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唐代黔中政治空間的形戎

第五章 唐宋黔中政治空間形成的差異

第一節 唐代黔中政治空間的形戎

唐前期,唐朝不但延續隋代對黔中的開拓,更進一步在五溪與夜郎開拓 郡縣。黔中各州,施 、 業 、 南 、 智 、 務 、 黔 、 思 、 巫 等 州 皆 隸 屬 於 武 德二年(619)設置的夔州總管府。1貞觀四年(630),於黔州置都督府,總務、施、

業、辰、智、牂、充、應、莊九州,2其中牂、充、應、莊四州皆位於牂牁地 區。貞觀十一年(637),在牂牁地區又增領琰、矩二州。武后聖曆元年(698),

又將都督府從黔州移至莊州。就軍事建置來看,控制黔中的中心從夔州至黔 州,再由黔州推進至牂牁地區的莊州,顯示唐朝不斷地將軍事控制力向南推 進至牂牁地區。

但都督府在莊州的時間並不長久,中宗景龍二年(708)將都督府從莊州向 北移往播州,玄宗先天二年(713)再將都督府遷回黔州。除了都督府北遷之外,

牂牁諸州也逐步降為羈縻州,並於開元二十六年(738)分江南西道置黔中道。

種種軍事與州縣建置上的異動,顯示唐朝在唐前期經營黔中主動的一面。

1 (後晉)劉昫,《舊唐書》,卷39〈地理二〉,頁1555。

2 (唐)李卲甫,《元和郡縣圖志》,卷30〈江南道六〉,頁736。

一、 開拓雲南

從唐前期的黔中政區建置來看,有承襲隋代的郡縣、有新開山洞置州、

有牂牁大族內附設州。唐代牂牁地區是位於黔中西南方,是黔中牂牁主道通 往雲南必經的地區。牂牁地區位處於貴州西南後半段,高原地形較為完整,

在唐初時這裡有好幾個大族在這邊活動:

東謝蠻(應州)〆其地在黔州之西數百里,南接孚宮獠,西連夷子,北 至白蠻。土宜五穀,不以牛耕,但為畬田,每歲易。……其首領謝元 深,既世為酋長,其部落皆尊畏之。……貞觀三年,元深入朝……以 其地為應州,仍拜元深為刺史,隸黔州都督府。3

南謝蠻(莊州)〆又有南謝首領謝強,與西謝鄰,共元深俱來朝見,為 南壽州刺史,後改為莊州。4

西趙蠻(明州)〆在東謝之南,其界東至夷子,西至昆明,南至西洱河。

山洞阻深,莫知道里。南北十八日行,東西二十三日行。其風俗物產 與東謝却。首領趙氏,世為酋長。有戶萬餘。貞觀三年,遣使入朝。

二十一年,以其地置明州,以首領趙磨為刺史。5

牂牁蠻(牂州)〆首領亦姓謝氏。……土氣鬱熱,多霖雨。稻粟再熟……

其首領謝龍羽,大業末據其地,勝兵數萬人。6 充州蠻(充州)〆牂牁別部,與牂牁鄰境,勝兵二萬。7

這些牂牁部族皆是武力強盛,在太祖與太宗初年時入朝內附,皆設立郡縣。

黔中牂牁主道的末端,過牂州約六百里至南寧州(今雲南曲靖),南寧州是三國 迄唐經營雲南之根據地。再往西三百里至昆明部落,一言昆彌國(今雲南昆明),

3 (後晉)劉昫,《舊唐書》,卷197〈南蠻〉,頁5274。

4 (後晉)劉昫,《舊唐書》,卷197〈南蠻〉,頁5274-5275。

5 (後晉)劉昫,《舊唐書》,卷197〈南蠻〉,頁5275。

6 (後晉)劉昫,《舊唐書》,卷197〈南蠻〉,頁5276。

7 (唐)杒佑,《通典》,卷187〈邊防三〉,頁5050。

唐置昆州。8唐初承襲隋代西南政策,亦對南寧州經營甚力。但劍南戎州通往 南寧州之道,氣候惡劣、道途迂遠、艱險難行。9

黔中牂牁主道路途稍遠,但是路程相較之下易行,許多羈縻州進貢皆行 此道,如昆明部落:

昆彌國者,一曰昆明,西南夷也。……武德四年,嶲州治中卲宏偉使 南寧,因至其國諭之。至十二月,遣使朝貢。因 求 內 附,自 是 每 歲 不 絕 , 其 使 多 由 黔 南 路 而 至 。10

貞觀四年(630)設置黔州都督府,其目的就是在於打通黔中牂牁主道,經營以 南寧州為中心的雲南東部。據《唐李孟嘗碑銘》云:

貞觀廿年,出使持節都督黔、思、施、費、巫、莊、充、辰、播、矩、

夷、琰、蠻、柯十五州,牂州都督等府諸軍事,黔州刺史。屬昆、牂 二州蠻夷扇動,邊亭夕警,荒徼晨嚴。公受律徂征,隨機致討,三令 既申,一舉大定。11

昆州與牂州蠻夷騷動,卻須由黔州都督平定,顯然黔州都督是經牂牁控制雲 南東部。此外又據〈大唐故上柱國左威街郊鄢府司馬杜君墓誌銘并序〉寫到:

「君諱才,字思訓……釋褐任弄州湯羅縣尉,俄轉莊州南陽縣尉。……滇池 化洽,牂郡懷來,積簡帝心,詔授上柱國。」12滇池與牂郡即是黔中牂牁主 道的後段部分,顯見唐前期在此經營甚力。武后時期,將都督府由黔州移至 莊州,即是為了強化牂牁地區的控制能力,確保黔中牂牁主道順暢。但牂牁 諸部勢力強大,不時反叛,牂牁首領亦反對漢官治理。中宗景龍二年(708),

8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四冊)》,篇三四〈黔中牂牁諸道〉,頁1293。

9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四冊)》,篇三二〈漢唐川滇東道〆戎州石門通南詔道〉,頁1227。

10《唐會要》,卷98〈昆彌國〉,頁1750。

11 轉引自劉統,《唐代羈縻府州研究》(西孜〆西北大學,1998),頁46。

12 周紹良等編,《唐代墓誌匯編(上)》,開耀○○一,〈大唐故上柱國左威街郊鄢府司馬杒 君墓誌銘并序〉,頁682。

都督府北遷播州。玄宗先天二年(713)再遷回黔州,逐步放棄牂牁地區的統治。

《新唐書》在〈南蠻傳〉中,將唐代有關於黔中與牂牁關係的史料,都放在 兩爨蠻的條目下,即是反映唐初黔中都督府經營牂牁、雲南東部的情況。

另一方面,在五溪地區控制上,唐前期以辰州為中心,陸續往沅江各個 支流上游開拓郡縣,設立控制的據點。武后時期新置溪、錦、巫(後改稱敘州)、

舞(後改稱獎州)等四州,並開通錦、舞二州往黔中牂牁主道的道路,使沅江與 烏江流域的聯繫更強。景雲二年(711)於辰州置都督府,督錦、巫、舞三州,

目的就在於控扼五溪洞蠻。13

唐初在黔中設立的這些州縣,能夠穩定統治的地區,只有烏江以北的的 九個州以及沅江流域的五個州而已。開元二十六年(738),分江南西道為黔中 道,合併黔州都督府與辰州都督府為黔中經略使,對外抵禦牂牁諸蠻,對內 控扼五溪諸蠻,是唐代最接近內地的邊防軍鎮。

二、 貶官、流放、宗室安置

劉禹錫謫居朗州,讀張九齡的文集有感而發:「世稱張曲江為相,建言 放臣不宜於善地,多徙五谿不毛之鄉。」14實際上朝廷在選擇貶謫與流放的 場所,不外乎是以險惡的環境作為懲處的考量。黔中全境皆為不毛之地,作 為流刑或是貶官的場所,都十分恰當。然而唐朝幅員遼闊,除了黔中之外,

隴右、劍南、嶺南等地亦是貶謫與流放的場所。單從唐代的貶官統計來看,

貶至黔中的人數僅占全部貶官人數的 4.6%,15占整體貶官人數很小的比例。

13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81,頁3817。

14 陶敏、陶紅雨校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頁153。

15 梁瑞,〈唐政府貶降官員的幾個原則〉《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8:3(無錫,2009),

頁67。

而就流放犯人言之,流放至黔中道的人數則占全部流人總數的 13%,16是唐 代僅次於嶺南道的流放地點。因此本文擬在時間的軸度上觀察唐代各朝貶官、

流放(包含流刑與孜置宗室)至黔中的頻率,觀察其流變。17

在唐前期,宗室因事廢黜,於黔州安置是首選,一共有 6 件事例。太宗 貞觀十七年(643),廢太子承乾為庶人,於黔州安置。在高宗朝,曹王明、梁 王忠亦被高宗安置於黔州。武后垂拱四年(688),霍王元軌預謀起兵事敗,亦 令徙居黔州。18玄宗朝與肅宗朝各有宗室安置於黔中,之後則不復見。(參見 表 七)

表 七:唐代黔中安置宗室表

安置宗室

州 姓名 朝代 資料出處(下列數字為卷數) 舊唐書 新唐書 資治通鑑 黔州 李承乾 太宗 3 黔州 李明 高宗 5 205 黔州 李忠 高宗 4 81 黔州 李元軌 武后 6 61 珍州 李琄 玄宗 150 溱州 李珍 肅宗 10 222

在流刑方面,一共收集到 21 件流刑於黔中的事例。流刑以配流距離的 遠近為輕重,因此黔中就距離上而言並非是首選,唐代有 65%的流人都是配 流至嶺南。19高宗顯慶四年(659),國舅長孫無忌受許敬宗誣陷,帶揚州都督

16 王雪玲,〈兩《唐書》所見流人的地域分布及其特徵〉,《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7:4(西孜,

2002),頁81。

17 統計的資料取自《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三部史書。

18 (後晉)劉昫,《舊唐書》,卷64〈李元軌傳〉,頁2431。

19 王雪玲,〈兩《唐書》所見流人的地域分布及其特徵〉,《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7:4,頁 81。

於黔州安置,是首例。20唐軍攻破高麗首都,將肇事的權臣泉男建流放至黔

黔中 李唐 代宗 222 費州 裴茙 代宗 11 144 播州 來瑱 代宗 11 溱州 程元振 代宗 11 播州 衛中行 文宗 17 上 思州 王踐言 文宗 17 下

官員貶謫的原因眾多,貶降官員的原則不外乎依法貶官、補闕外任、品 階相近、重罪重貶。23唐代黔中貶官的數量,總計 47 件事例。武后朝 7 件、

中宗睿宗朝 3 件、玄宗朝 15 件、肅宗代宗朝 5 件、德宗朝 7 件,德宗朝之 後數量急遽下降,憲宗朝 1 件、文宗朝 1 件、懿宗朝 2 件、昭宗朝 6 件。以 憲宗朝作為分水嶺,憲宗以前黔中一共貶了 37 個官員,憲宗朝以後僅貶了 10 個官員而已。

唐前期,積極開拓黔中郡縣,這也反映到貶官的人數上,玄宗朝之前共 占了 25 則事例,尤其玄宗一朝就占了 15 則事例。前文提及貶降官員的原則 中,有一項為補闕外任,但是黔中官員遇闕,吏部補人,士人卻推託不肯前 往就任的情況,因此在開元四年(716)針對此問題特下勅令,強制官員前往就 任,這一政策也反映在玄宗朝的貶官數量上。但這也代表著玄宗朝之前,吏 部貶了比統計數量更多的官員至黔中,士人推託不肯就任的情形已經形成吏 部很大的問題,故而才下達此敕令解決黔中官員闕補的問題。

肅宗、代宗、德宗三朝,黔中統治尚稱穩固。24憲宗元和六年至八年間 (811-813),辰、敘州蠻酋張伯靖叛變,占據黔中六州之地,黔中經略使、劍 南東川節度使、荊南節度使、湖南觀察使皆無法攻破張伯靖的勢力。黔中經 略使崔能主張用兵,荊南節度使嚴綬主張招撫,最後朝廷決定招撫,也就代 表著朝廷不願意用兵黔中。憲宗朝之後貶官數量的寥寥可數,同時也表明了

23 梁瑞,〈唐政府貶降官員的幾個原則〉,《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8:3,頁65-68。

24 除了第三章提到的趙國珍、薛舒,德宗朝的藩帥呂頌與裴佶亦有佳政。

朝廷對黔中的態度改變,已不若唐前期將黔中視為是貶謫之處。

辰州 張鎬 肅宗 10 139 222 思州 韋倫 肅宗 138 施州 裴冕 代宗 11 140 222 播州 來瑱 代宗 114 144 費州 嚴郢 德宗 12 145 227 施州 令狐建 德宗 124 148 播州 趙贊 德宗 12 167 229 珍州 盧徵 德宗 146 149 錦州 竇申 德宗 190 下 234

辰州 張鎬 肅宗 10 139 222 思州 韋倫 肅宗 138 施州 裴冕 代宗 11 140 222 播州 來瑱 代宗 114 144 費州 嚴郢 德宗 12 145 227 施州 令狐建 德宗 124 148 播州 趙贊 德宗 12 167 229 珍州 盧徵 德宗 146 149 錦州 竇申 德宗 190 下 23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