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第參章 宗教與宗親組織與地方治理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第二節 台北市保安宮治理網絡的轉變

保安宮自 1978 年迄今約可再分為廖武治先生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之前與之 後,以 1992 年為分界。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各項文藝活動多為 1992 年後所舉辦的,

換句話說在呂學輝任董事長,而廖先生尚未成為副董事長兼任總幹事前,廟裡的 事務大多因循林拱辰時期,諸多舉措如小規模的廟景整理、傳統的保生大帝誕辰 廟會、遶境,在社會公益上,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獎學金發放等皆與林氏所在 之時無異。

不過 1992 年廖武治先生當選為副董事長及兼任總幹事後,從革除不適任的 職工到寺廟走向文化寺廟定位,各項廟務方針再再都引起不少的爭論。在討論保 安宮文化藝術功能的相關研究中,就指出文化與寺廟何者孰重的爭議,並指出當 時對於文化寺廟有不同看法(施沛琳,2005:91-104)。長久下來,意見不合的 人和保安宮漸行漸遠,但是保安宮的歷史文化卻不能因此而斷絕,因此透過對保 安宮歷史研究的義工訓練,以繼續傳承保安宮的文化歷史。

換句話說,在 1992 年開始的近幾年內,對於寺廟主事者所領導的風格或政 策不滿意,因而漸行漸遠的人(如神明會9)離開了保安宮的支持網絡。但另一 方面保安宮也透過新的方式來維持保安宮的發展。就保安宮內部網絡來說,此時 網絡成員重新連結,連繫著成員的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多了社區認同(藝文課 程進而認同保安宮而成為志工)以及文化因素(因為認同對古蹟與文化,參加文 史工作會)。而構成此一網絡的參與成員從傳統的力士會、神明會,轉變成為一 般的社區民眾,此外還有一般民眾以及舊有的效勞生、誦經生等信眾。

圖 5 1992 年後保安宮的內部支持網絡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寺廟的神明會組成者,早期多是地方上的派系或菁英,因此,神明會在廟裡有一定的地位。

進一步分析,這個內部網絡已經和一開始的保安宮網絡大不相同,過去的參 與者是地方菁英為主,當時的地方菁英主要是地方上有錢有權的人,不論是家族 或是地方菁英,但現今的寺廟網絡卻轉變成為一般民眾為參與的主力,雖然保安 宮仍舊保持有一領導菁英階層(即董事長、董事會、特助以及保生文教基金會),

但一般民眾的大量參與此一現象,是與過去大不相同的;此外,現在的內部網絡,

決定權主要在寺廟主事者身上,這與過去寺廟因為仰賴地方勢力維持廟的興盛與 存續,因此廟務也被地方菁英干涉的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但現今的保安宮與 過去舊存的地方菁英分開,舊有的地方菁英沒有能力干涉保安宮領導階層的決 定,而相對地領導階層因為有大量義工也不再那麼需要如神明會等組織的協力。

除內部網絡的變遷,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也有所改變。

圖 6 中各外部網絡之參與者,依其組織不同的屬性約可分為下列數類:政 府、寺廟、民間社團與學校。以下分別討論就其於網絡中扮演之角色進行論述:

一、政府:

保安宮是財團法人,其上層機關是台北市民政局。特別是在保生文化祭進行 之前,民政局會協助保安宮匯整其它單位(如交通局、市警局等)提供對於保生 文化祭相關的協助。由於行之有年,現在保安宮與民政局也有固定的合作模式,

保安宮會提出保生文化祭所需的各項細節上的幫助,除協調之外,民政局也會就 保安宮所提出各項補助審查予以補助。

二、寺廟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全國各廟宇透過對於保生大帝同樣信仰所組織 的聯誼會。10透過對於相同信仰的連結,廟宇間彼此交流意見以追求進步,並可 藉由此一聯誼會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保安宮的廖董事長於 2006 年獲 任聯誼會的第六屆會長,也象徵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除了和其它會員(廟)分享

10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是一個集結全國各地主祀保生大帝的宮廟而組成的團體。於民 國七十八年九月在台南大飯店正式成立籌備會,並推舉當時任台南縣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 生為首任會長,聯誼會發展迄今已十五餘年。資料來源:

http://www.918.org.tw/news/view.asp?messageid=34&page=2

保安宮的成功經驗,如何整合全國保生大帝信仰的資源,也成為廖董事長及保安 宮的課題。

寺廟遶境活動通常是聯合地區中的幾個廟宇合辦,在早先的農業社會中代表 著彼此廟宇間的合作關係,保安宮的遶境路線大約在大龍峒及大稻埕地區,11因 此這範圍內的寺廟跟保安宮都或多或少有合作的關係。

三、民間社團與學校

透過保生文化祭,保安宮提供場地給民間表演社團,另一方面民間表演社團 的演出也豐富保生文化祭的內容。如家姓戲在以前是由各個當地姓氏出錢在保生 大帝慶典時演出歌仔戲以酬神,藉以凝聚族群間的凝聚力,不過以血緣及宗教為 主的社會到了現代就逐漸消失,因此現在保安宮改由甄選各民間歌仔戲社團,維 繫家姓戲此一傳統的傳承。而保班宮不僅提供一歷史教材給國小的學童,也提供 一藝術空間。大龍國小的師生可以就近在保安宮進行戶外教學,研究社區資源與 國小美術教育結合的研究中,大龍國小的老師就藉由保生文化祭的機會,在廟方 同意下,帶領學生布置廟中的空間(劉姿婷,2007)。

現今的保安宮不再像過去依賴原來地方菁英的支持,透過志工培訓走出自己 的方向,打破一般人在面對寺廟時只會注意到宗教的屬性。在此一過程中,走向 文化寺廟的決定,觸及原有勢力與寺廟路線之爭,造成內部支持網絡與外部網絡 的變動。以目前保安宮的發展回頭來看,有計劃地邁向文化寺廟的發展,對保安 宮在組織上或寺廟存續有關鍵性的幫助。以保安宮此一個案來說,現今保安宮的 各向表現,寺廟主事者是寺廟走向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若非廖董事長的堅持,保 安宮或許仍為一單純宗教性的廟宇。而透過將保安宮定位為文化寺廟的努力,也 打破寺廟信仰多半為地域性,成為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宗教文化重鎮。保安宮的內 部網絡構成也由早期的血緣、地域性、信仰,轉變為多樣式,而網絡構成成員也 有所不同;保安宮的外部網絡亦從只和鄰近的幾個寺廟有交流擴及到以同是信仰 保生大帝的全國廟宇,保安宮本身自立風格也展現在與政府的合作上,幾份保安

11參見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網頁:http://www.p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

宮的相關研究以及筆者所做的訪談記錄都顯示如保安文化祭中的所有活動幾乎 保安宮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政府單位僅僅是行政協調以及經費上的協助而 已,但這也顯示出經過這段時間的粹鍊,保安宮本身已經習於處理這些大小活 動,透過這些成功的活動吸納更多的人氣與經費,也成為不依賴政府的非營利組 織,反而是公部門在面對宗教或文化活動時最有力的合作對象。

圖 6 保安宮的外部網絡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鄰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