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國小因數與倍數教材內容分析

在九十二年教育部公布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強調,課程應該以學習 者為主體,以知識的完整面為教育主軸,以終身學習為教育目標(教育部,

2003)。在這樣的原則下,數學領域在教學時應該要能培養學童正向的數 學態度,並根據學童每個階段不同的發展與需求,發展適合的教材與教 法,如此才能讓學童培養自我學習及「帶著走」的數學能力,習得重要數 學概念與精熟的演算能力後,未來在涉獵以數學為基礎的其他科學領域 時,更能事半功倍。

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教學目標(引自教育部,2003):

一、 能掌握數、量、形的概念(第一階段)。

二、 能熟練非負整數的四則與混合計算,培養流暢的數字感(第二階 段)。

三、 能熟練小數與分數的四則計算;能利用常用數量關係,解決日常 生活的問題;能認識簡單幾何形體的幾何性質、並理解其面積與體積 公式;能報讀簡單統計圖形並理解其概念(國小階段)。

四、 能理解坐標的表示,並熟練代數的運算及數的四則運算;能理解 三角形及圓的基本幾何性質,並學習簡單的幾何推理;能理解統計、

機率的意義,並認識各種簡易統計方法(國中階段)。

希望透過課程目標的達成,讓學生不只培養演算能力,更要訓練學童 的抽象能力及推論能力,甚至要能利用數學來進行溝通、討論。而在情意 方面,課程目標也希望學童能培養欣賞數學的態度及能力。其次,除了基 本計算能力之外,學童更應該學習應用問題的解題方法,如此才能奠定下 一階段數學的基礎,完成數學領域一貫性的學習。以下針對數學領域在國 小階段,有關因數與倍數的能力指標、分年細目、分年細目詮釋、教材內 容及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的詮釋作說明:

壹、能力指標:

九年一貫數學領域將因數與倍數規劃在第二階段及第三階段實施,此 階段中相對應的能力指標如表 2-2-1 所示。

表 2-2-1 因數與倍數概念之第二及第三階段能力指標

能力指標 能力指標內容說明

N-2-04 能理解因數、倍數、公因數與公倍數。

N-3-01 能認識質數、合數,並做質因數分解。

N-3-02

能理解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與兩數互質的意義,並用 來將分數約成最簡分數。

貳、分年細目

課程綱要裡的分年細目再將有關因數與倍數概念的三個能力指標,細 分成五、六年級的實施細目,如表 2-2-2 及表 2-2-3 所示。五年級先 介紹因數、公因數、倍數與公倍數,到了六年級才介紹最大公因數、最小 公倍數、質數與合數概念。

一、五年級分年細目

表 2-2-2 因數與倍數概念之五年級分年細目 數與量

分年細目 對照指標

5-n-03 能理解因數、倍數、公因數與公倍數。 N-2-04 二、六年級分年細目

表 2-2-3 因數與倍數概念之六年級分年細目 數與量

分年細目 對照指標

6-n-01 能認識質數、合數,並作質因數的分解(質數 N-3-01

表 2-2-3(續)

<20,質因數<10,被分解數<100)。

6-n-02

■以 1-n-07(幾個一數),2-n-08(九 九乘法),3-n-04(除法)為前置經驗,理

100)。 ■在對一數做因數分解的練習裡,發現遇到

或 60=15×4=(3×5)×(2×2)=2×2×3×5

=2²×3×5 等。(★)

從分年細目詮釋可以發現國小階段針對因數與倍數概念的介紹,希望

概念包含了最基本的因數與倍數關係。單元內希望學生藉由判斷被除數、

除數以及商皆為整數,且餘數是 0 的算式來瞭解整除的意義。在賴容瑩

(2005)的研究中發現,多數的國一學童認為整除就是「沒有餘數」,而 忽略「商是整數」之條件。

有了整除的觀念之後,教材接著安排讓學生以固定數量的正方形紙卡 排成不同形狀的長方形,並找出所有不同的組合。此活動希望學童透過不 旋轉排好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瞭解固定數量的紙卡可以被哪些整數整除。

題目類型如:「用 8 張小正方形紙卡,可以排成怎樣的長方形?說說看,

你是怎麼排的?這些情形要怎麼記?」學生以 1 張 1 行,可以排 8 行,記 成 8÷1=8,或是以 2 張 1 行,可以排 4 行,記成 8÷2=4,接著依序找出 所有不同的排列組合(在不旋轉的情形下)。此時就能導入因數的概念,1、

2、4、8 都能整除 8,所以 1、2、4、8 都叫作 8 的因數。

接著透過同類型的佈題,讓學童能歸納出,在整除的算式「被除數÷

除數=商」中,除數和商都是被除數的因數。此過程的概念在其他學者的 研究中發現,學童容易接受整除算式中,除數是被除數的因數,但卻容易 忽略商也是被除數的因數(林珮如,2002)。而在利用整除算式找出某數 的所有因數時,也要讓學童能歸納出,當除數大於或等於商時,表示已經 找到所有的因數,即找因數時有對稱性。再者,學童能找出某數所有的因 數後,要引導學生觀察到並發現,每個數最大的因數為本身,最小的因數 都是 1。

有因數的概念基礎後,接著引入公因數的概念。課程中以列舉法列出 兩數所有的因數,再圈選出相同者來作為解題方式。而公因數的應用題往 往是學童最傷腦筋的題型,原因歸咎於學童轉譯題意有困難,以至於誤解 題意而不知該求公因數或公倍數,而有很高的錯誤率(林珮如,2002;黃 寶彰,2002)。題目類型如:「10 個男生和 15 個女生合起來編組,每組男 生一樣多,女生一樣多,全部都分完,可以怎麼分?」過程中可以透過實

物操作,讓學生發現此題型是要求兩數的所有公因數。

二、倍數與公倍數

國小倍數教材的安排,先是利用乘法解題來找出某數的整數倍,以引 入倍數的概念,即某數的整數倍。接著學童要能在給定範圍內,找出某數 所有的倍數,其方法有兩種。第一種為列舉法;第二種則是利用除法,將 給定範圍的上界值除以要找其倍數之整數,求商到個位,來找範圍內最大 及最小的倍數。題目類型如:「50 以內,8 的倍數有哪些?」學童可以用 8

×6=48,或以 50÷8=6…2,再以 8×6=48 求解。此外過程中要能引導學生 發現,一個整數的倍數中,最小的是本身,且倍數的個數有無限多個。

有倍數的概念基礎後,課程接著讓學童判斷兩數是否是倍數關係,除 了利用乘法解題外,這類題型也要求學生利用整除來判斷,並讓學童歸納 出整除算式中,被除數是除數和商的倍數。

公倍數的概念是指某兩數以上共同的倍數,課程中以列舉法分別列出 兩數的倍數,再圈出相同者為兩數的公倍數。過程要能引導學童發現,幾 個數的公倍數會有無限多個,且兩數的乘積一定是這兩數的公倍數。

此外,在公倍數的應用題上,題目類型如:「一包花片有三十幾個,5 個一堆、7 個一堆都剛好分完,這包花片有多少個?」學童要能知道利用 找出 5 和 7 的公倍數的方式來解題。

三、質數和合數

六年級的因數與倍數課程會先介紹質數與合數的概念,透過列舉 2~9 每一個整數的所有因數,發現有些數只有兩個因數,而且都是本身和 1,

藉此導入質數和合數的觀念,過程中要適時提醒 1 不為質數,也不為合數。

學童在判斷質數時,容易認為奇數就是質數,質數就是奇數,教師要能適 時引導學生釐清此迷思概念,同時要能發現唯一的偶質數是 2。

四、最大公因數

接著在六年級會正式導入短除法的解題方式,透過短除法,要求學童

將某數用質因數相乘的形式表示出來,這個過程叫作質因數分解。至於最 大公因數的概念,課程先安排學生分別將指定的兩數作質因數分解,再圈 出相同的質因數,相乘後便是兩數的最大公因數,有此解釋的過程,學生 便能比較容易瞭解為何可以利用短除法求出兩數的最大公因數。然而過程 中要能舉例說明一些較特別的情況,如:若甲數能整除乙數時,甲數就是 甲、乙兩數的最大公因數。若兩數的最大公因數是 1,則稱這兩個數互質。

學生在學習互質的概念時,容易將任意兩個奇數判斷成互質,因此在教學 過程中,必須協助學生釐清此概念,學童要能將兩數作質因數分解,以免 遺漏了兩數除了 1 以外的公因數。

最大公因數應用題的題目類型如:「把一張長 16 公分、寬 12 公分的 長方形色紙,剪成大小相同且邊長為整數公分的正方形,全部剪完,可以 剪成最大的正方形邊長為幾公分?」學童要能瞭解這類型的題目必須利用 求兩數的最大公因數為解題方式。

五、最小公倍數

課程中介紹兩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概念,是透過分別將指定的兩數作質 因數分解後,再圈出相同的質因數,再和其他非共同質因數相乘,便是兩 數的最小公倍數。此後,再讓學生使用短除法,用共同質因數去除,直到 沒有共同質因數,再將共同質因數和其他非共同質因數相乘,也能求解。

其次教師也要能引導學生發現,當乙數是甲數的倍數時,乙數就是甲、乙 兩數的最小公倍數。若甲、乙兩數互質時,兩數的最小公倍數就是甲數和 乙數的乘積。教師在教學時宜多舉實例,過多的文字說明反而會造成學童 學習的負擔,產生更多不清楚的概念,造成反效果。

最小公倍數的應用題目類型如:「用長 6 公分、寬 4 公分的長方形,

可以拼成最小邊長多少公分的正方形?」學童要能瞭解此種類型的題目就 是求兩數的最小公倍數。

六、倍數判斷

教材安排透過觀察活動,分別列舉出 2 和 5 的數個倍數,讓學生從中 發現 2 的倍數,其個位數字是 0、2、4、6、8。而若個位數字是 0 或 5,

則此數是 5 的倍數。其次引導學生將 3 的倍數的各個位值的數字加起來,

觀察是否能被 3 整除,而發現一個整數的各個位值數字的和能被 3 整除 時,這個數就會是 3 的倍數。

觀察是否能被 3 整除,而發現一個整數的各個位值數字的和能被 3 整除 時,這個數就會是 3 的倍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