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啟蒙與殖民的交織與抗衡

第二節 啟蒙的目的是成為日本人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啟蒙的目的是成為日本人

「現在住在社員住宅的本島人只有兩個人,是高農畢業的和工業學校畢業 的男人哩。」洪天送這麼加上一句,彷彿他在這世上唯一的希望,就是靠幾年 的忍耐升上一定的地位,住在內地人式的家屋裡,追逐著過內地人式愉快、得 意的生活。他陶醉於其中似地瞇眼含笑著。96

公學校畢業、中學畢業、高農畢業、工業學校畢業以及女學校畢業等等的 學歷話題屢次出現在〈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中的人物的言談中,顯見學歷在當 時已經是不可或缺的談資,並且成為了品評他人的基本標準之一。

關於內地人(即日本人)的這幾句話,突顯了殖民和啟蒙之間錯綜複雜的 關係。因為在這段話中,啟蒙的目的是成為殖民者,或者至少是類似、接近於 殖民者的存在。不能否認的是啟蒙的確是殖民者帶來或強加於被殖民者身上的 事物,而啟蒙的意義絕非是讓被殖民者成為殖民者;啟蒙的目標雖然不能說恰 恰而殖民相反,但至少是相左的,因為啟蒙正是要把人民從無知的奴役狀態下 解放出來。從被殖民者成為殖民者固然能擺脫自身的受奴役狀態,然而殖民機 器產生的奴役狀態絲毫不會因此而有所變動,甚至能說從被殖民者成為殖民者 這種階級流動會更加強、鞏固這種奴役狀態。啟蒙與殖民之間的含混不清、差 異和互為因果的邏輯性徹底體現在這段引文中。

陳有三在心裡強而有力地說。他立志到明年要考上普通文官考試,以十年 計劃要考上律師。這雖說是青少年常有的偏激熱情的夢想,在陳有三來說,依 照下面幾點,卻應該看做頗具現實色彩的要求。

第一,是來自經濟觀點的對現狀的不滿。這被計算的他的生涯,在多夢想

96 龍瑛宗,《龍瑛宗全集》,中文卷一,林志潔、葉笛、陳千武譯,陳萬益主編,臺南市,國 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年,頁 6。

- 43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時代裡簡直是不能忍受的。

第二,是陳有三以優異成績畢業於T市的中學校。這件事讓他相信:靠自 己的頭腦和努力能夠開拓自己的境遇。97

第三,該是他對本島人的一種輕蔑吧。

映照在中學校畢業、稱為新知識階級的陳有三眼裡的這些人們,在他看來 就像蔓延繁茂於沒有向上發展的黝暗生活面的卑賤雜草。陳有三討厭被看成和 他們是一路的。

他也時常穿著和服,常用日語,心裡燃燒著理想、進取之火,找出和同族 的他們不同之存在的自己,感覺到一種自我安慰。98

陳有三通過文官甚至律師的夢想,是基於以上這三點的──經濟、教育、

階級。

在第一、二點中,對陳有三而言,貧窮在「多夢想的時代」中是難以忍受 的。換句話說,陳有三認為在這個有現代教育的時代,而且他有受過現代教育

,在這兩個前提之下,他為生計所苦的情況是不應該發生的,或者應該說他有 自信和能力不讓這種情況發生。貧窮的人通過啟蒙之路將達到富有的應許之地 是這個時代才能有的夢想。

第三點則是呼應和延續了前述引文中洪天送的說法。本島人和內地人的階 級區分,在此轉化成了本島人和「新知識階級」的階級區分。易言之,內地人 和新知識階級是相同、相當或類似的階級;透過受中學教育這個啟蒙管道,陳 有三可以從他輕賤的本島人搖身一變成為與內地人平起平坐(他以為可以)的 新知識階級。這當然是十分典型的認同危機,因為本島人和內地人的階級鴻溝

,顯然不是陳有三努力地說日文、穿和服就能跨越的;這個時候的陳有三還不

97 龍瑛宗,《龍瑛宗全集》,中文卷一,林志潔、葉笛、陳千武譯,陳萬益主編,臺南市,國 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年,頁 11。

98 龍瑛宗,《龍瑛宗全集》,中文卷一,林志潔、葉笛、陳千武譯,陳萬益主編,臺南市,國 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年,頁 12。

- 44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明白的是,他自認與本島人不同的想法,只會讓他成為有別於本島人和內地人 的第三種人,而這就是殖民啟蒙製造的身分認同──不願意當台灣人卻又當不 了日本人的尷尬、無所歸依的處境,這也是之後的陳有三墮落、痛苦、無力振 作的主要原因。

啟蒙反對特權和特權階級,在這個時空環境下的台灣,特權階級無疑是日 本人。可是陳有三卻極力地想成為特權階級/日本人,認為「新知識階級」也 是一種特權階級,而欲與本島人切割。這與啟蒙的精神是完全互斥的。

「啟蒙運動的主流思想(一種勢利的自由主義)至少是歡迎一個唯才智是 用的開放社會的,認為任何人(包括平民甚至出身貧困者)只要才智出眾,都 有權爬到有影響力、富有和有地位的位置。啟蒙思想家希望人在社會裡被評價 的標準是理性、能力,甚至運氣,而不是出身。」99在殖民社會的體系下,台灣 人依然被出身決定了命運。

當他在日本最有權威的最高學府就讀時,或是年紀輕輕當上地方的父母官 時,曾認為自己和庶民的身份不同。自己才是被挑選出來的人選,是站在庶民 之上的人。結果,歷史的狂風將自己最後的優越感給震落了。

他是被選拔出來的台灣人,年紀輕輕就當上了行政官員。但是,也因此不 得不出賣祖先,戴上了叫做牧野駿介的日本人之假面具。100

可是現在仔細一想,其實部下們恭敬的對象並不是他,而是他所代表的權 勢。101

和陳有三、彭英坤、若麗等人的敗北截然不同,長篇小說〈紅塵〉裡的林

99 彼得.蓋伊(Peter Gay)著,《啟蒙運動》,劉森堯、梁永安合譯,臺北縣,國立編譯館,

立緖文化,2008 年,頁 474。

100 龍瑛宗,《龍瑛宗全集》,中文卷四,林志潔、葉笛、陳千武譯,陳萬益主編,臺南市,國 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年,頁 44。

101 龍瑛宗,《龍瑛宗全集》,中文卷四,林志潔、葉笛、陳千武譯,陳萬益主編,臺南市,國 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年,頁 232。

- 45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駿/牧野駿介的挫敗,是來自於歷史巨輪的轉動。林駿是曾經擁有很高的社經 地位的台灣人,和陳有三等一生貧困、陷於泥沼之人不同。林駿的高人一等在 他擔當郡守時是名副其實的。

林駿太習慣假裝自己是優越的日本人,要再當回平凡的台灣人時就適應不 良了。對林駿而言,幻滅的並不是華麗的白日夢,而是曾經擁有過的現實。變 回台灣人後,他的懷才不遇要真實得多。這種從高處跌到谷底的痛苦和無力感

,可能更勝始終在谷底掙扎之人。這裡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龍瑛宗前後期作品的 差異,像林駿這種曾經是風雲人物的台灣人,在龍瑛宗早期的作品中並未出現

。啟蒙帶給林駿的是確切的優渥生活,實質的政治參與,然而依附於日本殖民 政府的美好生活,也隨著日本戰爭的潰敗而成為黃粱一夢。後來林駿也明白了

,在當郡守時他所得到的敬重,是來自於日本殖民政府的權力,並非因為他本 身是個值得恭敬的人。

於歸途上,杜南遠不禁不住暗想:鶴丸五郎竟以聖戰的美名赴大陸去了。

日本人有爹娘,中國人也有可敬的爹娘。日本人有妻子,中國人也有可愛的妻 子。為什麼跑到人家的領土上廝殺呢?憑什麼理呢?聖戰?我不相信,為了東 亞的和平?更不相信。102

日本也知道,由於匱乏天然資源,為補充先天性的不足,把小學改稱國民 學校。其宗旨不外乎以教育手段修練皇民化,力圖全國團結。向世界宣傳日本 文化優秀,堪稱值得做支配民族。

從此,皇國思想甚囂塵上,其橫流沖擊到殖民地台灣來。台灣總督准許台 灣人做皇民。但是,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哩!103

102 龍瑛宗,《龍瑛宗全集》,中文卷三,林志潔、葉笛、陳千武譯,陳萬益主編,臺南市,國 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年,頁 201。

103 龍瑛宗,《龍瑛宗全集》,中文卷三,林志潔、葉笛、陳千武譯,陳萬益主編,臺南市,國 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年,頁 206。

- 46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特存在。套用日本殖民的例子來說,就是把日本性複製到台灣人身上,讓這些 台灣人認為自身的存在是獨特的,有別於那些沒有得到日本性的台灣人。在這 個過程中,台灣性被消滅自不在話下,實則個人性、獨特性也一併被消滅了。

- 48 -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