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3 奈米團粒的特性與充電理論

根據上述文獻的結論,微粒的形貌可能是造成SMPS與FMPS量測差異的原 因,因此以下將針對團粒的分析方法、特性與充電理論進行探討。大氣中與人為 製造出的氣膠之形貌通常為非圓球形,碳煙團粒為大氣微粒中最常見的團聚微 粒,於工業應用中以燃燒作用或高溫爐產生的微粒其形貌也通常為團聚,如二氧 化鈦與銀微粒。因此針對團粒的物理特性量測為目前氣膠研究中一個重要的領 域,但奈米團粒(Nanoparticle agglomerates)的量測為一困難的工作,由於奈米團 粒通常有著複雜的結構,需要量測許多參數以描述奈米團粒的特性,例如塊材密 度(ρb, bulk density);鏈狀團粒特性(原始微粒的數目(N)及直徑(dp));形態參數如 碎形維度(fractal dimension, Df)及動態形狀因子(Dynamic Shape Factor, χ)等。

奈米團粒的特性

於計算團粒的型態參數(如碎形維度與動態形狀因子)前,必須得知團粒的原 始微粒的粒徑與數目等參數,因此許多研究利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觀察微粒的特性,進行結構特性的分析,包括團聚微 粒的投影面積(Aa)、最大投影長(L)、最大投影寬(W)、dp及N,進而推算Df及長寬 比(aspect ratio, β=L/W)(Koylu et al. 1995; Park et al. 2004; Rogak et al. 1993)。Park et al. (2004)使用影像分析軟體(Digital Micrograph 3, Gatan Inc.)分析TEM之影 像,得知柴油微粒之dp、原始微粒投影面積(Ap)等參數(如圖2.9所示),並使用團 聚微粒投影面積推算出等投影面積直徑(dpa)。

圖 2.9 TEM 成像之量測特性,原始微粒之投影面積(Ap)、投影面積(Aa)、最大投 影長度(L)及最大投影寬度(W) (Park et al., 2004)。

奈米團粒的原始微粒粒徑與數目

Shin et al. (2009)以蒸發/核凝法結合靜電篩選技術(Electrostatic classify),利 用TEM影像分析特定電移動度粒徑之奈米銀微粒的型態參數。銀團粒形貌如圖 2.10左圖所示。由圖可見電動度80 nm的銀微粒是由數十顆近乎圓球的原始奈米 銀顆粒所組成。作者以TEM分析233顆電動度粒徑80 nm的奈米銀,發現其由平 均粒徑為13.8 nm的原始奈米銀所組成,圖2.10右圖為233顆電動度粒徑80 nm的奈 米銀中原始微粒的平均粒徑分佈,由圖可見原始顆粒的粒徑為5-20 nm。作者也 比較文獻中以蒸發/核凝法產生的銀團粒的dp,如表2.2所示。由表中可知,銀團 粒的dp與產生溫度呈現正相關,且dp皆小於20 nm。

23

圖 2.10 電動度 80 nm 的銀微粒之形貌(左)及原始顆粒之粒徑分佈(右) (Shin et al., 2009)。

表 2.2 文獻中以蒸發/核凝法產生的銀團粒的原始微粒粒徑(dp)。

Generation Temp.

(oC)

dp

(nm)

Schmidt-Ott (1988) ~1000 15

Weber and Friedlander (1997) 1050 13

Ku and Maynard (2006) 1500 20

Lall et al. (2006) 1050 18.5±3.5

Shin et al. (2009) 1100 13.5±2.5

此外他們也觀察並分析了電動度粒徑120及150 nm的奈米銀團粒,發現原始 顆粒的平均粒徑也接近13.8 nm,與80 nm微粒差異之處為組成顆粒的數量。組成 電動度粒徑80、120及150 nm奈米銀的原始顆粒數目(N)分別約為30、100及200 顆。然而,Rogak et al. (1993)與Oh et al. (2004)的實驗結果卻顯示,不同電移動度 粒徑的團粒中,除了組成顆粒的數量不同外,原始顆粒的平均粒徑也不同。Rogak et al. (1993)的實驗結果顯示,當TiO2團粒的電移動度粒徑從90上升至260 nm時,

dp約增加28 %;於Oh et al. (2004)的結果中,電移動度100 nm TiO2團粒的dp為7 nm,而電移動度200 nm的dp為19 nm。

Lall and Friedlander (2006)提供一個可計算N的公式。當dp已知時,可以下列 公式描述N與dm的關係: regarding particle orientation)。當團粒的方向為隨機(random)時,漫反射光(diffuse reflectance)的C*為9.34,鏡反射(specular reflection)的C*為6.85。Lall et al. (2006) 與Barone et al. (2006)皆驗證過此公式預測團粒的N之正確性。

奈米團粒的長寬比(β)與等投影面積直徑(dpa)

從TEM的影像中,除了可以得知團粒的的原始微粒粒徑(dp)與數目(N)外,我 們還可以利用影像分析軟體(Digital Micrograph 3或Image J)計算團粒的投影面積 (Aa)、最大投影長(L)、最大投影寬(W)等參數。以L與W可計算團粒的長寬比(aspect ratio, β),計算公式如下:

W

L

 (2.2)

而團粒的Aa則可計算出等投影面積直徑(dpa)。Shin et al. (2009)使用影像分析軟體

25

ImageJ分析120 nm銀團粒的dpa,結果如圖2.11所示。由於作者是以微分電移動度 分析儀(DMA, Differential mobility analyzer)篩選出單徑的銀團粒,因此會有多電 荷(multiple charges)的問題。當DMA在篩選特定dm的微粒時,部分帶多電荷但粒 徑和所設定之dm不同的微粒因兩者具有相同的電移動度,因此也會被篩選出並一 同進入後端的量測系統中,此一現象即為多電荷干擾。與120 nm銀微粒的電移動 度相同,且帶兩顆電荷的微粒粒徑為180 nm。由圖中的結果可觀察dm為120 nm 與180 nm的銀團粒對應到的dpa分別為110與160 nm。

圖 2.11 利用 TEM 影像分析 dm為 120 nm 銀團粒之 dpa分佈 (Shin et al., 2009)。

Park et al. (2004)則使用TEM分析dm介於50-220 nm柴油微粒(diesel particles) 的dpa、L、W與β等參數。表2.3為比較不同dm之柴油微粒(Park et al., 2004)與銀團 粒(Shin et al., 2009)的dpa、L、W與β等參數。由dm與dpa的數據可發現,dpa非常接 近dm,且當dm增加時,所有的參數皆上升。除了銀團粒與柴油微粒的dpa與dm非 常接近外,Rogak et al.(1993)與Oh et al. (2004)的實驗結果也顯示矽與二氧化鈦團 粒的dpa與dm也極為接近。

表 2.3 比較不同 dm之銀團粒與柴油微粒的 dpa、L、W 與 β 等參數 (Park et al., 2004;Shin et al., 2009)。

Particles dm (nm) dpa (nm) Lavg (nm) Wavg (nm) β

Ag

(Shin et al., 2009)

80 75 140.1±25.9 83.4±18.9 1.77±0.5 120 110 228.4±48.1 138.8±28.5 1.71±0.5 150 145 321.6±65.7 186.4±37.1 1.79±0.5

Diesel particles (Park et al., 2004)

50 45 61±15 43±7 1.5±0.4 80 85 117±22 61±9 2.0±0.6 100 95 155±26 65±10 2.5±0.7 120 125 194±37 80±12 2.5±0.8 150 145 238±47 90±15 2.8±1.0 220 215 387±77 119±20 3.4±1.2

Park et al. (2004)與Shin et al. (2009)則進一步比較銀團粒與柴油微粒之L與 dpa的關係,結果如圖2.12所示。L與dpa呈現指數關係,因此銀團粒與柴油微粒之 L與dpa的關係可分別以公式(2.3a)與公式(2.3b)表示,此公式可用於計算微粒的碎 形維度 (fractal dimension, Df)。

27 100

Projected area diameter (dpa)(nm) 100

1000

L (nm)

Diesel particles(Park et al., 2004) Silver Particles(Shin et al., 2009)

L=0.87*dpa1.19 量與移動度直徑(Dfm, mass-mobility diameter)以及摩擦係數與原始微粒數目(η)關 係的比例指數。實驗系統如圖2.13所示,Shin et al. (2010a)先使用管式高溫爐以 蒸發/核凝法形成奈米銀團粒,再將這些團粒導入腔體內。之後再將團聚微粒通 過第二個高溫爐進行燒結,此時爐中的溫度控制在200oC- 900oC,最後同時使用 TDMA系統與微分電移動度分析儀(Differential Mobility Analyzer, DMA)串聯氣 膠質量分析儀(Aerosol Particle Mass Analyzer, APM),量測團粒的電移動度直徑及

質量。而TEM之影像則用於分析原始微粒的分佈情形及燒結過程中形貌的變化。

由實驗結果可知,微粒的電移動度直徑介於80至300 nm時,使用TDMA與 DMA-APM系統(Shin et al., 2009)量測的Dfm分別為2.126± 0.061及2.172± 0.036,

而η為0.734± 0.009及0.752± 0.020。

圖 2.13 實驗系統圖(Shin et al., 2010a)。

微粒充電理論

微粒充電的機制包括了電場充電及擴散充電。對奈米微粒而言,擴散充電為 其主要的充電機制,意即奈米微粒需仰賴帶電離子的布朗運動與其碰撞而被充 電。White 利用自由分子方法(free molecular approach)得到微粒擴散充電方程式 (Hinds, 1999)如下:

2

( ) 2 ln 1

2 2

p E p i i

E

D kT K d c e N t

n t K e kT

  

   

 

  (2.4)

其中

Dp:微粒粒徑,m。

k:波茲曼常數,1.38×10-23 J/K。

29

 

2

2 2

deposition on charge aerosol particles),並提出一取決於離子紐森數(Knion)的平均帶 電量公式,其中 Knion之計算公式如下:

31 分子重(kg/mol),Na為亞佛加厥數(Avogadro number, 6.023x1023 #/mol)。當 Knion

趨近於 0 (連續區)時,任意形貌微粒的平均帶電量(mean charge per particle, Np)可

其中 Cp為電容(electrical capacitance),ε0為真空介電係數(permittivity of vacuum),

k 為波茲曼常數,p為無因次潛勢(potential),v為平均離子熱運動速度,Sp為微 粒的幾何表面積。Chang (1981)根據其提出的公式(2.10)與(2.12),指出微粒幾何 表面積與 Cp為決定 Np的重要參數。在連續區(continuum regime)中,Np取決於 Cp;而自由分子區(free molecular regime)中,Np則取決於 Cp與微粒的幾何表面 積,而 Rogak and Flagan (1992)與 Filippov (1994)的研究結果顯示微粒的形貌會影 響 Cp,因此微粒形貌對平均帶電量(Np)的影響最大。

然而,Chang 團粒充電理論中計算 Cp公式的是用於形貌為扁長球體(prolate spheroid,圖 2.14(b)的微粒(公式 2.13,其中 Wr 為扁長球體之短軸半徑),並不適 用於由原始微粒組成的團粒,因此 Brown and Hemingway (1995)提出了一個計算 團粒 Cp的公式(公式 2.14),且在實驗和理論值上能達到良好的印證。其中 Q 為

33

圖 2.14 (a) Brown and Hemingway (1995)用於計算的團粒形貌,(b)鍊狀團粒(chain agglomerate),(c)扁長球體,(d)十字形團粒(branched chain agglomerate),(e) 長寬 比為 L/W 的樹枝狀團粒(Shin et al., 2010)。

作者假設團粒總電量 Q 會平均分佈至 N 顆原始微粒上,即 Qi (公式 2.15),

且 Qi位於原始微粒的中心點(ri)。φ則為原始微粒自身能量(φs, the self-energies of all the primary particles)與原始微粒間相互作用的靜電能(φl, pairwise interaction electrostatic energy)(公式 2.16)。

0

其中 N 為團粒中原始微粒的數目,La為 Lagrange 乘數(Lagrange multiplier)。

在過去的研究中,曾有學者使用將氣膠電流計(Aerosol Electrometer)與核凝 計數器(CPC)搭配使用來量測微粒平均帶電量(Np) (Oh et. al., 2004;Shin et al., 2010b)。Oh et al. (2004)以單極充電的間接光電充電器(indirect photoelectric charger),使不同形貌的二氧化鈦(TiO2)微粒充電,探討 TiO2 微粒形貌與平均帶 電量的關係,實驗結果指出 TiO2團粒(碎形維度小於 2)的 Np比球形 TiO2的 Np

多 30 %。Shin et al. (2010b)則產生不同形貌的銀微粒,研究粒徑範圍介於 70- 200 nm 的銀團粒,微粒形貌對 Np的影響,並與使用Brown and Hemingway (1995)與 Chang (1981)之公式計算的 Np預測值比較。實驗結果如圖 2.15,在相同的電移動 度直徑(dm, electrical mobility diameter)時,緊密的微粒(compact particle)與鬆散團 粒(loose aggregates,碎形維度小於 2 的團粒)的平均帶電量量測結果相比較之下,

後者的 Np約高於前者 24 %。其中,當 Knion趨近於 0(連續區)與微粒形貌為樹枝 狀時計算的 Np預測值,與量測值較為接近。

35

0 50 100 150 200

dm (nm) 0

4 8 12 16 20

Mean charge per particle

Nit= 2.5*107 s/cm-3, dp= 19.5 nm Sph., Chang- continuum chain aggl. Chang- continuum branched aggl., Chang- continuum Sph., Chang- free molecular chain aggl. Chang- free molecular branched aggl., Chang- free molecular Exp. data (silver aggregate)

(Shin et al., 2010b)

圖 2.15 當 Nit= 2.5*107 s/cm-3,dp= 19.5 nm 時,銀團粒 Np 實驗值與理論值的比 較(Shin et al, 2010b)。

然而由圖 2.15 中可發現,當團粒的 dm介於 150-200 nm 時,Np的實驗值與 理論值的差異明顯變大,作者認為可能的原因為原始微粒間可能有融合的情形發 生,導致理論計算的結果會有高估的情形發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