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結論 結論 結論 結論

本研究主要是以九年一貫能力指標「5-n-03 能理解因數、倍數、公因數與公 倍數」編製診斷測驗,分別以DINA模式及IRT模式3PL進行分析,比較兩種模式 試題參數值之間的關係,並探討在DINA模式下結合不同知識結構的Q矩陣設計,

是否影響認知屬性的辨識率,得到下列結論:

壹、DINA 模式的猜測參數 g 與 IRT 模式的猜測參數 c 相關係數低(p= -.023),

DINA 模式的 1-s-g 參數與 IRT 模式鑑別度參數 a 有高度正相關(p=.802**)。 貳、比較三種不同的 Q 矩陣設計,結果顯示:結合專家知識結構的階層性 Q 矩

陣認知屬性平均辨識率最高,其次為結合學生知識結構的階層性 Q 矩陣認知 屬性平均辨識率,Q 矩陣的認知屬性平均辨識率最低。

叄、結合專家知識結構的階層性 Q 矩陣,在全部 13 個認知屬性的辨識率,都高 於 Q 矩陣;Q 矩陣有 7 個認知屬性的辨識率高於結合學生知識結構的階層性 Q 矩陣;專家知識結構的階層性 Q 矩陣有 9 個認知屬性的辨識率,高於結合 學生知識結構的階層性 Q 矩陣。

肆、結合不同知識結構的階層性 Q 矩陣提供的資訊比 Q 矩陣多,經過 DINA 模 式分析後的結果與專家判定一致性較高,所以本研究的結論為:在 Q 矩陣設 計中加入階層性設計,不論是專家知識結構或學生知識結構,都有助於提升 認知屬性的辨識率。

伍、比較兩種階層性 Q 矩陣,發現結合專家知識結構的 Q 矩陣辨識率高於結合 學生知識結構的階層性 Q 矩陣,可能原因為:結合專家知識結構的階層性 Q 矩陣設計,經過 DINA 模式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專家判定的結果一致性較高,

而在學生知識結構中部分認知屬性的上下位關係違反專家知識結構,當學生 認為這些概念較困難、表現較差,經過 DINA 分析後反而會與專家判定的結 果較一致。因此,本研究的結論為:在 Q 矩陣設計中加入專家依據教學順序 編製的階層性,比加入學生知識結構中認知屬性的難易順序的階層性,更能 提升認知屬性的辨識率。

第 第

第 第二 二 二 二節 節 節 建議 節 建議 建議 建議

本研究尚有不完備之處,提出以下幾項建議,供未來相關研究的參考。

壹、本研究以九年一貫數學能力指標「5-n-03 能理解因數、倍數、公因數與公倍 數」編製診斷測驗,進行抽樣施測及資料分析,尚未將研究結果進行實際的 補救教學,建議後續研究者可以與教學現場結合,探討補救教學的成效。

貳、本研究僅使用認知診斷中的DINA模式進行估計,建議後續研究者可使用其 他認知診斷模式(如:G-DINA、HO-DINA…等)探究其估計成效。

叄、本研究使用OT演算法產生學生知識結構,後續研究者可使用不同的演算法進 行知識結構分析。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 壹 壹

壹、 、 、中文部分 、 中文部分 中文部分 中文部分

王文卿(2010)。DINA 模式與模式與模式與 G-DINA 模式參數估計比較模式與 模式參數估計比較模式參數估計比較模式參數估計比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曉珊(2008)。以知識結構及貝氏網路為基礎之數學教材及電腦適性測驗以知識結構及貝氏網路為基礎之數學教材及電腦適性測驗以知識結構及貝氏網路為基礎之數學教材及電腦適性測驗。國以知識結構及貝氏網路為基礎之數學教材及電腦適性測驗 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浚淵(2003)。以知識結構為主的診斷測驗編製及其在補救教學分組之應用以知識結構為主的診斷測驗編製及其在補救教學分組之應用以知識結構為主的診斷測驗編製及其在補救教學分組之應用─以知識結構為主的診斷測驗編製及其在補救教學分組之應用─── 以國小數學領域五年級因數與倍數單元為例

以國小數學領域五年級因數與倍數單元為例以國小數學領域五年級因數與倍數單元為例

以國小數學領域五年級因數與倍數單元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 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論文。

汪端正(2008)。適性診斷測驗與數位個別指導教材之研發適性診斷測驗與數位個別指導教材之研發適性診斷測驗與數位個別指導教材之研發-以國小六年級質數與適性診斷測驗與數位個別指導教材之研發 以國小六年級質數與以國小六年級質數與以國小六年級質數與 合數單元為例

合數單元為例合數單元為例

合數單元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欣玫(2004)。國小六年級因數與倍數之數學解題溝通能力研究國小六年級因數與倍數之數學解題溝通能力研究國小六年級因數與倍數之數學解題溝通能力研究。國立臺中教國小六年級因數與倍數之數學解題溝通能力研究 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秀芳(2009)。國小五年級國小五年級國小五年級國小五年級「「「「線對稱圖形線對稱圖形線對稱圖形線對稱圖形」」」」單元教材與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單元教材與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單元教材與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單元教材與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學碩士學位暑期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何政翰(2004)。國小數學領域電腦適性化測驗系統之建製國小數學領域電腦適性化測驗系統之建製國小數學領域電腦適性化測驗系統之建製。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小數學領域電腦適性化測驗系統之建製 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民寧(2009)。試題反應理論試題反應理論試題反應理論試題反應理論(IRT)及其應用及其應用及其應用及其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育楨(2008)。國小六年級學童因數與倍數概念階層之模糊詮釋結構模式分析國小六年級學童因數與倍數概念階層之模糊詮釋結構模式分析國小六年級學童因數與倍數概念階層之模糊詮釋結構模式分析國小六年級學童因數與倍數概念階層之模糊詮釋結構模式分析。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慧珉(2006)。以知識結構為基礎之適性測驗選題策略強韌性探究。測驗統計測驗統計測驗統計測驗統計 年刊

年刊年刊

年刊,14(2),1-16。

林佩如(2002)。國小學童因數解題與迷思概念之研究國小學童因數解題與迷思概念之研究國小學童因數解題與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國小學童因數解題與迷思概念之研究 教育研究所論文。

林婉星(2008)。以知識結構為基礎之電腦化適性數學測驗線上更新結構機制之以知識結構為基礎之電腦化適性數學測驗線上更新結構機制之以知識結構為基礎之電腦化適性數學測驗線上更新結構機制之以知識結構為基礎之電腦化適性數學測驗線上更新結構機制之 研發研發

研發研發。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立敏(2007)。連結不同知識結構之電腦適性學習系統研發連結不同知識結構之電腦適性學習系統研發連結不同知識結構之電腦適性學習系統研發連結不同知識結構之電腦適性學習系統研發。國立臺中教育大 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慧珍(2002)。國小學童倍數解題及迷思概念之研國小學童倍數解題及迷思概念之研國小學童倍數解題及迷思概念之研國小學童倍數解題及迷思概念之研究究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究 教育研究所論文。

卓淑瑜(2011)。不同認知診斷適性測驗演算法結合知識結構之成效比較不同認知診斷適性測驗演算法結合知識結構之成效比較不同認知診斷適性測驗演算法結合知識結構之成效比較不同認知診斷適性測驗演算法結合知識結構之成效比較。國立 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南一文教事業(2011)。第九冊數學科教學指引第九冊數學科教學指引第九冊數學科教學指引第九冊數學科教學指引。南一文教事業出版。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陳亭宇(2010)。DINA 模式與模式與模式與 G-DINA 模式參數不變性探討模式與 模式參數不變性探討模式參數不變性探討模式參數不變性探討。國立臺中教育大 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曜瀚(2008)。基於學生概念結構之適性測驗演算法基於學生概念結構之適性測驗演算法基於學生概念結構之適性測驗演算法基於學生概念結構之適性測驗演算法。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 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軒文教事業(2011)。第九冊數學科教學指引第九冊數學科教學指引第九冊數學科教學指引第九冊數學科教學指引。康軒文教事業出版。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1)。第九冊數學科教學指引第九冊數學科教學指引第九冊數學科教學指引。國家教育研究院。 第九冊數學科教學指引

莊惠萍(2007)。不同知識結構連結之適性測驗演算法成效不同知識結構連結之適性測驗演算法成效不同知識結構連結之適性測驗演算法成效不同知識結構連結之適性測驗演算法成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銘豪(2008)。以知識結構為基礎的試題順序結構分析軟體之研發以知識結構為基礎的試題順序結構分析軟體之研發以知識結構為基礎的試題順序結構分析軟體之研發以知識結構為基礎的試題順序結構分析軟體之研發。國立臺中

莊銘豪(2008)。以知識結構為基礎的試題順序結構分析軟體之研發以知識結構為基礎的試題順序結構分析軟體之研發以知識結構為基礎的試題順序結構分析軟體之研發以知識結構為基礎的試題順序結構分析軟體之研發。國立臺中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