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主題 次主題 學習內容 學習內容說明 備註

地球環 境

組成地 球的物 質

1. 地球具有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

2. 三大類岩石有不同的特徵和成因。

3. 大氣的主要成分為氮氣和氧氣,並含 有水氣、二氧化碳等變動氣體。

4. 大氣可由溫度變化分層。

5. 海水中含有多種鹽類。

1.1整體介紹地球環境是由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組成。

1.2水圈包含淡水和海水,可介紹水的分布

1.3說明超抽地下水的災害,以及地層下陷無法恢復的觀念。

1.4岩石圈可銜接國小的學習內容(岩石由礦物組成),但不討論礦 物。

1.5不談軟流圈。

1.6大氣圈指包覆地球外圍的空氣。

2.1僅說明三大類岩石的形成過程和可辨識的特徵,不談岩石循 環圖。

2.2可設計實作觀察活動,利用岩石標本的觀察,瞭解三大類岩 石有不同的特徵。

2.3可設計戶外教學活動,帶領學生在校園或至鄰近地區進行實 察活動,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岩石來瞭解或討論岩石的形成成 因。

3.說明大氣的重要組成氣體及其特性,並舉例說明微量氣體對環 境的影響。

4.說明大氣層的溫度隨高度而變化,並介紹各層的特性,無需說 明各層溫度變化的機制。

5.說明海水的主要組成,僅談成分。

1.加入觀 察活 動,建 議時間 需2.0 2.各層溫

升或溫 降的原 因可列 為補充 教材或 課堂中 的延伸 討論學 習。

地球和太 空

1. 星系是組成宇宙的基本單位。

2. 銀河系是由恆星組成,也是一個星系;

太陽是銀河系的成員之一。

1 和 2 可以整合說明

1.1 由深空圖片的檢視,看出夜晚的點點星光,有些是單一的星 體,有些是許多恆星構成的星系。

1.2 我們的星系—銀河系之外,還有許多同樣由許多恆星組成的 星系,這些星系則組成宇宙。

2.1 由銀河系的圖片檢視,由於我們在自己的星系內,所以,可

1.建議教 學時數:

4 節 2.跨科議 題:物理 科的”宇

主題 次主題 學習內容 學習內容說明 備註

3. 類地行星的環境差異極大。

4. 太陽系的八大行星,繞太陽公轉。

5. 月球繞地球公轉;日、月、地在同一直 線上會發生日月食。

6. 月相變化具有規律性。

以看到單獨一顆的恆星和由許許多多恆星組成綿亙天空的銀 河。

2.2 我們的太陽是銀河系諸多恆星之一。

3.1 可以比較圖表表現四顆類地行星的主要資料,如:表面溫度、

大氣成分、大氣壓力和地表狀況。

3.2 由比較表說明各行星的環境差異,並特別彰顯地球的獨特 性。

4.1 以照片說明除類地行星外,太陽系還有木星、土星、天王星 和海王星等行星。

4.2 八大行星均繞太陽公轉。

5.1 可設計活動或使用教具(三球儀)或利用多媒體教材(影片或動 晝)的具體呈現,使學生了解月球繞地球公轉。

5.2 延續 5.1,在觀察月球繞地球公轉的活動過程中介紹日月食現 象(含發生的日期、日月地相對位置及日月食相種類等)

6.1 以國小階段習得的基礎(觀察月亮的變化),設計學習活動(使 用三球儀或黑白球或利用影片)導引學生了解月相盈虧具有規 律性的變化。

6.2 不談及時間和方位問題。

宙與天 體”,建 議國中理 化科教學 時可先介 紹宇宙的 概念及其 空間尺度 的相對大 小關係。

3.國中階 段以介紹 太陽系為 主,不需 介紹銀河 系。

4.建議月 相變化的 教學方式 宜設計小 組活動,

讓學生實 際操作教 具,探索 日月地相 對位置改 變的同時 所產生的

主題 次主題 學習內容 學習內容說明 備註 月相變 化,包含 日月食。

地球的 歷史

地層與化 石

1. 研究岩層內岩性與化石資訊可幫助解 讀地球的歷史及相對先後關係。

2. 解讀地層、地質事件,可幫助了解當 地的地層發展先後順序。

1.1 介紹岩層內岩性與沉積環境的相關性。(不討論海進海退對 沿海地區砂頁岩互層的影響)

1.2 了解化石通常被保存在沉積岩中,而且有時可以反映地層沉 積的時間與環境。

(舉例說明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常見化石,以及這些 化石當時生活的環境意義)

1.3 可分析同一地區不同地層中的岩性與化石,來簡單判斷局部 地區的地史。

2 運用原始水平定律、疊置定律和截切關係的邏輯,來判斷局 部地區的地層和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

1.跨科(生 物科):演 化與延續 (化石) 2.上課時 數:2 節

變動的 地球

地表與地 殼的變 動

1.外營力(如:風化、侵蝕、搬運、沉積) 及內營力(如火山、褶皺、斷層)的作用會 改變地貌。

2.全球地震、火山分布在特定的地帶,且 地震帶及火山帶相當吻合。

3.岩石圈可分為數個板塊。

4.板塊之間會相互分離或聚合,產生地 震、火山和造山運動,台灣位於板塊聚合 處。

1.1 說明流水、風、海水、冰川等進行的風化、侵蝕、搬運和沉 積等作用,及其所產生的地形景觀的介紹

1.2 說明暫時性侵蝕基準面的變化對環境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1.3 說明火山、褶皺、斷層等作用是如何改變地貌,使地表更加 起伏。

2.1 利用全球地震和火山分布圖來說明兩者在空間中的相關性。

3.1 介紹地球由地表向地心依序分為地殼、地函與地核,。

3.2 介紹地殼與局部的上部地函組成岩石圈,岩石圈可分為數個 板塊。岩石圈以下為軟流圈。

4.1認識板塊運動和地震、火山與造山運動的關聯。

4.2了解台灣位於板塊聚合處,因此有地震、火山、高山、海 階、河階…等現象。

1. 上 課 時 數:5 節

主題 次主題 學習內容 學習內容說明 備註 天氣與氣

候變化

1. 氣團是性質均勻的大型空氣團塊,性 質各有不同。

2. 氣壓差會造成空氣的流動而產生風。

3. 由於地球自轉的關係會造成高、低氣 壓空氣的旋轉。

4. 鋒面是性質不同的氣團之交界面,會 產生各種天氣變化。

5. 台灣幾乎每年都有冷鋒、梅雨、颱風 等天氣現象。

6. 台灣秋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夏季受 西南季風影響,造成各地氣溫、風向 和降水不同。

1.1 說明氣團的性質可依溫度、濕度、密度的不同而區分成不同 種類的氣團。

1.2 以台灣為例,說明影響台灣的氣團有哪些,其氣團性質為 何。

2.1 知道什麼是氣壓。

2.2 了解氣壓差是造成空氣運動的原因。

3.討論影響空氣水平運動的因素,但不談科氏力。

4.可利用小實驗(如:冷、暖空氣相遇的觀察實驗紀錄變化)來認識 鋒面的種類和其天氣變化。

5.1 可讓學生回想生活經驗或引述時事來認識台灣天氣現象對生 活的影響。

5.2 可讓學生透過搜尋與分析氣象局網站的資料,紀錄各項天氣 因子的變化如:氣溫、氣壓、降水量、風向、風速、相對溼度 等,進而認識台灣常見的幾種天氣現象:寒流、梅雨、颱風對台 灣的影響。

6.1 認識季風成因。

6.2 可讓學生透過分析不同季節、台灣各地的氣溫、風向、降水 情形來了解季風對台灣的影響。

1.上課時 數:5 節 4 節 2.跨科議 題:氣候變 遷

主題 次主題 學習內容 學習內容說明 備註 海水的運

1. 海水運動包含波浪、海流和潮汐,各 有不同的運動方式。

2. 海流對陸地的氣候會產生影響。

3. 台灣附近的海流隨季節有所不同。

4. 潮汐變化具有規律性。

1.介紹海水的運動方式,無須說明成因。

2.可用生活中的例子說明海流對所流經區域氣候的影響。

3.1介紹臺灣附近的海流及其特徵。

3.2可藉由烏魚在冬至前後洄游南下的現象,了解海流隨季節有 所不同的概念。

3.3在教材選編時儘量以圖表呈現。

3.4可設計小組活動,搭配海象資料,了解海流隨季節有所不 同。

4.1說明潮汐現象,包含一些相關名詞(如:漲潮、落潮、滿潮、

乾潮、潮差、大潮、小潮等等)及週期。

4.2說明潮汐發生的原因。

4.3不談引潮力。

4.4 搭配生活經驗或時事說明潮汐對生活的影響。

4.5可透由小組活動蒐集潮汐漲退潮變化的資料,歸納分析潮汐 變化具規律性。

4.6說明每天第一次漲潮的時間有延遲的現象,可以藉由潮汐時 間表看出潮汐時刻每日有延遲的現象,可以和4.5小組活動結 合。

1.跨科(理 化):波 動、光與 聲音 2.建議教 學時數:

2 節

主題 次主題 學習內容 學習內容說明 備註 晝夜與季

1.夏季白天較長,冬季黑夜較長。

2.陽光照射角度之變化會造成地表單位面 積土地吸收太陽能量的不同。

3.四季是因為地球自轉軸傾斜於地球公轉 軌道面而造成。

1.1 由地球儀照平行光演示或圖形說明不同季節太陽光照射角度 不同所造成的晝夜長短不一。

2.1 由手電筒演示,光線斜射和直射之面積和亮度的差異,進而 說明太陽光照射角度不同,單位面積接收的能量也不同。

3.1 以圖形或模型,說明地球繞太陽公轉傾斜。

3.2 地球公轉時,地球自轉軸所指的方向並不改變。

3.3 以圖形或模型演示,當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南北半球陽光照 射角度的差異,進而推論季節的溫度差異。

科 學、

科 技、

社會 與人 文

天然災害 與防治

1. 颱風主要發生在 7-9 月,並容易造成生 命財產的損失。

2. 颱風中心為低氣壓,並常帶來狂風、豪 雨及暴潮。

3. 颱風的降水和地形迎風面有密切關係。

4. 台灣位處於板塊交界,因此地震頻仍,常 造成災害。

5. 大雨過後和順向坡會加重山崩的威脅。

1.1可簡單說明颱風主要發生在夏、秋兩季,尤以7-9月頻率較 高,主要原因是海面溫度較高,但無須討論颱風形成的機制。

1.2可舉實例說明颱風造成的災害,並介紹防颱的應變措施。

2.1說明颱風侵襲前後之風和雨的變化。

2.2不同路徑的颱風對台灣風雨的影響。

3.說明地形因素對颱風降水的影響。

4.1搭配板塊交界分佈圖和世界地震帶分佈圖說明台灣位於板塊 交界處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故地震頻繁。

4.2介紹地震包和正確地震防災知識和方法。

5.1介紹山崩的形成原因。

5.2搭配時事說明山崩與降雨、順向坡的關係。

5.3舉例介紹生活中常見的水土保持的具體措施。

5.4水土保持對水資源的影響。

建議教學 時數:2

建議教學 時數: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