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名詞解釋

學生的生物學習成效是否有差異?

(二) 概念構圖對高、中、低自然科學能力學生的生物學習成效是否有差異?

(三) 「漸拆鷹架式概念構圖策略」與「無鷹架概念構圖策略」兩組學生在生 物學習成效上是否有差異?

(四) 「漸拆鷹架式概念構圖策略」與「無鷹架概念構圖策略」兩組學生在概 念構圖的繪製分數上是否有差異?

(五) 漸拆鷹架對高、中、低自然科學能力的學生在繪製概念構圖的分數上是 否有差異?

第三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運用漸拆鷹架式概念構圖融入國中生物科教學,探究七年級學生在這 樣的教學策略後對其學習成效的影響。在研究內容上是以自然科學習領域七年級 翰林版生物科上冊六個單元做為教師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學習內容;研究對象是 新北市某國民中小學七年級學生,學校採用常態分班,研究者隨機抽取班級進行 實驗;研究時間為期一學期;研究方法採用實驗研究法;研究工具採用由徐享良 與曾錦秀(1994)編制的「國中新生自然科學能力測驗」作為前測,以研究者與教 學者共同編輯之「生物學習成就測驗」做為後測,並對實驗組學生的概念構圖評 分。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漸拆鷹架

蘇聯心理學家 Vygotsky 的認知發展論中,提出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的概念。所謂「近側發展區」是指一個人可以獨自解決問題的 程度到經由成人或同儕指導後能達到的程度,這之間的動態距離即為 ZDP(謝州 恩,2013)。

5

根據維高斯基的觀點,Bruner, Ross & Wood(1976)將兒童得自成人或同儕的社 會支持稱為「鷹架支持」(scaffolding),強調在教室內的師生互動中,教師應該扮 演社會支持者的角色支持學生學習,但是當學生的能力漸漸增加之後,鷹架的支 持應該要逐漸減少,將學習的責任漸漸轉移到學生自己身上,此種責任轉移的動 態過程則被稱為「逐步釋放責任」(gradual release of responsibility)(Pearson &

Gallagher,1983)。

本研究之漸拆鷹架式概念構圖即採逐步釋放責任的方式,在學生學習概念構 圖之初先教導學生自然科概念構圖的八種結構與聯結語,然後在第一單元給予

「提示區」(包含關鍵詞與連結語)、「專家骨圖」、「焦點問題」為鷹架,然後在學 生熟悉概念構圖的理念與繪圖方式後從提示區開始逐步拆除鷹架,最後第五、第 六單元學生須在沒有鷹架協助下自行完成概念構圖。

二、概念構圖

概念構圖是一種在兩個向度上,使用命題形式的概念圖,來表徵所欲教學和 學習的概念與概念間的階層連結關係。此種方法不僅可以當成一種教學與學習的 工具,也可視為一種學習的策略、表徵結構性知識的工具、用來增進對書面教材 的回憶、以及作為有效的學習評量工具(余民寧,1997)。

學生針對所要學習內容的概念先做階層性的分類,並將兩兩概念間的關係以 聯結線做聯結,然後在聯結線上標記名稱也就是聯結語,用以輔助說明概念和概 念之間的關係,最後形成一幅網狀結構圖,即稱為「概念圖」。

目前概念構圖之系統主要有二個:一為以學者 Novak 為核心的概念構圖 (Novak & Gowin, 1984);一為以德州克利斯汀大學學者 Dansereau 為核心的概念構 圖 TCU 系統。前者多運用於科學能力之測量,較重視概念的教學,後者多運用於 科學領域,較重視聯結語的訓練技巧(江淑卿、郭生玉,1997;吳裕聖,2007),兩 者皆為階層化的概念構圖。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教導學生學習策略,所以應用 TCU 系統已發展完整的聯結

6

語名稱及八種概念構圖結構,輔以 Novak 的概念構圖階層,結合兩者的優點讓概 念構圖能更清楚、完整,使學生易於應用於生物學習上,降低學習的困難度。

三、高、中、低自然科學能力

本研究中的高、中、低自然科學能力學生的分類是依據徐享良、曾秀錦所編 製之標準化測驗「國中新生自然科學能力測驗」的 T 分數常模,此測驗具有測量 國中新生具備的科學概念及科學過程能力的功能,此測驗的 T 分數常模以 65 及 以上屬能力「上」,55~64 屬能力「中上」,45~54 屬能力「中」,35~44 為能力

「中下」,34 及以下屬能力「下」。為配合本研究的需求,研究者將學生區分為三 種程度,以 T 分數 55 以上為高自然科學能力,45~54 為中自然科學能力,44 以 下為低自然科學能力。

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