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中地區土地利用型態時空變遷分析

第四章 研究成果

第三節 台中地區土地利用型態時空變遷分析

本段落將對六個年度進行時空變遷分析,共分為五個時期,分別是 1991 至 1998 年、1998 至 2003 年、2003 至 2009 年、2009 至 2015 年與 2015 至 2019 年。

本段落將探討各時期土地利用的變化,由前後期分類結果計算各土地利用類 型之面積增減,呈現其變遷矩陣,並計算前後期之平均熱島效應強度變化。

本研究根據變遷矩陣中 25 項分類轉變之面積大小為比例,進行產生隨機點 抽樣,擷取各點前後期熱島效應強度變化量(△UHII),若該分類項面積過小以致 比例計算不足 3 個點者,則調整為 3 點,而後再以 ANOVA 檢定變遷與未變遷區 域之強度變化,以滿足統計檢定之樣本獨立性假設。

由於各時期前後期影像年份差距大,整體氣候與天氣條件確有不同,本研究 認為若直接去探討年度之間的溫度值較無意義,應著重在年度間的相對變化量上。

因此,本研究比較前後期之分析方法,乃以未變遷區域為基準,去衡量與變遷區 域之間的溫度變化量差異,分析其相對改變量,採用與變遷矩陣結構相同的表格 做前後期對照(表 11)。

以 1991 至 1998 年這個時期為例,1991 年的建成地分類,轉變至 1998 年有 五項變化,其一是維持建成地分類不變,另也有四種轉變型態,本研究將四種轉 變型態之強度變化與維持不變之區域進行 ANOVA 檢定,若結果具有顯著差異,

則意味著該土地利用類型的轉變所造成的熱島效應強度變化,具統計上的顯著意 義,以此作為量化土地利用變遷著實造成溫度改變之證據。

一、1991~1998

本研究將 1991 年與 1998 年的土地利用類型分類結果進行前後期比較,兩 個年度的分類變化數據統計於表 12,變化的空間分布呈現於圖 14,ANOVA 檢 定兩年度溫度轉變量之結果於表 13。

根據分類結果,從 1991 年到 1998 年建成地與裸露地的變化較多,建成地總 面積增加了 16.388 Km2,雖然有 25.132 Km2是由草生地轉變而來,但同時也有 22.115 Km2的建成地轉為草生地,因此草生地並非建成地成長的主因;反觀裸露 地有 17.95 Km2轉變為建成地,卻只有 4.42 Km2的建成地轉為裸露地,因此裸露 地的轉變才是造成建成地面積成長的主要因子,裸露地轉變為建成地主要有幾個 區域,如大肚台地上的台中工業區,以及七期、八期與九期重劃區。

草生地在這個時期的變化僅約 5.907 Km2,草生地主要的面積變化是由建城 地與裸露地轉變而來,建成地轉為草生地主要是因為太平地區十期重劃區的開闢,

將原先舊聚落整頓後所致;裸露地轉變為草生地則是由於研究區西側的大肚台地 上,原本光禿的紅土區域有了植被的覆蓋的緣故,此二類降溫程度具統計顯著性。

此外,草生地轉變為建成地主要是豐原到潭子之間的聚落形成、74 號快速 道路與台 63 中投公路的興建、台中市南區中興大學一帶,以及其他如神岡、大 雅區將原本農田開闢成零星聚落的緣故。

草生地與建成地的相互轉變,在熱島效應強度改變上具顯著差異,此證在 本時期內,人工建物轉為植被覆蓋時所造成的降溫具有效果,而植被區域的損 失轉變為人工建物造成的升溫;然而,不論是裸露地轉變為建成地,或建成地 轉變為裸露地,溫度變化相比於未變化的區域皆無顯著差異,顯示本時期此二 分類之熱島效應改變幅度相近,具有相似的升溫效果。

表 12 1991~1998 土地利用分類轉變統計。單位:平方公里。

圖 14 1991~1998 年土地利用型態轉變。

表 13 1991~1998 年土地利用熱島效應強度變化表。

**為在信心水準 95%下進行 ANOVA 檢定,與未轉變之類別相比具有顯著差異者。

二、1998~2003

本研究將 1998 年與 2003 年的土地利用類型分類結果進行前後期比較,兩 個年度的分類變化數據統計於表 14,變化的空間分布呈現於圖 15,ANOVA 檢 定兩年度溫度轉變量之結果於表 15。

根據分類結果,從 1998 年到 2003 年建成地與裸露地為面積增加較多,而草 生地有大幅減少的情形。建成地面積在這個時期成長了 17.364 Km2,其中 27.617 Km2的草生地轉變為建成地,但卻只有 11.734 Km2的建成地轉為草生地,因此本 研究推論建成地擴張的主因是往草生地的區域開闢而來,如太平的十期重劃區、

台中高鐵站區闢建、國道三號與聯外道路完工,皆是在圖六中明顯可觀察到的部 分。

草生地是本時期減少最多的分類類別,達到 42.061 Km2,而成長面積最多的 是裸露地,草生地有 23.562 Km2轉變為裸露地,裸露地僅有 4.16 Km2轉為草生 地,有這樣大面積的轉變,本研究認為除了是大肚台地上植被成長情形每年不同 造成表土裸露外,中部科學園區的整地籌建也是一大原因;同時,在研究區南側 也有部分草生地轉變為裸露地出現,這個部分是因為適逢稻作收割時期,部分農 田已經先行收割造成田地無植被覆蓋,因此被歸類為裸露地。

草生地轉為建成地在熱島效應強度的變化上,平均升溫幅度為 1.151,草生 地轉變為裸露地平均有 1.707 度的升溫,此二轉變較無變化的草生地之 0.074 皆 具有顯著性,此證植被消失轉變為人工建物或裸露地造成之影響力顯著。而部 分建成地轉變為草生地,有-0.107 度的熱島效應強度減緩情形,較無變化的建 成地區域之 0.469 度的升溫具有顯著差異。

表 14 1998~2003 土地利用分類轉變統計。單位:平方公里。

圖 15 1998~2003 年土地利用型態轉變。

表 15 1998~2003 年土地利用熱島效應強度變化表。

**為在信心水準 95%下進行 ANOVA 檢定,與未轉變之類別相比具有顯著差異者。

三、2003~2009

圖 16 2003~2009 年土地利用型態轉變。

表 17 2003~2009 年土地利用熱島效應強度變化表。

**為在信心水準 95%下進行 ANOVA 檢定,與未轉變之類別相比具有顯著差異者。

四、2009~2015

圖 17 2009~2015 年土地利用型態轉變。

表 19 2009~2015 年土地利用熱島效應強度變化表。

**為在信心水準 95%下進行 ANOVA 檢定,與未轉變之類別相比具有顯著差異者。

五、2015~2019

本研究將 2015 年與 2019 年的土地利用類型分類結果進行前後期比較,兩 個年度的分類變化數據統計於表 20,變化的空間分布呈現於圖 18,ANOVA 檢 定兩年度溫度轉變量之結果於表 21。

本時期裸露地小幅成長 5.308 Km2,主要是有 12.811 Km2的草生地改變而來,

除了有些是大肚台地上以外,其他大多分布於研究區中央,屬於重劃區十四期、

單元四、十三期的範圍內,重劃區整地開闢前為舊聚落或農田,劃定範圍開闢後 使原本的農田消失,因此有草生地轉變為裸露地的現象。

裸露地的面積其次是由建成地轉變而來,有 7.655 Km2,主要是在水湳經貿 園區內,水湳經貿園區過去是台中水湳機場,完全不同的使用目的,勢必將前期 人工建物剷除後重新整頓,也因此有大量的建成地轉變為裸露地。

草生地於本時期減少 10.583 Km2,在幾個重劃區內有較多的裸露地轉變為草 生地,這部分在重劃區單元五明顯可見,其原因為重劃區剛開闢時地表裸露,所 以分類類型為裸露地,但經過幾年的閒置,荒地長出植被後,就轉變為草生地,

約有 6.948 Km2;然而卻有更多的草生地因為前段所述之原因轉變為裸露地,約 有 13.075 Km2,因此整體上草生地面積是減少的,而裸露地與草生地的相互轉變,

在溫度變化上皆有顯著差異,此亦意味著植被對於溫度調節的重要性。

表 20 2015~2019 土地利用分類轉變統計。單位:平方公里。

圖 18 2015~2019 年土地利用型態轉變。

表 21 2015~2019 年土地利用熱島效應強度變化表。

**為在信心水準 95%下進行 ANOVA 檢定,與未轉變之類別相比具有顯著差異者。

圖 19 五時期土地利用型態變化彙整表 六、小結

本段落藉由變遷矩陣總結各類型土地利用面積轉變過程,並以 ANOVA 檢定 分析未變化與變化區域之溫度改變,是否具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統整五個時期各土地利用型態面積增減(圖 19)可發現,草生地與建成地變 動較大,裸露地次之,而森林地與水體則變動面積較少。

歸納各時期溫度改變具顯著差異之次數(表 22)可發現,建成地轉變為森林 地、草生地、裸露地在四個時期有顯著差異;森林地轉變為建成地、裸露地則全 部呈顯著差異,轉為草生地則是有三次顯著;草生地轉變為建成地、裸露地皆有 顯著差異,轉變為森林地也有四次,草生地與森林地互相轉變的結果皆有三到四 次呈顯著差異,此意味著森林地與草生地存在一定的溫度差,植被類型關係到蓄 熱與降溫的效果;裸露地轉變為森林地與草生地也全都有顯著差異,至於水體轉 變為裸露地則有四個時期有顯著差異,本研究推論其原因為裸露地造成之溫度改 變實在太高,即使是面積較小之水體與整體 UHII 有顯著正相關,仍在轉變為裸 露地之後溫度改變呈現顯著差異。

表 22 各時期熱島效應強度轉變量呈顯著差異次數統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