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名詞解釋與操作型定義

過程中會使某一方的疲勞肌群回復,使研究結果失去真實性;故腹部的核心 肌群疲勞無法與背部一起實驗。

(二) 實驗器材中,兩塊測力板位置為固定,使間隔距離無法進行調整,故可能會 影響到跳投者為了完整踏在力板上,使下肢左右距離稍微改變,而不同於自 己本身實際跳投姿勢。

第六節 名詞解釋與操作型定義

一、下背肌群訓練

下背肌群指的是身體軀幹背部後下方的核心肌群,包含了豎脊肌群(erector spinae)、背闊肌(latissimus dorsi)的下端等深、淺層的肌群。下背訓練是指針 對人體下背部的肌群,配合徒手或是利用機械的訓練過程以達到動作控制的一種 功能性訓練(施政昌,2006)。本實驗是利用 30 度羅馬椅(如圖 1)來訓練下背 肌群,此方法可有效訓練到下背肌群達到疲勞。

圖 1. 羅馬椅進行下背訓練之角度 二、肌肉疲勞

肌肉疲勞(muscle fatigue)是指神經肌肉系統產生力量的能力降低

(Bigland-Ritchie & Woods, 1984) 。本研究採用肌電訊號(electromyography,簡 稱 EMG)判定,在相同強度反覆運動中,肌電訊號之中位頻率(median frequency,

簡稱 MDF)下降且平均振福(mean amplitude,簡稱 MA)上升,則為疲勞狀態 (Kazumi et al., 1999) 。

5

三、下蹲跳

下肢跳躍爆發力運動表現的代表之一,從站立姿勢的準備,到開始時做一個 反向動作後即垂直向上跳(star from an erect position and make downward

movement before starting to push-off)(Bobbert, Gerritsen, Litjens,& Van Soest, 1996),如圖 2 所示。以下為動作分期:

(一) 下蹲期:從站立姿勢,質心變化量超過 5 個自然站立質心時的標準差為 開始,質心達到最低點結束。

(二) 推蹬期:由質心在最低點開始,雙腳均離開地面結束。

(三) 起跳期:為下蹲期與推蹬期之間。

(四) 騰空期:由雙腳均離開地面開始,任一腳碰觸到地面結束。

(五) 著地期:任一腳碰觸到地面開始,至質心變化量小於 5 個自然站立質心 時的標準差結束。

圖 2. 下蹲跳

四、兩步跳投動作

兩步跳投為籃球運動中,跳投執行的一項步法,為利用兩步站定位置後垂直 起跳將球投出之動作,如圖 3 所示。本研究以此動作下背肌群的作用來探討核心 肌群與籃球運動的相關性。以下為動作各階段之分期:

(一) 助跑期:從站立姿勢開始轉為預備接球動作,質心變化量超過 5 個自然

6

站立質心時的標準差為開始,接球後軸心腳踏到第一塊力板結束。

(二) 下蹲期:由軸心腳踏到第一塊力板開始,前導腳踏到第二塊力板,質心 達到最低點結束。

(三) 推蹬期:由質心在最低點開始,雙腳均離開地面結束。

(四) 起跳期:為下蹲期與推蹬期之間。

(五) 騰空期:由雙腳均離開地面開始,任一腳碰觸到地面結束。

(六) 著地期:任一腳碰觸到地面開始,至質心變化量小於 5 個自然站立質心 時的標準差結束。

圖 3. 兩步跳投

五、關節角度

以遠端肢段相對近端肢段旋轉座標系求出的角度,方向為矢狀面(X)、額狀 面(Y)、水平面(Z)三個軸向。本研究只探討矢狀面的關節角度。

六、關節力矩

以遠端肢段相對近端肢段旋轉座標系,配合地面反作用力求出力矩值,方向 為矢狀面(X)、額狀面(Y)、水平面(Z)三個軸向。本研究只探討矢狀面的關節角度。

七、軸心腳 (pivot foot)

為兩步跳投接球後的第一步,在移動中接球一足著地則此足為軸心腳(國際 籃球規則,2010)。

7

八、墊步腳 (jump stop foot)

為兩步跳投的第二步,為墊步腳(徐武雄,1999)。

九、最大自主等長收縮

最大自主等長收縮(maximum voluntary isometric contraction,簡稱 MVIC)

即是讓關節固定在某一位置,進行 5 秒鐘最大自主收縮,由於力量因人而異,故 以此做為標準化。

十、肌電振幅

肌電訊號的大小,單位經由標準後化為 MVIC% (Kamen & Gabriel, 2010)。

十一、 肌電頻率

單位時間內肌電訊號收縮的次數,單位為 Hz (Kamen & Gabriel, 201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