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圖 3-4 電腦輔助教學課程內容架構

(二)「整數(正整數、負整數)的加減」單元學生練習題庫

本研究之「整數(正整數、負整數)的加減」單元學生練習題庫主要依據教學 教材的四個教學重點,即「整數的加法」、「整數的減法」、「數線上二點間的距 離」、「整數的加減混合運算」等,來加以設計每個教學單元的學生練習題庫。

在內容部分,則委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系施淑娟教授、現職國中數學老師 二名,以及一位修有數學第二專長的資源班特教老師,就題目類型是否適合各教學 重點,進行檢視與修正。

第四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可分為四個階段:準備階段、實驗教學階段、資料處理及分析階段、撰 寫研究報告階段如圖 3-5 所示。

壹、準備階段 一、確定研究主題

研究者從實際的教學經驗中發現,輕度障礙學生對於數學學習常感到挫折。經 與指導教授討論之後確定了研究的題目以及方向,故本研究將探討以貝氏網路為基 礎之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結合電腦輔助教學對於輕度障礙學生數學學習的學習成 效。

二、蒐集文獻資料

在確定研究主題之後,即著手蒐集並閱讀國內外的相關文獻。文獻的主題包 括:輕度障礙學生的定義與數學學習特質、診斷評量與補救教學、以貝氏網路為基 礎之電腦化適性診斷測及其相關研究、整數(正整數、負整數)加減之學生錯誤類型 與相關研究等,以建立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及實驗教學之依據。

三、研究對象篩選

針對臺中市二所國中之輕度障礙學生進行識字能力、基礎數學概念評量,篩選 出符合研究之對象共20名,並分派成實驗組與控制組,每組10名學生。

四、初步規劃教學內容

依據依照「整數(正整數、負整數)的加減」單元的九年一貫能力指標以及其 知識結構,以PowerPoint初步設計電腦輔助教學教材。

五、撰寫研究計劃

包括研究設計的方法、研究對象的篩選、研究步驟的實施、研究工具的選用、

研究資料的處理及分析等,使研究能按步驟順利進行。

貳、實驗教學階段 一、前測

研究者於教學前,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皆接受「以貝氏網路為基礎之電腦化適 性診斷測驗」之測驗。

二、獲得學生的錯誤類型

研究者依據實驗組學生「以貝氏網路為基礎之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的診斷結 果,獲得學生的錯誤類型,並修正電腦輔助教學教材。

三、進行實驗教學

研究者之實驗教學進行時間為每週2節課,每節45分鐘,共計4週(8節),於 早自修7:30-8:15的時間進行。

四、後測

實驗結束後,為了解實驗教學立即之成效,對受試者進行「以貝氏網路為基礎 之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之測驗。

五、追蹤測驗

後測結束後隔二週,對受試者進行「以貝氏網路為基礎之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

之追蹤測驗,以了解學習保留之成效。

参、資料處理及分析階段

實驗教學結束之後,根據學生「以貝氏網路為基礎之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之 後測與追蹤測驗分數進行統計分析,以了解研究的成效。

肆、撰寫研究報告階段

對於資料分析的結果加以討論,以提出結論與建議,並撰寫研究報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