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土地利用型態影像判釋結果

第四章 研究成果

第一節 土地利用型態影像判釋結果

本段落旨在探討台中地區土地利用型態於各時期的分布情形,本研究採用監 督式分類法,謹慎的選取訓練樣區後,以支持向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演算法進行地物分類。結果共分為五類,分別為建成地(Built-up land)、森林地 (Forest)、草生地(Grass land)、裸露地(Bare land)與水體(Water)。

本研究選用六個時間點的 Landsat 衛星影像進行分析,分別是 1991-10-20(Landsat 5)、1998-11-08(Landsat 5)、2003-11-06(Landsat 5)、2009-11-06(Landsat 5)、2015-11-07 (Landsat 8)與 2019-10-17(Landsat 8)。

由於 1991、1998 與 2003 年找無地真資料做分類檢核,因此本研究僅檢核 2009、2015 與 2019 年之分類結果。此三年度分類正確率如表 6 所示,分類面積 與比例統計於表 7,分類結果呈現於圖 4、圖 5。

表 7 各年度地物分類面積結果統計 表 6 2009、2015 與 2019 年分類正確率

本研究首先說明各地物分類中可能對應之地表地貌,建成地分類主要是以住 宅、工廠、道路等以水泥、柏油為主體的不透水人造結構物;森林地為茂密的樹 林;草生地主要為稻作農地、短草皮或雜草荒地等;裸露地為表土裸露、幾無植 被覆蓋的區域;水體則主要為河道與湖泊。

綜觀六個年度的地物分類結果可以得知,原先 1991 年建成地與草生地的面 積相近,皆約佔總研究區面積 36%,但到了 2003 年建成地面積占比成長到 45%,

草生地則降低至 27%,之後建成地面積微幅增加,至 2019 年佔總面積 49%,這 是本研究區變化比例最多的兩個地物分類類別。

森林地在本研究區內的變化比例皆不大,約在 15%上下,分類結果呈現森林 地大多是台中盆地東側的丘陵地帶,少部分於西側大肚台地上。

圖 4 1991、1999 與 2003 年之地物分類結果。

圖 5 2009、2015 與 2019 年之地物分類結果。

裸露地在本研究區中的占比約介於 7%至 11%間,其空間分布大多出現在大 肚台地上,由於大肚台地屬於紅土地層,一旦季節性種植的作物收成後造成明顯 的表土裸露,在分類上即被分類為裸露地;除此之外,其餘的裸露地與都市的開 發案有很大的關連,不論是各時期進行整地規劃的重劃區,或是重大河岸整治工 程呈現的帶狀裸露區域皆是如此。

水體在本研究區內佔比僅約 1%,雖然台中地區河川不少,但礙於衛星影像 解析度能被分類出來的河道,僅以大里溪、烏溪與筏子溪較能明確判釋,其他如 旱溪、廍子溪、頭汴坑溪等因河面寬度較窄難以判釋,更遑論在建成區內流經的 柳川、綠川、梅川、與麻園頭溪等更小的河道;另外,水體判釋結果也因與建物 產生之陰影光譜特性相近而導致混淆誤判,本研究針對這部分在分類結果有進行 更動,將明顯為建物陰影而非水體之區域手動修改其分類結果。

圖 7 2009、2015、2019 年地表溫度分布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