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治時期台灣城市的西化改造

在文檔中 一、 研究動機 (頁 64-68)

第五章 宜蘭城都市空間的西式改造

第一節 西方城市規劃理念的輾轉入台 一、 歐洲城市的近代化改造運動

三、 日治時期台灣城市的西化改造

1895 年日本統治台灣之後,眼見台灣的城市街道狹小陰暗且多曲折,缺乏

80 《日據時期台灣城市計畫範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城市計畫研 究室,1987 年 9 月。

81 灣 三 任 總 督 ; 首 任 樺 山 資 紀 , 二 任 桂 太 郎

任期的關係,未暇殖民地的建設。

82 關於後藤生平,請參閱鶴見輔祐著《後藤新平傳》,1937,東京。

上下水道設施,霍亂、瘧疾、鼠疫等時常流行。在日人眼中,當時台灣所謂的「支 那式」城鎮是相當污穢的;「 …..充滿污穢惡臭的街道、馬路狹窄且彎曲,交通極 度不便。 …83」、「 … 市區馬路狹窄,排水設備不完備,街道上四處是滯留的污水;

家畜在交道上亂跑,人畜同棲…..84」。加上,入侵者因惡疾而死傷眾多;依西村 睦男對台北市的研究85,從 1925 年到 1934 年間,台北傷寒病患日人有 2,479 人,

本島人 1,154 人;法定傳染病日人有 5,189 人,本島人 1,924 人;日人罹患率為 萬分之 87.7%。而早在 1895 年日軍登台,在台北舉行始政典禮後,一路南下清 剿抗日軍,兵抵彰化便遇瘧疾。一個月之間死於瘧疾者多達 4,642 人,收容在病 院者 26,994 人,整各軍團健康者不到百分之二十。相較之下,日軍為了消滅台 灣人勢力陣亡沙場者才 160 名,負傷者才 500 人。甚至可能為治理台灣人才之一 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亦於同年十月死於瘧疾,可見瘧疾給日本殖民者帶來十分 大的困擾與打擊86

傳統街道的衛生條件不佳,另一方面亦管制不易,總督政府即以實用主義觀 點全面整頓街道與建築。1896 年聘請英國工程師 Willian K Burton 來台擔任總督 府顧問技師,配合總督府技師濱野彌四郎,進行衛生工程改善。台灣最早公告的 城市計劃是「台中市區改正計劃」(1900,01),其次是「台北城內市區計劃」(1900,

08),兩者皆顯示了以實用功能為考量與支配的市區改正構想。在 1899 年訂定「台 灣下水道規則」之後,1900 年八月總督府公告「台灣家屋建築規則」,其中第四 條明定簷庇步道制度,首次規定道路兩側騎樓設置寬度 12 尺(3.64 米),因應亞 熱帶氣候特性及不見天之街道傳統。1907 年公告「台灣家屋建築規則施行細則」

以應付當時鼠疫橫行。

家屋建築規則除了規定擬建造家屋(包括增建、改建) 需申請許可外,第 三條規定;地方長官認為家屋為公益有必要時、有危險之虞時以及對健康有害 時,得命令於一定期限內改修或拆毀。第五條並規定,若被命令者不在期限內履 行,則地方長官可以強制執行,並向該「義務者」徵收費用。施行細則25條中,

其中有8則與防治鼠疫有直接關係。另外有關廁所、廚房、浴室、排水、防火、

防震、防濕之規定,莫不是從衛生及安全的觀點出發。

日本殖民政府的城市政策,初期以公共衛生及街道改善化整著手。一方面去 除漢人傳統的線性街鎮結構,另一方面引入西式方塊街廓(Urban block)的規劃方 式,模仿歐洲帝國主義流行的輻射式街道系統。日治前期,殖民政府模仿十九繼 中葉之後的歐洲殖民帝國主義,一方面務實與理性主義,整頓測量產業,築道路,

建橫貫公路,開闢林業資源。另一方面要瓦解清朝留下的台灣封建城市象徵,拆

83 請參閱 青島勝三,<城市計畫 概況及一般調查>, 《台灣城市計畫講習錄》P.637,

台北,1937。

84 請參閱 (同上註)

85 請參閱 西村睦男著,余萬居譯,<台北市地理學研究>,《思與言》,23(3):P.32。

86 請參閱 喜安幸夫,《台灣抗日祕史》,台北:武陵,1984。

城牆,建立輻射型道路,並在其結點興建仿西洋古典的機構建築,企圖建立一個 秩序嚴謹的,如歐洲人的殖民帝國主義象徵的權威圖騰。

1898 年拆除台北城牆,開闢為林蔭大道。1905 年公佈「台北市區計劃」,以 圓環設計為交通網的結點,並特意以政府建築或紀念碑塑造地標,強化結點公共 空間的政治意義。譬如總督府(今總統府)面臨東門圓環,台北州廳(今監察院)

及市役所(今行政院)相對於東北角圓環等,皆可以看出當時日本政府多少受到 歐美帝國主義城市規劃的流行手法影響,模仿十九世紀中葉拿破崙第二帝國的城 市計劃家 Haussmann 的巴黎城市規劃。同樣地,在 1911 年公佈「台南市區改正 計劃」,企圖對傳統市街的改造,建設殖民地式的輻射型網路街道,在主要幹道 焦點設計七處,設置地標和重要性公共建築或廣場相對應,以象徵統治權威。1909 年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灣廢除中國傳統農曆改為西曆,更徹底做文化意識型態的改 造87

一八九八年,後藤前往台灣赴任民政局長,同年六月二十「民政局長」改稱

「民政長官」,一九O六年四月,總督改由佐久間佐馬太擔任,後藤也在佐久間 總督的手下擔任了半年的時間。但是後藤在八年又八個月的任期中,大部分的時 間都是在兒玉總督手下任職的。由於後藤在任期中有許多業績,所以一般對於這 個時期總是稱為「兒玉88、後藤時代」89

後藤新平在台灣期間(1896~1906 年),從推行衛生改良一直到整個台灣現 代化的奠基工作,提供日本帝國在台灣的穩固基礎。其在一八九八年七月開始土 地調查事業90公佈「台灣地籍規則」和「土地調查規則」;同年九月創立臨時台灣 土地調查局,自任為局長(由中村是公主持),並測量全島的土地91。除土地調查 之外,後藤開始建造鐵路、港口等三大事業,為日本資本主義鋪路。

其後為了改善台灣原有的狹小泥濘小路,先是利用投降抗日義民修築道路,

完成統一台灣各地連結網絡,進而加強帝國統治。接著改善原有的鐵路及港灣。

劉銘傳時代,台灣的鐵路由基隆到新竹有一百公里長,港口有安平、高雄、淡水、

基隆四個港口。建造鐵路由一八九九年起一方面改建舊鐵道,同時從新竹以南到 三義(苗栗三義),南由高雄到斗南段,開始建設南北縱貫鐵路。一九O五年日俄 戰爭之際,在臨時銜接中間段,一直到一九O八年才完成,此時後藤已出任滿鐵

87 《日治時代的帝國之夢『台灣建築的烏扥邦』》郭肇立

88 兒玉源太郎( 1853~1906),於明治維新之後加入新政府軍,薩摩之亂時,任參謀工作,

表現傑出。日俄戰爭時升為少將,在戰爭中遇到後藤新平,兩人相處甚為投緣,此種 關係使他們兩個在台灣共事時,更能密切合作。關於兒玉生平事蹟,詳見森山林次,

《兒玉大將傳》,1908,東京。

89 《台灣總督府》黃昭堂著/黃英哲譯,前衛出版社,台北,1994 年 4 月

90 《後藤新平傳》楊碧川 著 ,克寧出版社, 台北,1994 年 9 月, p.44。

91 《台灣總督府》黃昭堂著/黃英哲譯,前衛出版社,台北,1994 年 4 月,p.93。

總裁。

整備交通之外,身為醫生的後藤相當重視充實衛生制度92。後藤首先大規模 開發下水道,引用高木友枝建立下水道工程,並從台北等大城市做起。各地主要 城市也陸續建立現代化的建築。一九一七年,後藤作為內閣的政治幕僚,引用精 通實務的水野鍊太郎為行政官僚,並大力擴增人員,加薪,加派人員到海外考察 及進修。一九三零年代內務行政的第一線人才,例如後藤文夫、丸山鶴吉、田子 一民等人,都是後藤任內派赴國外留學的精英。一九二O年實施了地方制度改 正,廢除以前的「廳」而設立「州」,「州」相當日本的「縣」,「州」所包含不到 的地域才設「廳」,「州」、「廳」之下設「街」、「庄」、「州」、「廳」和「街」、「庄」

之間設「郡」。一九三五年實施市制、街庄制改革。

日治初期的日本人多不與當地人聚居而隔離居住在新興區,以基隆、台中、

花蓮、或台北城內和林森北路地區為主。他們仍習慣居住木造日式住宅。這類和 洋風建築也應用到許多公家宿舍或小車站的設計。鐵道部(森山松之助,1919)

為碩果僅存的大型公共建築。宜蘭城的南門附近,也成了日本人隔離本地人居住 的新興地區。

1937 年之後,日本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台灣進入戰時體制的軍事統治 時期,以意識型態的改造為手段產生了所謂的「皇民化運動」。1939 年歐陸第二 次世界大戰開始,多數台灣寺廟遭受殖民政府整治。為了更進一層意識型態的改 造,皇民化運動興建許多日本式神舍與武德殿如桃園神舍(春田直信,1938)、

台中神舍(1942)、台灣護國神舍(1942)、彰化武德殿(1930)、台南武德殿(1936)、 南投武德殿(1938)等,他們呼應了早期座落台北植物園中的建功神舍(1928)

的殖民正統性。

在主張西化的官員主政之下,台灣的城市也受到這股風潮的影響;殖民政 府在各個城市進行在台灣前所未見的市區計畫;將城市周圍廣大的地區納入計畫 範圍,運用格子狀、圓環、放射狀等幾何形式做道路交通規劃。這樣的規劃方式 以及新市區的產生,未經過慎重而嚴謹的評估,事實上,當時也還沒發展出可以 預測城市未來發展的發展方式93

同樣的手法,於明治二十一年(西元 1888)日本元老院就曾斷然否決了日 本政府所提的「東京市區改正條例」及附帶的「東京市區改正土地建築處分規 則」。其反對的理由有;造成東京與其他地區貧富不均、計畫經費確定便確定徵

92 彷彿是熱帶病毒的溫床,一八九零年代,日本佔領台灣之初,就有四千五百名日本人 感染黑死病;而再一八九五年征服台灣之際,日軍只有戰死二七八人,感染熱帶疫病 毒死亡人數卻遠超過此數。

93 洪傳祥<巴黎的近代化改造(1853-1870)>,《建築學報》No.16,p.110 。

收的稅金、不應該只是追求外國人的皮毛,應當先追求知識和經濟上之進步 … 94。 元老會甚至批評此條例為「古今未曾有之惡法」。後來日本政府以敕令強行通過,

但是日本國內對「市區改正」抱持懷疑的態度,認為是奢侈的財政支出。因此,

當台灣大力推進市區改正及市區計畫的同時,日本除了東京之外,所有城市都沒 有準用此條例。

對被殖民者而言,市區改正是粗魯而荒謬的;「 … .拓寬或新建馬路時,常見 私有土地被徵收為道路用地,根本無法使用….此外還有土地本來作為建築用地 很適當,形狀大小均恰當,只因為道路被分為兩片,或被徵收後留下來的地成為 三角地,甚或四分五裂,根本無法做建築地使用,這種事屢見不鮮 … 」95、「在這 動亂的時期,古人所造種種不可能的諺語,看似滑稽、奇怪而欠現實性,可是如 今卻漸漸變成可能的實現。如『有路無厝』,為了市區改正與部落整理,造了漂 亮的馬路,可是擋路的房子被拆毀之後,於今變成有了馬路而沒有房子了!」96

在文檔中 一、 研究動機 (頁 64-6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