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東縣警察人員自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工作壓力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臺東縣警察人員自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工作壓力之研究"

Copied!
14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

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大豐 博士

臺東縣警察人員自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工作壓力之研究

研究生:吳昇忠 撰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六月

(2)
(3)
(4)

謝 誌

本研究得以順利完成,最要感謝指導教授林大豐老師二年的費心教導,林老 師雖系務繁忙、席不暇暖,但仍能對學生不厭其煩地指導正確的研究方法、邏輯 思考的方向、語意的修飾,大師風範真令人尊敬;而論文口試期間,陳瓊華教授 及劉美珠教授在百忙之中撥冗細心審勘、賜予許多指正與寶貴的意見,使本研究 的成果更為精確並增加價值,心中充滿無限的感恩。

進行研究期間,承蒙臺東縣警察局暨各分局同仁們的鼎力相助。感謝您們的 熱心協助,使得問卷施測得以順利完成。在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求學二年,是這輩子最珍貴、最難忘的時光。個人何其有幸,能承受健康促進與 休閒管理系所師長們的諄諄教誨,又何其有幸,能和同學們同班受教,彼此扶持 鼓勵。這二年一瞬而逝,我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學位,更在成長過程中滋長了一段 情誼,與永遠難忘的善緣。

求學期間,所幸我服務單位成功分局的同事們幫我分擔工作壓力—包括潘分 局長貴榮、吳副分局長宗輝及所有可愛的同事瑞期、洪誠、光勝、侯慶;而家務 方面,媽媽、大姐的鼓勵與支持,以及我太太佩芬背後的支持,令我銘感於心,

謝謝大家為我付出的一切。

謹此,再次向各位幫助我成長的師長、同學、朋友,以及我親愛的家人致上 由衷的感謝。

吳昇忠 謹誌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5)

臺東縣警察人員自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工作壓力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目的是(1)暸解警察人員自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工作壓力 之現況;(2)探討警察人員之不同背景因素、自覺健康狀況、工作壓力對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的影響;(3)探討警察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因子。研究方法使用 自覺健康量表、工作壓力量表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以台東縣警察人員 1024 名為研究對象。以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分 析等統計方法處理。研究結果:(1)自覺目前的健康狀況,自評的結果介於良好與 很好之間;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層面中,依得分高低排列,以自我實現行為得分最 高、其次為人際支持行為、營養行為、壓力處理行為、運動行為,而健康責任行 為得分最低;工作壓力層面,依得分高低排列,以個人因素得分最高、其次為組 織內部、組織外部,而工作本身得分最低。(2)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因素,

為警察人員之年齡、工作年資、居住地區、家庭去年每月總收入、工作特性、職 別、服務單位、自覺健康狀況量表總分、工作壓力狀況量表總分均與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量表總分呈正相關(p<.05)。(3)不同背景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工作壓力 狀況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因子,共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變異量的 30%,其中自覺健康狀況為最佳的預測因子。

關鍵字:警察、自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工作壓力

(6)

The Study on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and Job Stress among the Police in Taitung County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job stress and predictors of lifestyles among police in Taitung County. Instruments of this research adopted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scale and job stress scale.

The Study chose 1024 policemen in Taitung County as the target sample. 766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from policemen providing a great deal of support to be analyzed by t-test, one 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following are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1) In the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most subjects considered their health status being good or better. In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the highest score was self-actualization, followed by Interpersonal support, nutrition, stress management, exercise, and the lowest score was health responsibility.In the job stress, the highest score was personal factor, followed by organization internal, organization external, and the lowest score was job factor.

(2)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of policemen were the age, total work experiences, living region, family income of every month, job style, position, job section in police Field. Meanwhile, the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and job stress also presented significant position relation with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3)The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the job stress were th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and explained 30% of the variance of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However, the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was the strongest predictor.

Keywords: police,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 job stress

(7)

目 次

謝 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 次……… IV 表 次……… VI 圖 次……… 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四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9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探討……… 12

第二節 不同背景因素、自覺健康狀況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影響… 18 第三節 警察人員的工作壓力及對健康的影響 ………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樣本……… 3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2

第四節 研究程序……… 3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37

(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警察人員基本資料………

39 第二節 警察人員之自覺健康狀況………

45 第三節 警察人員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47 第四節 警察人員之工作壓力………

55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差異性分析………

58 第六節 自覺健康狀況、工作壓力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

103 第七節 警察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重要預測變項………

10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11 第二節 建議………

11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15

英文部分……… 119

附錄 附錄一 自覺健康狀況量表……… 122

附錄二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 123

附錄三 工作壓力量表……… 126

附錄四 個人基本資料表……… 128

附錄五 研究問卷使用同意函……… 130

(9)

表 次

表 3-1 研究單位及職別分佈表……… 30

表 3-2 調查樣本回收狀況表……… 31

表 3-3 問卷內容專家效度名單……… 32

表 3-4 統計分析表……… 38

表 4-1 警察人員人口學特徵統計表……… 40

表 4-2 最近一年身體不適狀況統計表……… 41

表 4-3 最近一年心理不適狀況統計表……… 41

表 4-4 警察人員家庭狀況統計表……… 42

表 4-5 警察人員工作相關因素統計表……… 43

表 4-6 警察人員教育程度與生活習慣統計表……… 44

表 4-7 自覺健康狀況量表之得分情形……… 45

表 4-8 自覺健康狀況量表之得分分佈情形……… 46

表 4-9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及其分量表之得分情形……… 47

表 4-10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各題之得分情形……… 48

表 4-11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自我實現分量表得分情形……… 50

表 4-12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人際支持分量表得分情形……… 51

表 4-13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壓力處理分量表得分情形……… 52

表 4-14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健康責任分量表得分情形……… 53

表 4-15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營養分量表得分情形……… 53

表 4-16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運動分量表得分情形……… 54

表 4-17 工作壓力量表及其分量表得分情形……… 55

(10)

表 4-18 工作壓力量表量表各題之得分情形……….. 57

表 4-19 性別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t考驗分析表……….. 59

表 4-20 人口學特徵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差異性分析表……….. 60

表 4-21 家庭狀況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差異性分析表……….. 62

表 4-22 工作相關因素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差異性分析表……….. 64

表 4-23 工作特性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t考驗分析表……….. 64

表 4-24 教育程度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差異性分析表………..….... 65

表 4-25 性別之自我實現方面t考驗分析表………..….... 66

表 4-26 人口學特徵之自我實現方面差異性分析表………... 67

表 4-27 家庭狀況之自我實現方面差異性分析表……….. 69

表 4-28 工作特性之自我實現方面t考驗分析表……….. 70

表 4-29 工作相關因素之自我實現方面差異性分析表……….. 71

表 4-30 教育程度之自我實現方面差異性分析表……….. 72

表 4-31 人口學特徵之人際支持方面差異性分析表……….. 73

表 4-32 性別之人際支持方面t考驗分析表……….. 74

表 4-33 家庭狀況之人際支持方面差異性分析表……….. 75

表 4-34 工作特性之人際支持方面t考驗分析表……….. 76

表 4-35 工作相關因素之人際支持方面差異性分析表……….. 77

表 4-36 教育程度之人際支持方面差異性分析表……….. 78

表 4-37 性別之壓力處理方面t考驗分析表……….. 78

表 4-38 人口學特徵之壓力處理方面差異性分析表……….. 79

表 4-39 家庭狀況之壓力處理方面差異性分析表……….. 81

表 4-40 工作特性之壓力處理方面t考驗分析表……….. 82

(11)

表 4-41 工作相關因素之壓力處理方面差異性分析表……….. 83

表 4-42 教育程度之壓力處理方面差異性分析表……….. 83

表 4-43 性別之健康責任方面t考驗分析表……….. 84

表 4-44 人口學特徵之健康責任方面差異性分析表……….. 85

表 4-45 家庭狀況之健康責任方面差異性分析表……….. 87

表 4-46 工作相關因素之健康責任方面差異性分析表……….. 88

表 4-47 工作特性之健康責任方面之t考驗分析表……….. 89

表 4-48 教育程度之健康責任方面差異性分析表……….. 89

表 4-49 性別之營養之t考驗分析表……….. 90

表 4-50 人口學特徵之營養方面差異性分析表……….. 91

表 4-51 家庭狀況之營養方面差異性分析表……….. 93

表 4-52 工作相關因素之營養方面差異性分析表……….. 94

表 4-53 工作特性之營養方面之t考驗分析表……….. 95

表 4-54 教育程度之營養方面差異性分析表……….. 95

表 4-55 性別之運動方面之t考驗分析表……….. 96

表 4-56 人口學特徵之運動方面差異性分析表……….. 97

表 4-57 家庭狀況之運動方面差異性分析表……….. 99

表 4-58 工作特性之運動方面差異性分析表……….. 100

表 4-59 工作相關因素之運動方面之t考驗分析表……….. 101

表 4-60 教育程度之運動方面之差異性分析表……….. 101

表 4-61 自覺健康狀況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分量表積差相關分析表….. 103

表 4-62 工作壓力狀況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分量表積差相關分析表….. 104

表 4-63 工作壓力之身體不適症狀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05

(12)

表 4-64 工作壓力之心理不適症狀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05 表 4-65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10

(13)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 29 圖 3-2 研究流程圖………. 36

(14)

第一章 緒論

警察人員由於工作特性、組織特性及社會期許等因素,加上其個人、家庭、

組織及社會等方面的交互影響,長期處於高度工作壓力之下,對其生理或心理上 的健康均造成極大的威脅。在瞭解警察的自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工 作壓力現況的同時,應先探討何種因素影響力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最大,則更能 改善警察目前的生活型態,讓警察有更健康的身心。因此,瞭解警察人員的自覺 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工作壓力,是值得探究的課題。

本章之內容共分為五節,包括說明研究背景、目的與問題、研究範圍與限制、

名詞操作性定義、研究的重要性等。本研究以台東縣警察局員警為研究對象,探 討警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茲分節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警察是站在維護治安的第一線,負責執行各項警政工作,長久以來從事警察 工作一直被視為高壓力的職業,其主要原因在於警察工作的特性,不同於一般行 政工作,性質特殊且項目繁雜,在警察工作的相關研究中,警察人員的「工作情 境特性」,分別為直屬長官領導作為、工作時間、工作量、在職教育的機會、工 作結構、危險性、外力干擾、角色扮演衝突。再加上其職務之執行涉及指導、服 務和強制等手段,與民眾之生命、財產安全和個人權益息息相關,及社會大眾對 警察的過度關切與高度要求,遂造成警察有較高的工作壓力(翁萃芳,2002)。

由於隨時都處於工作壓力的影響與困擾之下,又無適當的宣洩管道,一旦面臨其 他感情、家庭、健康、財務等因素時,極可能產生心理沮喪、憂鬱、緊張、焦慮、

(15)

矛盾、無助、缺乏信心。雖然工作壓力是人追求成就的驅動力,但也是造成身心 不平衡的的因子。我們從二十來歲開始,一直到五、六十歲退休,奉獻於治安工 作的歲月佔去了一生的大半部,所以工作的壓力更應受人重視。警察人員的工作,

每天面對形形色色的民眾,單槍匹馬所面臨的壓力相較其他職業,恐過之而無不 及,警察工作是良心事業,投入本項工作需要耗費很大的精神與時間於民眾身上,

如果工作長期承受壓力,不但會影響本身的身心健康、更會降低工作滿意度、工 作動機。當警察壓力過大,可能採取的方式有濫用藥物、暴力行為、自殺及飲酒 等。例如很容易脾氣暴躁甚至攻擊人,且警察的自殺率是所有公務員中最高的,

且自殺者的官階有逐年提高的趨勢。根據內政部警政署民國九十年二月份資料推 算,台閩地區員警的死亡率估計為千分之一至千分一點七,約為台灣人口自然死 亡率的百分之十至二十,所佔比例不可謂不高(蔡永發,2002),另外統計96年1 至12月台東縣警察人員已因公猝死3名,可見工作壓力影響警察的健康甚鉅。

如果想要擁有健康的身心,首要是力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及瞭解工作壓力的來 源。有關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乃是個人為了維持或提昇安適狀態(wellness)層次,

以及自我實現和滿足(fulfillment)的一種自發性、多層面的行動和知覺(Walker, Sechrist, & Pender, 1987)。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Walker et al.(1987)將可能 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因素,歸納為自我實現( self-actualization)、 運 動

(exercise)、健康責任(health responsibility)、營養(nutrition)、人際支持

(interpersonal support)和壓力處理(stress management)等六個層面。而在工作 壓力中,楊國展(1995)將我國警察工作壓力來源分為組織外部、組織內部、工 作本身、個人因素等四個層面。

至於警察人員因工作特性價值取向的不同,在力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感受 工作壓力的同時,有其首要重視與優先的價值觀內涵。換句話說,若是著重自我 實現的警察,會特別強調個人的能力及潛能發揮到最大程度;若是著重健康責任 的警察,則是注重個人對自己的健康所付出的注意、接受的責任和需要時尋求專

(16)

業人員的協助;若是著重運動的警察,則是注重從事運動與休閒的活動;若是著 重營養的警察,則是注重日常飲食型態、食物的選擇等;若是著重人際支持的警 察,則是注重於能發展社會支持系統;若是著重壓力處理的警察,則是注重於在 面對壓力時能放鬆自己及運用減輕壓力的方法,使各器官系統穩定及緩解心理壓 力。而若是感受工作壓力是來自組織外部,則注重在法律過於拘束警察權限、法 院對於犯罪者過於寬大與放任。若是來自組織內部,則注重在升遷與考績、不合 情理督導與要求。若是來自工作本身,則注重在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若 是來自個人因素,則注重在無法照顧家庭、工作改變生活步調。

有關健康促進決定因素的研究,Pender的健康促進模式(Health Promotion Model)之認知因素(cognitive-perceptual factors)發現是採取或維持健康促進行為 的主要動機,包含自覺健康狀況等。另外Palank(1991)亦指出自覺健康狀況良好 或普通者,改變行為的動機較強,而自覺健康極佳或健康差者則較缺乏改變行為 的動機。因為健康極佳者不認為具有容易罹患疾病的特性,或者行為改變具有潛 在的利益;而健康差者認為採行正向的行動已經太遲了。而從修正因素(modifying factors)來探討,發現此類因素可能經由影響認知-知覺因素,而間接地影響健康 促進行為,包含不同背景因素等,也就是說,當在力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時,會 受到個人背景因素所左右著,所以警察在力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前,若能先了解 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因素、個人背景因素、自覺健康狀況,即可力行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Pender, 1996),也能讓個人深入瞭解特性且適性化的發展,但警察若 不瞭解個人背景因素、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執行,亦即可能因而著重在某個 觀點,如於自我實現層面上,僅注重強調個人的能力及潛能發揮到最大程度,而 偏向單一化的考量方向,易生偏頗,因此,即無法在獲得全面性的力行健康促進 行為。或在工作壓力狀況的四個層面上,僅偏向組織內部的單一化的考量方向,

即會忽略其餘層面的觀點。

王瑞霞(2000)研究發現實施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即是有良好的健康行為,否

(17)

則易引起各類慢性疾病發生而影響健康。而依據民國95年行政院衛生署統計,惡 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排列十大死亡原因前四名(行 政院衛生署,2007),國民主要死因已由過去急性傳染病轉變為慢性、退化性疾 病。因為坐式生活型態的增加與活動空間的減少,為慢性病益加盛行主因,這些 慢性病並非短期之間所造成的,其成因與個人的健康行為及生活習慣有密切關 係。衛生署表示,十大死因的慢性病化,與肥胖、缺乏運動、抽菸、嚼檳榔、高 熱量飲食等不良生活型態有關(行政院衛生署,2007)。Green and Kreuter(1999)

更指出,個人行為是造成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若能從事健康促進活動 則可降低早發性死亡及疾病發生的危險,甚至於減緩老化的發生(王秀紅,2000)。

雖然目前醫療科技提升、壽命延長,卻仍舊無法突破慢性疾病的問題。所以,站 在公共衛生的初級預防立場,應及早規劃並且建立警察健康的生活型態,以預防 慢性病的發生。

可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需要被逐漸推廣於日常生活之中,然而力行這樣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背後必定要有理論架構支撐著,而Pender的健康促進模式正可以提 供了一個具體實證性的概念架構(Palank, 1991)。黃錫美(2006)指出Pender的 健康促進模式是一個整合護理及行為科學探討影響人類整體行為因素的架構,探 討個體採取增強健康行為的動機,並了解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之間互相影響的 過程。

王秀紅(2000)認為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之不同,在於前者非以疾病或特殊 健康問題為導向,而是積極拓展健康之潛能,使個人功能發揮至最佳狀態,而疾 病預防卻是在阻止或降低疾病或特殊健康問題對個人健康造成之傷害。因此,實 施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即是有良好的健康行為。而在Pender的健康促進模式中,認為 認知—知覺因素、修正因素等二類會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蘇美卿(2004)指 出工作壓力會影響健康,層層相連,環環相扣的影響下,瞭解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工作壓力也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18)

因此,透過深入探討警察的自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工作壓力,

可以瞭解到影響警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工作壓力之因素及其思考脈絡,有助 於警察更加了解自己的健康與壓力源,並可從中尋找更好的生活方式,加以改善 身心健康。蘇美卿(2004)建議建立員警身心健康狀況體檢制度,以交通警察而 言,每天要在路口指揮交通吸入許多車輛排出的廢氣,久而久之血液中含鉛濃度 高,交通大隊固定一年的身體健康檢查,除此之外,並沒有具體的維護健康措施。

因此建立一套身心狀況體檢制度,才能夠及早發現問題,儘速解決問題,協助就 醫處理。

所以警察更應主動了解並釐清自我生活型態及壓力來源,以便進一步反省本 身的生活方式是否符合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因此,本研究將針對警察的自覺健康 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工作壓力,深究其內涵,除了可提供上級者了解基層 警察的身心健康之外,也可提供未來規劃政策之參考與指標。

(19)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研究目的

當前政府組織再造如火如荼地進行中,警察人員在人力精簡下,面對多變的 新興犯罪型態,所處的工作環境充滿壓力,對警察人員健康產生負面的影響,所 以警察人員需要實施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而健康促進的生活型態即是力行良好的 健康行為。故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警察人員的自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工作壓力之現況。

(二)探討警察人員不同背景因素、自覺健康狀況、工作壓力與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的差異性及相關情形。

(三)瞭解警察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因子。

二、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探討警察人員的自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工作壓力之現況 如何?

(二)探討警察人員之不同背景因素、自覺健康狀況、工作壓力與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的差異性為何?

(三)探討警察人員之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性為何?

(四)探討警察人員工作壓力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性為何?

(五)探討影響警察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因子為何?

(20)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係採調查法,以結構式問卷為工具,以台東縣警察局員警為警察人員,

進行橫斷式研究。至於研究架構係參考Pender(1996)的Health Promotion Model 之 修正因素中,國內外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文獻查證所得有關不同背景因素、認 知—知覺因素中有關自覺健康狀況、及工作壓力等影響變項。此架構中,主要探 討台東縣警察局警察自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工作壓力,以不同背景 因素、自覺健康狀況、工作壓力為自變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為依變項,探討其 差異性及相關情形。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主題測量及填答上的限制

本研究的對象是警察人員,探討的議題為自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及工作壓力等變項,問卷的測量僅能以一定限量的題目由被施測者自述其行為模 式、價值觀、生活方式,然後加以測量統計以作為日後健康促進及工作設計的參 考。然而事先雖經說明解釋,但各單位員警之認知感受程度、填答意願仍有差異,

難以標準化,故難免有所偏差。

(二)研究變項方面

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因素很多,其影響的原因更是不勝枚舉,而本 研究僅以不同背景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工作壓力為主要探討變項,無法將所有 因素納入研究變項。

(三)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採用橫斷式研究,研究結果取決於填寫問卷的當下,因而無法更深入

(21)

瞭解警察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工作壓力變化的情形,若能長期觀察追蹤,建 立健康資料庫,應可使研究結果更契合實務面。

(22)

第四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本節就與本研究相關名詞之操作性定義說明如下。

一、自覺健康狀況

本研究係參考係黃毓華與邱啟潤(1996)將 Ware et al.所發展的一般性健康知 覺分量表(general health perception subscale of SF-36 health status scale)、(Ware、

Gandek & IQOLA project group, 1994)中部份題目修改而成。內容包括和一年前 比較,你認為你目前的健康狀況、你認為你目前的健康狀況、與同年齡的人比較,

我和他們一樣健康、目前我的健康狀況很好、我好像比別人容易生病、我想我的 健康會愈來愈壞。

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本研究是採用黃毓華、邱啟潤(1996)依據Walker et al.發展之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量表的中文版量表。係指警察人員為達更高層次的健康和增加安寧幸福的目 的採取各項的行動,健康促進行為包括個人在適當營養、運動休閒、壓力處置、

人際社會支持、健康責任及自我實現等六方面行為。

三、工作壓力

本研究對於工作壓力狀況方面,係從警察人員組織內部、組織外部、與工作 本身有關、與個人有關等四方面對自己「工作壓力」感受的敘述,來作衡量探討。

四、警察人員

廣義而言,警察人員係指依「警察法」第二條規定,其任務為依法維持公共 秩序、保護社會安全、防止一切危害、促進人民福利,基於行政權作用者均屬之。

本研究係指服務於台東縣警察局之警察人員。

(23)

第五節 研究的重要性

慢性病為威脅人生命的主要健康問題,這些慢性病已被證實導因於不良生活 的行為習慣或生活方式(涂宜鈞、林宇旋、洪百勳、吳秀英,2006)。面臨當前 不斷上漲之醫療費用支出,為期能減少醫療費用不必要之浪費,以公共衛生初級 預防的立場,實應儘早積極建立健康行為,預防慢性疾病發生。本研究即針對自 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工作壓力進行探討,其重要性茲分述如下:

一、瞭解警察健康的問題與需求

大部份警察人員都過著不良的生活型態,所以在報章雜誌上,才會經常出現 警察過勞死的新聞,探究其因,乃是警察所處的工作職場,是高壓力的工作環境,

須面對種種來自四面八方的工作壓力,又由於工作性質,須經常熬夜加班,又無 規律的運動習慣,再加上酗酒、抽煙、嚼檳榔、高熱量飲食等惡習,所以員警死 亡率才會偏高。目前警政署雖積極鼓勵各單位推動健康促進活動如定期體檢及體 能測試等,但僅有部份成效,實乃缺乏完整之健康促進計畫,故未達事半功倍之 效果。而在醫療領域中,仍偏重在預防意外傷害及疾病診治,實應著重於促進警 察人員整體性的健康,使警察人員生活的更健康快樂,而為達成此目的,則必須 先了解警察人員的健康問題與需求,才能達到合乎效益之成果。

二、建立警察健康狀況的資料

調查警察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人口學之分布、自覺健康狀況與工作壓力 之現況,並探討其影響之因素與相關性,而此舉乃可以提供相關單位推動健康促 進活動參考之用及提供政府擬定降低醫療成本負擔之政策,且亦有學者指出國家 應定期舉辦民眾之健康生活型態、疾病危險因子、危害健康行為等之調查,以建 立及定期執行有系統的、涵蓋面的民眾健康狀況資料庫(李宜芳,1999)。綜觀 國內健康調查資料,發現民眾的健康狀況資料較欠缺,更遑論警察人員,故無法

(24)

提供決策者及醫療保健人員擬定工作、研擬策略及評價實施成果之參考,故顯現 調查警察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人口學特性、自覺健康狀況與工作壓力狀況及 各項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是相當重要,刻不容緩之事。

三、學術研究的價值

根據國內探討有關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方面的研究,均指出有良好的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不同背景因素、自覺健康狀況等會影響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的執行,然而許多相關的研究,卻獲得不一致的結果,更何況目前尚 無針對員警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進行研究。此外,對於工作壓力的研究,較少對 於警察的工作壓力與健康的直接探究,其實在警察人員身上,因工作壓力導致的 健康損害,比其他行業都來得嚴重。所以透過本研究資料之建立亦可作為未來職 業流行病學世代研究參考之用,且能進一步了解警察人員職業特性,掌控警察人 員未來健康變化的趨勢,以提昇警察健康。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成三小節來進行文獻探討:有鑒於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警察人員之自 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工作壓力之現況及自覺健康狀況、工作壓力與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性。因此第一節探討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理論。第二 節探討不同背景因素、自覺健康狀況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影響及其相關性。第 三節探討警察人員的工作壓力現況及對健康的影響。以上探討係作為本研究論證 支持與研究方向的參考。

第一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探討

本節就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發展、基本論點、影響的因素以及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的相關研究進行探討,分述如下:

一、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發展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發展,可追溯至近年來歐美與亞洲先進國家為促進國 民健康,維護與保障國民參與運動之權利,均相繼研訂相關計畫,鼓勵國民養 成規律運動習慣(陳淑雅,2002)。另於1974年加拿大政府出版的「加拿大人 新健康概念」的報告中,將死亡與疾病的決定因素歸為四大類,包括「醫療體 系、生活型態、環境因素及生物因素」,其中以「生活型態」佔50﹪影響最大,

此報告引發世界各國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之動機(尹祚芊,2003)。美國的健 康與人類服務部(United State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1992)更 在2000年「健康人類」一文中提出:健康促進是為了幫助個人在生活型態上做

(26)

合適的選擇,進而達成預防疾病的目標。所以健康促進的生活型態不僅可以進 一步增進個人的健康,更是全民免於疲勞、生病的健康良方(鄭淑芬,2004)。

至於國內的發展可從高雄市政府將2005年的施政目標訂為「健康城市」,期 盼能培養市民熱愛運動、提昇品格、心靈、保持個人健康,同時建構健康安全的 生活環境(高雄市政府,2005)其目地就是為了要達到增進全民健康的目標。行 政院體委會更於2007年提出的「運動人口倍增計畫」,強調經由個體之主動積極 參與運動及社區居民的參與,以在地的視野推動健康社區之營造為初軔(行政院 體育委員會,2007)。而內政部警政署更有鑑於警察的健康亮起紅燈,為使全國 警察有著健康的身體,特於2007年9月29日舉辦第一屆全國警察應用技能運動大 會,期使警察人員能夠主動積極參與運動,改變目前的不健康生活方式,擁有更 健康的身心。

可見世界各國均已對於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可以增進一個人的健康逐漸有了共 識,而形成一門新興研究的熱潮。

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基本論點

有關健康行為之理論根源於健康促進與預防疾病的區別。以下分別從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等意涵進行介紹。

(一)健康促進的意涵

Walker, Sechrist, and Pender(1987)指出,健康促進不是針對疾病或健康問 題的預防行為;健康促進行為具有朝正向成長與改變的實現導向(actualizing tendency)之特性,是擴展健康潛能的趨向行為(approach behavior),即是引導 個人維護或增進健康、自我實現及幸福美滿的肯定態度,而非預防疾病或避免健 康問題的行為;而預防行為是指減少、避免或去除已存在的危險性行為。

國內學者李蘭(1991)將健康行為分為預防疾病和健康促進兩大類,認為前 者係消極地以減少或去除高危險性的行為為目標,後者則積極地以建立良好且有

(27)

益健康的行為為目標。此觀點與王秀紅(2000)提出,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之不 同,在於前者非以疾病或特殊健康問題為導向,而是積極拓展健康之潛能,使個 人功能發揮至最佳狀態,而疾病預防卻是在阻止或降低疾病或特殊健康問題對個 人健康造成之傷害。可見預防疾病和健康促進經常被混用,事實上是不同的。

(二)生活型態意涵

Palank(1991)認為生活型態是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所發展出來的反應型態,以 及為了配合社會經濟狀況所做的適當選擇。Green and Kreuter(1999)更具體指出,

生活型態其根源來自人類學、社會學、臨床心理學,它是用來描述具永久一致性,

且以文化傳承、社會關係、地理和社經環境及人格為基礎的行為型式。至於國內 學者李蘭(1988)認為「生活型態」是指個體或群體於日常生活中,其在生理、

心理和社會各方面一連串的經驗總合。尹祚芊(2000)指出「生活型態」就是指 生活作息、習慣、嗜好(飲食、喝酒、吸菸、嚼檳榔)、是否規律運動、充足的 睡眠、均衡的飲食等,非常基本的日常生活狀況,但卻與人的健康有密切關係。

由上述各種對生活型態的定義範圍而言,旨在描述個人在非常基本的日常生活狀 況,於生理、心理或社會各方面所反應出來的行為型式。此型式可能是有益於健 康,亦可能會危害健康,但若選擇健康的生活型態,不僅可以減少疾病的威脅、

預防疾病,更可以做到健康促進來增進個人的健康。

(三)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意涵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定義為個人為了維持或提昇安 適狀態層次,以及自我實現和滿足的一種自發性、多層面的行動和知覺。健康促 進行為是健康生活型態的要素,個人健康生活型態中的健康促進行為可視為正向 的生活方式, 引導個人體認其自身具有高度地健康潛能(Walker, Sechrist, &

Pender, 1987)。

(28)

三、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影響因素及相關研究

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因素很多,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研究中,

Walker et al.(1987)將可能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因素,歸納為自我實現、運 動 、健康責任、營養、人際支持和壓力處理等六個層面。

至於有關自我實現方面的影響,國內外探討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發現 自我實現為最大的影響因素。其原因為個人在滿足基本生理、心理需求後,對於 個人的能力及潛能是否可以發揮到最大程度特別重視(吳采蓉,2005;鄭小玉,

2005;蕭順蘭,2002;Walker et al., 1987)。至於健康責任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 影響則包括是否能注意自己的健康、有無與健康專業人員討論健康保健及參加有 關健康保健的課程等均會影響健康行為的進行,與力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關。

國內外研究發現健康責任得分最低的原因是研究對象常自認為健康所致,較少有 積極主動諮詢專業人員,而疏忽健康生活型態的重要性,致未能積極建立良好生 活型態(李雅欣,2004;Walker et al., 1988)。而人際支持的影響,係指能發展社 會支持系統包括有親密的人際關係、與人討論自己的問題、花時間與親密的朋友 相處等。國內探討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發現人際支持得分最高的原因是無 論在職場或學校環境中除提供知識學習,比較容易建立健康促進生活行為,尤其 是性教育或心理衛生方面,藉由營造學習的環境,創造同儕間彼此互動學習機會,

以建立更多的健康促進行為(宋素真,1998;李雅欣,2004;陳純珣,2006;彭 鳳美,2001)。另外林女理(2002)以台北市公、私立國中、國小之學校護理人 員、而林美聲(2004)以宜蘭縣112所公私立高中職、國中、國小學校護理人員為 研究對象,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探討,發現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層面中營 養得分最高,運動得分最低。原因是護理人員專業知識充足,及有廣泛的資訊管 道,所以能有較好的良好飲食行為。而運動行為偏低,則與國人的養成教育與個 人的生活習慣有關。林美聲(2004)也發現在現代化社會生活中,必須加強培養

(29)

壓力處理的能力,學習放鬆的技巧與方法,以維持平衡的情緒,才能擁有健康的 心理。故由以上的探討可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由多種因子綜合影響所表現出來 的結果。

回顧國內外相關文獻,由於許多探討健康促進決定因素方面的研究結果並不 一致,而Pender的健康促進模式正可以提供了一個具體實證性的概念架構(Palank, 1991)。黃錫美(2006)亦指出,Pender的健康促進模式是一個整合護理及行為科 學探討影響人類整體行為因素的架構,當中探討個體採取增強健康行為的動機,

並了解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之間互相影響的過程,乃是由健康信念模式衍生出 來的,不同於健康信念模式是著重在減低或避免疾病的行為,強調維持和增進高 層次的健康、自我實現及自我滿足的健康促進行為。此健康促進模式正可以解釋 健康生活型態,所強調在行為規則中認知影響的重要性。

在Pender的健康促進模式中,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或行為的決定因素被分類 為認知—知覺因素、修正因素二類。

(一)認知—知覺因素(cognitive-perceptual factors)

是採取或維持健康促進行為的主要動機,包含:健康的重要性(importance of health)、自覺健康控制(perceived control of health)、自覺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efficacy)、健康的定義(definition of health)、自覺健康狀況(perceived health status)、自覺健康促進行為的利益(perceived benefits of healthpromoting behavior)、

自覺健康促進行為的障礙(perceived barriers to health-promoting behavior)等七種。

(二)修正因素(modifying factors)

此類因素可能經由影響認知-知覺因素,而間接地影響健康促進行為,包含:

人口學特徵(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生物學特徵(biologic characteristics)、

人際間的影響(interpersonal influences)、情況因素(situational factors)、行為因 素(behavioral factors)等五種。

至於許多從認知-知覺因素、修正因素取向來探討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影響

(30)

的學者及實證研究,均發現會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而經常被選用的選項為不 同背景因素、自覺健康狀況等,雖有相異,但同樣認為不同背景因素、自覺健康 狀況等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會產生影響,且可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本文即參 酌以上所述,及目前警察生活型態實況編製量表,將不同背景因素、自覺健康狀 況等因素,作為本文探討分析警察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衡量指標。

(31)

第二節 不同背景因素、自覺健康狀況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 影響

在Pender的健康促進模式中,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或行為的決定因素被分 類為認知—知覺因素、修正因素二類,包含自覺健康狀況、不同背景因素,而不 同背景因素係經由影響認知-知覺因素,而間接地影響健康促進行為,為進一步釐 清不同背景因素、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本節就針對不同背 景因素、自覺健康狀況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影響進行探討,有關國、內外相關 研究,茲分述如下。

一、不同背景因素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影響

(一)人口學特徵

人口學特徵包括年齡、性別、族別、身體質量指數等因素,是否會影響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茲探討如下。

國內以國軍人員、公共衛生、學校護理人員為對象所進行之研究,結果發現 年齡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顯著差異(李雅欣,2004;林女理,2002;吳采蓉,

2005;陳進生,2004;陳純珣,2006;彭鳳美,2001;鄭小玉,2005;蕭順蘭,

2002)。但是宋素真(1998)針對南部某醫學中心護理人員之研究,卻發現年齡 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沒有影響。此外,也發現性別、身體質量指數與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之間並無顯著差異存在(林女理,2002;林美聲;2004;陳進生,2004;

蕭順蘭,2002)。但是Johnson, Rather, Bottorff, and Hayduk(1993)針對成年人所 進行的研究,卻發現身體質量指數正常者會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另外陳進生

(2004)針對大高雄地區國軍人員研究發現族別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無顯著差異 存在。

(32)

而就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六個層面探討,自我實現方面,國內以國軍人員、公 共衛生護理人員為對象所進行之研究,結果發現年齡、身體質量指數與自我實現 方面呈顯著差異(陳進生,2004;蕭順蘭,2002)。性別與自我實現方面呈顯著 差異(陳純珣,2006)。

李雅欣(2004)針對入伍前新兵之研究結果發現年齡與人際支持方面呈顯著 差異。蕭順蘭(2002)針對台北縣公共衛生護理人員之研究結果發現身體質量指 數與人際支持方面呈顯著差異。李雅欣(2004)之研究結果發現年齡、身體質量 指數與壓力處理方面呈顯著差異。

國內以護理人員為對象所進行之研究,結果發現年齡與健康責任、營養、運 動等方面呈顯著差異(林美聲,2004;蕭順蘭,2002)。陳進生(2004)之研究 結果發現年齡、身體質量指數與健康責任方面呈顯著差異。陳純珣(2006)針對 台北某醫學中心員工之研究結果發現性別、身體質量指數與營養、運動等方面呈 顯著差異。

由以上探討可知,本研究有必要進一步釐清年齡、身體質量指數,是否會影 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二)個人社會性因素 1.家庭狀況

家庭狀況包含有家庭收入、婚姻狀況、子女數、居住地區、居住狀況等因素,

至於是否會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茲探討如下。

家庭收入、婚姻狀況方面,Johnson et al.(1993)以隨機取樣的方式,調查3,025 位64歲成人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彭鳳美(2001)針對新竹科學園區內的員工診 所或園區內各公司員工之研究,結果均顯示收入會影響健康生活型態。Wickrama and Conger(1995)以抽樣的方式,探討居住於美國中西部男性320位之工作、婚 姻、生活型態與健康的關係、鄭小玉(2005)對花蓮縣、台東縣公私立國中小及 啟智學校護理人員之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已婚者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較佳,其原

(33)

因乃因配偶之支持與督促。

子女數方面,彭鳳美(2001)、蕭順蘭(2002)之研究結果發現有子女者其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較佳。但是宋素真(1998)之研究結果顯示無子女者其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較佳。

居住地區、狀況方面,李雅欣(2004)之研究結果發現居住地區對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並不會造成顯著差異。宋素真(1998)、彭鳳美(2001)、鄭小玉(2005)

之研究結果均發現居住狀況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並不會造成顯著差異。

就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六個層面探討,陳進生(2004)、陳純珣(2006)之研 究結果發現家庭收入與自我實現、壓力處理、健康責任等方面呈顯著差異。此外,

陳純珣(2006)之研究結果發現婚姻、家庭收入亦與營養方面呈顯著差異。

蕭順蘭(2002)之研究結果發現有子女者與自我實現、壓力處理、健康責任 等方面呈顯著差異。陳純珣(2006)之研究結果發現有子女者與營養、運動等方 面呈顯著差異。

彭鳳美(2001)之研究結果發現居住狀況與人際支持、營養等方面呈顯著差 異。李雅欣(2004)針對入伍前新兵所進行之研究,結果發現居住狀況與健康責 任、運動等方面呈顯著差異。

由以上探討可知發現除家庭因素之不同子女數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影響有 不一致的結果,須進一步釐清外,家庭收入、婚姻狀況等均會影響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

2.與工作相關的因素

與工作相關的因素包含工作年資、工作特性、服務單位、職別等。至於是否 會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茲探討如下。

工作年資方面,彭鳳美(2001)之研究結果發現工作年資的長短會對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產生影響,而其他的研究也有相同的結果(吳采蓉,2005;陳純珣,

2006;鄭小玉,2005;蕭順蘭,2002)。工作特性、服務單位、職別方面,陳純

(34)

珣(2006)之研究結果發現工作特性、服務單位不會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但 是發現職別不同,會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執行,與其他研究結果相同(Lusk, Kerr, & Ronis, 1995;Nourjah, Wangener, Eberhart, & Horowitz, 1994)。

蕭順蘭(2002)之研究結果發現工作年資與自我實現、人際支持、壓力處理、

健康責任、營養、運動等六方面呈顯著差異。陳純珣(2006)之研究結果發現工 作特性與人際支持、營養、運動等方面呈顯著差異。此外,服務單位與營養、運 動等方面亦呈顯著差異。陳進生(2004)之研究結果發現職別與自我實現、健康 責任、營養等方面呈顯著差異。

由以上探討可知,工作相關因素除工作年資、職別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產生 影響,其餘變項並不會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3.教育程度

李雅欣(2004)、吳采蓉(2005)之研究結果發現教育程度會影響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的執行,亦即是說教育程度愈高,愈能力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陳純珣(2006)之研究結果發現教育程度與自我實現、人際支持、壓力處理、

運動方面等方面呈顯著差異。李雅欣(2004)之研究結果亦發現教育程度與自我 實現、人際支持、壓力處理、營養、運動方面等方面呈顯著差異。

綜論不同背景因素會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產生影響,除年齡、身體質量指數、

不同子女數有不一致的研究結果外,工作年資、職別、家庭收入、婚姻狀況、教 育程度等因素,均會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執行,故本研究將作進一步釐清警 察的不同背景因素是否會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二、自覺健康狀況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影響

在Pender的健康促進模式中,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或行為的決定因素中認 知—知覺因素是指採取或維持健康促進行為的主要動機,包含:自覺健康狀況等。

更指出自覺健康狀況會影響一個人從事健康促進的行為,而且自覺健康狀況其主

(35)

要是個人對自己的健康情形之評價。另外Frank-Stromborg, Pender, Walker, and Sechrist(1990)認為自覺健康狀況是個體對自我健康現況的主觀評價。本節就針 對歷年來國內、外對此方面的研究來探討自覺健康狀況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影 響,茲將其整理如下。

陳進生(2004)之研究結果發現自評目前的健康狀況介於普通與良好之間,

而其他的研究也有相同的結果(宋素貞,1998;吳采蓉,2005;林女理,2002;

林美聲,2004;鄭小玉,2005)。

Pender, Walker, Sechrist, and Frank-Stromborg(1990)針對美國中西部六家工 廠589名員工的研究發現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且為重要的 預測因子,而其他的研究也有相同的結果(宋素真,1998;林女理,2002;蕭順 蘭,2002;吳采蓉,2005;鄭小玉,2005;陳純珣,2006)。

綜論自覺健康狀況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影響的相關研究進行探討,指出自 覺健康狀況大部分自評目前的健康狀況介於普通與良好之間,且在每一篇選用的 研究中均達到顯著性,且是重要的預測因素。證諸自覺健康狀況會影響健康促進 生活的執行,但警察自評的自覺健康狀況為何,是否會影響健康促進生活的執行,

值得藉由本研究加以探討。

(36)

第三節 警察人員的工作壓力及對健康的影響

政府部門對警察人員一向將重點置於裝備的精實、績效的追求,而忽略了工 作對個人心理衛生的影響及預防。本節就警察人員工作壓力及來源、警察的工作 特性、工作壓力對健康的影響等來進行探討,茲分述如下:

一、工作壓力及來源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欲克服壓力必先對壓力有正確的認知,方能加 以辨識並思索出解決之道。何謂工作壓力,Beehr and Newman(1978)認為工作 壓力係指與工作相關之因素和工作者互動之下,改變個體生理、心理狀況,迫使 工作者身心偏離正常運動的一種情境。Greenberg and Baron(1997)則認為壓力是 個體面對外界壓力源之時,其情緒、認知及生理三方面之交互作用所產生的一種 反應模式。葉兆祺(2000)指出個體面對工作情境,因應工作環境要求與自我期 望,其生理、心理產生失衡的狀態。翁萃芳(2002)乃提出凡與工作相關之因素 所引起的壓力。綜合以上諸說,個體面對與工作相關的因素,致生理、心理產生 失衡狀態,而產生的反應謂之。

那麼警察的工作壓力從何而來?它的來源又為何?就心理學家的觀點而言,

對壓力的界定,大致分為下述三種取向來界定,從壓力刺激(壓力源)的觀點、

從壓力反應的觀點、視壓力為歷程等。持刺激觀點的Morris(1990)認為壓力即視 環境為壓力的刺激,即生活事件與情境的改變是形成壓力的主因。持反應觀點的 張春興(1989)則指出壓力是以個體的反應為基礎,強調個體在壓力事件或情境 下所產生的生理反應,但被批評無法釐清壓力源和壓力反應之關係。而持視壓力 為歷程觀點的Sarafino(2002)強調個人的主觀知覺在壓力系統中的重要性,認為 壓力是個體和環境互動的結果,個體面對環境刺激時,先對壓力刺激進行主觀的

(37)

認知評估,經過評估之後才會有因應行為發生,如果個體對壓力刺激因應無效,

就會產生威脅感受及生理激動的壓力知覺。

本文即從刺激的觀點來觀察警察人員發生各類型壓力源的經驗,同時採壓力 為歷程的觀點來探討警察人員對各類型壓力源感受到壓力的程度。

(一)刺激的觀點

有關國外警察人員壓力的來源,Hageman(1978)研究警察工作中的角色衝突

(role conflict),發現新進警員較不感受到角色的困擾,更進一步研究發現,工作 中角色混淆(role ambiguity)與角色衝突是警察工作本身的一項重要因素。Biggam

(1997)調查蘇格蘭699位員警後發現,其身心症狀與組織的多樣性壓力有關,而 造成身心健康不利的影響因素為暴露在暴力與死亡的環境中,另外人員配置與資 源不足亦為工作壓力源。。Kop(2001)則收集荷蘭480 位員警的工作壓力後發現,

最大的壓力源為來自組織的壓力。至於有關台灣地區警察人員壓力的來源,楊國 展(1995)將我國警察工作壓力來源分為四個層面。(1)組織外部:法律過於拘束 警察權限、法院對於犯罪者過於寬大與放任;(2)組織內部:升遷與考績、不合情 理督導與要求;(3)工作本身: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4)個人因素:無法照 顧家庭、工作改變生活步調。林錦坤(1999)針對台灣地區基層員警自殺傾向之 研究,則發覺警察人員生活壓力來源主要還是在與工作相關的因素上。

(二)視壓力為歷程的觀點

有關國內警察人員壓力的來源,蔡萬來(2003)研究指出台北市警察人員壓 力源來自機關制度、工作因素、生涯規劃、家庭因素等。莊惠鈞(2003)則從警 察組織內的角度切入,探討國道公路警察局員警的工作壓力與其工作投入之相關 性,結果發現,工作壓力部分,國道公路警察局員警在「上級壓力」指標方面,

感受壓力程度之平均值是最高,「人際關係」次之,再其次為「工作負荷」。劉誌 雄(2005)之研究則指出警察普遍認為績效的要求是最主要的工作壓力源;其次 為主管領導風格以及工作時間過長。在生活壓力源中,家人相處時間太少,最普

(38)

遍困擾著員警。當警察人員處於高工作壓力時,其對家庭造成之衝擊也愈大。王 伯頎(2000)調查台灣地區基層員警的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的狀況後發現,員警 的工作壓力源分別為家庭生活與休閒、與上級長官關係、同事支持、組織結構氣 氛、工作適應、角色壓力、工作時間、工作負荷等八項。王正廷(2004)以台北 市政府警察局交通警察大隊為研究母體,發現工作壓力的「正面效應」之因素為 工作特性和角色、家計和家人期望、生涯發展、組織氣氛等四項。

上述實證研究,多數學者對於警察人員的工作壓力源與分類的看法,雖有所 差異,但一致認為警察的工作充滿著壓力。本文即參酌以上所述及目前警察工作 的實況,將有關警察之工作壓力來源歸納成四方面,其一為與工作特性、內容有 關的因素,造成警察人員工作壓力;其二為警察組織內部的因素,造成工作壓力;

其三為外部環境因素,所造成的壓力;其四為與個人有關,所造成的壓力,作為 本文探討分析警察人員工作壓力之衡量指標。

二、臺東縣警察人員的工作特性

臺東縣警察局所轄分為四個分局,十二個分駐所、六十二個派出所、三三一 個警勤區。分別為臺東分局管轄臺東市、卑南鄉、綠島鄉及蘭嶼鄉等四個鄉市;

關山分局管轄海端鄉、池上鄉、關山鎮、鹿野鄉及延平鄉等五個鄉鎮;成功分局 管轄長濱鄉、成功鎮及東河鄉等三個鄉鎮;大武分局管轄太麻里鄉、金峰鄉、達 仁鄉及大武鄉等四個鄉。轄區地勢狹長,依山臨海,境內有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 貫穿,主要地形為高山、縱谷、平原與海岸,同時擁有東部海岸和花東縱谷兩個 國家風景區。居住在這塊「臺灣後花園」的居民,擁有卑南族、排灣族、魯凱族、

布農族、阿美族、達悟族等原住民族群,外加閩、客、外省族群,各異其趣的民 族特性,使得這片山水之間的淨土,孕育出更獨特的人文風情。原本處在這個好 山好水,得天獨厚的環境,在此服務的警察,應該會有樂活的生活,健康的身心,

然在台東縣服務的警察的實際生活當中,卻是常常無法公私兩全,為了把工作做

(39)

好,只好犧牲自己的健康和家人,做個差勁的兒子、父親及丈夫。自一般外界的 人看警察,總覺得他們有槍、有罰單、有會鳴叫的警車,神氣得不得了,因此警 察不能犯錯,一有問題,第二天一定是頭版,外加評論批評。事實上他們自己認 為是「帶槍的弱勢族群」。所以警察工作一向就被視為高壓力的職業,其主要原因 在於其工作特性,不同於一般行政工作。

警察的任務在法源上的的界定是警察任務為依法維持公共秩序,保護社會安 全,防止一切危害,促進人民福利。主要任務為依法維持公共秩序,保護社會安 全,防止一切危害;輔助任務為依法促進人民福利。又警察輔助任務指協助一般 行政機關推行一般行政而言;其協助並應以遇有障礙非警察協助不足以排除或因 障礙而有妨害安寧秩序時為限。而若就其業務範圍而言則包括了以警察組織法令 規定之職掌事項為主;協助其他行政事項,除法律另有規定及警察法施行細則第 二條第二項規定外,應以內政部同意之他種行政命令有規定者為限。

為求警察機關與其所屬人員為達成警察任務,以最有效之方法編組或分班,

配賦警用裝備、機具,責其按預排之服勤起迄時間,並循預定之勤務方式,執行 各種特定之警察業務,依其業務性質之不同區分以下勤務名稱,其定義與其執行 方式如下:

其實施亦不分晝夜執行,普及轄區,並以行政警察為中心,其他各種警察配 合之;例如警察局或分局設有各種警察隊(組)者,應依其任務,分派人員,服 行各該專屬勤務,構成轄區點、線、面,整體勤務之實施;各專業警察機關執行 各該專屬勤務。由上述可知我國目前警察所主辦的業務計有十三項,八十七目;

協辦的業務計有六項二目,合計超過一O七項目,若再加上臨時的任務,或工作績 效有形無形的壓力,讓人有深陷壓力叢林中之感(陳石定,1993)。

在警察工作特性的相關研究中,李湧清(1987)提出我國警察工作分別存有 危險性、辛勞性、引誘性、緊急性、主動性、機動性、服務性等七點特性。翁萃 芳(2002)則明確提出國內警察人員的「工作情境特性」,分別為直屬長官領導

(40)

作為、工作時間、工作量、在職教育的機會、工作結構、危險性、角色扮演衝突。

故警察任務之特殊、業務範圍之廣泛,勤務負擔之繁重,由此得知。

然而在臺東縣服務的警察人員,雖然治安及勤務狀況單純,有別於其他縣市,

但是在長官對績效目標的認定,與基層的認知有相當大的差異,刑案績效評比要 求名列前茅,由於治安狀況單純,地處偏遠,刑案績效不易爭取,必須越轄才能 夠達到要求,加諸台東縣民眾知識水平與他縣市的民眾,有相當大的差距,一遇 到案件,就會找上民意代表關心案件,帶給承辦員警非常困擾。

另外轄區遼闊,警力不足,雜項事務多,幾乎天天都是十二小時的勤務,且 日夜輪班,因此生活作息難以正常,這種生活方式不僅影響正常睡眠,還影響休 假的品質。而在「工作特性」與「地域性」的相互影響下,長期與家人及友人聚 少離多,內心深處蘊藏著些許無奈、寂寞及歉疚,所以經常會以酗酒、吃高熱量 的飲食方式作為心靈補償,勤餘時間又未做任何適當的運動,亦無合適的心理輔 導衛教機制,以協助適時宣洩工作壓力,故承擔壓力之大,實非外人所能理解。

三、工作壓力對健康的影響

警察人員由於工作特性、組織特性及社會期許等因素,導致其個人、家庭、

組織及社會等方面的交互影響,而長期處於高度工作壓力之下,對其生理或心理 上均造成極大的威脅,近半個世紀,關於壓力與健康間的關聯性逐漸地被重視與 研究(吳英璋,1994;孫敏華,1995;陸洛,2001),也都認為壓力與健康間確 實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性存在。另外鄭小玉(2005)研究也指出,工作壓力對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會有影響,且呈現負向。以下茲將有關警察工作壓力對健康的影響 相關研究發現臚陳於後。

陳明傳(1993)研究指出工作壓力對健康的影響,其一短期影響:抽菸過量、

頭痛、心跳加速、血壓增高、膽固醇增加。其二對健康的長期影響:潰瘍、高血 壓、心臟疾病、氣喘病、糖尿病等生理症狀。而楊國展(1995)之研究顯示,國

(41)

內基層員警罹患肝病之比例,比一般民眾高7.9 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之比例,高 出5.8倍;交通事故受傷比例則高出2.4倍;心臟病高出2倍。林錦坤(1999)之研 究則指出警察的生理症狀以火氣大、頸部酸痛、記憶力變差、睡不著等最多。另 外王伯頎(2000)之研究發現基層員警最主要的身心症狀,為疲倦、睡眠不足、

睡眠不安穩,易被吵醒、失眠、腰酸背痛、思潮不能平復或難以入睡、挫折感、

頭皮屑、容易忘記事情、粉刺。蘇美卿(2004)之研究則發現高雄市基層員警身 心健康狀況不佳者高達46.1﹪,四成以上有睡眠問題,三成為頭痛或胸悶、焦慮不 安,對未來感到沒有希望的有二成五,對自己失去信心者,亦有二成的員警。翁 萃芳(2002)之研究指出工作壓力,導致警察人員生理健康損害,高於其他行業。

在心理方面,因為工作的危險感伴隨民眾對警察權威的挑戰及缺乏民眾的支持,

致使警察人員形成保守人格,即發展出一種對外的社會疏離感及防禦心態。另外 即是一種嘲諷社會的犬儒心態,包括憤世嫉俗、吹毛求疵、暴躁易怒及無力感等 心態。

從上述實證研究員警在個性、健康、工作在短期的工作壓力下,個性方面會 出現短暫的焦慮、緊張;健康方面會增加抽菸量、頭痛;工作方面會產生壓迫感、

工作效率減低等現象。若長期處在過度的壓力下,個性方面則會形成精神病、酗 酒、自殺等行為;在健康方面則易產生潰瘍、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在工作方 面則會效率降低、失誤增加、對工作不滿意。均顯示生理症狀可能都是由於擔任 警察工作,工作壓力對健康所產生的影響,屬於高危險性的疾病,必須特別注意 及預防。

可見警察身處於高危險工作環境、高度競爭的市場結構以及不斷變動的組織 工作環境,組織的複雜性導致較多重的人際關係,敵意與不滿,相較於其他行業 的從業人員面臨著更大的工作壓力,對於身心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因此對於警 察組織內部的因素、外部環境因素、工作特性與個人有關等職場特質問題所產生 的工作壓力,如何對身心健康產生衝擊與影響,應該特別關注及預防。

(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本章共分為五節,包括:研究架構、研究樣本、研究工具、研究程序及資料 統計分析等,分述於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係參考研究目的與研究變項,擬訂研究架構,列於圖3-1。

研究架構中,主要是探討警察不同背景因素、自覺健康狀況、工作壓力狀況 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現況;其次探討不同背景因素、自覺健康狀況、工作壓力 狀況等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差異性及相關情形。

自我實現 健康責任

運動 營養 人際支持

壓力處理 不同背景因素

自覺健康狀況

工作壓力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圖 3-1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樣本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臺東縣警察局暨各分局警察人員,依據97年度核列人事員額,

臺東縣警察局有272位、臺東分局有255位、關山分局有186位、成功分局有147位、

大武分局有164位,總計現有員額1024位,以臺東縣警察局全體員警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性佔998位、女性佔26位。

二、抽樣方法

本研究以臺東縣警察局及四個分局之全體員警共計1024人為研究母體,採取 全體普測的方法,對於各單位編制內之員警進行施測,列於表3-1。

表3-1 研究樣本單位及職別分佈表

單位 職別 一線三星 一線四星 二線一星以上 合計

臺東縣警察局 131 33 108 272

臺東分局 200 30 25 255

關山分局 139 28 19 186

成功分局 108 24 15 147

大武分局 124 23 17 164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三、樣本結構

依據上述抽樣方法,成功分局由研究者親自施測,餘以親自送達方式將問卷 委交由各單位主管代為轉發員警們填答。1024份問卷於民國97年1月7日全數送 達,於民國97年1月31日回收,扣除填答不完全者,共取得有效問卷766份,列於

(44)

表3-2。

表 3-2 調查樣本回收狀況表

回收樣本 有效樣本 編號 單位 樣本數

回收份數 回收率% 有效份數 有效率%

1 臺東縣警察局 272 190 69.85% 188 69.11%

2 臺東分局 255 195 76.47% 190 74.51%

3 關山分局 186 123 66.13% 117 62.90%

4 成功分局 147 127 86.39% 124 84.35%

5 大武分局 164 150 91.46% 147 89.63%

合計 1024 785 76.66% 766 74.80%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4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一、研究工具的效度

本研究工具採用個人基本資料、自覺健康、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和工作壓力 等,參考國內外多位學者相關文獻,形成研究問卷。經與指導教授及五位相關領 域專家討論,列於表3-3,依研究目的與架構從不同領域、觀點、進行內容正確性、

相關性、和措詞合適審查,再經測試警察人員填寫施測內容之反應、估量作答時 間及進行調查時可能發生之問題,加以修訂為正式施測問卷,使問卷內容具周延 性外,同時達到內容易懂的目的。

表 3-3 問卷內容效度之專家名單

編 號 專家姓名 專家職稱

1 林大豐 台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系主任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身心學博士

2 劉美珠 台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教授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身心學(動作藝術教育) 博士 3 陳灼彭 台東馬偕醫院精神科主任

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 4 巴德雄 台東縣太麻里衛生所主任

高雄醫學大學醫管系碩士 5 陳仁維 台東縣警察局少年警察隊組長

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

二、研究工具的信度

(一)自覺健康狀況量表

係參考黃毓華與邱啟潤(1996)將Ware et al.所發展的一般性健康知覺分量表

(general health perception subscale of SF-36 health statusscale)(Ware, Gandek, &

數據

表 4-64  工作壓力之心理不適症狀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05 表 4-65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10
圖        次
表 4-10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各題之得分情形                                            問卷題項  平均值 標準差  總量表 排序  採用某些方法來減輕自己所面臨的壓力  1.59 0.75  19  每天花些時間放鬆自己  1.52 0.85  20  花時間與親密的朋友相處  1.52 0.8  21  發覺每天都是充滿樂趣及挑戰的  1.51 0.82  22  以建設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1.5 0.79  23  當不同意醫師的建議時,我會向
表 4-14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健康責任分量表各題之得分情形  問卷題項  平均值 標準差  次量表 排序 不同意醫師的建議時,我會提出疑問或徵詢另一位醫師 1.5 0.88  1  測量血壓並知道自己的血壓值  1.48 0.87  2  與合格的專業人員討論關於自己健康保健方面的事情  1.31 0.9  3  每個月至少一次觀察自己的身體有無異狀或病徵  1.21 0.85  4  做身體檢查或檢驗,並知道結果  1.19 0.94  5  向健康專業人員詢問如何好好照顧自己  1.18 0.89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use data mining method in semiconductor production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engineering data and wafer accept test.. In this paper, we use two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orrelative between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employees in the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by

In this study,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2) is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tructs of the model and website usage behaviors to investigat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variables of hypermarkets consumers’ flow experience and the trust, the external variables, and the internal variab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