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動作要求

(一) 下蹲跳:受試者雙手叉腰自然站立,且不擋到反光球。動作開始時,由受試 者下肢關節先自然彎曲後,再盡最大力量垂直往上跳至最高處。落地後由下 肢關節自然彎曲受力,使身體穩定後回到自然站立姿勢。起跳與落地雙腳分 別在 1(左腳)、2(右腳)號力板範圍中視為成功一次。

(二) 兩步跳投:受試者於起始線預備接球,啟動接球後受試者往前兩步,雙腳分 別踏於 1(左腳)、2(右腳)號力板範圍中,先落地腳建立軸心腳,後落地

19

腳為墊步腳,隨後起跳做出跳投動作;落地時雙腳分別在 1(左腳)、2(右 腳)號力板上,下肢關節自然彎曲緩衝,使身體穩定後回到自然站立姿勢。

(三) 下背肌訓練:受試者俯臥在 30 度羅馬椅上,雙腳並未與腳跟後方擋板接觸,

骨盆兩髂處與上端對齊。身體從水平開始到平直狀態再回到水平動作算一下,

頻率每分鐘 25 下,聽到信號開始啟動並停頓於身體伸直動作,再聽到一次 回到水平姿勢,持續至受試者無法繼續進行或無法維持頻率,如圖 7。

圖 7. 身體水平狀態(左)、身體平直狀態(右)

二、運動學資料之收集

本實驗為了追蹤關節為置,利用紅外線高速攝影機進行三維空間影像收集,

身體標誌點總共黏貼 51 顆反光球,43 顆反光球定義解剖位置,8 顆四肢參考點

(tracking markers)(如圖 8、表 2)。

20

圖 8. 身體反光球黏貼位置示意圖

21

表 2 反光球黏貼位置與代號

肢段 編號 代號 黏貼位置 肢段 編號 代號 黏貼位置

頭部 1 RFHD 右前額 右腳 30 RTRO 右大腿大轉子

2 LFHD 左前額 31 RTHI 右大腿參考點

3 RBHD 右後額 32 RKNE 右外側膝關節

4 LBHD 左後額 33 mRKNE 右內側膝關節

軀幹 5 C7 第七頸椎位置 34 RTIB 右小腿參考點

6 T10 第十胸椎位置 35 RANK 右外側踝關節 7 CLAV 鎖骨中點 36 mRANK 右內側踝關節

8 STRN 胸骨劍突 37 RMT1 右腳第一蹠趾關節

9 RBAK 右肩胛骨 38 RTOE 右腳二三蹠趾關節中點

右手臂 10 RSHO 右肩峰 39 RHEE 右腳足跟

11 RUPA 右上臂 40 RMT5 右腳第五蹠趾關節

12 RELB 右外側肘關節 左腳 41 LTRO 左大腿大轉子 13 mRELB 右內側肘關節 42 LTHI 左大腿參考點

14 RFRA 右前臂 43 LKNE 左外側膝關節

15 RWRA 右外側腕關節 44 mLKNE 左內側膝關節 16 RWRB 右內側腕關節 45 LTIB 左小腿參考點 17 RFIN 右中指掌指關節 46 LANK 左外側踝關節 左手臂 18 LSHO 左肩峰 47 mLANK 左內側踝關節

19 LUPA 左上臂 48 LMT1 左腳第一蹠趾關節

20 LELB 左外側肘關節 49 LTOE 左腳二三蹠趾關節中點 21 mLELB 左內側肘關節 50 LHEE 左腳足跟

22 LFRA 左前臂 51 LMT5 左腳第五蹠趾關節

23 LWRA 左外側腕關節 24 LWRB 左內側腕關節 25 LFIN 左中指掌指關節 骨盆 26 RASI 右腸骨前上脊

27 LASI 左腸骨前上脊 28 RPSI 右腸骨後上脊 29 LPSI 左腸骨後上脊

22

三、動力學資料之收集

本實驗利用兩塊三維測力板收集地面反作用力資料。

四、以 Vicon Nexus 軟體進行運動力學實驗資料之收集。

五、以 Visual 3D(C-motion, Rockville, MD, USA)軟體進行運動學與動力學資料 之分析。

六、肌電訊號資料之收集

本實驗使用 Noraxon 無線肌電圖系統進行肌肉電極訊號的收集與處理。將軀 幹兩側腹直肌、下背肌群(包括豎脊肌、下背最長肌、髂肋肌、多裂肌等),大 腿兩側股直肌、股二頭肌、脛前肌與腓腸肌共 12 條肌肉,於皮膚表面刮除體毛 後黏貼電極片,如圖 9 所示。

圖 9. 電極片黏貼肌肉與位置 (Hermens et al., 199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