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阿貝格變奏曲》之分析

第二節 單一變奏的分析

Theme 主題, 拍,F調

主題由兩段體(a、a`、b、b`)組成,開頭以表情術語-「活潑生動」 (Animato)

來標示輕快不急促的速度,展現出優雅的華爾滋舞曲風格。

a 段(mm. 1-8)是由動機(音名 A-Bb-E-G-G)發展的主題樂段,由弱起拍 的 A 音進行至第一小節強拍的 B音,藉以強調開頭半音級進的關係,也可視為 倚音解決至主音的關係。在半音級進之後,舒曼以他喜愛的素材-和弦分解音完 成旋律的編排,所以半音及和弦分解音遂成為之後旋律發展的主要手法。整個主 題由動機前兩個半音為靈感來作為延伸,以同樣的節奏與音型往下模進四次(譜 例八);a`段(mm. 8-16)藉由音量(pp)與琶音彈奏的方式,將 a 段以較內斂的 情緒重複一次。

譜例八

第二段(mm. 16-32)的旋律則將主題反向發展,以倒序後的五音動機

(G-G-E-Bb-A)連續往上模進四次(譜例九)形成 b 段(mm. 16-24),再一次用 琶音以不同的氣氛作反覆(b`段)。

譜例九

和聲在主題(a 段)的使用較為單純,b 段最後是以 F 調 V

V7 -Ⅴ7-Ⅰ的和

聲進行,將模進四次的旋律作為結束(譜例十),而 b`段則改以 F 調

V VII7b

Ⅴ-Ⅰ進行作結束,減七和弦此時具有增加音樂張力的作用,更成為其後發展的 重要素材(譜例十一)。

譜例十 B 段後三小節

譜例十一 b`段後三小節

Ⅴar.: 第一變奏, 拍,F 調

第一變奏亦為兩段體,樂段結構與主題相同(a、a`、‖: b :‖)。此變奏主 要以原動機前兩個音(A-B)為旋律的發展素材,加入大量的切分音與不規則 重音,讓此變奏除了因半音呈現出不穩定的音響效果外,節奏感的不規則性更讓 音樂激盪出生動又燦爛的火花。

a 段(mm. 1-8)開始即以減七和弦解決至屬七和弦的和聲向上進行,強調動 機前兩個音(A-B)的半音關係,於第二小節再移高半音(B-C 音)仿效前

兩小節的音型往更高一層級繼續向上攀升(譜例十二)。接著,舒曼展現獨特的 細密織度,在第一聲部以 F 調主要和弦音(G-C-F)同音反覆的陪襯下,第二

聲部以半音(F -G)延伸出半音階,緊湊地將此句帶往原調的Ⅴ級,格外讓 人期待原調Ⅰ級的解決或是新旋律線的出現(譜例十三)。接著 a`段(mm. 8-16)

開始,主題(譜例七)的前四小節在中音部完整地出現,而高音部也根據此變奏 a 段的和聲結構,以和弦分解音來陪襯主旋律(譜例十四)。

譜例十二

譜例十三

譜例十四

如同主題 b 段與 a 段間動機反向的關聯性,此變奏 b 段開始即以減七和弦解 決至屬七和弦的和聲向下進行,急切往下降至 Bb-A 音(此變奏一開始兩個半

音的倒序),接著再以模進手法,下降至 D上的德國增六和絃,解決至原調Ⅴ7 級。(譜例十五)b 段後半(mm. 21-24)由右手內聲部的附點節奏,強調出增二 度音程,預示了舒曼發展第二變奏的手法(譜例十六)。

譜例十五

譜例十六

此變奏 a 段的和聲進行與主題的 a 段完全相同,雖然旋律只採用動機的前兩 音為素材而有極大的變動,但和聲的架構卻保持不變,正符合前一章所說明的舒 曼常用變奏手法之一-旋律以完全不同的面貌呈現,卻保留原主題的和聲安排。

其中,舒曼頻繁製造出帶有倚音的減七和弦來為主要的旋律線做裝飾,結合不規 則的重音符號,強調出不諧和的音響效果。

Var.; 第二變奏, 拍,F 調

第二變奏同樣以樂段 a、a`、‖: b :‖構成兩段體,展現橫向線條與直向線條 穿插而成的細密織度。舒曼在此變奏延續前變奏增二度音程的使用,以等音關係 的小三度配置以及對位手法,譜出左右手一高一低的旋律進行;此外,他大量採

用於和聲手法上的創作特色-保留一個持續音,利用其餘三音級進-作為發展其 綿延不斷旋律的內在驅動力。

a 段(mm. 1-8)承接動機的前兩音(A-B)延伸出半音階,低聲部則使用 與其相差小三度的對位旋律,兩者的旋律音一前一後錯落在正拍及後半拍,呈現 兩個聲部細密緊連的現象(譜例十七)。a`段(mm. 8-16)仿效主題的段落安排,

以更微弱的音量營造出與 a 段不同的氣氛,舒曼在此段保留了高聲部的旋律,左 手則將 a 段的低音旋律移高八度進行,產生與高聲部相隔六度的區別,營造出左 右手距離漸遠的夢幻氛圍(譜例十八)。

譜例十七

譜例十八

b 段(mm. 16-24)同樣以半音作為發展的素材,高音聲部以反向的方式來 增加聽覺上異於 a 段的變化,低音聲部則改以八度音程呈現(譜例十九)。於第 二十小節的第三拍起,樂曲以保留共同音(F 音)的方式,在上聲部 B-C 兩音 的反覆之下,讓下聲部相鄰的和聲音由 G-A 音轉為 G-A音,從不穩定的狀 態慢慢回歸至 F 調Ⅴ7級,完整回到原調作結尾(譜例二十)。

譜例十九

譜例二十

Ⅴar.Ⅲ 第三變奏, 拍,F 調

此變奏同樣為兩段體(a、a`、‖: b :‖),以和聲與節奏的多樣性,展現出 相當華麗的圓舞曲風格。此變奏的旋律僅由動機 A-Bb的半音作延伸,倚音因圓 滑線的特別劃分而被突顯出來,與左手規則的舞曲節奏形成不平衡的晃動。

a 段(mm. 1-8)由右手的快速音群堆疊出華麗的旋律線,一開始旋律由動機 前兩音(A-B)的半音關係為靈感,以 F-G 音往後延伸,而左手則以和絃大 跳的方式為伴奏。此時,和聲是以Ⅴ級解決至Ⅰ級的進行為主,直線和聲在第三 小節出現的減七和絃,不偏不倚有了裝飾Ⅰ級主和弦的趣味性(譜例二十一)。 第四小節出現特殊的不諧和音響,是由 F 音上的大三和弦與鄰音和弦(E 音上的 大三和弦)堆疊而成,而後保留 B音經由主調

VV再回到Ⅴ級(譜例二十二), 正當Ⅴ級似乎要回到原調Ⅰ級時,舒曼卻快速帶過本位Ⅰ級,以

V

VII34b (減七

和弦)至V的進行,迎接 a`段的到來(譜例二十三)。a`段(mm. 8-16)開始,

動機清楚地由左手伴隨著和絃顯現,右手則以 a 段再現成為背景音樂,高低聲部 的角色在此的互換就如第一變奏的 a`段(譜例二十四)。

譜例二十一

譜例二十二

譜例二十三

譜例二十四

b 段(mm. 16-24)開始即在 F 調Ⅴ級作擴充,在調性上呈現模糊的狀態,

力度也隨著高聲部音型的起落而變化。右手旋律在借用小調的 D音上加入重音 符號,來強調 C-D的半音關係(譜例二十五)。最後在第二十二小節的第三拍,

以附屬和絃的概念在低聲部製造出半音 B-C 的進行,再一次強調了半音素材 在此曲中的重要性。(譜例二十六)

譜例二十五

譜例二十六

Ⅳ.Cantabile 如歌似的樂段, 拍,A調

舒曼在此樂段拋棄了原主題與前三個變奏共有的兩段體型態,主要以即興手 法譜寫而成,有著如同間奏曲的性質。開頭即以表情術語-「如歌似的」

(Cantabile)作為標示,將動機發展成自由且富幻想的旋律,拍號由單拍子( 拍)

轉換成複拍子( 拍),以較緩慢從容的步調,表現出如歌者吟唱詠嘆調時的豐 富情感。

第一小節至第十小節建立在與原 F 調相差小三度的 A調上,筆者將此段分 為主旋律與即興旋律。主旋律主要由動機發展而成,低聲部以Ⅰ-Ⅴ級的和聲低 音穩定調性(譜例二十七);另穿插其中的即興樂句,以半音素材延伸而來,偶 爾使用減七和絃來增加音樂的張力,如第八小節的第三拍,具裝飾 A調Ⅴ級的 功能(譜例二十八)。

譜例二十七

譜例二十八

在第十小節的第二拍起,舒曼持續了 A調的屬音(E音),將屬和絃的五 音(G 音)下降半音至 G音後,以 E音上的減七和弦解決至 B上的小三和弦,

而筆者將此和弦解釋為 F 調的Ⅳ級,預示了《阿貝格變奏曲》原調即將再現(譜 例二十九)。

譜例二十九

第十一小節起的即興樂段,快速音群的音符數量由多變少,使每顆音的時值 增加,而達到漸慢增強的效果。隨著 F 音的持續,讓主旋律進入 f 小調Ⅳ6後,

低聲部也以Ⅳ級三音(D)為持續音,在 F 音與 D音的延續下,右手在第十二 小節的第二大拍,以 B-B半音進入 F 調的法國增六和弦,再順其將 B與 A 音以同音異名的方式,讓高聲部旋律以 A-B-C 半音上行至 F 調的Ⅴ級,回 歸原《阿貝格變奏曲》的調性。(譜例三十)

譜例三十

接下來,和聲維持在 F 大調的Ⅴ級上,使用有半音之差的和弦(D上的大 三和弦)作裝飾,讓旋律參差出現許多半音的效果(譜例三十一),以模進的手 法將氣氛堆疊至高潮。低聲部以不規則的節奏型態,使樂句破除了小節線的限 制,一氣呵成地朝目標 F 調的Ⅴ7級邁進。而目標和弦Ⅴ7級在第十七小節第二拍 達成後(譜例三十二),接著由Ⅴ級和弦分解音,在鄰音和弦(B 音上的大三和 弦)的裝飾下,發展成一段向下滾落的音群,更加強 F 調Ⅴ級的功能性(譜例三 十三)。

譜例三十一

譜例三十二

譜例三十三

在一大句的快速音群滾落後,和聲依舊停在原調Ⅴ7級上,高聲部以Ⅴ7級和 弦分解音,由原本六音一組轉為四音一組的節奏型態,並以音符時值的增加來強 調倚音(A)與主要和弦音(B)的半音關係,再次提示原動機前兩個音在此的 重要性。低聲部最後將Ⅴ7和弦分解音,以更長的時值慢慢地奏出,直到延長記 號將和聲停留在原調Ⅴ級上,製造出待解決的冥想氣氛。(譜例三十四)

譜例三十四

Ⅴ.Finale alla Fantasia 幻想式的終曲, 拍,F 調

終曲的開始,由上一個變奏的Ⅴ7和弦,以阿貝格變奏曲原動機的前兩個音

(A-B)發展出新旋律,延續至第四小節的 F 調Ⅰ級。此曲是以變奏手法組織 的幻想曲,承襲了幻想曲式的自由風格,故其樂句劃分不如主題般有規則性,而 和聲的豐富變化讓音樂在不同的調區間穿梭,呈現出高潮迭起的戲劇性。另外,

此曲的創作手法使用了《阿貝格變奏曲》至目前出現的音樂素材,以做為具統整 性的終曲特色。

第一段(mm. 1-40)開頭前四小節為終曲之新旋律,其組成是在持續音(C)

第一段(mm. 1-40)開頭前四小節為終曲之新旋律,其組成是在持續音(C)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