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合球運動績優生生涯轉換之影響因素

觀念的轉變之下,「生涯」一詞代表著一個人為生活,終其一生所從事的活動、扮 演的角色,包括了自我、家庭、工作、健康等等層面,意即代表著人生發展之整體歷程

(李欣靜,2005)。

一個合球運動績優生的生涯,從小開始,就接受一連串的訓練,對於自己的運動目 標雖然有很明確的方向,也一直很專注於合球運動的訓練,較少思考整體人生的規劃,

然而運動員的選手生命短暫,又可能受到其他外在因素,如運動傷害,心理因素或整體 環境等影響,隨時可能面臨運動生涯終結的一天,若在這個時候才開始考慮將來的發展,

多半為時已晚,因此,本研究鼓勵合球運動績優生,除了專長訓練之之外,要能夠盡早 對人生作適當的規劃,在平常去接收相關的知識與技能,作為日後就業的基本條件,以 降低在運動員生涯結束後,對個人所造成的不適應及衝擊。

過去合球運動績優生的升學管道僅限於運動績優保送制度,且保送的科系多是體育 相關類科,例如:國立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以及國立臺東大 學體育學系。

現今多元入學的管道除了體育類的科系,開放了許多非體育相關科系的名額供合球 運動績優生選擇,例如:實踐大學開放企業管理學系、資訊科技與管理學系、風險管理 與保險學系、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社會工作學系、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家庭研 究與兒童發展學系、財務金融學系及會計學系等九個科系,提供合球運動績優生保送名 額。

表 2- 6 招收合球運動績優生各大專院校列表

一、個人面向

(一)學業能力:合球運動績優生比一般生花費較多的時間在專長項目的訓練,相 對於學科,花費較少的時間,長久以來,就產生了「學科能力普遍不足」的 困擾。

(二)人際和諧:誠如上述,合球運動績優生因為耗費多數時間於專長訓練上,大 多時間都待在運動代表隊,因此,較常相處的同儕,皆為同樣運動項目的學 生,人際關係因而限縮。若是合球運動績優生本身並非主動、健談的個性,

更會導致人際關係上障礙。

(三)學習意願:李詠秋(2001)的研究發現,高年級之體育績優生以及接觸體育 專長時間越久之運動績優生,均在「學習意願」較其他族群為低。合球運動 績優生不管是在猶豫行動、資訊探索、方向選擇等,都只對自己的專長項目 熱衷,而不重視學業成就,相對而言,學習意願較為低落。

二、社會面向

(一)制度因素:影響合球運動績優生的相關升學輔導制度的主管單位為教育部,

在升學制度上,運動成績優秀的選手,可以依其運動成績直接選擇想念的學 校以及科系,進入該系所就讀,但是先決條件,必須有系所開設缺額,才能 依個人專長與運動優異成績申請入學。國內對於運動績優生的升學制度堪稱 完善,但問題在於進入大學之門後,該運動績優生課業上銜接的問題。

(二)社會地位:在臺灣社會近年來,運動員的社會地位越受重視,尤其在國際上,

有許多臺灣運動員在國際舞臺上發光發熱,加上媒體渲染,傳播媒介的幫助,

使得運動員的收入增加,社會地位相對而言較高,使得社會大眾對於運動員 較為尊重,這對於運動風氣的促進助益不小,但是通常這些社會地位較高的 運動員,只限於少數幾個項目,例如棒球、籃球、跆拳道或高爾夫球等,目 前仍為非亞奧運的合球運動,較鮮為人知。

經由上述學者的分析研究,可見運動績優生之運動生命有限,當一般人開始為自己 生涯做出規劃時,運動員已經開始從競技場上漸漸退出,因此生涯的轉換,對於運動績 優生而言相當重要,必須要提早、事先做出規劃,才能在轉換跑道的同時適應良好。

合球運動績優生長期以來處於一個高度競爭的環境中,雖然目前教育制度下,有較 為健全的升學管道,但這些運動績優生保送到大學後,仍必須面對將來卸下運動員光環 後的出路,尤其在大學畢業後,再無任何保障,運動績優生們的將來發展,必須各憑本 事,而過去人生大多以合球運動為核心,使得運動績優生們能夠發展的方向有限。除此 之外,現役的合球運動績優生,由於大多數的時間必須從事運動的專門訓練,學科方面 的實際授課比一般生還少,再加上社會價值觀認為:「不會唸書的孩子才去學體育!」,

使得運動績優生的學科能力相較於一般生處於弱勢,尤其就讀非體育相關科系者,這種 情況更為常見。這些運動績優生的生活重心長時間被比賽、專長訓練以及學業所佔據,

因此較無閒暇時間參與其他社交活動,導致人脈的建立受到影響(莊翠玉,1996)。這 諸多因素都直接地影響到運動績優生在將來生涯轉換的能力。

Remer 等人(2000)研究指出,大學時期的學生運動員將大多數的時間花費在運動 上,導致這些學生運動員對他們運動生涯以後的生活缺乏準備。Brown 等人(2000)亦 指出,學生運動員若是對自己除運動員外的角色認知不清的話,就會降低其對於自我生 涯的決策能力。Lally 與 Kerr(2005)在研究中指出,學生運動員在就讀大學時間的前 半段,其重心投注於運動員之角色,而忽略學生角色與生涯方面的目標,直到大學生涯 的後期才發現學生角色的重要性,而逐漸放棄在運動場上的雄心,並開始重視學生的角 色。國內學者曾逸誠(2005)研究,發現運動績優生的生活適應各層面表現愈佳時,其 生涯定向、生涯探索同時也會表現得更好。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係以問卷調查法本章就其研究架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實施程序與資料 處理等五節逐節說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