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分析

第二節 投擲動作

本節主要比較練習不同尺寸的球,對前、中與後測「投擲動作型式」之影 響。本實驗以實驗參與者之不同練習組別(A 因子為獨立樣本),不同測驗時間(B 因子為相依樣本)經混合二因子設計變異數分析,考驗不同工作限制的練習組別 與不同測驗時間(前、中與後測)之肩上投擲表現是否達顯著差異。首先比較總得 分,之後再分項比較後擺、上臂、前臂、軀幹、腳步之得分。表 4-2-1 為前、中 及後測投擲動作型式之描述統計表。

表 4-2-1 前、中及後測整體投擲動作型式之描述統計表

測驗 前測 中測 後測 組別 M SD M SD M SD 大球練習組 12.64 1.95 13.42 1.38 14.00 1.13 小球練習組 13.25 1.91 13.17 2.08 13.69 1.68 控制組 12.00 1.13 12.25 1.36 12.92 1.38 總和 12.63 1.74 12.94 1.67 13.54 1.45

從表 4-2-1 前、中及後測整體投擲動作型式之描述統計表的平均數顯示,不 論是大球練習組或小球練習組,在整體動作的進步幅度上較小,因此進一步以二 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來考驗。

表 4-2-2 前、中及後測整體投擲動作型式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組別(A) 22.69 2 11.35 1.75 .190 不同測驗(B) 15.28 2 7.64 13.81* .000 交互作用 A×B 3.23 4 .81 1.46 .225 殘差 SSR 36.53 66 .55

註:*P﹤.05

第肆章 結果分析

29

從表 4-2-2 前、中及後測整體投擲動作型式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可知,因交 互作用 A、B 因子間(F=1.46,P>.05)未達到顯著,受試者間組別(A 因

子)(F=1.75,P>.05)沒有達到顯著差異,以及不同測驗(B 因子)(F=13.81,P﹤.05) 達到顯著差異,因此針對不同測驗(B)進行事後比較分析,比較在前、中及後測 (B)表現上,哪些配對組間的平均數差異達到顯著,如表 4-2-3 彙整達到顯著差異 的配對組:

表 4-2-3 前、中及後測整體投擲動作型式事後比較分析彙整表

不同測驗 平均差異 標準差 顯著性 前測(12.63) 中測(12.94) -.315* .145 .037

後測(13.54) -.907* .216 .000 中測(12.94) 前測(12.63) .315* .145 .037 後測(13.54) -.593* .156 .001 後測(13.54) 前測(12.63) .907* .216 .000 中測(12.94) .593* .156 .001 註:* P﹤.05

由表 4-2-3 前、中及後測整體投擲動作型式事後比較分析彙整表可得知,不 論是前、中或後測,大球練習組、小球練習組及控制組的平均數差異皆有顯著。

表 4-2-4 前、中及後測後擺投擲動作型式之描述統計表

測驗 前測 中測 後測

組別 M SD M SD M SD 大球練習組 2.83 .58 3.00 .60 3.00 .60 小球練習組 2.83 .72 2.83 .72 2.92 .67 控制組 2.25 .62 2.33 .65 2.42 .67 總和 2.64 .68 2.72 .70 2.78 .68

第肆章 結果分析

30

表 4-2-5 前、中及後測後擺投擲動作型式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組別(A) 7.91 2 3.95 3.54* .040 不同測驗(B) .35 2 .18 2.38 .101 交互作用 A×B .09 4 .02 .31 .869 殘差 SSR 4.89 66 .07

註:*P﹤.05

由表 4-2-3 可知,交互作用 A、B 因子(F=.31,P>.05)未達到顯著,受試者 間組別(A 因子)達到顯著(F=3.54,P﹤.05),以及不同測驗(B 因子)(F=2.38,P>.05) 未達到顯著,因此針對組別(A)進行主要效果考驗,比較在組別(A)表現上,哪些 配對組間的平均數差異達到顯著。表 4-2-6 彙整達到顯著差異的配對組:

表 4-2-6 前、中及後測後擺投擲動作型式事後比較測驗彙整表

組別 平均差異 標準差 顯著性 大球練習組 小球練習組 .08 .25 .740

控制組 .61* .25 .020 小球練習組 大球練習組 -.08 .25 .740 控制組 .53* .25 .042 控制組 大球練習組 -.61* .25 .020 小球練習組 -.53* .25 .042 註:*P﹤.05

由表 4-2-6 前、中及後測後擺投擲動作型式事後比較測驗彙整表可知,大球 練習組及小球練習組在後擺動作方面優於控制組。

第肆章 結果分析

31

表 4-2-7 前、中及後測上臂投擲動作型式之描述統計表

測驗 前測 中測 後測

組別 M SD M SD M SD 大球練習組 2.11 .52 2.17 .58 2.33 .65 小球練習組 2.25 .45 2.25 .45 2.25 .45 控制組 2.08 .29 2.17 .39 2.17 .39 總和 2.15 .42 2.19 .47 2.25 .50

表 4-2-8 前、中及後測上臂投擲動作型式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組別(A) .22 2 .11 .20 .82 不同測驗(B) .19 2 .09 1.78 .18 交互作用 A×B .19 4 .05 .90 .47 殘差 SSR 3.48 66 .05

註:*P﹤.05

由表 4-2-8 可知,交互作用 A、B 因子間(F=.90,P>.05)未達到顯著,受試 者間組別(A 因子)未達到顯著(F=.20,P>.05),以及不同測驗(B 因子)(F=1.78,P

>.05)未達到顯著。

表 4-2-9 前、中及後測前臂投擲動作型式之描述統計表

測驗 前測 中測 後測

組別 M SD M SD M SD 大球練習組 2.11 .30 2.17 .39 2.58 .51 小球練習組 2.25 .45 2.25 .45 2.58 .51 控制組 2.08 .29 2.08 .29 2.42 .51 總和 2.15 .35 2.17 .38 2.53 .51

第肆章 結果分析

32

表 4-2-10 前、中及後測前臂投擲動作型式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組別(A) .50 2 .25 .78 .465

不同測驗(B) 3.30 2 1.65 15.24* .000

交互作用 A×B .08 4 .02 .18 .948

殘差 SSR 7.14 66 .11

註:*P﹤.05 表 4-2-11 為前、中及後測前臂投擲動作型式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由表可 知,因交互作用 A、B 因子(F=.18,P>.05)未達到顯著,受試者間組別(A因子)(F =.78,P>.05)未達到顯著差異,但不同測驗(B 因子)(F=15.24,P﹤.05)達到顯著, 因此針對不同測驗(B)進行事後比較測驗,比較在前、中及後測(B)表現上,哪些 配對組間的平均數差異達到顯著,表 4-2-11 彙整達到顯著差異的配對組: 表 4-2-11 前、中及後測前臂投擲動作型式事後比較測驗彙整表 不同測驗 平均差異 標準差 顯著性 前測(2.15) 中測(2.17) -.019 .051 .718

後測(2.53) -.380* .092 .000

中測(2.17) 前測(2.15) .019 .051 .718

後測(2.53) -.361* .083 .000

後測(2.53) 前測(2.15) .380* .092 .000

中測(2.17) .361* .083 .000 註:*P﹤.05

從表 4-2-12 前、中及後測前臂投擲動作型式事後比較測驗彙整表顯示,在 不同的測驗中,不論是大球練習組、小球練習組或者是控制組,其在後測皆達顯 著差異。

第肆章 結果分析

33

表 4-2-12 前、中及後測軀幹投擲動作型式之描述統計表

測驗 前測 中測 後測

組別 M SD M SD M SD

大球練習組 2.17 .58 2.17 .39 2.17 .39

小球練習組 2.17 .39 2.00 .60 2.08 .51

控制組 1.92 .29 2.00 .43 2.17 .39

總和 2.08 .44 2.06 .47 2.14 .42

表 4-2-13 前、中及後測軀幹投擲動作型式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組別(A) .35 2 .18 .39 .677

不同測驗(B) .13 2 .07 .79 .460

交互作用 A×B .43 4 .11 1.29 .283

殘差 SSR 5.44 66 .08

註:*P﹤.05 表 4-2-13 為前、中及後測軀幹投擲動作型式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由表可 知,前、中及後測在軀幹投擲動作表現上並無交互作用存在,亦無主要效果。 表 4-2-14 前、中及後測腳步投擲動作型式之描述統計表 測驗 前測 中測 後測 組別 M SD M SD M SD 大球練習組 3.42 .67 3.92 .29 3.92 .29

小球練習組 3.75 .45 3.83 .39 3.86 .33

控制組 3.67 .49 3.67 .49 3.75 .45

總和 3.61 .55 3.81 .40 3.84 .36

第肆章 結果分析

34

表 4-2-15 前、中及後測腳步投擲動作型式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組別(A) .26 2 .13 .29 .750

不同測驗(B) 1.11 2 .56 7.98* .001

交互作用 A×B 1.02 4 .26 3.67* .009

殘差 SSR 4.61 66 .07

註:*P﹤.05 表 4-2-15 為前、中及後測腳步投擲動作型式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由表可 知,交互作用 A、B 因子間存在交互作用(F=3.67,P﹤.05),因此進一步進行單 純主要效果檢定。 表 4-2-16 前、中及後測腳步投擲動作型式之單純主要效果檢定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事後比較 組別 A 前測腳步 a .72 2 .36 1.21 .311

中測腳步 b .39 2 .19 1.22 .308

後測腳步 c .17 2 .09 .65 .528

因子 B 大球練習組 1 1.11 2 .56 7.98 .001 b>a,c>a 小球練習組 2 1.02 4 .26 3.67 .009 c>b>a 控制組 3 .19 2 .09 .36 .702

註:*P﹤.05

註:事後比較欄中 a 表前測腳步,b 表中測腳步,c 表後測腳步,1 代表大球練 習組,2 代表小球練習組,3 代表控制組。

由表 4-2-16 前、中及後測腳步投擲之動作型式單純主要效果檢定,我們可 以知道,在不同測驗上,大球練習組中測腳步成績優於前測成績,後測腳步也優

第肆章 結果分析

35

於前測成績;小球練習組則在後測優於中測,中測又優於前測。

第伍章 討論

36

第伍章 討論

本章主要將第四章之研究結果,做進一步的分析和討論,本章共分為二節,

第一節、工作限制對投擲準確性之影響。第二節、工作限制對投擲動作型式之影 響。

第一節 工作限制對投擲準確性之影響

本研究中的「大球練習組」和「小球練習組」在前測完畢後,分別進行為期 六週十二節的大球投擲和小球投擲兩種不同工作限制的練習。從投擲結果來看,

大球練習組在從事六週的投擲練習後的投擲成績表現高於前測及中測;而小球練 習組在從事三週投擲練習後的投擲成績 4.25 表現優於前測的 3.42,然而在後測 的部分卻有些微的退步,其投擲成績為 3.67。根據以上之研究結果顯示,大球練 習組雖然在每一次的測驗都有進步,在中測與後測也都比小球練習組和控制組還 好,但結果卻沒有達到顯著,此結果可能因為過大的組內變異所致。根據研究者 觀察,有些參與者因為球體較大,於擲準出手時專注於將球托在手上(亦即手掌 朝上),同時集中力量來將球投出,因此忽略了瞄準目標。

在另外進行的小球擲準測驗中,其前、中、後測皆達到顯著的差異(如表 5-1-1 與 5-1-2),可見小球練習組隨著練習也有達到進步的要求。然而,此學習結果在 遷移到大球投擲時,卻無法造成比控制組還要好的表現。

Burton,Greer and Wiese(1992)研究兒童手掌寬度與投擲表現,其研究結果顯 示,隨著球體直徑的變大,技能表現的層次會逐漸降低,尤其球體超過兒童的手 掌寬度時更為明顯。在本研究中手掌寬和躲避球體直徑上的過大差距,也同樣對 於表現造成問題。而本研究也進一步發現,如此的問題特別是在擲準時,對於部 分的兒童可能在練習後仍舊無法克服。是否延長練習或其他的工作限制能夠改善 還有待未來研究探討。

第伍章 討論

37

表 5-1-1 前、中及後測投擲小球結果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組別(A) 44.69 2 22.34 6.51 * .004

不同測驗(B) 70.24 2 35.12 9.86 * .000

交互作用 A×B 22.70 4 5.68 1.59 .186

殘差 SSR 235.06 66 3.56 註:*P﹤.05 表 5-1-2 小球投擲測驗事後比較彙整表 不同測驗 平均差異 標準差 顯著性 前測(1.58) 中測(2.67) -1.083 * .395 .010

後測(3.56) -1.972 * .476 .000

中測(2.67) 前測(1.58) 1.083 .395 .010

後測(3.56) -.889 .481 .073

後測(3.56) 前測(1.58) 1.972 .476 .000

中測(2.67) .889 .481 .073 註:*P﹤.05

在控制組方面,其投擲測驗在無練習的情況下經過三週後進行中測,投擲

結果中測成績為4.08,投擲表現優於前測,但再隔三週的後測成績2.83上有些微 的退步。

Gallahue and Ozmun(1997)提到 7-10 歲兒童仍處於特殊化動作發展階段的轉 換期,11-13 歲兒童處於特殊化動作發展階段的應用期。朱治華(2004)研究發現,

5、6、7 歲兒童的腕關節投擲動作型態尚未穩定,而 11 歲兒童在腕關節的投擲 動作型態上的控制漸漸呈現穩定的成熟狀態。本研究之實驗參與者為中年級學 童,這階段正處於特殊化動作發展階段的轉換期與應用期之間,對運動開始產生 興趣,因此推測其投擲成績之所以有進步與平常下課進行投擲相關遊戲有關。

第伍章 討論

38

第二節 工作限制對投擲動作型式之影響

根據前一章節表 4-2-2 前、中及後測整體投擲動作型式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我們可以知道,雖然在統計考驗上沒有達到顯著交互作用,但從各組平均數來看 其實是有差異存在的,只是其進步幅度略小。且由於大球練習組練習大球的經驗 比小球練習組與控制組多,因此在平均數的差異上可明顯看出三組之間,大球練 習組在每一次測驗的得分有高於其他兩組的傾向。

Garcia and Garcia(2002)研究結果顯示,在站立過肩投擲距離與投擲型式的練 習後,男、女童皆有進步的情形,說明投擲動作與練習經驗有關。Burton、Greer and Wiese(1992)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球的尺寸會引發不同的投球型式,及關鍵 在球的直徑等於手掌寬度。也與李村棋(1999)不同的工作限制會對投擲的動作型 式產生影響的研究結果相符。

由前、中及後測後擺投擲動作型式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可以發現大球練習組 及小球練習組在前、中及後測上皆有顯著差異情形,但在前、中及後測上較無顯

由前、中及後測後擺投擲動作型式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可以發現大球練習組 及小球練習組在前、中及後測上皆有顯著差異情形,但在前、中及後測上較無顯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