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及討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做為後續教學與研究之參

考。

一、工作限制導向的練習有助於提升兒童投擲動作技能。故在從事教學或訓練 時,除了傳統的教法與訓練外,也可以安排工作限制導向的練習,讓學生透 過不同的限制而發展出適合自己的投擲動作型態。

二、本研究結果發現,不論是在小球練習組或者大球練習組,其測驗得分上的差 異較不顯著,分數差距較小,應與練習的時間有關聯,本研究的練習週數為 六週十二節,建議後續研究可增加練習週數並設計更符合兒童的工作限制練 習。

三、本研究結果發現,控制組的準確性成績有時較大球練習組與小球練習組為 高,應與平常下課時間會進行投擲遊戲有關,建議後續研究可對控制組平常 是否有進行投擲遊戲或課程之次數做個紀錄。

四、本研究結果發現,不論是大球練習組或小球練習組,其測驗得分及投擲動作 型式得分皆較無顯著差異,是否因其是使用慣用手而導致實驗參與者進步的 幅度較不明顯,建議後續研究可改練習和測驗非慣用手來比較其差異情形。

五、本研究採 7 公尺的測驗距離來實施測驗,建議後續研究可加入不同測驗的距 離來做進一步得探討。

參考文獻

4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彭國威、卓俊伶、楊梓楣(2010)。抓取動作之手指數與身體尺度比率的年齡差 異。體育學報,43(4),93-110。

張喬雯(2008)。不同慣性參數對兒童投擲型態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 教育大學,臺中市。

翁精蔚(2007)。工作限制對國小兒童投擲準確性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 北市立教育大學, 臺北市。

劉于詮、陳五洲、黃泰源(2005)。不同重量球體對過肩投擲中肢段的移動序列 性移動速度以及球速之影響。大專體育學刊,7(3),245-258。

黃源璋(2005)。不同工作設定對學童投擲動作型式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張鳳盛(2004)。手掌寬度與球體種類對國小五年級男生定點投籃動作型式的影 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文信(2004)。結合縱貫式與橫斷式方法探討 9 歲到 11 歲兒童投擲距離表現相 關因素之研究-以動態系統觀點(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

所,桃園縣。

李村棋(1999)。男童手球投擲動作型式:工作與環境限制效應(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村棋、卓俊伶(1998a)。十二歲學童單手投擲型式的關鍵因素:手掌寬度。體 育學報,25, 259-268。

陳建行(2006)。六至八歲男童身體協調能力、肌力與投擲動作表現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桃園縣。

林慶源(2009)。性別差異下工作限制對國小學童投擲技能表現之影響(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參考文獻

43

林建佑(2008)。體育課程介入對國小學童投擲與接球動作表現影響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少偉(2008)。兒童過肩投擲練習前後之動作型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 教育大學,新竹市。

楊梓楣、卓俊伶(1998b)。5-12 歲女童接球動作發展的年齡差異。體育學報,

26,81-88。

陳建汎(2004)。手榴彈投擲動作之運動學分析-不同經驗投擲者之比較(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二、外文部分

Adams, D. (2001).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thre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on the learning of an overarm throw for force. Physical Educator, 58 (2), 67-77.

Bernstein, N. A. (1967). The Coordination and Regulation of Movemen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Burton, A. W., Greer, N. L., & Wiese-Bjornstal, D. M. (1992). Changing in overhand throwing patterns could be regarded as function of ball size.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4, 50-67.

Enoka, R. M. (2002). Neuromechanics of human movement(3rd ed.).

Champaign,IL: Human Kinetics.

Gallahue, D. L., & Ozmun, J. C. (2002). 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

Infants, children, adolescents, adults (5th ed.). New York:McGraw-Hill.

Gesell, A. (1946). The Ontogenesis of Infant Behavior. New York: Wiley.

Haywood, K. M. (1993). Life span motor development (2n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Kreighbaum, E., & Barthels, K. M. (1996). Biomechanics: A qualitative approach for studying human movement (4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參考文獻

44

Kugler,P.N.,J.A.S.Kelso,and M.T.Turvey.1982.On the control and coordination of naturally developing systems.In The development of movement control and coordination ,ed. J.A.S.Kelso,and J.E.Clark,5-78.New York:Wiley.

Langendorfer,S .(1990).Motor-task goal as a constrainton developmental status.In J . E.Clark & J.H.Hamp hrey (Eds),Advancesin motor developmemt research(Vol. 3, pp.16-28).New York: AMSP ress .

Langendorfer, S.J.,& Roberton,M.A.(2002).Individual pathway sin the development offorceful throwing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73(3),245-256.

Newell, K. M. (1986). Constrai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ordination. In M. G. Wade, & H. T. A. Whiting (Eds.), Motor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Aspects of coordination and control. Amsterdam: Martius Nijhoff.

Payne, V. G., & Isaacs, L. D. (1991). Human motor development: A lifespan approach (2nd ed.).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Payne, V. G. & Isaacs, L. D. (2005). Human motor development: a lifespan approach (6th ed.). Boston: McGraw-Hill.

Raudsepp, L., Pall, P., Raie, J., & Kais, K. (2003). Changes in overhand throwing patterns of children as a function of task condition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45, 49-58.

Roberton, M. A., & Halverson, L. (1982). Developing children –their changing movement: A guide for teacher. Philadelphia:Lea & Febiger.

Rose, D. J (1997). A multileve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

Boston:Allyn and Bacon.

Seefeldt ,V. ,&Haubenstricker, J.(1982) .Patterns , phases ,or stages:An analytical model for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al movement. In J.A.S.Kelso &J. E.Clark (Eds),The development of movement control and

參考文獻

45

coordination, 309-318.New Yor k:John Wiley&Sons.

Wickstrom, R. L. (1975). Development kinesiology: Maturation of basic motor pattern. In J. H. Wilmore, & J. F. Keogh (Eds.), Exercise and sports science reviews (pp.163-192). London: Academic.

Wild, M. (1938). The behavior pattern of throwing and some observations concerning its course of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Research Quarterly, 9, 20-24.

附錄  

46   

附錄一

參與研究家長(監護人)同意書

親愛的家長您好:

我是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的研究生,目前進行一項有關兒童躲避球 肩上投擲技能學習的研究,由於貴子弟不論在年齡、運動能力、手掌寬度或身體 健康情況均非常符合研究的條件,因此想邀請貴子弟參與本次研究。在課程前和 課程後共有三次測驗,測量的動作是手持躲避球進行各5次的全力投擲動作且研 究的時間也絕對不會影響貴子弟在學校的學習。

本次研究測量的結果只當做研究之用,所得之成績及其相關資料的隱私權亦 受到保密。在此,希望同學在課餘時間不要從事任何與上課動作有關的練習,以 使研究結果能更接近事實。另外,為了尊重您的權益,即使您同意讓貴子弟參與 研究,但是之後您的意願有所改變,仍可在告知研究者後隨時退出研究。

最後,非常期盼您的參與和協助!如果您對本次研究或是貴子弟的權益有任 何問題,歡迎以電話聯絡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研究生李佳黛

0937-386139。

研究生 李佳黛 敬上

本人已經詳細閱讀並瞭解上述內容,若同意我的小孩參與此研究計劃,請於簽名 處簽名。

學生姓名:

家長或監護人簽名:

日 期:民國 年 月 日

附錄

附錄

附錄

附錄

附錄  

51   

2-1 熟 練 過 肩 投 擲 動 作

2-2 熟 練 過 肩 投 擲 之 動 作 控 制

學投擲平飛球,盡量將球投進呼拉圈的框框裡 面。

三、綜合活動

1.教師集合大家解說練習時的動作缺失及進步 之處。

………第六週結束………

6’

30’

5’

自製小圓球 6 顆、躲 避球 6 顆、呼拉圈 6 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