美洲從事 開墾的工作,此後在美洲的黑人奴隸日漸增多,亦深深的影響了美國音樂的文化特色。 英國與荷蘭從 1652 年到 1674 年間發生三次戰爭,英國成功奪取了荷蘭在北美洲 的殖民地,荷蘭就此從北美洲永久撤離;1607 年至 1733 年,英國先後在這片土地上 建立了十三個殖民地2。隨著英國殖民地的開拓,北美洲這塊新大陸出現了大批的英 1 指十五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中葉,因歐洲羊毛製品的銷量大量增加,貴族為了增加牧場面積,強行的 使用暴力,甚至屠殺的方式,大肆的霸佔搶有農民的土地。而所謂的圈地則是用籬笆、欄杆、壕溝將 農民和公有地圈起,變成私有的牧場;然而這些飽受欺壓的農民,又被迫簽訂勞動合約,一夕之間淪 落為被雇用的勞動者。這種情形出現在英國、德國、法國、荷蘭、丹麥,但以英國最為盛行。 2

(17)

國移民浪潮,這片土地的人數迅速擴增。英國在美洲長達近一百五十年的殖民統治 後,1755 年爆發了北美人民反對英國殖民的「獨立戰爭」(1755-1783),1776 年 7 月 4 日,十三州的殖民代表一同簽署《獨立宣言》,宣佈脫離英國的殖民。在歷經《獨 立宣言》後,英國於 1783 年 9 月 3 日簽下了《巴黎條約》承認「美國」的獨立,從 此受到世界各國的認同,正式命名為「美利堅合眾國」。1807-1808 年間,英美兩國通 過禁止奴隸貿易的法案,而法律上的禁止,卻使得黑奴走私貿易盛行起來,這個從殖 民時代開始的奴隸制度,最終在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結束後廢除。1965 年美 國黑人獲得選舉投票權,種族歧視和人權問題漸漸獲得正面回應,這些非裔美國人經 過長達四百年的奮鬥後,終於開啟了種族平等的大門,非裔美國人的文化也逐漸受到 重視。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爆發後,削弱了原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 英國,金融中心從倫敦移至紐約;法國、義大利和德國也在經濟上也產生急遽的變化 ,美國逐漸成為世界第一的經濟強國。即便而後的經濟大恐慌(1929-1933)對全球 產生嚴重的金融風暴,也使得美國經濟步入衰退和蕭條;但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1945)中沒有積極的參戰,本土也未受到戰火的侵襲,使得美國很快的成為 世界上的第一。雖與蘇聯歷經數十年的冷戰(1945-1990),在蘇聯解體後,儼然成為 現今世界上的超級大國(Superpower)。即使美國建國至今僅僅兩百五十年的歷史, 但當今美國的經濟發展、政治實力、科技創新、軍事技術等均處於世界的領先地位。

康乃狄格(Connecticut)、羅得島(Rhode Island)、德拉瓦(Delaware)、新澤西(New Jersey)、紐約

(New York)、賓夕法尼亞(Pennsylvania)、南卡羅來納(South Carolina)、北卡羅來納(North Carolina)、 喬治亞(Georgia)。

(18)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移民時期的

移民時期的

移民時期的

移民時期的音樂重

音樂重

音樂重

音樂重心

心—

—讚美詩

讚美詩

讚美詩

讚美詩

隨著 1607 年維吉尼亞殖民地的建立開始,新移民接續的抵達北美洲,開啟 了美國音樂最初的發展和醞釀。十七世紀初從歐洲而來的移民,大多是下層階級的勞 動人民,他們沒有機會接受教育,對於音樂的素養不高、也沒有識譜的能力;即使有 極為少數的上層階級人民,為了逃離歐洲的宗教迫害,和反政府的知識份子來到北美 洲尋求宗教自由、實現改革理想,但是在這物資缺乏、動盪不安的殖民時代,新移民 對音樂的要求十分明確,音樂存在的價值是用來榮耀上帝,用音樂來讚美、服侍上帝, 詠唱讚美詩(hymn)3則成為宗教形式中唯一的歌唱形式,藉由讚美詩來陶冶和娛樂 自我。即使十七世紀末歐洲的世俗音樂漸漸成為人民的音樂重心,甚至在十八世紀由 沃爾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開始蓬勃的發 展歌劇,但美洲的音樂文化依舊沒辦法和歐洲齊步倂行。

十七世紀美洲流傳的各種讚美詩,是歐洲移植到北美洲的音樂產物,然而產生最 大影響的是 1620 年由 102 名清教徒,搭乘五月花號(Mayflower)4從普利茅斯 (Plymouth)帶往麻薩諸塞的讚美詩《詩篇集》(The Book of Psalms),又名《安斯沃 思詩篇》(The Ainsworth Psalter)5。詩集有三十九首單聲部曲調、搭配一百五十首詩 篇,編者按著詩詞的音節配上曲調,保持每個音節只對應一個音符,成為一種「韻律 3 Hymn 一詞源自希臘 ὕµνος。原指頌揚神、上帝、著名人物的讚歌,嚴格來說是基督徒用於祈禱的歌 曲。早期的讚美詩單旋律無伴奏,後才延伸出具有和聲、合唱、或是器樂伴奏。 4 1620 年一艘搭載清教徒的客船,從英格蘭的普利茅斯出發,前往美洲新大陸麻薩諸塞的普利茅斯殖 民地。六十六天的航程一人死去,又因誕生了一名嬰孩,所以仍然維持 102 名抵達目的地。 5 於 1612 年荷蘭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出版,由《聖經》學者亨利.安斯沃思(Henry Ainsworth, 約 1570-1623)專為受宗教迫害逃至荷蘭的一批清教徒所編。

(19)

歌譜風格」(a metrical version)6。這本詩集從 1620 年帶到北美洲新英格蘭地區7後, 至 1690 年發行最後一版,七十年間總共出版多次,直至北美洲出版了第一本讚美詩 詩集《讚美詩全集》(The Whole Booke of Psalms faithfully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Metre) 後,由於《讚美詩全集》提供更為完善的音樂內容,較貼近於當地移民的教堂活動, 這本《詩篇集》才漸漸的被停止使用。

十七世紀北美洲流傳的讚美詩除了《詩篇集》,還流傳了另外三種版本。第一種

是法國加爾文教徒8(the Calvinists)的《法國格律詩篇》(French Psalter,原名 Les Pseaumes mis en rime francoise)9;第二種是英國牧師約翰.霍普金斯(John Hopkins)

和托馬斯.史登荷(Thomas Sternhold)編輯而成,於 1562 年倫敦出版的《格律詩篇 全集》10(English Psalter,原名 The Whole Booke of Psalmes, Collected into English Meter),又通稱《英國格律詩》11;最後一種是當時被稱為摩拉維亞人的捷克兄弟會 教徒帶到北美洲,以捷克文印刷出版,當中的曲調是一些樸素的單聲部歌曲,音樂帶

有濃厚的民歌特點,也吸收了葛利果聖詠、世俗歌曲和加爾文教的四部讚美詩特點12

1640 年北美洲本土出版了讚美詩集:《海灣讚美詩》(Bay Psalm Book),原名《格

6

王瑉,《美國音樂史》,(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72

7

指現今緬因(Maine)、新罕布夏(New Hampshire)、佛蒙特(Vermont)、麻薩諸塞(Massachusetts)、

康乃狄格(Connecticut)、羅得島(Rhode Island) 8 十六世紀由法國宗教改革家和神學家的約翰.加爾文(Jean Cauvin, 1509-1564)創始,在現代的神 學論述中,加爾文主義主張「救贖預定論」跟「救恩獨作說」。 9 歌詞選自《聖經》中的《詩篇》,只有文字沒有音樂,是由十六世紀著名的法國詩人克萊門特.馬羅

(Clément Marot, 約 1496-1544)和神學家西奧多.德.貝茨(Théodore de Bèzé, 1519-1605)於 1556 年從拉丁文翻譯成法文,並且由路易士.布魯瓦(Louise Bourgeois, 1510-1561)編輯成冊。 10 翻譯取自蔡良玉,《美國專業音樂發展簡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2 11 當中的樂曲是由史登荷和霍普金斯創作,有些則是從古老的讚美詩中選摘,還有些選自當時流行的 歌謠小曲,或是根據天主教讚美詩的旋律改編而成,這本《格律詩篇全集》從 1548 年開始亦是歷史 上第一個英文版本的讚美詩唱本。 12 蔡良玉,《美國專業音樂發展簡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3-4

(20)

律詩篇全集》13(The Whole Booke of Psalms faithfully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Metre)14 這本讚美詩的出現豐富了北美移民的音樂文化,成為最重要的讚美詩歌曲集,更是北 美殖民地第一本印刷出版的書籍,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價值。這本讚美詩從 1640 至 1698 年間共出版了九次,先前的八次沒有樂譜紀錄,僅在書上註明曲調名稱,提供 使用者能從現有的讚美詩集中,找到適宜的曲調來配唱15。然而,第九版的發行增加 了十三首配唱曲調,由約翰.普雷弗德(John Playford,1623-1686)16在 1654 年出版 的《音樂技巧簡介》(An Introduction to the Skill of Musick)中摘選而來;曲調多是當 時新英格蘭地區傳唱的讚美詩,和流行的英國民謠,為男高音和男低音的二聲部曲 調。並在曲調前附有簡短說明,指導使用者如何學唱這些曲調:「首先要看清楚一首 曲調當中有多少的音符,接著在你所唱的第一個音上定出一個音高的曲調,並且要注 意你要唱的第一個音上方和下方相關的音符。這樣你和其他人就可以在能掌握的音域 中開始演唱,不至於在高音域沒了聲音,或在低音域含糊不清。17 這本《海灣讚美詩》在十八世紀中葉流傳至英格蘭,到 1759 年增加為二十二版。 若分析《海灣讚美詩》的曲式,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長節拍」,每小節中使 用較長的符值,例如著名的〈第 100 首讚美詩〉(Psalm 100),每小節中含有八個音 13 翻譯取自蔡良玉,《美國專業音樂發展簡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4 14 《格律詩篇全集》是由馬薩諸塞海灣地區,三十位從事宗教活動的清教徒編寫而成的,所以人們將 它通稱為《海灣讚美詩》。此書尺寸為 5*7.5 英吋,全集共有 294 頁,沒有頁碼編註,亦沒有記載詩集 的編撰著、書版商和出版地。主要的翻譯和編輯者為理察德.馬瑟(Richard Mather,1596-1669),替此 書寫下了書序。 15 依靠當時一位英國作曲家湯姆斯.雷文斯克羅夫特(Thomas Ravenscroft, 約 1590-1635),蒐集了四 十首耳熟能詳的曲調配唱。 16

為倫敦的書商、出版商、英國出版同業工會(The Worshipful Company of Stationers and Newspaper Makers)成員,出版多本與音樂相關的理論書籍,指導各項器樂的技巧,最有名的著作為 1651 年的 《英國舞蹈大師》( The English Dancing Master )。

17

J.Heywood Alexander, To Stretch Our Ears: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America’s Music﹙NY: Norton& Company, 2002﹚,17

(21)

符 8+8+8+8(譜例 1);第二種是「規則節拍」,每小節的音符組合帶有一定規律,容 易讓沒有音樂基礎的人民學會,所以大多數讚美詩都是使用「規則節拍」,例如第四 首的讚美詩〈牛津曲〉(Oxford Tune)8+6+8+6(譜例 2);第三種是「不規則節拍」, 指每小節中的音符值量不等,且不具規律性,例如:6+6+8+6 或 4+6+8+4 等等。 【譜例 1,〈第 100 首讚美詩〉,第 1-4 小節】 【譜例 2,〈牛津曲〉,第 1 小節至第 4 小節】 如同歐洲的音樂文化發展,英國在北美洲的殖民期間,先是由移民所帶來的宗教 音樂開始再發展至世俗音樂,各種的讚美詩成為「美國」歷史上最早的音樂文化,多 元版本版本不斷的再版印刷,使得讚美詩文化是移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22)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美國的十八世紀音樂

美國的十八世紀音樂

美國的十八世紀音樂

美國的十八世紀音樂家

十八世紀隨著歌唱學校18的興起,人們藉由詠唱讚美詩,北美洲的音樂活動逐漸 變得普及。十八世紀中葉,出現第一批土生土長的音樂家;當中大多數是未受過正規 音樂教育,並自學成才的音樂家;以及少部分來自生活條件較好的家庭,接受正統的 文化教育、具有音樂素養的音樂家。這批本土音樂家崛起的同時,由歐洲遠渡而來的 新移民中,亦出現了許多具有音樂能力、和社會地位較高的音樂家;這些歐洲移民的 音樂家,利用專業的音樂能力在美洲,享有優渥的薪資待遇,然而本土崛起的音樂家 無從發揮之地,他們從事著原先的工作,有如工匠、服務員、裁縫師傅、商店老闆, 在工作之餘從事音樂創作和音樂活動,這批美洲本土成長的音樂家,稱做為「第一新 英格蘭學派」(The First New England School)。

十八世紀隨著新移民帶來的歐洲音樂,為廣泛流傳的讚美詩注入了新的風格和元

素,也替美洲的世俗音樂發展種下萌芽的種子。「第一新英格蘭學派」在讚美詩的推

廣創下非凡的成績,出版的作品中,蒐集整理許多宗教和自創的音樂作品。此時的作 品形式走向複調式的四部合唱音樂,儘管尚未掌握完善的複調創作技巧,但是受到歐 洲音樂的薰陶,特別推崇喬治.弗里德里希.韓德爾(George Frederic Handel, 1685-1759)和法蘭茲.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的作品,將

複調音樂風格視為經典來仿效。 18

北美洲的第一所唱歌學校,於 1717 年成立在麻薩諸塞的波士頓(Boston)。沒有音樂能力的一般大

眾在歌唱讚美詩時,由領唱者一句句領唱,再由眾人跟唱,這種歌唱方式稱做「老式唱法」(the old way)

或是「普通唱法」(common singing),由於沒有接受過音樂教育的群眾,依舊會出現走音的狀況,藉

由歌唱學校的創立,希望能增進一般大眾的音樂素質,利用「讀譜唱法」(singing by note),或稱「規

(23)

「第一新英格蘭學派」中,有著幾位重要的音樂家,替美洲音樂發展做出極大的 貢獻。威廉.比林斯(William Billings, 1746-1800)出生於貧寒的家庭,身體上有著 多樣的殘疾,憑著對音樂的熱情和刻苦自學的毅力,一生當中出版了六部音樂作品和 書籍。其中一本《歌唱家的助手》(The Singing Master’s Assistant, 1778)提供歌唱技 巧的學習,獲得廣大迴響。比林斯受到美國獨立戰爭的影響下,創作了〈賈斯特〉 (Chester)、〈波士頓哀歌〉(Lamentation over Boston)等革命歌曲,鼓舞人民的愛國 主義,成為家喻戶曉的音樂家。另外兩位音樂家威廉.利透(William Little)和威廉. 史密斯(William Smith),發明「四音圖形記譜法」(four-shape-notation),於 1798 年 在費城註冊版權,1801 年在《簡易教程》(The Easy Instructor),又名《教授宗教和 聲的新方法》(A New Method of Teaching Sacred Harmony)中出版,讓沒有識譜技能 的人民,有了簡單易懂的記譜法,順利的在美國南部和中西部推廣普及。

最後一位法蘭西斯.霍普金森(Francis Hopkinson, 1737-1791)出生於費城的貴 族,不僅是一位優秀的音樂家,亦是卓越的政治家、作家、發明家和畫家。霍普金森 除了蒐集宗教歌曲,還創作宗教及世俗音樂,1759 年創作的〈我沉浸在美好自由的 日子裡〉(My Days Have Been So Wondrous Free)被喻為是至今研究中,發現最早帶

有樂譜出版的歌曲;而霍普金森於 1788 年出版了一本樂譜《七首大鍵琴作品》(Seven

Songs for the Harpsichord),獻給即將就職總統的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

(24)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美國十九世紀的世俗音樂與古典音樂

美國十九世紀的世俗音樂與古典音樂

美國十九世紀的世俗音樂與古典音樂

美國十九世紀的世俗音樂與古典音樂

一、

、世俗音樂

世俗音樂

世俗音樂 —

世俗音樂

— 多元素材的起源

多元素材的起源

多元素材的起源

多元素材的起源

史蒂芬.柯林斯.福斯特(Stephen Collins Foster, 1826-1864)19是十九世紀最重

要的歌曲作曲家,福斯特的作品可分為三大類型:(1)愛情和思鄉歌曲(2)滑稽歌 舞劇(Minstrel Show)20(3)愛國歌曲。福斯特將生活情感真實的呈現在歌曲中,特 有的音樂風格,觸動了人們的心,具有崇高的藝術地位。福斯特生於種族歧視的時代, 從小接觸家中黑人奴隸文化留下的深刻印象,使滑稽歌舞劇成為福斯特最成功的創作 類型;這些歌曲不套用黑人音樂的曲調和素材,而是福斯特對黑人的觀察和瞭解後, 創作出福斯特獨有的風格,著名的作品有〈噢,蘇珊娜〉(Oh, Susanna, 1848)、〈故鄉 的親人〉(Old Folks at Home, 1851)、〈我的故鄉肯塔基〉(My Old Kentucky Home, 1853)、〈老黑奴〉(Old Black Joe, 1860)等等。

十九世紀末正值反奴隸制和南北戰爭時期,長期飽受淩虐和不平等待遇的黑人, 創造出具有黑人靈魂特色的音樂風格。由於美國南方的大多數地區,明文規定擊鼓為 非法行為,所以黑奴們使用拍手踏腳來取代,因而創造出各式的節奏特色;而黑人又 藉由唱歌抒發生活中所受到的欺淩,反映自己的真實性格,進而產生了藍調音樂。然 而,繁音拍子(Ragtime)、藍調(Blues)、布吉伍吉(boogie-woogie)成為了爵士樂 的前身,亦為爵士樂組成的重要元素,揭開美國音樂特色的序幕。同時可特別注意到 19 生於賓夕法尼亞的羅倫斯維(Lawrenceville),雖未受過系統的正規音樂教育,但透過努力的自學和 拜師學藝,能演奏鋼琴、長笛和吉他,並且勤奮的鑽研作曲技巧,一生中創作了兩百多首歌曲。 20 十九世紀流行的一種音樂類型,由白人在臉上塗抹黑炭,在表演中誇張的模仿黑奴的方言語調、舞 蹈動作的一種滑稽歌舞秀。

(25)

,爵士音樂中的和絃進行,除了使用古典音樂的正規終止外,亦會使用特殊的和絃進 行,介紹如下: 1. 正格終止:V-I 2. 變格終止: IV- I 3. 假終止:V-VI 4. 半終止:-V ★ 5. 爵士樂的特殊終止:V-IV-I 接下來將介紹三種爵士樂中的重要元素: (一)繁音拍子(Ragtime): 繁音拍子通常出現在鋼琴獨奏中,亦常被改編成銅管樂隊曲、斑卓琴(Banjo)21獨奏 和有伴奏的聲樂曲。全曲結構為 2/4 拍或 4/4 拍,絕大多數使用 2/4 拍,和聲的使用著重大 調中的主、屬、下屬和附屬和絃。高聲部旋律常使用切分的節奏型,搭配低聲部大跨度的 音程跳躍,在弱拍上形成重音的律動感,為繁音拍子的主要特徵。最著名的作曲家為史考 特.喬普林(Scott Joplin, 1868-1917)22,以及喬普林的門徒詹姆士.史考特(James Scott, 1886-1938)23和約瑟夫.蘭姆(Joseph Lamb, 1887-1960)24,然而,喬普林著名的經典 21 又稱五弦琴,是美國黑奴由幾種非洲樂器發展而成,上半部形似吉他,下半部則似鈴鼓的彈撥樂器, 當代的班卓琴亦有四弦和六弦,其中以六弦最為普及化。 22 生於德克薩斯州(Texas)東部,父親是解放的奴隸,會拉小提琴;母親會彈奏斑卓琴;有兩位哥 哥,一位會拉小提琴和鋼琴,另一位歌喉嘹亮,善於唱歌。十四歲便離開家鄉,以賣藝為生,曾寫下 五十三首鋼琴曲、十首歌曲、一部芭蕾舞劇:《繁音拍子舞蹈》(Ragtime Dance)、和兩部歌劇作品:《貴

賓》(A Guest of Honor)、《屈莫尼夏》(Treemonisha)。

23

生於密蘇裏州的尼歐肖(Neosho, Missouri),基本上自學音樂,曾有位年長的黑人鋼琴家指導過鋼

琴和視奏,十七歲出版第一首作品〈夏日和風〉(A Summer Breeze),1930 後期帶領一團伴奏樂隊。

24

生於紐澤西州蒙特克萊爾(Montclair, New Jersey)的白人音樂家,家中的兩個姊妹是古典鋼琴家, 蘭姆的音樂能力是自學而來。為了增加銷售量曾在出版的作品中,提上喬普林的名字,因為蘭姆作品的優秀性, 使得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以為蘭姆其實是喬普林的化名。

(26)

作品為〈街頭藝人〉(The Entertainer)(譜例 3)、〈楓葉散拍樂〉(Maple Leaf Rag)(譜例 4)。

【譜例 3,〈街頭藝人〉,第 5-10 小節】

【譜例 4,〈楓葉散拍樂〉,第 1-3 小節】

繁音拍子是最早廣泛流傳的黑人音樂,它不僅深深的影響美國世俗音樂,甚至古典音 樂作曲家亦會在作品中,加入繁音拍子的元素。例如:美國作曲家查理斯.愛德華.艾夫 士(Charles Edward Ives, 1874-1954)曾在 1904 年,創作一首管絃樂曲《繁音拍子的舞蹈 第四號》(Ragtime Dance no.4);法國作曲家阿希爾.克洛德.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1918)在 1906 至 1908 年間創作了〈黑娃娃糕餅舞〉(Golliwog’s Cakewalk),

(27)

斯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在 1918 年創作了《給十一樣樂器的繁音拍子》 (Ragtime for 11 instruments)(譜例 6);美國的音樂劇作曲家史蒂芬.福拉厄帝(Stephen Flaherty, 1960- ),在 1996 年創作了一部音樂劇《繁音拍子》(Ragtime)25

【譜例 5,〈黑娃娃糕餅舞〉,第 8-19 小節】

【譜例 6,〈給十一樣樂器的繁音拍子〉,第 1-6 小節】

25

原著為美國作家艾德加.勞倫斯.多克托羅(Edgar Lawrence Doctorow, 1931- )於 1975 年創作的 小說,而後由美國劇作家特倫斯.麥克那利(Terrence McNally, 1939- )改編成劇本,再由美國劇作家

琳.雅倫絲(Lynn Ahrens, 1948- )為音樂劇填詞。首演於 1996 年 12 月 8 日「多倫多藝術中心」(Toronto

Centre for the Arts)舉行,為兩幕的音樂劇作品,此齣音樂劇不僅獲得了廣大的迴響,亦曾多次被提 名且榮獲多項大獎。

(28)

(二)藍調(Blues) 藍調是源自於人聲作品的音樂風格,歌詞往往在呈現失敗和壓抑的沮喪心情,表 現出黑人窮困、流浪和飽受淩虐壓迫的心境,演唱風格相當自由,可以用假聲、喊叫、 呻吟和哭泣來烘托氣氛。儘管如此,藍調音樂並不全然是哀傷的,藍調可以是大調, 也可以是小調,亦可以是哀怨、強勁,甚至是活潑、輕盈。起初的藍調音樂沒有固定 的形式,發展到後來,將十二小節的樂段,分成三段四小節的樂句,以 A-A’-B 的 方式進行,和聲上則使用 I 級、IV 級和 V 級的和絃,以重覆的和聲型構築樂曲(譜 例 7);另外節奏以 4/4 拍的結構,運用切分拍的特點,形成傳統藍調風格的一部分。 【譜例 7,藍調曲式】 然而藍調與繁音拍子,在切分拍上的不同在於,藍調不在弱拍上加強重音,而是 選擇遺漏重音,並且具有三連音的節奏特色,因此在速度表現上較為平緩舒適。而藍 調的風格特徵中,最重要的則是「藍調音」的使用,為降低調性中的三音、五音和七 音,而組成藍調音階(譜例 8):

(29)

【譜例 8,藍調音階】

至於演奏方式上,滑音、顫音亦成為藍調風格的一部分。以下舉例由作曲家查理. 派克(Charlie Parker, 1920-1955)26創作的作品〈歐.普利伐夫〉(Au Privave)(譜例 9),以及〈給愛麗絲的藍調〉(Blues for Alice)(譜例 10)中所使用的藍調元素。

【譜例 9,〈歐.普利伐夫〉第 1-12 小節】

26

生於肯薩斯州的肯薩斯市(Kansas, Kansas),成長於密蘇里州的肯薩斯(Kansas, Missouri),為美國

爵士樂的薩克斯風演奏家和作曲家,人稱「大鳥」(Bird)或是「新兵」(Yardbird)。曾有四首歌曲入

圍「葛萊美名人堂獎」(Grammy Hall of Fame Awards)、並於 1974 年獲得「葛萊美獎」(Grammy Award) 的最佳獨奏者、和 1979 年的「爵士名人堂」(Big Band and Jazz Hall of Fame)、1984 年葛萊美終身成 就獎(Grammy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以及 2004 年的「奈蘇希.艾爾特岡爵士樂名人堂獎」 (Nesuhi Ertegun Jazz Hall of Fame)。

(30)

【譜例 10,〈給愛麗絲的藍調〉,第 1-12 小節】

以藍調特徵為基礎發展後,延伸出不同特色的藍調音樂,並且流傳至今。在歷史 上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十九世紀末至 1930 年代,這之中再發展出 兩種風格的藍調音樂:第一種為「鄉村藍調」(Country Blues)27,又稱南方藍調(south

blues)、民間藍調(Folk Blues)或三角洲藍調(Delta Blues)。歌手多為男性,演唱

風格粗獷,通常是以吉他、班卓琴,簡單的民間樂器自彈自唱;第二種則為「古典藍 調」(Classical Blues)28,歌者多半為女性,多由鋼琴、小型樂團伴奏,擅長細膩憂 傷的旋律。然而,第二個時期為 1930 年代至今,廣泛的分為演唱和器樂演奏兩大類 型的藍調風格,其中像是「城市藍調」(Urban Blues)29,以電吉他、低音樂器、銅 管樂器、打擊樂器等組合而成的大樂團伴奏,第一時期所使用的民間樂器並不會出現 27

著名的鄉村藍調歌手有:大比爾.布朗茲(Big Bill Broonzy, 1893-1958)、羅伯特.約翰遜(Robert

Johnson, 1911-1938)、喬西.懷特(Josh White, 1915-1969)、盲眼.雷蒙.傑弗森(Blind Lemon Jefferson, 1897-1929)、桑.豪斯(Son House, 1902-1988)等等。

28

著名的城市藍調歌手有以「藍調之母」著稱的瑪.雷妮(Ma Rainey, 1886-1939)、瑪米.史密絲(Mamie

Smith, 1883-1946)和「藍調女王」的貝絲.史密絲(Bessie Smith, 1894-1937)等等。特別值得一提的 是,男性歌手路易士.阿姆斯壯(Luise Armstrong, 1901-1971)雖不和藍調歌手一樣專唱藍調,但阿 姆斯壯亦曾錄製「古典藍調」的曲目。

29

著名歌手為熱嘴唇.佩奇(Hot lips Page Jimmy, 1908-1954)和大喬.特納(Big Joe Turner, 1911-1985) 等等。

(31)

在這之中,經常使用改編曲的形式,並且以薩氏管為典型的伴奏,同時增加其獨奏的 重要性。爾後至四十年代左右發展出來的「節奏藍調」(Rhythm And Blues,簡稱 R&B)

30,具有強烈震撼性的節奏感,以鋼琴、電吉他、薩氏管等器樂作為伴奏,亦提升了

電吉他和薩氏管的演奏地位,而節奏藍調同時也是過度到搖滾樂的重要環節,至 1990 年節奏藍調的復興後,擺脫了早期的型態,使用大量的合成器,形成至今流行樂界的 主流音樂。

然而,藍調的影響也出現在古典音樂作曲家之中,像是美國作曲家喬治.蓋希文 (George Gershwin, 1989-1937)的〈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一推出就成為 美國音樂語彙的經典,而他的音樂劇《波吉與貝絲》(Porgy and Bess)雖然與藍調無 直接相關,但還是帶有藍調的主題。另外,作曲家查爾斯.艾夫士(Charles Ives, 1874-1954)和艾倫.柯普蘭(Aaron Copland, 1900-1990)都曾提到藍調和其他美國 本土音樂形式對他們創作的影響31 藍調的歷史基本上是獨立的,和爵士不相干。但它對爵士的創造和早期的發展所 起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否認的。藍調的曲式、音階和演奏實踐是所有爵士的一部分,是 瞭解爵士的關鍵。貫通整個爵士時代,藍調同爵士和美國世俗音樂盤根錯節,難分難 解32,亦是當前炙手可熱的音樂曲種。 30

有名的節奏藍調曲為:大喬.透納(Big Joe Turner, 1911-1985)於 1954 年錄製的〈震動,嘎嘎,搖 滾〉(Shake, Rattle and Roll)和吉米.拉星(Jimmy Rushing, 1901-1972)於 1962 年錄製的〈早安藍調〉 (Good Morning Blues)。

31

彼得.格羅尼克(Peter Guralnick)等著,李佳純、盧慈穎、陳佳伶譯,《The Blues 藍調百年之旅》,

(臺北:大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30

32

(32)

(三)布吉伍吉(Boogie-Woogie)

布吉伍吉是一種鋼琴風格,特點是以左手固定的音型走向為伴奏基礎,在全曲中 不斷的反覆出現。古典音樂中將此作曲手法稱做「頑固低音」(Bass Ostinato),亦稱 「基礎低音」(Ground Bass)。回溯至十三世紀,可以在英國牧歌〈夏天到來了〉(Sumer is icumen in)(譜例 11)中發現此手法,全曲以卡農和基礎低音做為全曲結構,主題

(theme)呈現於最低聲部,做五次的主題變奏33。爾後的巴洛克時期成為「頑固低音」

的全盛時間,像是〈夏康舞曲〉(Chaconne)、〈帕薩凱亞舞曲〉(Passacaglia)即是以 「頑固低音」的技法編寫而成,例如德國作曲家約翰.瑟巴斯提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的 D 小調小提琴無伴奏組曲第二號中的第五樂章〈夏康

舞曲〉(the Chaconne from the Violin Partita No.2 in D minor, BWV 1004)(譜例 12), 筆者在此為能更清楚地呈現作曲手法,特別以四聲部的方式作為呈現。然而,同時期 的作曲家約翰.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 1653-1706)相當有名的作品〈D 大調卡 農與吉格〉(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中,亦使用了「頑固低音」手法,其中低音 聲部只有八個音符,在全曲反覆二十八次,是典型的頑固低音作品。

33

Charles W. Walton, Basic Forms in Music (New York: Alfred Publishing Co., Inc.,), 1974,

(33)

【譜例 11,〈夏天到來了〉,第 1-25 小節】

(34)

發展至十九世紀後,布吉伍吉的伴奏形式,多以分解和絃、音階、或是半音階的 方式,組成連續的八分音符或是附點八分音符,鏗鏘有力的左手節奏,搭配上右手自 由的旋律,相互交錯呼應形成強而有力的節奏感,典型的布吉伍吉伴奏形式如同譜例 13,然而,布吉伍吉不僅用於鋼琴獨奏上,亦可出現在歌者的伴奏、樂團中等形式。 布吉伍吉的鋼琴手大半未經專業訓練,基本上,他們將鋼琴視為打擊樂器,樂手有時 甚至會「調整」他們的鋼琴音錘。同時將琴架內部放進釘條等物品,如此一來,吵雜 的撞擊聲就會反襯金屬琴弦34。在此舉例唐.雷伊(Don Raye, 1909-1985)和修吉. 普林斯(Hughie Prince)創作的〈布吉伍吉小號手〉(boogie woogie bugle boy)(譜例 14),以及阿爾伯特.阿蒙斯(Albert Ammons, 1970-1949)創作的〈頓足的布吉伍吉〉

(boogie woogie stomp)(譜例 15)作為參考。

【譜例 13,典型的布吉伍吉伴奏形式,第 1-12 小節】

(35)

【譜例 14,〈布吉伍吉小號手〉,第 1-7 小節】

(36)

二、

、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

十九世紀下半葉,出現「第二新英格蘭學派」(The Second New England School) ,這批音樂家具有英裔美籍血統,出生於新英格蘭地區,大多都曾赴歐洲學習音樂, 特別是前往德國接受作曲訓練,學成後定居於美國從事音樂創作,多落腳在波士頓, 因此也稱為「波士頓學派」或「波士頓古典樂派」(Boston Classicists)。這批音樂家 不再是僅僅蒐集、或是寫作讚美詩,開始創作不同體裁的音樂作品,追求具有專業性 的音樂結構,並且將歐洲高度發展的音樂元素帶入美國,在模仿德國的古典和浪漫樂 派風格中,建造了美歐音樂文化之間的橋樑。這當中以約翰.諾爾斯.潘恩(John Knowles Paine, 1839-1906)35、喬治.懷特菲爾德.查德維克(George Whitefield

Chadwick, 1854-1931)36、霍雷肖.威廉.派克(Horatio William Parker, 1863-1919)

37最為著名;其中也有未負笈歐洲,在國內學習的作曲家,如亞瑟.威廉.福特(Arthur

William Foote, 1853-1937)38、畢琦夫人(Mrs. Henry Harris Aubrey Beach, 1867-1944)

39等等。當中以畢琦所作的藝術歌曲數量最為多產,寫作了 117 首獨唱歌曲,同時相 35 出生於緬因州的波特蘭(Portland, Maine),父親為管風琴製造商,伯父和姐姐皆為職業音樂家。由 德國的移民教師赫爾曼.寇茲舒瑪(Hermann Kotzschmar, 1848-1942)替潘恩打下紮實的音樂基礎, 而後成為美國第一位在大學正式任教的音樂教授,許多著名的作曲家都曾是潘恩的學生,例如:開拓

中小學音樂課程的理查.阿德利奇(Richard Aldrich, 1863-1937)、約翰.奧爾登.卡本特(John Alden

Carpenter, 1876-1951)等等。

36

出生於麻薩諸塞的羅維爾(Lowell),在德國求學期間,師事於卡爾.奧格斯特.奧普特(Karl Augst

Haupt, 1810-1891)、薩洛蒙.雅大頌(Salomon Jadassohn, 1831-1902)、約瑟夫.加布裏.萊因貝格爾

(Joseph Gabriel Rheinberger, 1839-1901),返國後曾任波士頓新英格蘭音樂學院(New England Conservatory)教授及院長。

37

出生於麻薩諸塞的英國後裔家庭,母親為鋼琴家和學者,父親是建築師,從小在家庭中受到良好的

音樂薰陶。作品《霍拉.諾維希瑪》(Hora Novissima Op.30)榮獲 1892 年紐約國立音樂學院作品比賽

大獎。美國作曲家查爾斯.艾夫斯(Charles Ives, 1874-1954)也曾師事於派克門下。

38

出生於麻薩諸塞,畢業於哈佛大學,就學期間亦是潘恩的學生。取得哈佛碩士後,曾於波士頓「第

一尋道會」(First Unitarian Church)擔任管風琴手,而後任教於波士頓新英格蘭音樂院。

39

原名 Amy Marcy Cheney,出生於新罕布夏的漢尼克(Henniker),母親是鋼琴家和歌者,畢琦從小

(37)

較於「第二新英格蘭學派」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中,亦是至今較為廣泛演唱的曲目,著 名作品如:〈下雨天〉(The rainy day)、〈短歌〉(Ariette)、〈狂喜〉(Ecstasy)、《三首 布朗寧歌曲》(Three Browning Songs op.44)等等。

愛德華.麥克道爾(Edward MacDowell, 1860-1908)亦是十九世紀重要的作曲家 ,曾赴歐洲接受歐洲音樂的薰陶,並於回國後定居波士頓,然而麥克道爾在音樂創作 上具有個人的藝術性,音樂素材不再汲汲營營的模仿歐洲風格,在發揚歐洲的音樂元 素之餘,更加注重美國本土的音樂特色,因此始終未曾被歸類於「第二新英格蘭學 派」。麥克道爾的交響曲〈印地安人組曲〉(Orchestral Suite No.2 Op.48 Indian Suite), 就借用了德國音樂學家迪奧多.貝克(Theodore Baker, 1851-1934)於萊比錫大學寫 的博士論文《論北美印地安人音樂》(On the Music of the North American Indians, 1882) 中,所採集的印地安音樂素材,進行再創作,寫出具有獨特美國民族風格的器樂曲主

題40。而麥克道爾亦寫作了許多頗受好評的聲樂曲和合唱曲,其中著名的藝術歌曲

為:〈兩首古老的歌〉(Two Old Songs op.9)、〈從舊花園〉(From an Old Garden op.26) 、〈六首愛之歌〉(Six Love Songs op.40)等等。

十九世紀美國開始投入兒童音樂教育,藉由音樂家羅維爾.梅森(Lowell Mason, 1792-1872)41的推動,波士頓的公立中小學將音樂教育納入正式的課程,隨後全國的 公立中小學都開設了音樂課,這項創舉提高了國民的音樂素養,推動美國音樂的進 被遴選為該協會主席。 40 王瑉,《美國音樂史》,(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217 41 出生於麻薩諸塞美德非(Medfield)的音樂世家,為十九世紀的音樂教育家和作曲家。「波士頓音樂

學院」(Boston Academy of Music)亦是梅森和音樂家喬治.詹姆斯.韋伯(George James Webb,

(38)

步,成為美國音樂教育史上的先驅。十九世紀下半葉,大城市亦相繼的建立音樂院校 、管絃樂團、劇院和音樂廳,許多家庭也擁有了鋼琴,美國大眾對歐洲音樂的認識和 欣賞力逐漸提升,音樂發展變得普及化。藉由「第二新英格蘭學派」將歐洲音樂傳至 美國,創作上開始追求藝術性,但由於仿效歐洲的音樂元素,依然未能發展出美國音 樂特色,即使有作曲家主張跳脫模仿風格,但始終尚未脫離歐洲音樂的影子,不過這 也為專業音樂的發展畫下了雛型。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美國二十世紀後的世俗音樂與古典音樂

美國二十世紀後的世俗音樂與古典音樂

美國二十世紀後的世俗音樂與古典音樂

美國二十世紀後的世俗音樂與古典音樂

一、

、世俗音樂

世俗音樂

世俗音樂 —

世俗音樂

— 多元的音樂融合

多元的音樂融合

多元的音樂融合

多元的音樂融合

二十世紀開始,各種音樂書籍、樂譜的需求,替美國音樂出版商帶來新的商機, 錫盤巷(Tin Pan Alley)42的出現將美國流行音樂發展帶向一個重要的階段;二十世

紀中葉開始,科學技術的發明,透過唱片、點唱機(jukebox)43、廣播電台、有聲電

視等媒介,加速流行音樂的推廣,很快的風靡至美國大眾,因而成熟發展的美國世俗 音樂有:鄉村音樂(Country Music)、百老匯音樂劇(Broadway musical)、爵士樂(Jazz) 和搖滾樂(Rock and Roll),這些成為美國獨具特色的音樂文化。

(一)鄉村音樂 鄉村音樂早在 1830 年左右,在美國南方的鄉間地區流行,但直到 1920 年代,獨 42 紐約百老匯與第六大道之間的第 28 西街,是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流行歌曲作曲家和音樂出版社的 發行大本營,音樂傳遞藉著科技媒體的盛行,錫盤巷也逐漸走入歷史。 43 是一種自動投幣式的音樂設備,二十世紀上半葉許多酒吧、咖啡廳等場所都設有此機器,顧客投入 錢幣後,選擇機器上列出的曲目按鈕後,可以撥放出點播的音樂。

(39)

特的演唱風格才逐漸被人們所熟知。鄉村音樂最早是從英國移民帶來的民間歌舞、民 謠小調,以及器樂曲為基礎發展而來,而後吸收歐洲移民及非洲黑人的音樂元素融合 而成。早期的鄉村音樂以民間小提琴(fiddle)、吉他、班卓琴,以及六角形手風琴 (concertina)伴奏,邊唱邊跳著一種民間舞蹈「方塊舞」(square dance),並以口傳 方式代代相傳。演唱方式多為獨唱,或是重唱,音域不寬,以中音聲區為主,並且強 調民歌風格。鄉村音樂發展至 1920 年,隨著美國第一間廣播電台的問世,替鄉村音 樂的推廣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很快的風靡至全美人民,亦帶動了南方偏遠地區的鄉 村音樂;1930 年代流行著一種「約德爾」(yodel)的歌唱風格,利用真假音搭配上滑 音交替使用,在不同音域來回轉換,形成一種特有的鄉村歌唱風格。慢慢的,鄉村音 樂開始向城市流傳,伴奏樂器也加入了烏克麗麗(Ukulele)44和曼陀鈴(Mandolin) 45,到了 1950 年代,曼陀鈴為鄉村音樂發展出另一種風格「藍草音樂」(Bluegrass), 演唱風格帶有鼻音,音域較寬於一般的鄉村音樂,亦有獨唱和重唱組合;演奏模式如 同爵士樂,每一種樂器都有獨奏片段,或是在其他的樂器伴奏下即興演奏;發展至 1980 年代,產生三種具有影響力的新流派:「新傳統主義」(New Traditionalism)46

、「新鄉村音樂」(New Country)47以及「另類鄉村音樂」(Alternative Country)48 這三個流派在演唱方式上,都不同程度地脫離傳統鄉村音樂的模式,以電音和電子合 44 葡萄牙水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帶到夏威夷的一種彈撥樂器,四根琴弦,形似一個小型的吉他。 45 源自於十八世紀後期,義大利的那布勒斯(Naples, Italy),擁有四對複弦的彈撥樂器。 46 致力找回傳統鄉村音樂特色,藉由「藍草音樂」風格,對中聲區加以潤色,減少中高音域鼻腔的聲 音色彩,著重敘事性題材的歌曲,採用流行歌曲的風格特色,將鄉村音樂演唱的更加柔和舒緩。呈現 具有現代流行音樂色彩,且復興傳統鄉村音樂的特色。 47 保存鄉村音樂的旋律風格,但又充分的使用流行歌曲和搖滾樂等風格的演唱手法,捨棄傳統鄉村音 樂中使用的樂器,重視電吉他和鼓作為伴奏。 48 強調演唱風格的個性化,突出歌手新穎獨特的歌唱風格,無限定和隨意的創作理念,是將鄉村搖滾 樂發展到極致的現代鄉村流行音樂。

(40)

成器為主導,增加了流行歌曲的元素,培育出新的曲風。鄉村音樂發展至 1990 年代, 演唱風格已經不能用單純的鄉村音樂來概括,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與創新,吸收 融合了各種美國的音樂元素,發展出多元化風格類型的鄉村音樂。 (二)百老匯音樂劇 百老匯音樂劇在美國掀起一股炫風,由於民眾的狂熱和喜好,使音樂劇發展成商 業化的表演型態,結合歌唱、舞蹈和戲劇,藉由炫目的舞臺佈景、燈光技術、和華麗 的服裝道具,滿足觀眾在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成為風靡全世界的大眾化音樂娛樂。 許多音樂家為百老匯音樂劇創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如作曲家傑羅姆.克恩 (Jerome Kern, 1885-1945)、艾拉.蓋希文(Ira Gershwin, 1896-1983)、理察德.羅傑 斯(Richard Rodgers, 1902-1979)、史蒂芬.桑坦

Stephen Sondheim, 1930-

以及 跨界的雷歐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1918-1990)等等。美國早期的音樂 劇是由歐洲傳入,帶著濃郁的歐洲色彩,隨著美國獨特的音樂元素愈趨成熟,音樂劇 亦逐漸地具有美國風格,當中以作曲家克恩在 1927 年的作品《畫舫璇宮》(show

boat),被視為美國音樂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無論在題材取向、音樂與戲劇的創作

手法和音樂元素,皆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像是當中的單曲〈情不自禁〉 (Can't help lovin' dat man of mine)則大量的使用了繁音拍子的元素。而作曲家伯恩 斯坦在 1935 年所的《波吉與貝絲》也值得在此一提,這部作品除了具有爵士樂的元 素之外,伯恩斯坦更將這部作品視為歌劇,以受過古典音樂訓練的非裔美國人擔任歌 手,這在當時是一個大膽的嘗試與選擇,這部作品在上演後並未廣泛的被美國人接

(41)

受,卻在往後的日子轟動全球,當今無論在聲樂曲目,或是音樂劇目中皆可看見其身 影,並曾在 1959 年翻拍成電影上映;而伯恩斯坦亦創作許多著名的音樂劇,像是《景 城春色》(On The Town)、《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幸福城鎮》(Wonderful Town)等等。舉例其他著名的音樂劇作品:艾拉.蓋希文及其胞弟喬治.蓋希文(George

Gershwin, 1898-1937)在 1930 年共同創作的音樂劇《瘋狂女孩》(Girl Crazy),這齣

音樂劇不僅獲得廣大的迴響,甚至在 1943 年和 1963 年分別被改編成電影,而音樂劇 中的著名單曲,像是〈我得到了節奏〉(I Got Rhythm)、〈但那不適合我〉(But Not For Me)等等。 (三)爵士樂 隨著十九世紀末,繁音拍子、藍調、布吉伍吉的蓬勃發展,演奏風格逐漸地塑造 出雛型,黑人音樂家在各種場合演奏著爵士樂,成為二十世紀社會大眾的消遣娛樂。 爵士樂從美國南方的黑人銅管樂隊為中心開始發展,過程中,曾將“Jazz”一詞命名 為“Jas”、“Jass”、“Jaz”、“Jascz”等等。然而,追溯“Jazz”一詞最早的文獻 記載是在 1913 年 3 月 6 日的舊金山《公報》;而真正被廣泛的定義使用,則是 1917 年由白人組成的爵士樂團「正宗狄西蘭爵士樂團」(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簡

稱 ODJB),正式以「爵士」一詞,在紐約發行唱片,因此“Jazz”一詞經常的出現於 報刊上,成為美國大眾喜愛的流行音樂。從十九世紀末起,爵士樂在經過時代的演變 後,發展出不同風格流派的爵士樂,大致出現在表中所述的時間前後49: 49 John F. Szwed 著,陳志宇譯,《美國爵士樂全攻略》,(臺北市:牛耳文化,2007),10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比較傳統的呼拉舞 ( hula kahiko) 是以鼓聲和吟唱的伴奏模擬風和 波浪,比較現代的呼拉舞 ( hula’auw ana ) 則將歌唱和樂器伴奏納入 其中;另外‘ili

* 文章出處:《總統的品格》 .寫樂文化出版/

閱讀劇本 了解劇情 文學賞析 音樂欣賞 創作背景、 配器法等 不同版本 深入探討 與原著的 關係 作出評論.

孟浩然等所作的詩歌的詩意 譜寫而成,歌詞原文以德文 寫成。香港舞蹈團曾於 2002 年演繹這首作品,並邀請了

文學賞析能力:形式、節奏的感 悟、從詩歌與政治的關係了解詩 歌的怨刺作用,探討深層的主題

戲曲在元代進入大戲階段,發展成一本四折、一人獨唱,體製

宋代文化的繁榮與當時人們從文化角度吸收佛教的養分,應用

新高中課程中國語文科第十個選修單元:「普通 話與表演藝術」中提到的學習目標,正是期望學 生能「欣賞不同類型的普通話表演藝術,學習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