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重劃區之熱島效應變遷分析

第四章 研究成果

第四節 重劃區之熱島效應變遷分析

由前段分析可知,台中地區經過 30 年都市發展,建成地面積由原先占比 36%

成長到 49%,幾乎佔本研究區的一半,在增長過程當中,一部分是大雅、神岡、

烏日、大里、霧峰等區,因農田棄耕後轉為工廠、住宅後成為建成地,其餘多半 是圍繞在舊台中市區周圍規劃的各期重劃區開闢轉變而來。

重劃區的性質屬於都市計畫,也就是人為規劃、框架下造成的都市發展,與 前段所述之農田棄耕轉為建成地的原動力有所不同。藉由在上一節的分析中也可 發現到,重劃區所造成的土地利用型態改變,在溫度變化上幾乎都呈現顯著差異,

比如說建成地轉變為草生地、草生地轉變為建成地或裸露地等,正因為觀察到此 特點,本段落將分析重劃區的土地利用型態,及其熱島效應強度對整體熱島效應 之影響。

為了瞭解重劃區在已開發完成與開發中的發展進程上有何差異,本研究選擇 之個案,有自 1990 年代就已開發的,也有至 2010 後才開始推動,區域計畫年分 以該重劃區細部計畫書定案為依據。本研究選擇以下七個重劃區進行時空變遷分 析,依序分別是 1.廍子區段徵收(1994)、2.十期(1993)、3.北屯捷運機廠特區(2010)、

4.十四期(2007)、5.水湳經貿園區(2008)、6.單元二(2007)、7.十三期(2007)等共七 個,七個重劃區空間位置如圖 20 所示。

圖 20 七個重劃區位置圖(參考台中市政府都市計畫自繪)

歸納七個重劃區各年度的平均熱島效應強度,廍子區段徵收平均熱島效應強 度介於 3.36 至 6.83,十期重劃區 3.29 至 7.51,北屯捷運機廠特區 2.77 至 7.02,

十四期 3.02 至 5.76,水湳經貿園區 3.50 至 7.00,單元二 1.73 至 6.66,十三期 2.34 至 8.07(表 23)。

比較各重劃區平均熱島效應強度,與全區熱島效應強度值比較後發現(表 24),重重劃區在 1991 至 1998 年間皆尚未大量開闢,並且屬於台中舊市區較為 外圍的地帶,甚至幾乎是草生地的土地利用型態,因此平均值較低;隨著時間推 移, 2003 至 2009 年間是個轉折,原先只有部份重劃區高於平均值,至 2019 年 則是幾乎所有的重劃區皆高於全區平均值,且平均熱島效應強度較全區平均值愈 遠,此亦證明人為開發對於區域溫度改變之影響。

標準差數據可呈現一組數據的分散程度,本研究在此將其解釋為各重劃區熱 島效應強度之變動幅度,由數據可觀察到,不論是各重劃區本身平均熱島效應強 度之標準差,抑或是與全區 UHII 相比後之標準差,單元二與十三期皆為七個重 劃區中前二名,而十四期則為變動量最小者。

表 23 重劃區各年度平均熱島效應強度

表 24 重劃區與全區 UHII 差值統計

變動最大的兩者,本研究推測其原因為 1991 年該二重劃區地物分類屬於草 生地,且草生地這個分類項也包含了農田,當農田處於浸水或成熟稻作覆蓋時能 有較低的溫度,因此到後來農田消失轉為人工建物覆蓋後,呈現較大的熱島效應 強度變動量。

至於十四期變動最小的原因,本研究認為過去十四期的範圍,主要是零星的 聚落,雖然也經歷聚落消失與裸露地遍布的時期,但該重劃區始終不如其他區的 升溫幅度,推測可能原因是開闢後土地的閒置,沒有實際大量人工建物興建導致,

雖然有大面積的裸露地,但本研究推斷這些裸露地上應該有稀疏的雜草生長,又 或者是因地處寬闊,受到風場影響而降溫,這些都可能是在可能原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