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本研究以臺東市某國民小學四年級之男童為研究對象,進行肩上投擲之相關 研究,因而結果僅適合推論到同年齡或相同背景的學童及技能項目上。

二、部分兒童可能因課程或課後運動有接觸球類的經驗,此為練習量無法控制的 地方。

第五節 研究的重要性

國小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對國小學童在眾多動作技能學習而言,扮演著 舉足輕重的角色,而投擲動作的學習不論在日常生活中或運動中,皆占有其分 量。特別是投擲大球與日後的籃球、水球或手球等的傳球有很大的關連。因此身 為教學者是否能讓兒童的投擲動作技能更趨成熟,實為重要。故體育教師除需具 備投擲動作發展過程的概念及搭配各發展而設計的教學活動外,更要了解如何透 過各種工作限制來增進教學效能使學生的投擲技能有所增長,故本研究以不同尺 寸的球及有無擲準目標為工作限制,以了解兒童投擲技能的學習過程及工作限制 練習活動的效果,期能為在體育教學現場的教師提供一些在投擲技能學習上所需 的相關訊息。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國小四年級學童

指國內在籍就國小四年級兒童而言,根據 Payne and Isaacs(2005)的兩性投擲 動作發展階段差異比較圖(圖 1-1),橫軸代表個體的年齡,以月為單位,數字~

表示上述投擲動作發展階段。除了可以發現性別差異是影響個體投擲動作表現的 一大因素外,我們也可知道男女的投擲動作發展先後皆在八至九歲後達到第五階 段。而現今教科書則從四年級(南一、翰林)開始即已將躲避球的單元納入課程 中,故本研究以國小四年級慣用右手之在籍就學男學童,其平均年齡為 10 歲為 實驗參與者。

第壹章 緒論

5

年齡(月)

圖 1-1 兩性投擲動作發展階段差異比較圖。

資料來源:Payne, V. G. and Isaacs, L. D. (2005). Human motor development: a

lifespan approach (6th ed.). Boston: McGraw-Hill.

二、工作限制

工作限制包含工具、目標及特殊規則等足以影響動作表現之因素

(Newell,1986)。本研究中的工作限制包含不同尺寸的球及不同投擲目標。其中不 同尺寸是以能否單手握住球為大與小的標準,並根據彭國威、卓俊伶、楊梓楣 (2010)對兒童組所做的抓取動作之手指數與身體尺度比率的研究,以身體尺度比 例(球體直徑/手掌寬度)0.71 ~1.08 間者稱為小球,比例 1.51 ~ 1.75 之間者稱為 大球,在擲準的部分,於練習過程中要求學習者將球以單手肩上投擲方式將球投 擲至某範圍。

三、球肩上投擲

根據據劉于詮、陳五洲與黃泰源(2005)對過肩投擲的定義,係指投擲時,持 球之手掌向下,手臂後擺而腕關節須超過肩關節之擲球方式。

第貳章 文獻探討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兒童投擲動作發展

早期動作發展研究主要以神經成熟理論為依據,Gesell(1946)以成熟觀點 (maturational perspective)探討動作發展,認為個體的動作發展受到神經發育的影 響,神經發育成熟後才會有較好的身體控制;Gallahue (1996)認為人類動作的發 展有一定的規律和原則,分別是從上至下、由近而遠以及由粗到細或由大到小的 原則。隨著神經系統和肌肉的發展,加上兒童自發性的練習,動作逐漸分化,這 時候便開始學習控制身體各個部位的小肌肉動作,當身體某部分受到刺激後能控 制經由有關部位做出相應的動作反應,並抑制身體其他部分的動作,使反應更加 專門化。然而以中樞神經系統為主導的傳統學說,卻無法解釋每個人的個別差異 情形。因此近十幾年,在動力系統理論提出後,逐漸修正了一些以中樞神經成熟 論為動作發展主軸的觀念。Bernstein(1967)對於動作控制提出自由度的問題,認 為對於眾多的人體自由度,能掌握多餘的自由度以有效的執行動作,則稱為動作 協調能力;在建立協調結構的概念,將協調視為個體在執行動作時能掌控多餘自 由度,形成可控制系統的型態。Kugler,Kelso and Turvey(1982)則以數學方程式概 念將協調控制與技能三者區分協調、控制、技能三種層次。Newell(1986)以限制 的觀點來看協調與控制,提出動作表現乃有機體、環境、工作三者互相影響下的 產物。

投擲動作是人類基本運動能力之一,就一般動作而言,投擲可分成所謂的低 手、側肩與過肩投擲(Bartlett,2002)。Enoka(2002)則將投擲動作依其動作型式分 為過肩投擲(overarm throw)(如,棒球、板球、標槍、飛鏢等)、低手投擲(underarm throw)(如,保齡球、壘球等)、推擲(push throw)(鉛球)、拉擲(pull throw)(如,鐵 餅、鏈球)四種型態。而Wickstrom(1975)與Payne and Isaacs(1991)的論點指出,兒 童投擲動作發展是由雙手投擲至單手投擲,低手投擲到過肩投擲再到最後的單手 過肩投擲。以開放式動力鏈的觀點來看,所有由近心端到遠心端肢段依次向前加 速的動作皆可統稱為投擲類動作(Kreighbaum and Barthels,1996)。邱文信(2004) 則認為投擲動作最重要的是肢段空間移動的序列性及角動量的傳遞,藉由類似甩 鞭的動作效應使近端的肢段得以傳遞角動量,並利用旋轉半徑減少的現象而使末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0

圖2-1 兒童動作發展第一階段

資料來源:Payne, V. G. and Isaacs, L. D. (2005). Human motor development: a

lifespan approach (6th ed.). Boston: McGraw-Hill.

第二階段:身體的旋轉像是有一條垂直的軸,臀部、脊椎、肩膀的轉動是同時發 生,手臂的姿勢以橫向水平的方式將球擲出,有時會伴隨跳躍的動作,腳步前跨 尚不明顯。

圖2-2 兒童動作發展第二階段

資料來源:Payne, V. G. and Isaacs, L. D. (2005). Human motor development: a

lifespan approach (6th ed.). Boston: McGraw-Hill.

第三階段:進行投擲時,手臂垂直舉至肩膀上方,軀幹的旋轉主要發生於肩膀,

臀部較不明顯,手臂向後伸展時投擲用手的同側腳,會向前跨出。

圖2-3 兒童動作發展第三階段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1

資料來源:Payne, V. G. and Isaacs, L. D. (2005). Human motor development: a

lifespan approach (6th ed.). Boston: McGraw-Hill.

第四階段:此階段手臂及軀幹之動作型式與第三階段相同,唯一差別在於跨步動 作由投擲用手同側腳轉為異側腳。

圖2-4 兒童動作發展第四階段

資料來源:Payne, V. G. and Isaacs, L. D. (2005). Human motor development: a

lifespan approach (6th ed.). Boston: McGraw-Hill.

第五階段:此階段進行投擲時,手臂是自下方往後以弧形軌跡擺動到適當位置,

當手臂向前擺動將球投出時,軀幹會由臀部開始向投擲用手之反側產生旋轉,進 而帶動肩膀轉動,且投擲用手的反側腳會向前跨步。

圖2-5 兒童動作發展第五階段

資料來源:Payne, V. G. and Isaacs, L. D. (2005). Human motor development: a

lifespan approach (6th ed.). Boston: McGraw-Hill.

從上述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投擲技巧大致上均能符合肢體發展由內到外、

由肢體近端到肢體末端的原則,但是在個體投擲動作發展過程中,身體各部投擲 動作階段卻不一定相同。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2

第二節 工作限制

Newell(1986)主張,限制可分為有機體(organism)、環境(environment)和工作 (task),個體動作在這三種限制間交互作用而產生最佳的協調與控制型態,此三 種限制類別如圖 2-6 所示:

圖 2-6 Newell (1986)的三角限制圖

資料來源:Newell, K. M. (1986). Constrai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ordination. In M. G. Wade& H. T. A. Whiting (Eds.) Motor skill acquisition in children: Aspects of

coordination and control (pp. 341-361).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此限制模式是由動力系統(dynamic systems)的觀點衍生而來。早期研究動作 發展的神經胚胎學家 Gesell(1946)以成熟觀點(maturational perspective)探討動作 發展,認為個體的動作發展受到神經發育的影響,神經發育成熟後才會有較好的 身體控制。

三種限制如以下敘述:

(一)有機體限制(organismic constraints)

有機體限制(organismic constraints)是指一個人的特質,例如基因、身高、體 重、經驗、認知或是動機等個人特性,而依不同程度的限制,可分為結構性限制 (structuralconstraint)與功能性限制(functional constraint)兩種。個體的身高、體重、

肌肉等生理上的發展或改變,而使一個人的動作行為產生變化,因其速度較緩慢 工作

(task) 環境

(environment)

協調與控制 個體 (organism)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3

且有一定的順序與規則,故為協調發展的結構性限制;相反的,因為神經突觸內 神經的連結、時間的改變而使個體產生不同的變化,例如動機、經驗及個體的反 應等則為協調發展的功能性限制。李村棋與卓俊伶(1998)探討12歲學童手掌寬度 對單手躲避球過肩投擲動作型式的影響,結果發現動作穩定性方面,兩組並無差 異;而手掌短組較手掌長組表現出較佳的軀幹技能表現品質。邱文信(2004)結合 縱貫式與橫斷式方法探討87名9歲到11歲兒童投擲距離表現的相關因素,從研究 中得知學童在10歲時的動作能力並沒有比9歲時有明顯進步,直到11歲才有明顯 的大幅度進步。由此可驗證動作技能的發展與年齡相關,但並非全依年齡而定。

朱治華(2004)以5歲、7歲、9歲、11歲各8名男童進行視覺引導投擲動作發展,發 現11歲兒童在視覺引導下進行投擲動作,其肘、腕關節的角速度會增大,而5歲、

7歲、9歲兒童則呈現較不穩定的狀態。由上述研究可得知,兒童動作發展大約在 11歲左右即呈現穩定的成熟狀態。

(二)環境限制(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環境限制(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是指自然界中整體性的物理變化,如溫度、

風向、重力、高度、光線等,在所有動作協調上,重力是一個重要的環境限制;

且實驗者通常無法操控這些因素對個體的影響。例如高爾夫球比賽,有草地、河 流、沙地等,雖然規則相同,但因為在不同場地打球,所顯現出來的動作型態也 會有所不同。李村棋(1999)以用力性投擲及準確性投擲為工作限制外,加上不同 投擲距離作為環境限制,記錄24名國小高年級男學童的手球投擲動作因素的層次、

投擲動作的穩定性、投擲動作的速度,和投擲動作的準確度等四項的動作成績表 現,結果發現在投擲動作因素的層次和穩定性方面,不同的工作限制會對投擲的 動作型式造成影響。黃源璋(2005)以4至11歲共40名兒童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 距離目標擲準及有、無目標擲遠對兒童投擲動作型式之影響,結果發現隨著目標 距離變遠,兒童的投擲動作型式會跟著變好。

(三)工作限制(task constraints)

工作限制(task constraints)比環境限制更針對特定的表現情境,Newell (1986) 將其分為三類:(1)工作目標(2)特定規則(3)器材,工作本身對運動技能的學習 與表現就是一個限制。例如打棒球時,球棒的材質、長短、重量等,都可能對揮 棒的動作造成工作限制的因素。如 Burton, Greer and Wiese(1992)以以六種不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