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無能為力的啟蒙

第三節 知識分子的幻想與敗北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知識分子的幻想與敗北

(沒志氣的傢伙。如果你過著正經些的生活,也不至於像現在這樣,臨到 死了還受這些可哀的羞辱。為什麼要讓那些下賤又厚顏無恥的傢伙們來侮辱你 呢。你不是村子裡堂堂正正的知識階級嗎?結果,只因你向那些無聊的人借那 麼點小錢,使神聖的臨終都受到污染了。)52

〈宵月〉裡的敘事者「我」和陳有三有著類似的自我認知。「我」認為彭 英坤是知識階級,曾和彭英坤一起就學和就業的「我」,自然也是與眾不同的 知識階級。這種「與眾不同」的自我感覺不是遭到嘲笑就是遭到非議,愈覺得 周圍的人和日常生活俗不可耐,愈是無法逃離這種處境,愈覺得這種境況難以 忍受。「我」在中學校時期對彭英坤有著崇拜情緒。但是當彭英坤過著比自己 還不如的生活時,那種崇拜和憧憬就變成了憐憫和懷舊。

龍瑛宗在小說中慣用的手法是代表現實和理想的角色間的相互對照,在〈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是陳有三、林杏南長子作為理想組,廖清炎則是現實的代 表。在〈宵月〉中,「我」是現實,過世的彭英坤則是理想。以此觀之,象徵 理想的角色,最後的結局不是沈淪便是死亡;而象徵現實的角色,他們也並非 飛黃騰達,只是相較於理想組,他們更快、更成熟地接受現實之為何物,不再 對未來和自我懷抱著不切實際的幻想。

學校裡舉辦辯論大賽的時候,彭英那美麗的前額,洋溢著年輕的熱情,以

「青年與努力」為題,他談論只要努力,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達成目的。尤 其青年,未來一片開闊,而且富有勇氣。因此,他激昂地結論:切莫虛擲青春

52 龍瑛宗,《龍瑛宗全集》,中文卷一,林志潔、葉笛、陳千武譯,陳萬益主編,臺南市,國 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年,頁 150。

- 24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拿出來一看,是中學時代的國文教科書。彭英坤又說:

「撕一張給我。」

彭英坤拿了一張紙,便把紙揉一揉,用來擦孩子的屁股。56

這一段極具象徵性的描述,與〈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中廖清炎對知識的看 法是互相呼應的。廖清炎對知識的不屑和不以為然,彭英坤拿了曾經很用功唸 過的教科書擦小孩子的屁股,兩者形成了動機和行動之間的因果關係。一言以 蔽之,知識還不如手紙,毫無價值可言,根本無法讓人得到幸福,實現理想。

知識的存在只是一再地提醒現在的挫敗和痛苦,讓人無時無刻都忘記不了現實 的不幸。

不過,若彰很容易對未來抱持著華麗的幻想。──天才畫家、羨慕的眼神

、嫉妒的眼神、讚仰的眼光、東京、上野之森、巴黎、拉丁區、展覽會、個人 展、美的戀愛、充滿幸福的生活、神聖的愉悅、含淚的感激、超越俗界、傑作 留給後代、和平的晚年、死、痛惜……。57

這一段若彰的幻想,是龍瑛宗筆下人物的典型幻想。即使志趣各不相同,

眾多角色的幻想卻是如出一轍。也許可以這樣理解,龍瑛宗的所有小說都是同 一篇小說,全部是〈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不同版本。相同的幻想往往帶來相 同的下場。弟弟若彰想當畫家,哥哥若麗想當音樂家,兩人對未來都還有著幻 想或希望;東京是承載著他們的夢想的城市,同時也承載了當時千千萬萬人的 夢想,正如同紐約、巴黎、倫敦一樣。其實沒有一個地方,載得了這麼多的夢

56 龍瑛宗,《龍瑛宗全集》,中文卷一,林志潔、葉笛、陳千武譯,陳萬益主編,臺南市,國 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年,頁 156。

57 龍瑛宗,《龍瑛宗全集》,中文卷一,林志潔、葉笛、陳千武譯,陳萬益主編,臺南市,國 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年,頁 184。

- 26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若麗與若彰不同的是,若彰較能接受現實,願意做肖像畫家來維生;而若麗 已經開始墮落,用酗酒來麻木自己和逃避現實。

「悅樂的反面是勞苦,勞苦的反面是悅樂,這確實是奇妙的事實。可是人 們,尤其是我們都不索求勞苦,只想索求悅樂。這本身就是一種奇態,不合邏 輯。對不對,我們必須要這樣瞭解。悅樂和勞苦是住在同一個地方,所以要索 求悅樂就首先要勞苦,所以我們要辛勞痛苦才是。」58

相對於最終墮落或死亡的敗北者,龍瑛宗的小說中總有一種現實主義者。

即使對現實的妥協程度不同,廖清炎、若麗、〈宵月〉裡的敘事者「我」,以 及〈死於南方〉裡的敘事者「我」,都是屬於這一類型的人物。和敗北者相比

,他們更快地放棄不切實際的夢想,腳踏實地的工作著,並試圖把敗北者拉回 自己的陣營,即使往往無功而返。

這整段話其實就是林杏南長子所說的「幸福沒有痛苦和努力是無法達成的 吧。」縱然分屬不同陣營,〈死於南方〉裡的「我」和林杏南長子的看法並無 二致。在這些看起來很實際也很有道理的說詞中,更顯見龍瑛宗的悲觀。只要 歷經痛苦就能達到幸福,只要努力就能成功,這些事情當然不會在敗北者身上 發生。不僅如此,這些事情也從未在這些現實主義者身上發生。這些現實主義 者沒有懷抱著難以企及的夢想,可是他們的人生也沒有比敗北者好上多少,也 並沒有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啟蒙允諾的自由,獨立,成熟,幸福,進步,理 性,他們身上也沒有這些東西,而永遠處於一種追求中的狀態。換言之,龍瑛 宗小說中的男性角色,不是已經沒有機會得到幸福,就是還在努力地追尋幸福

,得到短暫幸福的人隨即遭逢不幸,已經得到長久幸福的人並不存在。龍瑛宗 有多麼悲觀,就有多麼現實。

58 龍瑛宗,《龍瑛宗全集》,中文卷二,林志潔、葉笛、陳千武譯,陳萬益主編,臺南市,國 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年,頁 19。

- 27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教育是啟蒙大眾的重要手段,幾乎能說是唯一手段。沒有教育就無法散布 啟蒙之光,沒有教育就無法讓無知的人民成為有文化、有理性的公民。如果人 無法教育人,那就要永遠仰賴神的教育。沒有教育,人就不會追求民主和政治 改革。然而在龍瑛宗筆下,是沒有教育就沒有敗北。

「我努力過,可是失敗了。我感到無能為力。說什麼理論呢?全都是騙人 的!連堅信不移的都已經不能再相信了,你能瞭解我現在的心情嗎?再活下去 已經沒有意義了。永別了!永別。」59

張石濤的書信徹底傳達了他對這個時代的抗議和絕望。正如龍瑛宗多篇小 說的情節是如此的類似,必然有角色墮落至難以復加的地步,或是乾淨俐落的 死亡。墮落者有陳有三、若麗等人,而死亡者則有林杏南長子、彭英坤。在龍 瑛宗的小說中,樂觀進取向上的人,是不會死去的。

廖清炎所說的:「把喪失掉幻影的知識與生活結合在一起時,生活的痛苦 只會變得更加痛楚而已。」在龍瑛宗的小說中,似乎是不變的真理。甚至可以 公式化這些角色共同的啟蒙軌跡:時代帶來知識和藝術,知識和藝術帶來理想 和希望,然後現實和社會和傳統擊潰這些理想和希望,角色開始墮落,絕望,

產生挫敗感與無力感,以及自我嫌惡感,最後自我嫌惡感帶來自我毀滅。

「我的口袋裡藏著用來結束生命的東西。然而,就在這個車站,我看到了 一個另人動容的畫面。那是士兵出征的畫面。手裡搖著小旗子來送行的人的熱 情、以及抱著必死的決心踏上征途的士兵的感動畫面。我反身自省,馬上覺悟 到士兵才是背負著崇高的使命面臨生死的人。而我卻是為了一個女人就想尋死

59 龍瑛宗,《龍瑛宗全集》,中文卷一,林志潔、葉笛、陳千武譯,陳萬益主編,臺南市,國 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年,頁 235。

- 28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這是多麼的愚蠢呢!」60

張石濤是個例外,因為他得到了他以為是救贖的事物。這個類似救贖之物 不是別的,正是日本政府軍事行動。在失敗的時代這個體制下無法得到救贖的 張石濤,轉而投入日本殖民政府這個體制。從一個體制投入另一個體制,實在 很難說這是一種救贖。張石濤只是從台灣社會的親權極大的家長制,投奔到日 本殖民政府的皇權極大的家長制,要面對的其實是更加嚴格、粗暴的身體控管

,與更低的身體自主性。

因為認為你哥哥大學畢業之後,必會擔任偉大的官吏、或者是做醫生,能 夠賺大錢,宣揚家名,走富貴的路。當然啦,人們除了物質的幸福以外,其他 甚麼都沒有想過嘛。可是把抓住物質的尾巴當做最重要的事,不由得令人覺得 悲哀。應該要有昇華精神的東西才對。怎麼樣?當然,物質的幸福是不能一概 排除的,只是我們需要多追求精神性的事象才行。61

〈死於南方〉裡的「你哥哥」,和陳有三、彭英坤等人有著相同的敗北。

而他們周遭的人,也同樣地把取得物質幸福的能力──賺錢的能力,視為他們 唯一的價值。他們無論在精神上、知識上或文化上獲得怎樣的提昇,對他們自 身以外的人而言,皆是毫無意義的。提昇收入才是唯一獲得幸福的方式。在物 質上的停滯不前,也直接導致了他們在精神上的敗北,而精神上的敗北也直接 導致了身體上的敗北。在身體和心靈都遭到重創的情況下,死亡就成為僅有的 逃生管道。〈死於南方〉中,「你哥哥」則是心靈、精神上的死亡,也就是發 瘋。

60 龍瑛宗,《龍瑛宗全集》,中文卷一,林志潔、葉笛、陳千武譯,陳萬益主編,臺南市,國 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年,頁 237。

61 龍瑛宗,《龍瑛宗全集》,中文卷二,林志潔、葉笛、陳千武譯,陳萬益主編,臺南市,國 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年,頁 14。

61 龍瑛宗,《龍瑛宗全集》,中文卷二,林志潔、葉笛、陳千武譯,陳萬益主編,臺南市,國 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年,頁 1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