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醫療及健康照護產業的問題與挑戰

第二章 產業現況

第一節 台灣醫療及健康照護產業的問題與挑戰

一、 醫療體系的紅海競爭

台灣全民健保實施已經 20 年,在社會快速老化下,醫療照護的支出年年成長,成 長率約為 5%。在健保保費收入無法趕上醫療需求成長下,各醫療機構紛紛透過各 種健保醫療以外的收入,來求存活或擴張。其中,包括開發各種自費的服務項目 如健檢、醫學美容、植牙等,或健保給付以外設定各種自費差額選項。另外,就 是透過壓低藥廠藥價,賺取每一顆藥的進價和健保給付價中間的藥價差,因為無 法知道中間藥價差距利潤,因此俗稱「藥價黑洞」。

另一方面,健保支付制度的設計鼓勵醫院升等為醫學中心,而大量升等後的醫學 中心掌握了絕大多數的健保給付資源,形成醫療體系財團化、集團化的現象。而

扮演基層及社區照護的中小型醫院則生存困難,在過去 20 年間出現或轉型、或關 閉的大量消失現象。

二、健康照護服務的 M 型化

台灣健康照護市場,除了整體資源過剩,醫療體系也出現服務兩極化現象。在健 保總額預算制度下,各醫療機構為因應競爭及追求成長,紛紛增加自費醫療項目,

或訂定各種自費差價制度,以做為機構營運主要獲利來源。因此,選擇性及差異 性服務方式等將越來越明顯。

另外,健康檢查服務亦出現消費兩極化之發展,高階影像檢查動輒十數萬元一次 檢查,而配合大陸人士來台觀光醫療旅遊之政策,各種高端醫美及健檢套餐收費 更是迭創新高。而另一方面,低價的市場又高度競爭,在企業團體之職工健檢市 場最為明顯。市場消費越來越極端,形成高階與低階兩極化,中階市場消失不見 之所謂 M 型化現象。

三、醫療資訊不對稱,醫病關係惡化

醫學自古被視為高度專業的知識,因此,常常處在所謂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的情況。雖然網路的發展讓資訊更容易取得,但是對於醫療過程中的決 策參與、醫療資訊的充分揭露等,都仍然處在不透明的狀況。再加上國內缺乏公 開醫療機構及醫師診療品質之制度,亦缺乏第二醫療意見(Medical second opinions) 之機制或商業,醫療過程嚴重資訊不對稱,消費者處在資訊弱勢方。

因為資訊不對稱,並缺乏可靠的評比機制,對於如何選擇醫師常常僅能憑藉認識 的親友推薦,而對於所謂名醫,往往是常常是知名度高的名嘴,或是敢用藥、立

即見效的醫師。加上病人權利意識高漲,醫師權威受挑戰,醫病關係緊張,醫療 糾紛快速增加。

另一方面,健保給付制度的設計,讓醫療從業人員,特別是各專科醫師,長期呈 現不同工卻同酬的現象,導致從醫學訓練源頭到醫療現場,出現所謂內外婦兒急 診「五大皆空」的情形。

四、健康檢查產業發展困境

台灣推廣健康檢查已經 20 餘年,民眾每年接受預防性的健康檢查,已經成為一種 生活習慣。同時,健檢也是企業職工福利及保險公司服務競爭的一環,形成了台 灣特殊的健檢產業。據媒體報導,國人之健康檢查普及率已經達到 50%,有超過 一千萬人的年健檢人次,經濟產值超過台幣 200 億元。

在供給端方面,過去十數年間,健檢市場蓬勃發展、百家爭鳴,據估全台有近 450 家醫療機構提供健診服務,競爭非常激烈,形成所謂的紅海市場。而其中,多數 機構缺乏行銷能力,業務量亦非常有限,呈完全競爭狀態。個別機構沒有規模經 濟效益,亦沒有數家獨具規模之主導性機構來引領產業發展,產業持續發展的腳 步受限。

五、現行法令及政策對創新科技的影響

醫療行為受到現行醫師法及醫療法等嚴格規範。然而,隨著各種互聯網及遠距健 康照護模式之發展運用,勢必會對現行法令造成衝擊。未來,隨著移動互聯網在 健康照護上的持續創新,相關問題定將更加嚴重。

全民健保主導了台灣健康照護政策及資源分配,是台灣健康照護產業發展在政策 面上之主要影響因素。另,與互聯網或數位經濟之相關法律,包括智慧財產權保 護法、個人資料保護法、消費者保護法、第三方支付法等,都是互聯網經濟之相 關法令。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