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城池官署設施

在文檔中 一、 研究動機 (頁 32-35)

第三章 清朝噶瑪蘭城空間結構

第三節 主要設施座落與空間佈局

一、 城池官署設施

根據《噶瑪蘭廳誌》的記載,當時五圍地方「有民居兩列皆東向,餘皆新墾 田」24,為「建造城桓衙署,取用民人田園」而換給奇武荖地區的埔地25。從換地

23 《宜蘭縣古蹟遺址調查研究計劃》p.12-6

24 陳淑均 1957:32。

的記載來看未建城前五圍地區應已有些店舖存在了,而且居民也應有相當的數 目。在選定城址之後,1812 年 12 月初即糾集三籍結首分段施工,築土圍高六尺,

並挖掘壕溝以為防禦,在環之以芎樹林。城設四門,並建吊橋,1812 年在補植 刺竹數周,「以天然為藩籬,炮火不能入」,1819 年由城中之店家出資,興築門 樓26,於是一座直徑 180 丈的圓形城池便屹立在西勢平原的中央。

當時辦理設治事宜的通判楊廷理本欲依舊有民舍朝向將城市建為坐西朝 東。這著建議經由台灣總兵武隆阿到現場勘查後轉報在案,然而最後並沒有得到 採行。其原因在於當時淡水同知朱潮為了慎重其事,請了一位勘輿家梁章讀來到 宜蘭勘查,他事後建議:「按此地乃台灣山後及東之區。其西南諸峰,環繞朝護;

北起雞籠尖峰,從遙暗拱;東面海岸,復有砂堤百里為關欄。且海水汪洋中,特 起龜山,蔚然青秀,位於寅位。龍氣從乾轉辛而發,落脈平陽,突起員山,居於 申方。從庚而轉,拓開平原數十里,真大有為之地也。其水源支分兩派,從坤申 方來。一由北方出烏石港:一由已方出濁水溪。若坐西向東,則山頭打碎,賓主 無情。坤申之水血汗淋頭,寅申暗貴,兩峰反為劫地。大局水分八字出口,誠恐 將來俗悍民刁,有不虞之患也。必須坐坎向離,為四正四極之位,水倒青龍方去,

兼寅申兩位,暗貴得宜。倉庫在寅申之方,後主端照,前賓朝顧。雖青龍水分,

但龍溝合法,交度有情,微隱秀案。青龍水既旺盛,白虎子山兼寅申。星峰自坎 離者,水宮旺地,是官祿地旺。長居申最喜,白虎近盛高聳,而西方金旺生水,

扶主身強。青龍一方水去從金,會佳期。己方劫位乃金母,是金初生之位,更得 天官照臨。就此建造城廓,土鎮中央,四星四壁。水在東方旺於城,官祿顯耀,

文武和衷,物阜民安,文運中興,化行俗美。仁讓之風,計日可待。」27

梁章讀這個建議便把噶瑪蘭城的座向垂直地由東西向轉成坐北朝南,以符合 當時支配著封建中國的空間意識型態 — 風水 — 的要求。在這種空間的意象意識型 態(image ideology)中,實質環境的營造形式與基地的關係是一個有意的象徵 行動的追尋。從上面梁章讀《圖說》中,可以看到噶瑪蘭城作為一個清朝統治宜 蘭平原子民空間象徵的要求:若坐西朝東,「山頭打碎」則「俗悍民刁」;若坐北 朝南,背依雞籠山則「天官照臨」、「物阜民安,文運中興,化行俗美」。

以雞籠山作為噶瑪蘭城的元武是一個隱喻,表達了清廷對宜蘭平原統治「內 地化」的意圖。高拱乾編纂的《台灣府志》卷一(封域志)(山川)條中有如下 的記載:

25 陳淑均 1957:150。

26 陳淑均 1957:32-3。

27 陳淑均 1957:37。

「台灣山形勢,自福建之五虎門蜿蜒渡海,東至大洋中,二山約關同,曰白畎者,

是台灣諸山腦龍處也。隱伏波濤,穿海度洋,至台之雞籠山,使結一腦,扶輿磅 礡,或山谷,或平地,繚繞二千餘里,諸山屹峙,不可紀極」28

這樣對自然的意識型態界定,最根本的理由是假借地理上想像的「連續性

」,以烘托統治權力的正當性。就如同 1807 年謝金巒與鄭兼才在《台灣縣志》山 川條中所謂:

「豈地理之所存,顧有不忘其本歟今居斯土者,官受國恩,銜王命而至。君 門萬里,君心凜凜,視同咫尺。民則農商富庶,必念食毛踐土之惠,已毋忘首丘 之仁。反是則不祥。﹝……﹞地理及天理,亦即人道也。」29

相對於清朝早先的棄台芻議,在將台灣收入版圖後,反以台灣山形為中國內 地蜿蜒渡海之說,來鞏固其對台地子民的統轄,這是一個有趣的轉向。在這裡「地 理及天理,亦即人道」的假想下,雞籠山被認定為台灣的龍脈凝聚之處,當時統 治者為了保護著個神聖地點,尚頒布了一則《全台紳民公約》,如下:

「台北淡水、雞籠山一帶為合境來龍,靈秀所鍾,風脈攸關。近聞有沿海奸 民,訛言山根有煤炭,難保無偷挖之徒;一經傷損,於全台人民不利。合亟公立 禁約;如遇刨挖者,即行圍捕送官;倘敢抗拒,格殺勿論。 或內地各處商販前 來,大家協力阻止;若強行開鑿,富者出資、貧者出力,億萬人合為一心,為全 台保護山脈。有不遵者,公議懲罰。此約」30

1810 年宜蘭平原被收入清帝國版圖後,便著手築城行動。噶瑪蘭廳通判楊 廷理即開始「相度築城建署地基」31。由於當時漢人聚落在平原上大多仍只分布 於溪北地區,故選中當時西勢平原地理中央的五圍適中之地做為廳治之所在。圖 3-8 中標號(7)的位置即為廳署所在;位於十字主要街道中的東西道之北側。座 北朝南的廳府,乃基於風水而來,於此前有說明不再贅述。惟,廳府所面對的東 西大街,乃接駁由西門進入的水運貨品之重要大道;在經濟及貨運上具控管之意 涵。

表 3-1:清代噶瑪蘭城公共性建築興建年代

公共建築 興建年代 說明

28 高拱乾 1696:13-14。

29 謝金巒、鄭兼才 1958:29-30。

30 丁曰建 1959:375。

31 陳淑均 1957:172。

噶瑪蘭廳署 1813 興建 1819、1924 修建 羅東巡檢署 1813 興建 1819 改建 武營 1813 興建 1819 改建 天后宮 1808 興建 1834 改建 仰山書院 1810 興建 1830 改建 常年宮 1811-1812 興建 1815 重建 先農壇 1812 興建 改為五榖廟 風雲雷電壇 1813 興建

城隍廟 1813 興建

文昌宮 1818 興建 1845 改建 土地公廟 1819 興建

火神廟 1820 興建

靈惠廟 1831 興建 開漳聖王廟 大眾廟 1833 興建

厲壇 1833 興建 孔廟 1868-1878 興建

在文檔中 一、 研究動機 (頁 32-3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