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就與本研究相關名詞之操作性定義說明如下。

一、自覺健康狀況

本研究係參考係黃毓華與邱啟潤(1996)將 Ware et al.所發展的一般性健康知 覺分量表(general health perception subscale of SF-36 health status scale)、(Ware、

Gandek & IQOLA project group, 1994)中部份題目修改而成。內容包括和一年前 比較,你認為你目前的健康狀況、你認為你目前的健康狀況、與同年齡的人比較,

我和他們一樣健康、目前我的健康狀況很好、我好像比別人容易生病、我想我的 健康會愈來愈壞。

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本研究是採用黃毓華、邱啟潤(1996)依據Walker et al.發展之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量表的中文版量表。係指警察人員為達更高層次的健康和增加安寧幸福的目 的採取各項的行動,健康促進行為包括個人在適當營養、運動休閒、壓力處置、

人際社會支持、健康責任及自我實現等六方面行為。

三、工作壓力

本研究對於工作壓力狀況方面,係從警察人員組織內部、組織外部、與工作 本身有關、與個人有關等四方面對自己「工作壓力」感受的敘述,來作衡量探討。

四、警察人員

廣義而言,警察人員係指依「警察法」第二條規定,其任務為依法維持公共 秩序、保護社會安全、防止一切危害、促進人民福利,基於行政權作用者均屬之。

本研究係指服務於台東縣警察局之警察人員。

第五節 研究的重要性

慢性病為威脅人生命的主要健康問題,這些慢性病已被證實導因於不良生活 的行為習慣或生活方式(涂宜鈞、林宇旋、洪百勳、吳秀英,2006)。面臨當前 不斷上漲之醫療費用支出,為期能減少醫療費用不必要之浪費,以公共衛生初級 預防的立場,實應儘早積極建立健康行為,預防慢性疾病發生。本研究即針對自 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工作壓力進行探討,其重要性茲分述如下:

一、瞭解警察健康的問題與需求

大部份警察人員都過著不良的生活型態,所以在報章雜誌上,才會經常出現 警察過勞死的新聞,探究其因,乃是警察所處的工作職場,是高壓力的工作環境,

須面對種種來自四面八方的工作壓力,又由於工作性質,須經常熬夜加班,又無 規律的運動習慣,再加上酗酒、抽煙、嚼檳榔、高熱量飲食等惡習,所以員警死 亡率才會偏高。目前警政署雖積極鼓勵各單位推動健康促進活動如定期體檢及體 能測試等,但僅有部份成效,實乃缺乏完整之健康促進計畫,故未達事半功倍之 效果。而在醫療領域中,仍偏重在預防意外傷害及疾病診治,實應著重於促進警 察人員整體性的健康,使警察人員生活的更健康快樂,而為達成此目的,則必須 先了解警察人員的健康問題與需求,才能達到合乎效益之成果。

二、建立警察健康狀況的資料

調查警察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人口學之分布、自覺健康狀況與工作壓力 之現況,並探討其影響之因素與相關性,而此舉乃可以提供相關單位推動健康促 進活動參考之用及提供政府擬定降低醫療成本負擔之政策,且亦有學者指出國家 應定期舉辦民眾之健康生活型態、疾病危險因子、危害健康行為等之調查,以建 立及定期執行有系統的、涵蓋面的民眾健康狀況資料庫(李宜芳,1999)。綜觀 國內健康調查資料,發現民眾的健康狀況資料較欠缺,更遑論警察人員,故無法

提供決策者及醫療保健人員擬定工作、研擬策略及評價實施成果之參考,故顯現 調查警察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人口學特性、自覺健康狀況與工作壓力狀況及 各項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是相當重要,刻不容緩之事。

三、學術研究的價值

根據國內探討有關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方面的研究,均指出有良好的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不同背景因素、自覺健康狀況等會影響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的執行,然而許多相關的研究,卻獲得不一致的結果,更何況目前尚 無針對員警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進行研究。此外,對於工作壓力的研究,較少對 於警察的工作壓力與健康的直接探究,其實在警察人員身上,因工作壓力導致的 健康損害,比其他行業都來得嚴重。所以透過本研究資料之建立亦可作為未來職 業流行病學世代研究參考之用,且能進一步了解警察人員職業特性,掌控警察人 員未來健康變化的趨勢,以提昇警察健康。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成三小節來進行文獻探討:有鑒於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警察人員之自 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工作壓力之現況及自覺健康狀況、工作壓力與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性。因此第一節探討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理論。第二 節探討不同背景因素、自覺健康狀況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影響及其相關性。第 三節探討警察人員的工作壓力現況及對健康的影響。以上探討係作為本研究論證 支持與研究方向的參考。

第一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探討

本節就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發展、基本論點、影響的因素以及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的相關研究進行探討,分述如下:

一、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發展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發展,可追溯至近年來歐美與亞洲先進國家為促進國 民健康,維護與保障國民參與運動之權利,均相繼研訂相關計畫,鼓勵國民養 成規律運動習慣(陳淑雅,2002)。另於1974年加拿大政府出版的「加拿大人 新健康概念」的報告中,將死亡與疾病的決定因素歸為四大類,包括「醫療體 系、生活型態、環境因素及生物因素」,其中以「生活型態」佔50﹪影響最大,

此報告引發世界各國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之動機(尹祚芊,2003)。美國的健 康與人類服務部(United State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1992)更 在2000年「健康人類」一文中提出:健康促進是為了幫助個人在生活型態上做

合適的選擇,進而達成預防疾病的目標。所以健康促進的生活型態不僅可以進 一步增進個人的健康,更是全民免於疲勞、生病的健康良方(鄭淑芬,2004)。

至於國內的發展可從高雄市政府將2005年的施政目標訂為「健康城市」,期 盼能培養市民熱愛運動、提昇品格、心靈、保持個人健康,同時建構健康安全的 生活環境(高雄市政府,2005)其目地就是為了要達到增進全民健康的目標。行 政院體委會更於2007年提出的「運動人口倍增計畫」,強調經由個體之主動積極 參與運動及社區居民的參與,以在地的視野推動健康社區之營造為初軔(行政院 體育委員會,2007)。而內政部警政署更有鑑於警察的健康亮起紅燈,為使全國 警察有著健康的身體,特於2007年9月29日舉辦第一屆全國警察應用技能運動大 會,期使警察人員能夠主動積極參與運動,改變目前的不健康生活方式,擁有更 健康的身心。

可見世界各國均已對於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可以增進一個人的健康逐漸有了共 識,而形成一門新興研究的熱潮。

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基本論點

有關健康行為之理論根源於健康促進與預防疾病的區別。以下分別從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等意涵進行介紹。

(一)健康促進的意涵

Walker, Sechrist, and Pender(1987)指出,健康促進不是針對疾病或健康問 題的預防行為;健康促進行為具有朝正向成長與改變的實現導向(actualizing tendency)之特性,是擴展健康潛能的趨向行為(approach behavior),即是引導 個人維護或增進健康、自我實現及幸福美滿的肯定態度,而非預防疾病或避免健 康問題的行為;而預防行為是指減少、避免或去除已存在的危險性行為。

國內學者李蘭(1991)將健康行為分為預防疾病和健康促進兩大類,認為前 者係消極地以減少或去除高危險性的行為為目標,後者則積極地以建立良好且有

益健康的行為為目標。此觀點與王秀紅(2000)提出,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之不 同,在於前者非以疾病或特殊健康問題為導向,而是積極拓展健康之潛能,使個 人功能發揮至最佳狀態,而疾病預防卻是在阻止或降低疾病或特殊健康問題對個 人健康造成之傷害。可見預防疾病和健康促進經常被混用,事實上是不同的。

(二)生活型態意涵

Palank(1991)認為生活型態是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所發展出來的反應型態,以 及為了配合社會經濟狀況所做的適當選擇。Green and Kreuter(1999)更具體指出,

生活型態其根源來自人類學、社會學、臨床心理學,它是用來描述具永久一致性,

且以文化傳承、社會關係、地理和社經環境及人格為基礎的行為型式。至於國內 學者李蘭(1988)認為「生活型態」是指個體或群體於日常生活中,其在生理、

心理和社會各方面一連串的經驗總合。尹祚芊(2000)指出「生活型態」就是指 生活作息、習慣、嗜好(飲食、喝酒、吸菸、嚼檳榔)、是否規律運動、充足的 睡眠、均衡的飲食等,非常基本的日常生活狀況,但卻與人的健康有密切關係。

由上述各種對生活型態的定義範圍而言,旨在描述個人在非常基本的日常生活狀 況,於生理、心理或社會各方面所反應出來的行為型式。此型式可能是有益於健 康,亦可能會危害健康,但若選擇健康的生活型態,不僅可以減少疾病的威脅、

預防疾病,更可以做到健康促進來增進個人的健康。

(三)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意涵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定義為個人為了維持或提昇安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定義為個人為了維持或提昇安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