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名詞解釋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的研究目的,提出下列的研究問題:

一、 DINA 模式的猜測參數 g 與 IRT 模式猜測參數 c 的關係為何?

二、 DINA 模式的 1-s-g 參數值與 IRT 模式鑑別度參數 a 的關係為何?

三、 在 DINA 模式下,Q 矩陣與結合專家知識結構的階層性 Q 矩陣估計成效差 異為何?

四、 在 DINA 模式下,Q 矩陣與結合學生知識結構的階層性 Q 矩陣估計成效差 異為何?

五、 結合不同知識結構的階層性 Q 矩陣估計成效差異為何?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壹 壹 壹

壹、 、 、認知屬性 、 認知屬性 認知屬性 認知屬性

認知屬性是學生學習「因數與倍數」單元應該學到的基本能力。本研究中以 數學能力指標「5-n-03 能理解因數、倍數、公因數與公倍數」為依據,由學科專 家及國小教師共同討論與分析,訂立13個「因數與倍數」單元的認知屬性。

貳 貳 貳

貳、 、 、專家知識結構 、 專家知識結構 專家知識結構 專家知識結構

由具備課程知識的專家,根據課程內容分析,細分出學生應該學習的認知屬 性,並依照教學的順序及認知屬性的難易程度加以排序,編製出認知屬性間具有 上下位關係的專家知識結構圖,作為編製試題的依據。

叄 叄 叄

叄、 、 、學生知識結構 、 學生知識結構 學生知識結構 學生知識結構

進行診斷測驗,收集受試者作答反應資料,利用軟體產生依照學生作答情形 配合順序理論進行估計而得的知識結構,即學生實際學習的認知屬性難易程度的 排序。

肆 肆

肆 肆、 、 、Q 矩陣 、 矩陣 矩陣 矩陣

根據認知屬性與試題間的關係,編製出試題對應認知屬性的 Q 矩陣,矩陣中

「1」代表該題有測量到該認知屬性,「0」則代表該題沒有測量到該認知屬性,

僅就試題是否有測到該認知屬性而編寫。

伍 伍

伍 伍、 、 、階層性 、 階層性 階層性 階層性 Q 矩陣 矩陣 矩陣 矩陣

本研究使用的階層性 Q 矩陣有二:

一、 結合專家依據教學順序編製成的知識結構,將認知屬性的上下位關係融入 Q 矩陣中,編製成結合專家知識結構的階層性 Q 矩陣。

二、 利用學生結構演算法(劉育隆,2012),根據學生知識結構中認知屬性的難 易程度,將認知屬性的難易順序融入 Q 矩陣中,編製成結合學生知識結構 的階層性 Q 矩陣。

陸 陸

陸 陸、 、 、辨識率 、 辨識率 辨識率 辨識率

辨識率是指受試者的認知屬性狀態,在認知診斷模式的估計是否與專家判定 的結果一致,辨識率愈高,其估計的結果愈準確。

第 第 第

第五 五 五節 五 節 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 壹 壹

壹、 、 、研究範圍 、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本研究配合 92 年版數學能力指標 5-n-03,內容僅討論因數、倍數、公因數 與公倍數,不考慮其他課程綱要內容,且研究對象只限於國小五年級學童且已學 習完因數與倍數單元,六年級課程的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質數及合數則不 在討論之列。

貳 貳 貳

貳、 、 、研究限制 、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本研究受試樣本來自於臺北市、南投縣、彰化縣、高雄縣與金門縣等五個縣 市,有效樣本為 322 人,由於時間與人力的限制,無法將本研究的範圍及受試人 數擴大,因此研究的結果不宜推論至全國五年級的學童。

第二章

由教材地位圖可發現,學習「因數與倍數」需要先具備乘除的基礎認知屬 性,而且「因數與倍數」是學習「分數擴分與約分」的重要先備知識。

茲就因數與倍數的概念意義分析如下:

一、因數的意義

因數的了解與找法,可經由小正方形排列長方形的方式,要求兒童要剛好分 完而且每一排要一樣多,引導兒童應用各種排列方式,找出所有可能的長方形。

方法有二:使用除法解決剛好分完的情況,知道沒有餘數來認識整除,並繼續完 成所有整除的算式,從中找出所要認識的因數,意即在整除的算式「被除數÷除 數=商」中,瞭解除數和商都是被除數的因數;或用乘法探討一排幾個可排成幾 排,給定的總數利用兩數相乘的方式來合成,以此建立因數的概念。

二、倍數的意義

在學生先備經驗中,已經學過「倍」的意義,倍數的找法就是利用乘以正整 數的方式來計算,得到積為乘數和被乘數的倍數;或是由整除的算式「被除數÷

除數=商」中,瞭解被除數是除數和商的倍數。再經由活動瞭解,一個整數最小 的倍數是該數本身,而且一個整數的倍數有無限多個。

三、公因數的意義

公因數是以探討一個指定整數有哪些因數為基礎,可以繼續探討 2 個或 2 個 以上整數有哪些相同的因數,而這些相同的因數就叫做公因數。意即當一個整數 是甲的因數,同時也是乙的因數時,這個整數就是甲數和乙數的公因數,而且 2 個或 2 個以上的整數的公因數中,必定存在且最小的是 1。

四、公倍數的意義

公倍數找法與公因數相似,是以探討一個指定整數有哪些倍數為基礎,可以 繼續探討 2 個或 2 個以上整數有哪些相同的倍數,而這些相同的倍數就叫做公倍 數。但是因為倍數有無限多個,因此在找公倍數時,會指定在某一數量範圍,由 小到大列出。

貳 貳 貳

貳 、 、 、 、各版本教材比較 各版本教材比較 各版本教材比較 各版本教材比較

目前各校使用的數學教材版本不同,主要有南一版(2011)、康軒版(2011)、

翰林版(2011)及部編版(2011)等四個版本,針對這四個版本中關於因數與倍 數單元的教學內容順序,彙整如表 2-1-1。

表 2-1-1 各版本因數與倍數教學內容順序 南一版 五上 第 2 單元 因數與倍數

1.整除的意義 →→→ 2.因數的意義及找法 →→ →→ 3.公因數的意義及應用 →→ →→ 4.倍數的意義及找法 →→→→ 5.公倍數的意義及應用 →→→→ 6.因數和倍數的關係 康軒版 五上 第 2 單元 因數與倍數

1.認識整除 →→→→ 2.認識因數 →→→→ 3.找公因數 →→→→ 4.認識倍數 →→ 5.判別 2、5、→ 3 及 10 的倍數 →→→ 6.找公倍數

翰林版 五上 第 3 單元 公倍數與公因數

1.認識倍數 →→→→ 2.認識公倍數 →→ 3.認識因數 →→ →→→ 4.認識公因數 →→→→ 5.因數 和倍數的關係 →→→→ 6.判別 2、5、10 的倍數

部編版 五上 第 3 單元 倍數與因數

1.認識倍數 →→→→ 2.認識公倍數 →→ 3.認識因數 →→ →→→ 4.認識公因數

比較各版本課程教學順序:南一版和康軒版相同處是從引發學生先備知識-整 除的概念開始,再依序介紹因數、公因數,接著才介紹倍數與公倍數,兩者相異 處在於南一版最後介紹因數與倍數之間的關係,而康軒版則加上判別 2、3、5 和 10 的倍數規律;翰林版和部編版則是由學生較熟悉的倍數開始,再介紹公倍數,

接著才介紹因數、公因數的概念,兩者差異在於翰林版加入因數和倍數的關係,

以及如何判別 2、5、10 的倍數。

針對各版本因數、倍數、公因數與公倍數概念的教學方式,彙整如表 2-1-2:

表 2-1-2 各版本因數與倍數教學方式

(接續上頁)

6×3=18,6 元的 3 倍是 18 元;6×4=24,6 元的 4 倍是 24 元。

18 和 24 是 6 的倍數。

翰林翰林

翰林翰林版版版版:::經由乘法的整數倍,認識倍數 : 佈題

佈題 佈題

佈題::::一盒巧克力有 4 顆,2 盒巧克力有幾顆?3 盒有幾顆?

4 的 1 倍是 4,4 的 2 倍是 8,4 的 3 倍是 12;所以 2 盒巧克力有 8 顆,3 盒巧克力有 12 顆。4、8、12 都是 4 的倍數。

部編版部編版

部編版部編版:::經由乘法的整數倍,認識倍數 : 佈題

佈題 佈題

佈題::::12=12×1、12 是 12 的 1 倍;24=12×2、24 是 12 的 2 倍;

36=12×3、36 是 12 的 3 倍。

因此 12、24、36 稱為 12 的倍數。

公因數教公因數教公因數教

公因數教學學學(各版本皆同):學 :::直接列出 2 個整數的所有因數,找出數列中相同 的數,即為 2 個整數共同的因數。

公倍數教學 公倍數教學公倍數教學

公倍數教學(各版本皆同)::::由小到大,分別列出 2 個整數的倍數數列,找出 數列中相同的數,即為 2 個整數共同的倍數。

比較各版本課程內容:在介紹因數時,南一版和部編版都是以乘法的方式合 成整數,來認識一個數的因數,但是南一版會先以實際操作的方式,再利用乘法 算式記錄過程導出因數概念,而部編版則是直接列出所有的乘法算式,再介紹這 些數稱為該整數的因數;康軒版和翰林版都是以人數分組為例題,從除法算式中 發現,當餘數為 0 時,除數即為被除數的因數,並依序找出一個整數所有的因數。

而倍數、公因數與公倍數的概念介紹,在各版本教材的介紹並無太大的差異。

根據上述的討論與分析,本研究統整各版本的教學內容編製因數與倍數的認 知屬性,並結合各版本教學順序編製成專家知識結構。

叁 叁 叁

叁 、 、 、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本研究分析因數與倍數的相關研究,大致分為兩部分討論:第一部分是因數 與倍數概念的統整,第二部分是解題策略與迷思概念。

一、 因數與倍數概念

林佩如(2002)分析五年級因數與倍數教材,提出因數與公因數的概念應包 括:因數的意義、如何找因數、解決因數的應用問題、認識只有兩個因數的整數 (質數)、公因數的意義、找兩個(或兩個以上)整數的公因數、解決公因數的應 用問題、找兩個(或兩個以上)整數的公因數,再找出最大公因數。

邱慧珍(2002)分析五年級因數與倍數教材,提出倍數與公倍數的概念包括:

倍數的意義、倍數的運算、倍數的應用問題、公倍數的意義、找兩個(或兩個以 上)整數的公倍數、解決公倍數的應用問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找兩個(或兩 個以上)整數的公倍數,再找出最小公倍數。

吳育楨(2008)討論國小六年級因數與倍數教學內容,分析出因數與倍數概念 包括:因數、倍數、公因數、公倍數、質數、合數和互質的意義;找出某數的全 部因數或數個倍數;利用列舉法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或公倍數;利用列舉法、質 因數與短除法找出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或最小公倍數;解決因數與倍數相關的應 用問題。

劉伊祝(2008)分析五年級因數與倍數單元,提出因數與倍數的概念包括:

藉由整除瞭解因數的意義、利用整除找出某數的因數、解決因數的應用問題、公 因數的意義、察覺 1 是任意正整數的公因數、找出兩個數的所有公因數、解決公 因數的應用問題、透過乘法問題瞭解倍數的意義、找出某數的倍數及覺察倍數有 無限多個、判定 2、3、5 的倍數、解決倍數的應用問題、瞭解公倍數的意義、找 出給定範圍內的所有公倍數、解決公倍數的應用問題。

除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部分學者還提出「因數與倍數之間的關係」概念,

分述如下:

林珮如(2002)提出因數與倍數之間的關係,是透過除法或乘法原理找出因

林珮如(2002)提出因數與倍數之間的關係,是透過除法或乘法原理找出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