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演奏詮釋探討

第三節 如何將此曲不同性格的變奏一氣呵成?

舒曼以「性格變奏」產生的《阿貝格變奏曲》,每個變奏開頭各標示著速度 與性格術語來展現不同的風格,讓演奏者產生畫面情境的想像。筆者認為,演奏 者需掌握每個變奏相異的內涵,再緊密銜接變奏間短暫的空白,將此曲如同述說 精彩的故事情節般,一氣呵成地演出。

在分析譜面資訊後,於下分享筆者表達全曲整體性的處理方式:

主題開頭以表情術語來標示速度-「活潑生動的」(Animato),展現華爾滋

的舞曲風格;最後一個小節由終止線結束主題,但因此小節與變奏一的弱起拍構 成完全小節,所以演奏者在最後帶有重音「>」與琶音的 F 調Ⅰ級結束此曲後,

則需利用後面的八分休止符呼吸,直接進入變奏一。

變奏一的速度承接主題而來,性格術語於第一小節標示著「有力地」

(energico),展現富戲劇張力的風格,彈奏者能以較直接的觸鍵方式作為開始,

強調與主題的力度對比。此變奏最後也由終止線結束,亦因此小節與變奏二的弱 起拍構成完全小節,故筆者建議將帶有重音(fz)與琶音的 F 調Ⅰ級完整為此變 奏畫下句點後,大約於一個四分休止符的時間內呼吸,直接進入變奏二。

變奏二因性格術語於第一小節低聲部標示著「如說話般抑揚清楚的」-(il

Basso parlando),表示一開始的低聲部需如說話咬字清楚地呈現每個帶有重音

「>」的音符,故此變奏的速度會稍微緩慢些,展現較平緩的風格。此變奏因最

後一小節以雙綜線與下一變奏作劃分,代表此時在帶有延長記號(fermata)的 F 調Ⅰ級和弦結束後,必須將音樂盡快銜接至下一變奏,所以筆者建議在此Ⅰ級殘 響中注意高聲部的 F 音,多停留一拍後,將 F 音直接帶入變奏三。

由前一變奏的 F 音半音級進至此變奏首音(F)開始,變奏三以性格術語

「快速的」(corrente)標示,藉由高聲部快速音群與低聲部規律的和絃大跳,展 現快速的三拍子舞曲風格。最後一個小節在音型急速往上至 F 調Ⅰ級和弦琶音 後,以雙綜線與下一變奏作劃分,所以筆者建議以一個四分休止符的時間內呼 吸,將最後的Ⅰ級和弦三音(A)與五音(C),銜接至「如歌似的」(cantabile)

樂段的 A音與 D音。

由前一變奏的半音級進下,此樂段轉以複拍(拍)表現,「如歌似的」

(cantabile)的表情術語與第一小節的速度術語「不要過慢」(non troppo tento),

呈現如詠嘆調般較富表情的風格。最後一小節以終止線結束此樂段,卻將音樂停 留於附延長記號的 F 調Ⅴ7和弦音上,未解決的現象讓此和弦的延長不宜過久,

筆者建議此音只能多停留一拍,即將此Ⅴ7和弦銜接至終曲。

終曲的開始,承接前一樂段的Ⅴ7和弦而來,並以複拍( 拍)與「甚快板」

(vivace)呈現華麗且自由的幻想曲風格。最後一個小節由 F 調Ⅰ級和弦將全曲 作結束,而後的第三拍八分休止符卻加上了延長記號,代表著Ⅰ級和弦的彈奏 後,不能完全鬆懈,應繼續凝聚此音樂氣氛至第三拍結束。

筆者藉由分析舒曼於音樂語法的提示,將音符與幻想情境結合,對於演奏此 曲時有相當的輔助功能。主題,在動機旋律(A-B-E-G-G)的顯現下,一名叫 阿貝格的女孩緩緩走入舞池中心,為舞會開啟序幕,在她簡潔而優美的步伐中,

呈現古典圓舞曲的高雅形象。最後一小節的 F 調 I 級琶音,如同阿貝格立於舞池 中心,以最美的姿態邀請賓客一同加入這場狂歡。

緊接著主題的變奏一,如同一群按耐不住興奮的青少年,分為兩組人馬翻筋 斗跳進舞池中央,他們簇擁著阿貝格共舞,剎那間,舞池瀰漫著青春洋溢的歡笑 聲。歡騰的氣氛過後,在第二變奏的開始,舞池人潮漸漸散開,紳士們紛紛找尋 自己美麗的舞伴,靜靜地相擁著搖擺。紳士們堅定的腳步,帶領著淑女們輕柔的

步伐,阿貝格放眼看去,男男女女錯落有致的雙足,就如第二變奏綿延的高低線 條相互呼應,融洽而美好。

接著,在慢舞過後,一群年輕少女展現他們華麗的舞姿,阿貝格也一起跟著 轉圈、滑步,她們美麗的裙襬隨著流動卻規律的音樂揚起,為整場舞會帶來繽紛 的高潮。熱鬧的歡笑過後,樂團奏出優美浪漫的間奏樂段,此時舞池又剩下阿貝 格一人,在變得柔美的燈光氣氛下,她展開了一段感性而自由的獨舞,此時窗外 靜靜落下的雪花陪伴著她,使在場的觀眾如癡如醉。獨舞那如夢似幻的氣氛還未 平息,音群卻在隱約中昂揚,彷彿欲將賓客拉回現實般,阿貝格的腳步配合著上 揚的樂聲愈加急促,暗示著賓客再次齊聚舞池,為舞會的最後一曲展現曼妙的風 采。

終曲是所有賓客以齊舞來劃下完美的句點,隨著音樂,大家肩並肩輕巧地踏 入舞池中央,展現活潑且生動的圓舞曲風格。舞會的樂聲漸漸弱下,賓客們漸漸 散去,但那份熱情仍縈繞在阿貝格的心中,就如終曲最後一個休止符的延長,帶 給筆者餘韻猶存的感受。

結語

本論文於前兩章仔細探究《阿貝格變奏曲》的創作背景,與分析其架構內容 後,筆者觀察到舒曼於此曲中安排的音樂術語與表情符號各富深層的意義;多樣 的和聲變化與不諧和音程的嘗試,使音樂產生源源不絕的流動性;而多變的節奏 與不規則的重音,更為此曲增添生命力與趣味性。

筆者於第三章以演奏者的角度探討此曲的演奏詮釋,除了強調特別劃記的音 樂語法而將樂曲內在的情緒和豐富的表情層次分明呈現,以貼近舒曼創作此曲時 內心的想法,更隨著自由幻想的旋律融入生活的聯想,將《阿貝格變奏曲》中不 同性格的變奏展現獨特的風味。

舒曼的譜面指示讓筆者對此曲的展演有了基本的認知與想法,筆者認為,在 實際彈奏前必須要有敏銳的聽覺與觸鍵技巧,配合踏板、手腕、力度、音量、速 度、運音法等,掌握多樣的音色來輔助音樂情緒的轉折,因此能將此曲多旋律線 條編織而成的緊密織度立體化。

最後,本論文的宗旨為給予讀者另一方向的詮釋參考,筆者認為,演奏《阿 貝格變奏曲》除了以理性探討譜面語法的設計外,更需要以感性連結旋律音符與 彈奏者的內心世界,因而能隨著《阿貝格變奏曲》的音樂旋律,自由翱翔於音樂 幻想中。

參考書目

一、西文書目

Brown, Clive. Classical and Romantic performing practice 1750-1900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Brown, Howard Mayer. Performance practice: music after 1600. England: MacMillan Press, 1989.

Ferguson, Howard. Keyboard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14th to 19th century. New York Melbour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Hudson, Richard. Stolen Time“The History of Tempo Rubato”.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4.

John, Daverio. Robert Schumann Herald of a “New Poetic A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Konrad Wolff, ed., Music and Musicians.Translated by Paul Rosenfeld. New York:

Pantheon Book Inc., 1964.

Marcel Beaufils. Shumann. Paris: Editions Rieder.

Nieman, Alfred. “The Concerto”(Alan Walker ed.) Robert Schumann: The Man and His Music. London: Barrie and Jenkins Ltd., 1972.

Obenshain, Kathryn. “Schumann as Symphonist” The American Music Teacher.

Val.23, number 6(July, 1974): 31-33.

Todd, R. Larry ed. Schumann and His World.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Taylor, Ronald. Robert Schumann: His Life and Work. London: Granada Publishing Limited, 1982.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2001). S. v.“Variations”by

Elaine Sisman.

二、中文書目

Dowley, Tim 著。《偉大作曲家群像-舒曼》。朱健慧譯。台北市:智庫文化。民 國 94 年。

陳玉芸著。《舒曼鋼琴代表作之研究》。台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民國 86 年。

林公欽著。《舒曼鋼琴變奏曲》。台北市:國立編譯館。民國 92 年。

林公欽著。《舒曼鋼琴曲集》。台北縣:四章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 94 年。

辛幸純著。《巴赫、舒伯特與舒曼的演奏詮釋:鍵盤 作品選輯》。台南市:樂韻 出版社。1999 年。第 53-63 頁。

Berman, Boris 著。《鋼琴彈奏法:鋼琴大師演出備忘錄》。廖皎含譯。台北市:五 南圖書出版公司印行。民國 92 年。第 3-76 頁。

Schnabel, K. U.著。《現代鋼琴踏板技巧》。盧昭洋譯。台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

1987 年。

郭晨節著。《演奏詮釋探討-舒曼作品九“狂歡節”》。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碩 士論文。民國 96 年。

鍾佩琪著。《舒曼“A 小調鋼琴協奏曲”之研究》。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 文。民國 91 年。

三、譜例版本

Robert Schumann. “Variations über den Namen Abegg ” In Piano music, edited by Clara Schumann.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7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