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treya Cult and the Buddhist Schools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treya Cult and the

[2] 兜率天(梵音Tusita,或作兜率陀天、兜術天、覩史多天等)為欲界 第四層天。其天又分內院與外院;外院為天眾欲樂處,內院為彌勒說法 處;兜率淨土係指內院而言。

[3] 唐.慧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大正藏》第五十 冊,頁223 上、中。

[4] 唐.冥詳,《大唐故三藏玄奘大師行狀》,《大正藏》第五十冊,

頁215 下、216 上。

[5] 同前注,頁 216 下。

[6] 同前注,頁 219 上。

[7] 同前注,頁 220 上。

[8] 同注 3,卷十,頁 277 上、中。

[9] 唐.道世,《諸經要集》卷一,《大正藏》第五冊,頁 403 下、404 上。

[10] 載唐.道世,《法苑珠林》卷十六,《大正藏》第五三冊,頁 403 下、404 上。

[11] 同注 3,卷十,頁 277 中、下。

[12] 同注 3,卷十,頁 277 下、278 上。

[13] 唐.道宜,《續高僧傳》卷四,《大正藏》第五十冊,頁 447 中。

[14] 同注 3,頁 222 下。

[15] 載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八,《大正藏》第五五冊,頁 59 上。

[16] 唐.玄奘譯,辯機撰,《大唐西域記》卷四,《大正藏》第五一冊,

頁891 下。

[17] 同前注,卷十,頁 930 下~931 中。

[18] 同前注,頁 931 中。

[19] 同注 4,頁 218 上,「勅問師:『比更翻何經論?』答:『近翻《瑜 伽師地論》一百卷。』上曰:『此論甚大,何聖所作?復明何義?』答:

『論是彌勒菩薩造,明十七地義。』」

[20] 湯用彤,《隋唐及五代佛教史》,頁 173、174,慧炬出版社,1986 年。

[21] 參見同注 13,頁 452 上,「然於瑜伽偏所鑽仰,經於五年,晨夕 無輟。」又湯用彤,前揭書,頁175-177,列有玄奘所學經論及學時久 暫,可供參考。

[22] 同注 3,卷三,頁 233 下。

[23] 唐.遁倫,《瑜伽論記》卷一:「無著為人位登初地,證法光定,

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請說此論等。慈氏菩薩隨無著機,恆於夜分從知 足天降於禪省,為說五論之頌。一《瑜伽論》,二《分別觀所名分別瑜 伽論》,三《大莊嚴論》,四《辨中邊》,五《金剛般若》。于時門人 或見光明,不見相好,不聞教授;或見相好,不聞教法;或見聞者。然 世代玄遠,名既湮滅,唯有無著,天、人共知,感慈氏化,餐受諸教。」

《大正藏》第四二冊,頁311 中。

[24] 參見釋達和譯,《印度佛教史概說》,頁 92~94,佛光出版社。

[25] 同注 16,卷五,頁 896 下。

[26] 同注 4,頁 219 上。

[27] 同注 9,頁 6 下~7 上。又錄於道世,《法苑珠林》卷十六,《大 正藏》第五三冊,頁406 上。

[28] 宋.贊寧,《宋高僧傳》卷四,《大正藏》第五十冊,頁 726 上中。

[29] 宋.延一,《廣清涼傳》卷下,《大正藏》第五一冊,頁 1119 上。

[30] 唐.慧祥,《古清涼傳》卷上,《大正藏》第五一冊,頁 1094 上。

[31] 唐.僧詳,《法華傳記》卷三,《大正藏》第五一冊,頁 58 上。

[32] 唐.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大正藏》第四五冊,頁 371 中下。

[33] 參見望月信亨作,釋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第十六章〈玄 奘、窺基及法相諸家之淨土論〉。

[34] 唐.窺基,《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題序》,《大正藏》第三十 八冊,頁277 上──278 上。

[35] 參考湯用彤,前揭書,頁 185-186:「此中《阿彌陀佛通贊》,經 日人望信亨之研究,斷為偽作,而《阿彌陀經疏》、《四方要決釋疑通 規》及《金剛經述贊》,亦經日人境野黃洋考證,並非基師所撰,皆為 確論。」

[36] 參李玉珉,〈隋唐彌勒信仰與圖像〉,《藝術學》第一期,1987 年3 月;黃敏枝,〈唐代民間的彌勒信仰及其活動〉,《大陸雜誌》,

第七八卷第六期,1989 年 6 月。

[37] 同註 20,頁 190。

[38] 同註 28,頁 730 上。

[39] 參見《望月佛教大辭典》,頁 783,「元曉」條。

[40] 同註 33,頁 143。

[41] 黃心川,〈隋唐時期中國與朝鮮佛教的交流——新羅來華佛教僧侶 考〉,《世界宗教研究》,1989 年第一期。

[42] 唐.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大正藏》第五一冊,

頁4 下。

[43] 同註 34,頁 277 下。

[44] 同註 28,頁 729 下。

[45] 同註 28,卷七,頁 746 下。

[46] 唐.懷感撰,《釋淨土群疑論》卷二,《大正藏》第四七冊,頁 38 下。

[47] 唐.道綽撰,《安樂集》卷上,《大正藏》第四七冊,頁 6 中。

[48] 唐.善導集記,《觀經四帖疏》卷一,《大正藏》第三七冊,頁 251 上。

[49] 參見道綽,《安樂集》卷上;善導,《觀經四帖疏》卷一;迦才,

《淨土論》卷中;懷感,《釋淨土群疑論》卷二;智顗,《淨土十疑論》;

窺基,《西方要決釋疑通規》。此中《淨土十疑論》和《西方要決釋疑 通規》約為中、晚唐的著述,分別為偽託智顗和窺基之作。

[50] 參見道綽,《安樂集》卷上;迦才,《淨土論》卷下;懷感,《釋 淨土疑論》;道鏡、善道共集,《念佛鏡》;窺基,《西方要決釋疑通 規》、《阿彌陀經通贊疏》卷二。除前註所云兩部偽作之外,《阿彌陀 經通贊疏》亦偽託窺基之作。另外元曉著《遊心安樂道》一卷, 也有 涉及二土之比較, 但因為新羅著述,故不列人。

[51] 參見幻生,《彌勒信仰及其應化事蹟》,頁 96-104,圓光寺印經會 印行;以及廖閱鵬,《淨土三系之研究》,頁171-179,佛光出版社,

1979 年。

[52] 同註 47,頁 9 上中。

[53] 太虛講,〈中國淨土宗之演變〉,《文史雜誌》第四卷,第九、十 期。

[54] 分別見明,祩宏輯,《往生集》卷一,《大正藏》第五一冊,頁 132 上、133 上。

[55] 同前註,頁 132 中。

[56] 唐.道鏡、善道共集,《念佛鏡》末,《大正藏》第四七冊,頁 128 中。

[57]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卷四八,頁 299,文史哲出版社。

[58] 宋.志磬,《佛祖統紀》卷四二,《大正藏》第四九冊,頁 386 下。

[59]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卷七十,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

八○冊,商務印書館。

[60] 同前註,卷七一。

[61] 隋.智顗,《淨土十疑論》,《大正藏》第四七冊,頁 78 中。

[62] 唐.懷感,《釋淨土群疑論》卷四,《大正藏》第四七冊,頁 54 下。

[63] 同前註,頁 53 中。

[64] 宋.智圓,〈西資鈔〉揀示「偏讚西方」,收入《樂邦文類》卷四,

《大正藏》第四七冊,頁201 上中。

[65] 同註 63。

[66] 湯用彤,《隋唐及五代佛教史》,頁 240,慧炬出版社。

[67] 唐.窺基,《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贊》卷上,《大正藏》第三 八冊,頁277 下。

[68] 參見李玉珉,《隋唐之彌勒信仰與圖像》,《藝術學》第一期,1987 年3 月;黃敏枝;〈唐代民間的彌勒信仰及其活動〉,《大陸雜誌》,

第七八卷第六期,1989 年 6 月。

[69] 隋唐所流行的《法華經》注疏中,主要有智顗的《法華玄義》、《法 華文句》、吉藏的《法華玄論》、窺基的《法華玄贊》等等,都是《妙 法蓮華經》的注疏本。

[70]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六,〈藥王菩薩本事品〉第 二三,《大正藏》第九冊,頁54 下。可參見《正法華經》卷九,《添 品妙法蓮華經》卷六,同冊,頁126 下、189 中。

[71] 分別見唐.惠詳,《弘讚法華傳》,《大正藏》第五一冊,頁 28 上、29 上、29 中、37 中。

[72] 分別見唐.僧詳,《法華傳記》,《大正藏》第五一冊,頁 59 上、

59 下、68 上、76 中、79 下、87 下。

[73] 唐.道宣,《續高僧傳》卷十七,《大正藏》第五十冊,頁 562 上。

[74] 隋.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卷十九,《大正藏》第五十冊,

頁196 上中。

[75] 同註 73,卷十九,頁 584 中。

[76] 收入宋.宗曉編,《樂邦文類》卷四,《大正藏》第四七冊,頁 208~209。

[77] 同註 73,卷十九,頁 584 下,585 上。

[78] 望月信亨作,釋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頁 191。

[79] 同註 70,卷七,〈普賢菩薩勸發品〉第 28,頁 61 下。可參見《正 法華經》卷十,《添品妙法蓮華經》卷七,同冊,頁132 中下、195 上。

[80] 同註 73,卷十三,頁 527 上。

[81] 同註 71,頁 24 中下、37 中。

[82] 同註 72,頁 62 中、80 上、86 上。

[83] 同註 73,卷六〈宣州尼法空傳〉、〈代州總因寺釋妙蓮傳〉、卷 八〈齊太祖高帝傳〉,頁73 下、74 上、87 中下。

[84] 同註 72,卷七,頁 78 下。

[85] 同註 73。

[86] 宋.志磬,《佛祖統紀》卷六,《大正藏》第四九冊,頁 179 中下。

[87] 陳.慧思,《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

[88] 同註 73,卷十九,頁 582 下、585 上。

[89] 同註 86,卷四九,頁 440。

[90] 同註 72,卷二,頁 57 上。

[91] 同註 70,卷二三,《大正藏》第四九冊,頁 248 上。

[92] 同註 74,頁 196 上。

[93] 同註 71,卷七,頁 33 下。

[94] 同註 73,卷十九,頁 582 下。

[95] 同註 73,卷十九,頁 585 上。

[96] 參見宋.贊寧,《宋高僧傳》卷二六,《大正藏》第五十冊,頁 875 下;又同註 73,卷七,頁 188 上。

[97] 印順著,《中國禪宗史》,頁 396,正聞出版社。

[98] 唐.湛然述,《止觀義例》卷上,《大正藏》第四六冊,頁 452 下。

[99] 宋.契嵩編,《傳法正宗記》卷一,《大正藏》第五一冊,頁 717 下、718 上。

[100] 唐.《曆(歷)代法寶記》,《大正藏》第五一冊,頁 183 中。

[101] 姚秦.鳩摩羅什譯,《思惟要略法》,《大正藏》第十五冊,頁 298 下。

[102] 王靜芬,〈彌勒信仰與敦煌《彌勒變》的起源(摘要)〉,《敦 煌研究》,1988 年第二期。

[103] 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七,《大正藏》第五一冊,335 上。

[104] 同前註,卷二二,頁 386 中。

[105] 同前註,卷十六,頁 332 中。

[106] 同註 103,頁 347 上。

[107] 同註 103,卷十五,頁 319 下。

[108] 同註 103,卷二八,頁 445 中、下。

[109] 宋.贊寧,《宋高僧傳》卷二一,《大正藏》第五十冊,頁 848 中下。按《景德傳燈錄》記其卒年為梁貞明三年(916)。

[110] 同註 103,卷二七,頁 434 上。

[111] 同註 86,卷四二,頁 390 下。

[112] 同前註。

[113] 同註 109。

[114] 同註 109,頁 434 中。

[115] 參見湯用彤,《隋唐及五代佛教史》,頁 195-216,慧炬出版社。

[116] 唐.法藏,《華嚴經傳記》卷一,《大正藏》第五一冊,頁 156 下。

[117] 陳.真諦譯,《婆藪槃豆法師傳》,《大正藏》第五十冊,頁 188 下。

[118] 唐.惠英撰、胡幽貞纂,《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大正藏》

第五一冊,頁173 中。

[119] 同前註,頁 173 下。又《高僧傳》卷二中也有佛馱跋陀羅「暫至 兜率致敬彌勒」的記載,見《大正藏》第五十冊,頁334 下。

[120] 同註 116,頁 154 下。

[121] 同註 116,卷二,《大正藏》第五一冊,頁 159 下、160 上。

[122] 參見《高僧傳》卷五:「安請問來生所往處,彼乃以手虛撥西北,

即見雲開,備□兜率妙勝之報。」《大正藏》第五十冊,頁 335 下。

[123] 唐.道宣,《續高僧傳》卷十二,《大正藏》第五十冊,頁 518。

又同註116,卷二,頁 161 中。

[124] 宋.非濁,《三寶感應要略錄》卷中,《大正藏》第五一冊,頁 838 上。

[125] 同註 116,卷三,頁 164 上。

[126] 參見湯用彤,前揭書,頁 216-231。

[127] 梁.寶唱等,《經律異相》卷十二,《大正藏》第五三冊,頁 62 下-63 中。

[128] 唐.道世,《法苑珠林》卷八九,《大正藏》第五三冊,頁 940 上。

[129] 梁.慧皎,《高僧傳》卷十一,《大正藏》第五十冊,頁 339 上。

[130] 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十五,《大正藏》第五五冊,頁 112 下。

[131] 同前註 128,頁 944 下-頁 945 上。

[132] 同前註。

[133] 同註 128,卷十,頁 353 下-354 中。

[134] 宋.贊寧,《宋高僧傳》,卷十四,《大正藏》第五十冊,頁 790 中。

[135] 參見《高僧傳》卷十三,《大正藏》第五十冊,頁 412 上中。又 宋.志磐,《佛祖統紀》卷三六,《大正藏》第四九冊,頁347 上。

[136] 宋.志磐,《佛祖統紀》卷二九,《大正藏》第四九冊,頁 297 上。

[137] 日本.元開,〈唐大和上東征傳〉,《大正藏》第五一冊,頁 991 下。

[138] 同前註,頁 993 上。

[139] 同註 134,卷十五,頁 800 中。

[140] 分別見唐.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大正藏》第四五 冊,頁231 上中、233 下。

[141] 唐.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大正藏》第五一冊,

頁12 中。

[142] 參見湯用彤,前揭書,頁 214-244;以及中村元等著《中國佛教 發展史》上冊,頁298-307,天華出版社。

[143] 李玉珉,〈隋唐之彌勒信仰與圖像〉,《藝術學》第一期,1987 年3 月。

[144] 唐.不空譯,《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 喻經》,《大正藏》

十六冊,頁819-820。

[145] 唐.玄奘譯,《八名普密陀羅尼經》,《大正藏》第二一冊,頁 884 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