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基礎模擬與效應

5.4 土壤組成特性

在本節中將定義土壤材料的一些基本特性,藉由這些特性可定義出 土壤的強度與勁度,以利用於分析模型中,圖5-7 為土壤基本的力與位 移關係,圖中的曲線可為淺基礎底下某一斷面的土壤特性,或是深基礎 中樁帽的側向土壤特性。

在一開始加載時,土壤的勁度會偏高,直到載重大於土壤乾縮或預 壓密產生的壓力,土壤會逐漸軟化而趨近平緩,而卸載的的情況則是會 有永久變形的產生,在往複載重的作用下永久變形會不斷累積,且再加 載的過程會使土壤的勁度較前一次加載的勁度大,這樣的土壤特性以圖 5-7的簡化方式用在結構分析模型中。

如圖5-7中所示,包絡線勁度較高與勁度較低的兩種假設情況,使 結構工程師得以探討土壤參數分析的敏感度,一般可藉由估算所得到最

佳的強度與勁度,分別乘以 2 及除以 2,使包絡線初始的範圍反應出 4 倍的關係,對於敏感度較高的土壤或是地質資料不確定性較高的土壤,

其包絡線涵蓋的範圍會較廣,相反地,如果地質資料相當可靠,則包絡 線上下限間的不確定範圍將會縮小。

圖5-7亦反應出一些土壤特性,例如當地震力產生的傾倒力矩大於 靜載重時,擴展基礎便無法承受拉力與上升力,然而在深樁基與墩基卻 可以由其表面的摩擦力來抵抗拉力,類似的情形會使得圖5-7 的包絡線 延伸至 X 軸下方,且受拉力與受壓力兩方向會有不對稱的情形。

最常用在結構分析的力與位移關係是完全彈塑性模型,當然較精密 的模型亦可用於結構分析,然而土壤性質的不確定性也會影響模型的精 確程度。大部分土壤的特性也顯現在常用的力與位移關係中,當土壤發 生大位移時,力量幾乎沒有下降的趨勢,因此其非彈性變形能力可視為 無限大,除非在高靈敏度黏土、液化土壤及陡峭山坡上有打設基樁的情 形,詳細的土壤特性在5.6節中會有進一步探討。

5.4.1 承壓勁度參數 基本步驟

決定淺層承壓土壤勁度的步驟如下(圖5-2b 及圖 5-8):

1. 假設基礎為支承於半無限彈性域上的剛性版,決定非耦合的總表面 勁度Ki',如表5-2所示。

2. 乘以表 5-3 中的係數 以修正非耦合的總表面勁度 或是基礎承壓 深度的影響,由此可得非耦合總勁度 。

ei Ki'

Ki

3. 將非耦合總勁度 除以基礎與土壤接觸面積或慣性矩,可得到均佈 勁度k

Ki i

4. 比較垂直向的均佈勁度 、 及 ,基本上三者不會相同,但在二 維分析中,通常有一個旋轉勁度不會用到,如果 和 間的差距不 大,則在步驟 6 中任取一種,或其取平均值,若 與 之間有頗大 的差異且基礎主要受力方向為垂直向或旋轉方向,則兩者皆可能在 步驟 6 中被採用,又如果兩者之間的差異性很大且具高度耦合性質,

則可採步驟 5 中的近似方法決定勁度分量。

kz kθy kθx

kz

kz

kθ

kθ

平面圖

斷面圖

均質土層 (剪力模數 G, 柏松比 v)

圖 5-8 半無限均質彈性域上之剛性版性質

5. 如圖5-9所示,在矩形基腳長向的兩端取 B/6 的範圍(B 為基腳寬),

將基腳的垂直均佈勁度分佈於兩端 B×B/6 的範圍內,而中間範圍的 垂直均佈勁度則取為與無限長之基腳(L/B=∞)相同。

6. 將決定的均佈勁度乘以 Winkler 元件模型中各方向的尺寸,以求得各 獨立之土壤勁度。

剪力模數

土壤上方垂直承壓版的尺寸、地表下方的承壓面深度與土壤的材料 特性皆為影響承壓版垂直勁度的因素,土壤的剪力模數 G 與彈性模數 E 及鮑生比ν有關,其關係式如下:

(

)

= 21

G E (5.1)

典型的土壤鮑生比列於表5-4中。 加而減小,根據 NEHRP(BSSC1995)的規定,藉由表 5-5,大應變的 剪力波速 與有效剪力模數 G 可由最大地表加速度估得,在地質資料

相差 4 倍的原則。

i i

i l Bk

K =

元件勁度 (force/unit length)

平面圖

斷面圖

垂直向單位面積之勁度 (force/unit length)

(每邊)

地工元件

圖 5-9 矩形闊座基腳之 Winkler 元件模型

表 5-5 由搖晃之震度所決定之有效剪力模數與剪力波速

c =土壤內聚力

Nc=土壤內聚力承載力因數,與內摩擦角ψ有關(圖5-10)

Nq=覆土承載力因數,與內摩擦角ψ有關(圖5-10)

Nγ =土壤密度承載力因數,與內摩擦角ψ有關(圖5-10)

ζγ

ζ

ζc, q, =基腳形狀修正係數(如表5-6 所示)

γ =土壤總單位重 D=基腳深度 B=基腳寬度

有經驗的大地工程師通常備有特定工址的試驗數據,用以計算土壤 的極限承載力,在耐震評估的初步階段,結構工程師可根據這些估算數 值來判斷是否需要以更精密的方式來計算地盤的承載能力,在5.5 節中 將介紹土壤承載力估算方式的選擇。

獨立基腳的最大承載應力與其寬度與深度有關,較寬的基腳,在塑 性變形前可承受較大的單位載重,而較深的基礎則因土壓力較大可提升 其極限負載能力,因此在決定均佈之垂直向土壤承載容量的過程中,需 同時考慮基腳的尺寸與深度以決定基腳的總承載能力,將總承載能力除 以基腳面積可得其承載應力容量,均佈之土壤承載容量可由此承載應力 容量乘以各方向尺度而得。

水平分量

基礎元素的總水平承載容量可由其勁度與位移決定,如圖 5-8 所 示,而上述位移需以基礎的深度 d 的百分比來表示,最大的側向承載能 力大致發生於位移 0.02d 至 0.04d 間,承載應力容量的求法可將總應力 容量除以基礎的水平接觸面積,均佈之土壤容量可由此承載應力容量乘 以各方向尺度而得,加州的橋梁規範對於基腳與樁帽的側向特性有進一 步的規定。

5.4.3 深基礎之勁度參數 垂直構件

承受軸向力之樁與墩柱(或沉箱),藉由底部承壓與表面摩擦將載重

傳遞至土壤,如圖 5-11 所示,其真正的軸向勁度為樁、墩結構特性與 土壤摩擦及承壓力學行為之間的複雜非線性行為,樁頂及墩柱(或沉箱) 頂的勁度可表示為:

z total z

K Q

= ∆ (5.6) 其端點的變位通常為很小之位移,如果樁與墩柱只純粹承壓,由其定義 知,端點的承壓勁度必定大於土壤的摩擦勁度與樁、墩的軸向勁度,若 端部位移假設為零,則樁、墩的軸向勁度為:

( )

L

Kz = EA pile (5.7) 另一極端例子為,如果樁與墩柱只純粹受摩擦,則表示端點的力量近乎 為零,且與端點小位移的假設相符,對於端點小位移且軸力由表面摩擦 力均勻傳遞至土壤的樁與墩柱,其軸向勁度近似於:

( )

L Kz 2 EA pile

= (5.8) 樁與墩柱勁度初估的合理範圍為:

( ) ( )

L K EA

L EA

. pile

z

pile 2

5

0 < < (5.9) 這樣的勁度範圍與地質特性中的力與位移包絡線建議值相符,若樁勁度 的變異性大時,則可由較精密的地質分析模型使其範圍縮小。

水平構件

樁與墩柱(或沉箱)的水平強度與勁度,通常由其樁帽或墩帽處的被 動土壓力與摩擦力決定(第 5.3.2 節),水平構件的勁度參數與 5.4.1 節 中的參數相符,對於具大尺寸墩柱的深基礎元素(直徑>24 英吋),可 以圖5-6中較精密的分析模型來評估墩柱與土壤之間的互制關係對水平 勁度的影響。典型深基礎的參數研究,可以較精密的分析模型來求得近 似的勁度,並作為水平構件中樁帽、墩帽的束制條件,以將模型簡化,

不需要整體結構物皆以如此複雜精密的模型分析。

圖 5-10 承載力係數

力量分佈

軸向位移 樁傳遞之力量

轉移至土 壤的力量

點承力

表面磨 擦力

圖 5-11 承受軸向載重之樁(墩)的力與位移圖

圖 5-12 樁基在粒狀土壤中之承載力(取自 ATC40)

圖 5-13 基樁在黏結土壤中之承載力(取自 ATC40)

5.4.4 深基礎之容量參數

如圖 5-11 所示,樁與墩柱的總容量為其端部的承壓容量與側面的 摩擦容量總和,與垂直承載容量有關的樁、墩(沉箱)承載機制,一般有 以下三種類型:

1. 點承型

有些樁、墩(或沉箱)的設置主要是貫穿較差的土壤達到承載力較佳的土 層,例如可能將樁貫穿過飽和黏土而達較堅實的沖積層,即使貫入時可 能深入沖積層數倍的樁徑距離,但其承載機制主要仍是端部承壓,且其 承壓容量主要與其端部土壤的承壓能力有關。

2. 混合型

設置於粒狀土層或級配良好土壤中的樁與墩柱,通常以摩擦力及端部承 壓提供承載力,摩擦力通常隨著深度增加而增加,主要隨覆土壓力的不 同而變化,試驗結果顯示,當這類型的樁受向下的載重作用時,其摩擦 抵抗力提供了過半的總承載容量,而當此樁受拔拉力時,其摩擦力則小 於受壓時所能提供之摩擦力。

3. 摩擦型

在泥沙與黏土中的樁與墩柱,通常由表面摩擦力提供垂直向的承載力,

雖然其端點仍能提供部分承壓抵抗力,但相較於摩擦力其強度與勁度則 顯得較小,而當樁在沉泥與黏土中承壓及拔拉時,其摩擦力的大小幾乎 相同。

樁與墩基(或沉箱)的承載容量其實並不容易決定,在缺乏地質資料 的情況下,砂質土壤與凝聚性土壤可分別依圖5-12 與圖5-13 的方法來 初估其容量,這些方法中所利用的一些參數將在5.5 節中介紹,在砂質 土壤中,估算樁、墩摩擦力時,其頂部 3 至 5 倍直徑範圍通常忽略掉,

以圖 5-13 的方法估算凝聚性土層中的樁、墩摩擦力時,則假設向上與 向下的摩擦力容量相等,並忽略端部的承壓力。

5.5 各類土壤特性

混凝土建物的耐震評估所需之基礎與地質資料,決定於容量與性能 兩者中的一些考慮因素,因工址土壤的特性將影響其地震搖晃的震度,

除搖晃引起的災害外,地表亦可能發生移動,這些原因顯示地質資料需 求的重要,災害調查涵蓋的範圍需輔以結構模擬前的一些結構特性調 查。

如本章前一節所述,其重點主要在於當地震發生時基礎元素的力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