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禪宗流傳彌勒的事典及新形像

禪宗自初祖菩提達摩傳來中國,歷經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六祖 慧能為止,向來有「付法傳衣」的說法。傳衣的目的是以袈裟代表正法,

傳衣為信,衣正即法正。這個傳統其實是有淵源的。

我們知道彌勒是繼承釋迦牟尼佛的補處菩薩,因此在許多經論中都有釋 尊將正法託付給彌勒的記載,但是釋尊在付法的同時是否也傳衣給彌勒 呢?一般認為彌勒先釋尊入滅(釋尊涅槃時,經典幾無提及彌勒者),

而彌勒之下生又必須等到五十六億年以後,因此傳衣是透過迦葉尊者來 進行的。

迦葉即禪宗西土之初祖,佛陀滅度後,所有法藏悉付迦葉,迦葉在結集 三藏完畢之後,

p. 219

便入定雞足山等待彌勒下生。禪宗典籍《傳法正宗記》即有言云: 「(佛 陀)以化期將近,乃命摩訶迦葉曰:『吾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 微妙正法,今付於汝,汝當護持』……復謂大迦葉曰:『吾將金縷僧迦 梨衣亦付於汝,汝其轉授補處慈氏佛,俟其出世,宜謹守之。』」[99]

又在《曆(歷)代法寶記》中也有一段精闢的論釋: 「所以釋迦如來傳

金襴袈裟,令摩訶迦葉在雞足山待彌勒世尊下生分付。今惡世時,學禪 者眾,我達摩祖師遂傳袈裟表其法正,令後學者有其稟承也。」[100]

釋迦牟尼佛所以要迦葉代為傳衣給彌勒的目的,就是表示未來彌勒佛出 世時所說之法,其實就是釋迦正法,此即所謂的「佛佛道同」。因此,

既然禪宗付法傳衣的傳統乃是承自釋迦付囑彌勒的遺風,也就表示彌勒 繼承釋迦的這一思想,在禪宗裡被有意識的流傳下來。

其次,在早期的禪經中也有述及上生兜率之事。姚秦三藏鳩摩羅什所譯 的《思惟略要法》中,「凡求初禪,先習諸觀」,而在「不淨觀法」之 後則言: 「行者志求大乘者,命終隨意生諸佛前,不爾必至兜率天上得 見彌勒。」[101]這是藉由修行禪觀也可以上生的明證。另外在香港學者 王靜芬的研究中則提出,「彌勒信仰早期在西域一帶與小乘禪學結合,

因此在傳入中國的過程中,兜率往生說藉北地禪法的流行而大盛於北 涼、北魏之世。」[102]如果這一說法可信的話,則禪修法門與彌勒信仰 之間應該還有更深一層的關係。

雖然說禪宗標榜的是明心見性,典籍中也很少有禪宗高僧往生兜率的記 錄,但是我們透過《傳燈錄》所載的禪師語錄卻不難發現,有關彌勒的 事典相當普遍地流行在一些禪師的機鋒話談之間。

例如〈洪州雲居山道膺禪師(920 卒)錄〉中, 「洞山謂師曰:『昔南 泉問講《彌勒下生經》僧云:「彌勒什麼時下生?」曰:「見在天宮,

當來下生。」南泉曰:「天上無彌勒,地下無彌勒。」』師隨舉而問曰:

『只如「天上無彌勒,地下無彌勒」,未審誰與安字?』」[103]又如〈英 州大容諲禪師錄〉中, 「問:『當來彌勒下生時如何?』師曰:『慈氏 宮中三春草。』」[104]都是以彌勒下生事為機語的內容。

至於〈洪州上藍令超禪師(890 卒)錄〉中, 「問:『善財見文殊,卻 往南方,意如何?』

p. 220

師曰:『學憑入室,知乃通方。』曰:『為什麼彌勒遣見文殊?』師曰:

『道廣無涯,逢人不盡。』」[105]以及〈福州玄沙師備禪師(835~908)

錄〉中, 「師問明真大師:『善財參彌勒,彌勒指歸文殊,文殊指歸佛 處,汝道佛指歸什麼處?』」[106]則是以《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參訪彌 勒的故事作為話鋒的題材。

其他如〈舒州投子山大同禪師(819~914)錄〉, 「問:『如何是祖師 意?』師日:『彌勒覓箇受記處不得。』」[107]又如〈池州南泉普願和 尚(748~834)語錄〉:「……師曰:『不知卻好,若取老僧語,喚作 依通人,設見彌勒出世,還被他燖卻頭尾』」[108]等問答,也都與彌勒 有關。由此可見到了晚唐,彌勒的事蹟典故依然盛傳於禪宗的話頭裡。

也就是說,在禪宗裡即使彌勒的上、下生信仰已不再盛行,但是有關於 彌勒事典的常識,還是相當普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末年禪門裡曾經出現過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高 僧——布袋和尚。《宋高僧傳》〈唐明州奉化縣契此傳〉說他: 「形裁 腲脮,蹙頞皤腹……有偈云:『彌勒真彌勒……時人皆不識』等句。人 言:『慈氏垂跡也。』……以天復(901~903)中終于奉川,鄉邑共埋 之。後有他州見此公,亦荷布袋行。」[109]關於布袋和尚的傳說還有很 多, 「嘗雪中臥,雪不沾身,人以此奇之。或就人乞,其貨則售。示人 吉凶,必應期無忒。天將雨,即著濕草屨途中驟行;遇亢陽,即曳高齒 木履市橋上豎膝而眠;居民以此驗知。」[110]除了他本身的的奇言異行 之外,還可以示人陰晴吉凶,據此即可想見布袋和尚在民間受到歡迎的 程度。又 「常以拄杖荷布袋遊化市廛,見物則乞,所得之物悉入袋中。

有十六群兒譁逐之,爭掣其袋。」[111]更可見其親切、隨和的形象。

布袋和尚因有偈云:「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俱 不識。」所以被認為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另外在《佛祖統紀》裡也說 他: 「……又以紙包便穢云:『者個是彌勒內院底。』……郡人蔣摩訶 每與之遊,一日同浴於長汀,蔣見師背一眼,

p. 221

撫之曰:『汝是佛。』師止之曰:『勿說與人。』」[112]凡此種種傳說,

皆足以說明彌勒菩薩的應化事蹟已經成為一種共識。也因為如此,自布 袋和尚以後,幾乎所有的彌勒佛像都被塑成一副笑口常開而且坦露出大 腹便便的模樣。從 「江浙之間多圖畫其像焉」[113]、 「四眾競圖其像」

[114]的記載,可知彌勒的上生信仰雖已式微,然其應化、示現之傳說依 舊盛傳而不衰。

此外,唐代諸宗派在會昌法難之後大多一蹶不振,而禪宗反而更加興 盛。據此而言。保存在禪宗裡的彌勒思想及其事典,亦可藉由禪風的競 行而被延續下來。特別是禪門裡的布袋和尚,已經跳出了宗派的藩籬,

而受到民間廣大群眾的喜愛。由於布袋和尚的影響,也使得彌勒菩薩的

「新形象」更具有親和力。雖然彌勒示跡的傳說表面上看來並無關乎彌

勒淨土的信仰,但是從下生信仰的理論來說,民眾覺得彌勒菩薩容易親 近,喜歡彌勒菩薩,就已經種下了一顆種子,同樣也能結下龍華三會見 彌勒佛的妙果。因此,禪宗對於延續彌勒信仰的貢獻,應該是值得肯定 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