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圖像與感知

第二章 圖像與視覺瞬間的關係

第一節 圖像與感知

人存在於世,因為歷經時間的流逝與空間中的移動,在這綿延不絕的感 覺過程裡,身體不間斷地感受時空更迭。而身體感知當中,視覺感知的形成 是依靠眼睛將我們眼前發生的事物傳達到腦中,轉化成訊息,讓大腦解讀並 且形成記憶。然而眼前的世界因為不停地變化,若我們想將其捕捉,除了腦 中的記憶是必備的以外,還需要其他方式將其紀錄或描述出來,包括文字語 言、聲音、動態影像或靜態的圖像等表達方式,我們稱之為媒介。這當中,

圖像因其物理性質,不論是抽象或具象形式,它的特色在於將所要傳達的事 物凍結在一個靜止的狀態中,呈現出固定瞬間的性質。在這小節裡,筆者先 試著探討靜態圖像與觀者之間的時間感知。

一 、

圖 像 作 為 視 覺 瞬 間 感 知 媒 介

觀看一幅畫時,是現在正在觀看,並且感知畫中傳達的訊息,而訊息的 內容包羅萬象,舉凡具象形式的人物風景花草,亦或是抽象手法的色彩造型 象徵,當這些圖像被觀者以眼睛注視時,同時傳輸到腦的思緒裡轉化成「意 義」。這些訊息可能讓我們從自己的記憶庫中去挖掘所理解的事物,並且想像 著那些事物,不過,通常這些事物並不在觀看的當時發生與顯現,因此我們 正在觀看的事物是什麼?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作為視覺訊息接收者的我們,總是習慣於依靠製造出物體性質的東西來

承載訊息,在我們眼前顯現的畫作就像一座橋樑那樣的中介物,讓我們與沒 有 顯 現 的 事 物 連 結 起 來 。 誠 如 傳 播 學 哲 學 家 維 蘭 ˙ 傅 拉 瑟(Vilém Flusser, 1920-1991)所述:「圖像(image)是具有深刻意義的平⾯。在多數情況下,圖像 能突顯某種「外在世界」(out there)事物的意義。」8 圖像這樣的物體,特點 是它以二度空間平面顯示出瞬間,將時間以及空間組成的四度空間簡化,一 次展現出來,在物理性質上就是靜止的瞬間,和錄像、電影等動態媒介影像 的運作方式不同。英國作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曾說:

由於視覺官能是連續的,視覺範疇(紅、⿈、暗、厚、薄)也是連 續的,再加上有許多東西似乎⼀直在那兒,所以我們往往會忘記,眼前 所⾒之物其實向來都是無法複製的瞬間相遇。在任何給定的時刻,形貌 都是⼀種建構,是從先前展現出來的事物殘骸中浮現出來。9

因此,從這段話中,我們試著理解靜止形態的繪畫圖像是怎麼樣的一件 東西,我們對世界萬物都會有「意向性」(intentionality)10來成為我們對事物的 感知。事物一直在變動,根本無法將時間暫停,也無法將空間固定,我們能 夠做的就是靠著意向著事物,意識到它們,將它們化為經驗,一直在腦裡重 新建構形貌,這是連續性的,而先前的經驗會因為連續性而存在,形成理解。

繪畫就是在抓住這連續的一瞬間,因為當觀看一幅畫時,通常就是它已成為 成品,姑且不論圖像中的世界是多元的還是單一的時間空間呈現,它總是將 時間和空間凝結了,形成同時性的顯現。甚且,敘事型態的圖像經由人們觀 看時的想像,進而往圖像的邊緣超出擴展,延伸到圖像四邊之外或背景遠方。

而畫中的事物,往往是從先前無法複製的相遇重新浮現給出。

8 Vilém Flusser 著/李文吉 譯:《攝影的哲學思考》。台北:遠流出版社,2006,頁 29。

9 John Berger 著/吳莉君 譯:《觀看的視界》。台北:麥田出版,2010,頁 208 。

10 筆者參考現象學觀點的「意向性」解釋,探討人的感知:「現象學的核心意旨即是我們的

每一個意識動作,每一個經驗活動,都是具有指向性的(intentional):意識總是「對於某事某 物的意識」(consciousness of),經驗總是「對於某事某物的經驗」(experience of)。」

Robert Sokolowski 著/李維倫 譯:《現象學十四講》,台北:心靈工坊,2004,頁 24。

對於「意向性」,著名德國哲學家埃德蒙德˙胡賽爾(Edmund Husserl, 1859-1938)指出:「意識總是指向某個對象;⽽對象也只能是意向性對象,只 能是被意識到的客體。意向性體驗是意識的本質所在,它構成了主客體之間 的橋梁和媒介。」11 因而人能夠感受、思考並且有所反應。更進一步說,人 的身心總是不斷地有感知對象,又如胡賽爾的學生,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 格(Martin Heidegger, 1889- 1976)解釋道:

從字⾯上看,意向(Intentio)的意思就是:⾃⾝—指向(Sich-richt-en- auf)。每⼀體驗、每⼀⼼靈⾏為都指向著某物。表象是對某物的表象,回 憶是對某物的回憶,判斷是關於某物的判斷,猜測、期待、希望、愛、

恨—都是對於某物的。12

圖像作為感知體驗活動的中介物,經由人的意向性,介入了主體自身(觀 者)與客體(對象物)結構,讓意識有辦法在變動不停的世界中,提供瞬間 性的視覺素材。除了指向圖像(物質性媒介)本身,還指向不顯現的對象物 和精神性(非物質性),精神性雖然看不到,但它卻可能是一個圖像的靈魂,

它也許包含了圖像作者的情感抒發、記憶的反芻,亦或是對生命的體悟反省、

理念闡述等。不管如何,這些看不到的事物,都被凝聚起來,以視覺瞬間的 狀態存在著。

二 、

視 覺 瞬 間 的 時 間 感 知

時間這個概念是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因此人們要意識到它,就得使 用兩種方式:一是計時方法;二是感知世界的現象。計時方法是利用數字來 量化時間概念,例如一秒、一小時、一年等,然後用工具如時鐘、碼錶、曆 法等人造物來讓時間具體化、社會化,使人們得已對時間持有共同標準;另

11 Edmund Husserl 著/李光榮 編譯:《現象學》。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頁 28。

12 Martin Heidegger 著/歐東明 譯:《時間概念史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頁 33。

一種方式,是依靠身體來知覺時間。時間感知存在於我們與世界的關係中,

不論是眼前的一列火車轟隆疾駛而過,或是把一粒種子埋進土裡,數十年後 成為一顆大樹,亦或是從自然界的四季景觀更換和每天都得面對的白天與黑 夜交替,這些現象的變化都使我們有了對時間的感覺。然而,第二種方式中,

有種靜態的形式也可提供人們時間感知:圖像。它是固態的物體,但能夠將 時間現象壓縮在瞬間之中,讓眼睛觀看,讓意識體會。

視覺瞬間是視覺感知在時間持續中的一剎那之捉捕,或許我們可以說,

因為有了圖像,我們才能夠在無法切割的連續時間中,抓住無數無法分離的 剎那中的其中一個,並且定位在空間之中。並且,視覺瞬間的圖像提供對象 物讓觀看者對空間與時間有所感覺,視覺屬於空間,瞬間屬於時間,伯格說:

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 間的關係。我們的視線不斷搜尋、不斷移動,不斷在它的周圍抓住些什 麼,不斷建構出當下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景象。13

人的知覺是持續的,和時間一樣不會停止,視知覺在我們睜開眼的時刻,

不斷游移,不斷將景象給予腦中意識,在不同環境不同氛圍之下,意識到的 情境也會隨之改變,胡賽爾認為:「意識的存在和實在物的存在構成連續的知 覺複合體。」14 因此,時間因素和對實在物有所感知的意識是同步的,都是 一直在行進當中,形成過去、現在和將來,整體合為時間性現象。圖像作為 供應視覺瞬間的工具,似乎擁有一種將時間因素的過去、現在與將來顯現出 的特質。

捷克藝術家約瑟夫˙蘇戴克(Josef Sudek, 1896-1976)的系列攝影作品《我 的工作室之窗》(Fenêtre de mon atelier)(圖2-1-1)。此為作者在第二次世界大 戰期間和其結束後幾年的系列攝影其中一張。這張照片所散發出的氛圍是如 此的詩意和曖昧,以致於觀者也能夠深切感受到那種被隔絕的心境。在那幾

13 John Berger 著/吳莉君 譯:《觀看的方式》。台北市:麥田出版,2006,頁 11 。

14 Edmund Husserl 著/李光榮 編譯:《現象學》。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頁 37。

年,攝影師在他的工作室創作此系列攝影作品,表現出個體和當時所處環境 之間的關係。長達十四年的時間(1940-1954),由於當時政治、社會環境因素,

藝術家在自己私密空間裡孤獨地工作著,在這段艱難時期將其孤獨心境以攝 影方式紀錄了下來。畫面是由室內向室外看去,光線潵入屋外庭園,隱約透 出那作為第一道隔離的冷酷籬笆,而關閉的窗本身,又曖昧地揭露出第二道 冷酷的隔離,由於內外溫度的差異導致的那一顆顆霧氣凝成的無數水珠與流 淌在窗上的水痕,混交在透明與不透明、內外隔離卻又相互連結,彷彿象徵 著,向外,是外界的現實世界;向內,是作者的內心世界,兩者的時間瞬間 同時被懸置、凝結,見證著蘇戴克當時所處的時空環境。

視覺瞬間託依在靜態圖像中,也因為後者是固定而且會讓人有所聯想的,

所以它抓住的是瞬間的永恆。攝影師利用照相機具的光學物理性質將當時的 光線一剎那記錄下來,畫家用手一筆一筆將顏料塗繪在畫布上,雖然兩者製 作過程不同,所費時間也不同,但同樣的是完成之後給出的影像都可說是把 時間凝聚在一瞬間。美國畫家唐˙艾迪(Don Eddy, 1944-)的作品《給 H 的新鞋》

(New shoes for H)(圖 2-1-2)展示的是紐約櫥窗的光景,櫥窗裡的鞋子與包皮 等商品,與玻璃表面映照出對街之商業大樓、人行道、行人、有文字的招牌 與公車交錯混雜。各種形體經過切割重疊,產生跳躍式的片段形態,眩目而

2-1-1 蘇戴克,《我的工作室之窗》,1940-1954,攝影

不連貫,但又產生某種和諧的節奏共處著。據畫家的自述,當我們在櫥窗前,

眼睛是沒辦法將窗、窗上的倒映以及窗後的物體同時看到的,因為眼睛不可 能同時聚焦在這三個空間層次上,因此他嘗試將所有這些以瞬間感知的方式

眼睛是沒辦法將窗、窗上的倒映以及窗後的物體同時看到的,因為眼睛不可 能同時聚焦在這三個空間層次上,因此他嘗試將所有這些以瞬間感知的方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