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地方區域特色

第四章 齊國官營手工業的特色

第三節 地方區域特色

齊國建國之初即採取「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343的政 策,除了因地制宜,更延續該地東夷人原有的手工業發展,如製陶業、冶煉業、

紡織業、釀造業等。344也因此發展出與各國不同的區域特色。

一、生產技術

東周時期,各國皆致力於經濟發展,在手工業方面,則憑藉著各自有利的資 源和地理條件,開始出現獨特的工藝技術和產品,正如《考工記》中記載:

粵無鎛,燕無函,秦無廬,胡無弓車。粵之無鎛也,非無鎛也,夫人而能 為鎛也。燕之無函也,非無函也,夫人而能為函也。秦之無廬也,非無廬 也,夫人而能為廬也。胡之無弓車也,非無弓車也,夫人而能為弓車也。345

341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卷 78,頁 3244-3249。

342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卷 78,頁 3251。

343(漢)司馬遷,《史記》,卷32,〈齊太公世家〉,頁 1480。

344 參見逢振鎬,《先齊文化源流》(收入《齊文化叢書》第十三卷,濟南:齊魯書社,1997),頁 50-69。

345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卷 74,頁 3113。

以上說明了不同地區的手工業發展,不論在工藝品或者生產技術方面,都有 許多不同。

東周齊國官營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特色,主要反映在金屬手工技術、紡織手工 業、漆器手工業。例如郎家莊一號墓出土的文物中,主墓和陪葬坑隨葬的金屬器 物有鐵削、金帶鉤、銅鏃等共 300 件,不僅數量多,而且製造精緻。如金帶鉤,

鑄件是經過預熱的硬模鑄造;金箔,有壓印的蟠龍紋,針刺蟠龍獸面紋,針孔細 密、整齊,材質是經反復冷加工和再結晶退火處理,這些都充分顯示出春秋時期 臨淄地區金屬細工的興盛,更反映了齊國金屬手工技術之高超。346

另外,郎家莊一號墓出土的紡織品極為豐富,主要是絲織品和麻織品。出土 的絲織品有:絹,平紋組織每平方釐米經絲 76 根、緯絲 36 根。錦,經二重組織,

每平方釐米約經絲 56X2 根,緯絲 32 根,每根經絲是雙頭合股的。出土的麻織品 是麻布殘片,平紋組織每平方釐米經線 19 根,緯線 13 根。上述絲、麻織品的出 土都為「齊冠帶衣履天下」提供了確鑿的實物證據,也表現了齊國絲織技術的進 步。347

在漆器方面,郎家莊一號墓出土的漆器殘片是山東地區已發現漆器中年代最 早的一批。其中器形可辨的有:雕花彩繪條形器、髹漆羊形器、施紅黃綠三彩的 鎮墓獸、漆豆等。漆器圖案有長方形和圓形兩種,題材有幾何圖案和寫實圖案兩 類,都顯示了齊國漆器製作技術的發達。348

二、管理體系

東周時期,各國因注重手工業的發展,因此也重視手工業的管理與規範。例

346 該墓規模很大,佔地近 5000 平方米,雖經多次盜掘,仍留下上千件隨葬品,而且其中大多數 是精美、珍貴的手工藝品。參見山東省博物館,〈臨淄郎家莊一號東周殉人墓〉,《考古學報》

1977 年第 1 期,頁 73-103。

347 參見山東省博物館,〈臨淄郎家莊一號東周殉人墓〉,《考古學報》1977 年第 1 期,頁 73-103。

348 參見山東省博物館,〈臨淄郎家莊一號東周殉人墓〉,《考古學報》1977 年第 1 期,頁 73-103。

84

如秦國《睡虎地秦簡》中《工人程》、《工律》、《均工律》等對產品質量、工匠勞 動量、產品保管等等都做了詳細的法律規定。

齊國官營手工業在管理體系的建立上,也有其特色。齊國在春秋中期以後,

便結合地方行政制度與軍事制度,使齊國人民四民分居別業、軍民合一,這也有 利於對官營手工業工匠的管理與控制。

另外,齊國還形成一個分層負責、上下有序的三級制管理體系。中央所設立 的工正,負責監督和掌管全國各個部門的手工業事務,可說是齊國官營手工業的 最高長官。地方則設有地方的工正,可能兼任地方行政長官,實際監管該地手工 業事務。在工正之下,則設立工師,是真正負責官營手工業生產管理和檢核的官 吏。工師之下,則根據不同手工業部門和作坊,設立專門職官以協助工師執行手 工業產品的生產,這些專門職官往往具有該手工業部門的生產技術,因此能夠根 據手工業作坊內部規範,對其下工匠的製作過程和技術進行指導與檢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