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BI 為營業庫存損失佔每年毛營業額之比率;PONSA ds 為建物之加速-敏 感型非結構體設施損害機率;INVD ds 乃營業庫存在損害程度 ds 的損壞

比率。

4. 建物修護與功能喪失時間估計

在地震損壞之情境中,須瞭解建物功能喪失與修護所需之時間,方 易於估計因營業功能喪失的相關損失。所謂的「功能喪失」,指設施無 法營業或發揮應有功能的情況稱之。此期間通常比建物修護期為短,因 在建物修護期間,仍可能另覓他處或藉由其他變通方式營業,直到建物 功能恢復為止。

建物修護時間包含:1. 建物本身之建造與清潔時間,2. 取得經費、

完成設計與取得許可營業之時間。影響功能修復時間因素非常複雜,這 些影響因素,可利用經驗調查之結果,建立參數系統以調整所估計之建 物修護時間。以下可將建物失去功能之時間以下式估計之:

LOFds = BCTds×MODds (6.30) 式中之 LOFds 指功能喪失時間;BCTds 乃建物重建或維修時間;MODds 為建物維修時間乘數。

5. 重安置成本

地震後對受害廠商或建物使用者的重安置成本,主要產生在建物損 壞後進行維修或重建,使用者須另覓他處進行營業或居住行為所需之成 本。故重安置成本包括:1. 中斷成本 (disruption costs):因建物損壞,

所需之遷移與搬運成本。 2. 租金成本:指租用臨時建物或其他營業處 所需之租金支出。此兩種成本對建物自有者而言,皆須支付。但對建物 承租者而言,租金之支付只是轉移予新房東,對整體之租金成本並無增 加,因而可只估計中斷成本。

對於如輕微損壞狀態下之支出,因損壞情況對建物原有功能妨害並 不大,使用者之重安置支出亦不明顯,故可忽略不計。最後可將估計方

式表為:

REL = FA×[(1-%OO)×

×DC

ds

POSTRds

( i]+ %OO ×

×(DC+RENT ×LOF

ds

POSTRds

( ds))]

(6.31) 上式之 REL 為建物之重安置成本;DC 表中斷成本 (元/平方公尺);LOFds

表在地震損壞程度 ds 下,建物功能中斷時間;%OOi表建物自有率;RENT 表單位租金成本 (平方公尺/天)。

6. 租金損失

估計租金損失涉及之變數,包括建物單位租金、建物樓地板面積與 建物功能喪失時間。惟估計租金損失,對輕微損壞狀態之情況亦不應該考 慮。另估計租金損失,尚須瞭解建物之自有率,估計時須扣除建物自有 者,以估計租金之實質損失。最後租金損失之估計方式可表為:

RY = (1-%OO)×FA×RENT×

×RT

ds

POSTRds ds (6.32) 上式之 RY 表租金損失;RENT 為單位租金 (平方公尺/天);RTds為地震 損壞程度 ds 下,所需之維修時間。

資料需求

進行地震引起之建物損失估計,需有完整的基本調查資料庫支援才 為可行,因為並未有完整之調查資料,所以本部分僅能作分析方法之介 紹,但將所需的資料庫內容與取得方法可分述於下以供後續研究參考:

1. 建物修復或重建成本:依建物使用型態與結構,訪談營建公會或建 築公會取得單位成本。

2. 建物加速-敏感型與移動-敏感型非結構部分之修護或重置成本。

3. 內部重建成本:以建物結構體與非結構體重建成本的特定比率估計 之。

4. 產業平均總產值:以行政院主計處之工商普查資料為基礎。

5. 庫存產值:以工商普查與問卷調查之資料為基礎。

6. 功能恢復時間:問卷調查之資料為基礎。

7. 租金成本:以房屋公司提供之市場成交租金市價為基礎。

8. 建物自有比率:以工商普查與問卷調查成果為基礎。

9. 土地使用現況:以土地使用調查成果為基礎。

本章參考文獻:

日本建設省報告書,新建築構造體系的開發,平成 10 年(1998)。

莫詒隆、楊宙燕、粘逸尊,1999,「中空矩形橋柱耐震行為之研究」,國 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莫詒隆,1998,「中空鋼筋混凝土矩形橋柱之韌性、剪力強度與補強試 驗」,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葉勇凱、莫詒隆、楊宙燕,2000,「中空鋼筋混凝土實尺寸橋柱之韌性 剪力強度與補強試驗(II)」,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羅俊雄、葉錦勳、陳亮全、洪鴻智、簡文郁、廖文義,2002,”Haz-Taiwan 地震災害損失評估系統”,國立臺灣大學台大工程學刊,第 85 期,

13-31 頁。

Applied Technology Council, ”Seismic Evaluation and Retrofit of Concrete Buildings. ” Vol. 1, ATC-40, Redwood City, C.A., 1996.

Chopra, A. K., Dynamics of Structure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to earthquake engineering, Prentice Hall, 1995

Chopra, A. K., and Goel, R. K., “Evaluation of NSP to Estimate Seismic Deformation: SDF Systems”,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pril 2000.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FEMA), “NEHRP Guidelines and Complementary for the Seismic Rehabilitation of Buildings”, FEMA 273-274,1997.

Otani, S., Hiraishi, H., Midorikawa, M., and Teshigawara, M. ”New Seismic Design Provisions in Japan”, the 2000 Fall ACI Annual Convention in Toronto, Canada, October 16, 2000.

Reinhorn, A.M., “Inelastic Analysis Techniques in Seismic Evaluations”, Seismic Design Methodologie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odes, pp.

277-287, Eds. Fajfar, P. and Krawinkler, Balkema, Rotterdam, 1997.

Structural Engineers Association of California (SEAOC), Vision 2000 Committee, “Performance Based Seismic Engineering of Buildings”, Vol. 1 and Vol. 2, April, 1995.

Priestley, M.J.N., Verma, R. and Xiao, Y., 1994, “Seismic Shear Strength of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ASCE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Vol. 120(8), pp. 2310-2329.

Aschheim, M., Moehle, J.P. and Werner, S.D., 1992, Deformability of Concrete Columns, Project report under contract No.59Q122,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Div. of structures, Sacramento, Calif., June.

Moehle, J. P., Sezen, H. and Elwood, K. J., 2000, "Respons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s lacking details for ductile responses,"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nnual commemoration of Chi-Chi earthquake, Vol. 2, pp.26-40, 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