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各國《史記》翻譯概況——《史記》的東亞譯本

第二章 國際漢學與各國《史記》翻譯概況

第三節 各國《史記》翻譯概況——《史記》的東亞譯本

一、韓國《史記》翻譯現況

中國與韓國由於地理位置相依,因此在文化上形成許多相似的特徵,漢字更 是兩國文化交流的媒介。在韓半島(朝鮮半島)北方的高句麗,由於直接與中國 接壤,因此中國文化傳入高句麗的時間,比百濟、新羅158都要早。

根據韓國啟明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諸海星的論文〈六十年來韓 國《史記》研究綜述——1948-2007〉159,關於《史記》傳入古代韓國的時間,以 及是誰最先把此書介紹給韓國讀者,從現存兩國的歷史文獻中,都難以考察到明 確的記載。因此迄今為止,韓國學術界不僅對這些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而且尚 未有全面的調查研究。

然而,諸海星根據現存中韓兩國的歷史文獻,考察了中國書籍在韓國傳播的 情況,據《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記載,小獸林王二年(372),高句麗在中央 建立教育機構——太學:「二年夏六月,……立太學,教育子弟。」160太學是專門 教育韓國貴族子弟的最高教育機關,內容和制度皆模仿中國,在太學裡除了講授 以「五經」為主的儒家經典外,還講授「三史」(《史記》、《漢書》、《東觀漢紀》)

及文學。這些貴族子弟經過太學中儒學文化的陶養,未來將成為國家的統治者,

及經濟、國防的人才。

當時的教育機構除了太學外,還有庶民子弟上的私立學校,據《舊唐書‧東 夷‧高麗傳》記載:

158 古朝鮮分裂成幾個國家,公元 1 世紀前進入三國時代,在韓國歷史上指的是從 4 世紀初到 7 世 紀中葉的高句麗、百濟、新羅的三國鼎立時代。

159 ﹝韓﹞諸海星:〈六十年來韓國《史記》研究綜述 1948-2007〉,收入李紀祥編:《史記學與世界 漢學論集》,頁 117-142。

160 ﹝韓﹞金鐘權譯:《完譯三國史記》(漢城:先進文化社,1960 年 9 月 30 日),卷 18,頁 312。

46

俗愛書籍,至於衡門廝養之家,各於街衢造大屋,謂之扃堂。子弟未婚之 前,晝夜於此讀書習射。其書有「五經」及《史記》、《漢書》、范曄《後漢 書》、《三國志》、孫盛《晉春秋》、《玉篇》、《字統》、《字林》,又有《文選》, 尤愛重之。161

據此,筆者可推斷出在高句麗朝(約相當於中國的東晉時期)時,《史記》已 傳入了韓國,並在韓國的知識分子與上層階級中,產生了相當廣泛且深遠的影響。

諸海星除了〈六十年來韓國《史記》研究綜述——1948-2007〉外,並於2011 年發表〈近四十年來韓國《史記》研究綜述 (1971-2010)〉162一文,他在兩篇論文 中,整理並介紹了自1940年代後期至2010年,在韓國已出版的《史記》韓文翻譯 本(包括全譯本和節譯本),總計共有數十餘種之多。除此之外,關於《史記》在 韓國的研究與翻譯現況,另有朴宰雨發表的單篇論文一篇:〈韓國《史記》文學研 究的回顧與前瞻〉。163今筆者以這三篇文章的內容為基礎,再自行加以考訂增補後,

將關於《史記》韓文翻譯本的項目整理成表格如下:

161 ﹝後晉﹞劉昫:《舊唐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3 月) , 第 271 冊,卷 199,頁 770。

162 ﹝韓﹞諸海星:〈近四十年來韓國《史記》研究綜述(1971-2010)〉,《唐都學刊》第 27 卷第 5 期 (2011 年 9 月),頁 47-57。

163 ﹝韓﹞朴宰雨:〈韓國《史記》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文學遺產》1998 年第 1 期 (1998 年 2 月),頁 20-28。

47

48

49

的譯本均是選擇《史記》中的「列傳」進行翻譯,此為考慮到譯本的閱讀者應為 廣大群眾而非學者、專家後,所做的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3月諸海星譯註的《史記精選》,是由啟明大學出版社 發行,這套譯本共選錄〈項羽本紀〉、〈孔子世家〉、〈留侯世家〉、〈伯夷列傳〉、〈伍 子胥列傳〉、〈孟嘗君列傳〉、〈屈原賈生列傳〉、〈刺客列傳〉等八篇進行翻譯,他 在翻譯外,更加上詳細的注釋。在譯本的〈前言〉中,諸海星先對司馬遷的生平 和思想,《史記》的編纂、成書經過、體例及內容,分別作了較全面的論述。書末 並附有〈司馬遷及《史記》重要事件年譜〉和〈西周——春秋——戰國——秦——

西漢時期全圖〉,以幫助韓國大學生了解和認識《史記》中所涉及的中國古代歷史 知識。諸海星翻譯本中的詳盡注解,加上此譯本的目標讀者群是韓國大學生,使 這套《史記》的節譯本,更具有學術性翻譯及功能的色彩。

(二)《史記》韓文全譯本的翻譯狀況

1994年1月洪錫寶、金並總評譯的《史記》全譯本,由集文堂出版社分十冊出 版,除了《史記》中的「表」一體之外,其餘全都在這套譯本中被翻譯了出來,

但譯者自行調整了譯本中篇章次序的安排,由於這套譯本經過了小說家金並總先 生的潤飾,因此呈現出來的《史記》更具有小說的特質,雖然學術價值不高,但 廣受韓國民眾的歡迎。這也是《史記》最初的韓文全譯本。

1992 年至 1996 年,在成均館大學中文系丁範鎮教授的率領下,成均館大學中 文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共同參與了《史記》韓文全譯本的翻譯工作。這套譯本共分 七冊——《史記本紀》:一冊,《史記表、書》:一冊,《史記世家》:共兩冊,《史 記列傳》:共三冊,全七冊由喜鵲出版社發行。1994 年 3 月時,首冊《本記》部分 的韓譯文已告完成,接著《世家》、《列傳》、《表、書》的韓譯本也按照原計畫陸 續出版。

50

丁教授在譯本首冊中,對《史記》的名稱、體例和成書經過,以及司馬遷的 時代、生平和思想作了較全面的論述。在《本記》書末還附有〈自夏至前漢歷代 世系表〉,以幫助一般讀者了解和認識《史記》中所涉及的年代概念。164

(三) 翻譯自日文的《史記》相關書籍

由1993年至1997年, 日人武田泰淳(1912-1976)所著的《司馬遷——史記の 世界》165,被李蒔軒翻譯,並重新出版為《與司馬遷共遊歷史紀行》;沈慶昊則將 林田慎之助的《司馬遷:起死回生を期す》166譯為《司馬遷其人》,藉由這些翻譯 自日文的著作,司馬遷與《史記》也漸漸為更多的韓國讀者所認識了。

翻譯是文化交流與傳播的媒介,藉由《史記》韓譯本的翻譯和介紹,司馬遷 其人及《史記》的內涵也得以傳播至韓國,更因此促進了兩國間對於彼此文化的 互通有無與了解。

二、日本《史記》翻譯現況

日本的翻譯活動很早就開始了,可能在輸入漢字的同時,就已產生了某種程 度的翻譯活動,甚至中國的遣唐使隨員、移往日本的歸化人、政府機關的通事「譯 語」,這些人當中有很多都是專業的傳譯員,可惜他們的翻譯活動現無更具體的資 料。167不過當時日本知識份子的教養是以中國文化為基礎,所以他們大多能直接 閱讀漢文典籍,甚至使用漢詩及漢文來表達情意。到了江戶時代(1600-1867),平 民教育興起,教育成為普及的現象,隨著印刷術的發達,逐字、逐句譯等形式的

164 參見﹝韓﹞諸海星:〈六十年來韓國《史記》研究綜述——1948-2007〉,頁 127。

165﹝日﹞武田泰淳:《司馬遷——史記の世界》(東京:日本評論社,1943 年 4 月)。

166﹝日﹞林田慎之助:《司馬遷:起死回生を期す》(東京:集英社,1984 年 5 月)。

167﹝日﹞中村幸彥:〈翻譯‧註釋‧翻案〉,收入水田紀久、賴惟勤編:《日本漢學》(東京:大修 館書店,1968 年),頁 272。

51

翻譯也應運而生,例如「訓讀」、「訓譯」等,雖然這樣的翻譯被稱之為「半翻譯」

168,但這時較全面的日譯中文書籍開始出現了。

《史記》一書傳入日本,至少始自飛鳥時代(592-710),聖德太子所制(574-622)

的《十七條憲法》中即已化用《史記‧田單列傳》的段落,可見當時聖德太子對

《史記》的熟悉。169奈良時代(710-794),根據《續日本紀》卷30,神護景雲三年 十月條下記載,孝謙天皇的太宰府中:

此府人物殷繁,天下之一都會也。子弟之徒,學者稍眾,而府庫但蓄五經,

未有三史正本。涉獵之人,其道不廣。伏乞列代諸史,各給一本,傳習管 內,以興學業。詔賜《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各 一部。170

平安時代(794-1192)時,已可見《史記》出現在漢籍目錄中,藤原佐世(847-898)

於寬平年間(889-897)奉敕編纂《日本國見在書目》,在書中的「正史家」一條 下,已列有《史記》八十卷(漢中書令司馬遷、宋南中郎外兵參軍裴駰集解)、《史 記音》三卷(梁輕車錄事參軍鄒誕生撰)、《史記音義》二十卷(唐大中大夫劉伯 莊撰)、《史記索隱》三十卷(唐朝散大夫司馬貞撰)等。171綜上所述,不難看出 日本對《史記》長期的接觸與重視,也無怪乎《史記》的日文翻譯作品多如天上 繁星了。

今筆者以《日本譯中國書綜合目錄》172、《史記學50年——日、中《史記》

168 ﹝日﹞實藤惠秀稱之為「未消化的翻譯、半翻譯」,參見實藤惠秀監修、譚汝謙主編:《日本譯 中國書綜合目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1 年),頁 26。

169 參見﹝日﹞岡田正之:《近代奈良朝の漢文學》(東京:養德社,1946 年 10 月),頁 27、63;

湯勤、畢耕:〈《史記》東漸與日本文化傳統〉,《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2 年第 9 期,頁 59-61。

170 ﹝日﹞黑板勝美、國史大系編修會編:《續日本紀》(東京:吉川弘文館,1986 年 4 月),後篇,

卷 30,頁 371。

171 ﹝日﹞藤原佐世:《日本國見在書目》,收入《書目五編》(臺北:廣文書局,1981 年 8 月),

第 32 冊,頁 27。

172 ﹝日﹞實藤惠秀監修、譚汝謙主編:《日本譯中國書綜合目錄》,頁 81-84。

52

研究的動向(1945-95年)》173中的內容為基礎,再加以考訂增補後,自行整理《史 記》的日文譯本如下表:

173 ﹝日﹞池田英雄:《史記學 50 年——日、中《史記》研究的動向 (1945-95 年)》(東京:明德 出版社,1995 年 5 月),頁 9-64。

53

54

55

56

年起至2008年持續進行《史記》全譯本的翻譯,譯者群包括:吉田賢抗、水澤利 忠、寺門日出男、青木五郎,至今已出版了十三冊,並全被收入明治書院的《新 釈漢文大系》中;德間書店出版的六冊譯本,每冊由兩位譯者共同翻譯,譯文總 共出自於十二位不同譯者筆下;岩波文庫由小川環樹、今鷹真、福島吉彥三位譯 者,共同完成「列傳」部分全五冊的翻譯;平凡社由野口定男、進藤光男、頼惟 勤、吉田光邦等四位譯者合作的三冊《史記》,同時也被收入岩波文庫的《中國古 典文學大系》中;朝日新聞社則是由田中謙二、一海知義合譯了三冊《史記》,由

「春秋戰國篇」經「楚漢篇」,最後進展到「漢武篇」,以時代分冊勾勒出中國歷 史不同階段的風貌,之後並在此三冊的基礎上,完成了全五冊的《史記》譯本,

此五冊並被收入朝日文庫《中國古典選》18-22冊;小竹文夫、小竹武夫等的《現 代語譯史記》共八冊,是筑摩書房出版的全譯本,也是強調以現代日語為翻譯語 言的一部譯本。

5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