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塊體形式與柴燒符號的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塊體形式與柴燒符號的探討

分(Ocvirk et. al),利用此基本單元可以構成較大的、較複雜的另一個(組)三度空 間的造形「塊體」。塊體相互間具有凝聚性與同質性,且帶有某種程度的重量暗

堅實器皿。其實不然,本創作研究雖然以塊體形式為出發,但延伸之議題則要突

叁、塊體的模組(modular) 角色

陶藝家恐怕要懷疑起自己創作的動機了。因此陶藝家在創作的過程中還來不及處 理他自己的情感和理念之前,就得首先釐清他手上的可用資源,所幸陶藝家所面 對、處理的這些「可用資源」就是即將在燒窯後轉變成他創作型態中的符號了,

諸如高溫燒成後土的質感變化、大量木材燒成後的落灰層次、空氣阻斷所形成的 色澤暗沉等,只是這一類的符號並非作者所賦以或作者所創造出的,它時常是技 術及勞力付出後,結合以大自然可資運用各種資源的結果,卻容易被誤看作是柴 燒陶藝創作的作品產出。

近代權威的符號分類學家索緒爾認為每個語言符號本身具有雙重特性,第一種是 符徵(signifier),第二種是符旨(signified)。符徵,就是符號之形式,而符旨 則指符號代表的內容意義。索緒爾認為符徵與符旨兩者的關係是任意關係,兩者 是互為分離的,沒有必然性。符號本身並不內蘊意義,而是約定俗成的社會文化 系統所賦予的。

(沐小虎,1999)

顯然的,柴燒屬性所衍化出來的材質符號應屬於一種符徵意涵,並未指涉作 者內在創作思維的具體表徵,但仍屬於創作符號中重要的材質識別依據。柴燒陶 藝家應該努力的是運用柴燒燒成的「符徵」,也就是符號的形式表徵,成為自己 情感思維和藝術主張訴說的媒介,柴燒的材質符號才具有「符旨」的意涵。而塊 體形式則在成形的初期即呈現了清楚的創作符號,此符號甚至足以直接成為創作 的內涵表達,而非僅是形式上的符徵。

第三章 創作理念

「壁#2」(1992,圖 3-02)、「窗」(1996,燻燒作品,圖 3-03),皆是以陶板架構的 平板塊狀為基礎,呈現石碑的造型概念,而殘碑的符號語言連結了「歷史」挪移、

朝代更替的變遷感,為當時創作題材的主要內涵,其中也包括柱形─量體化的簡 捷輸出形式「卓然」(1992,圖 3-04)等,都是表達建築牆垣、柱體毀壞的片段。

陶與石材在材質上具有類似的屬性,且有堅實的內聚力,在表現厚重量體形式的 轉換上並不困難。對於後來從事以柴燒方式為主的創作方式也容易顯出延續性,

如:「文明的廢墟#1」、「文明的廢墟#2」(1999,圖 3-05)。 3-08)、「浮生片段」(1993,圖 3-09)。2000 年後的柴燒作品採取更多組件的搭配 呈現,以多件式的創作方式呈現也愈形頻繁,並進程至排列、模組、裝置與堆疊 番,如:「瓶的變奏#1、#2」(1999,圖 3-10)、「無題系列」(1998,圖 3-11)。

圖 3-02 壁~2 48x80x11 1992 陶土上釉、電窯

圖 3-01 亙古的低吟 27x10x36cm 1989

圖 3-03 窗 57x9x27cm 1996 化妝土、銅、燻燒

圖 3-04 卓然 46x19x19cm 1992 陶土

圖 3-05 文明廢墟#2 1999 陶土、柴燒

圖 3-06 天之窗 1994 化妝土、電窯

圖 3-07 風之丘 84x17.5x31cm 1994 化妝土、電窯

圖 3-08 憶─沉積 159x66x7cm 1993 陶土上釉、電窯

圖 3-09 浮生片段 74x57x24cm 1993 陶土上釉、木、電窯燒成

圖 3-11 無題系列 1998 陶土、柴 燒

圖 3-10 瓶的變奏#1 18x18x33cm 1998 陶土

、柴燒

第二節 自我與土的對話方式

得以進入與原始對話的系統及方式。此種懷想有益於陶藝家的創作以依循傳統的

的刮痕和印痕。土塊及其印痕是兩個同時存在的不同語彙,卻合理的融合為一。

來打破火韻的過於溫暖與寂靜。此外,在柴窯內長時間的還原燒成中,高氧化鐵 含量的苗栗坯土能引發鐵鏽般的堅實效果,對應於土塊的厚實及破壞的形痕,有 了相襯而合理的「形色結合」。(圖 3-15)

本創作研究中是以塊體作為理性構件的本體元件,在逐漸發展成封閉式的類 建築體及其模組衍伸時,驟然大肆破壞,劇力萬鈞的快速猛劈下,有幾分神情若 定的把握和些許的即興演出,此種與土對話的過程是絕對行動式的實質作為,其 行使的依據是以作者預先的構思,以及當下形成的確定意念,如同書法書寫中的

「意到筆也到」的瞬間發生。此種對於完整形體的明確破壞及行動作為,隱含的 意圖是對既定自我完美形式的挑釁,在一連串狂亂的「再破壞」中預置重生的契 機。陶藝評論黎翠玉直指這種破壞為「再創作」:

最終在完成作品上「大肆破壞」,則是他「再創作」的經典手法,主體乾溼度 處在皮革硬度時,利用雙手、木棍、角材、礪石等具有破壞性的素材,醞釀到 關鍵的情緒點時猛烈的在構築的主體上奮力撞擊、急速的撕裂、鑿穿,印記的 深淺紀錄了力量承載的程度,也製造了表面的質感與層次的落差……

(引自黎翠玉,2006:204-209)

謝東山(2002:125 )指出:「吳水沂作品屬於表現主義,半抽象的作品如『城 堡#1』,強烈地顯示出對自然的特殊情感與想像」。(圖 3-16)

圖 3-13 運用撞擊手法造成的土層肌理

圖 3-14 運用押、印、戳、刮與落灰批覆後的肌理

圖 3-15 落灰在集中與高溫作用下的流動

圖 3-16 城堡#1 47X23X51cm 2000 (鶯歌陶瓷博物館典藏)

第三節 塊體形式的發想與本質

以遊戲的自由本然思維下所發展出簡易的成形操作形式─「塊體」。簡單劃 分,塊體具有兩種模式:一、它是一個形式、風格、外貌,例如「城堡系列」、「樓 系列」,作品的整體形貌就是一種塊體的造形風格;二、它是一個建構的方法、

路徑,是創作築成過程中的一個元件,利用塊體的組合建構,再形成更大規模的 主題內涵,有如孩童玩耍積木堆疊的加減方式,快速而簡便的做成「大東西」, 而積木就是最小單位的組合元件。

壹、塊體造形的創作意涵

塊體,具有堅固磐石般的堅實概念,似石頭的堅硬、平凡,可以被倚靠、信 任的安全形象。肌理質感上也是比擬了存在地表上億萬年而不腐朽的石巖,卻在 無形的風化作用下,蝕刻出密密麻麻的坑洞及凹陷的痕跡,也顯示了大自然亙古 恆久的偉力。(圖 3-17、18)

圖 3-17 美國亞利桑那 Sedona 的山崖巨石

圖 3-18 雪山碎石坡 (俞錚皞 攝)

塊體的符號加上表面滿佈的撞擊痕跡,使他在群組呈現時具有一種「回繞

的具體形象(其實是刻意遠離),避開被搜尋到符號意義的可能性,以便營造

現象,無論燒成溫度的高低、燒成時間的長短、落灰質感的如何呈現,改變

向風或背風坡或稜線上、季節、氣候。原柴窯坐落台灣中部平地社區中,新

響著燒窯時的燃燒情況,連帶影響燒成的結果。而在下一次排窯中,新的「火文」

又形成,且無論如何複製前次的排窯燒窯模式,其火文都是不同的。(圖 3-17)表 面看來作者在排窯過程中理出一條火的行進路徑,其實反而是要構思如何阻擋火 的出路;表面看來理想的排窯目標應是促進燒窯的順利順暢,實際上反而要避免 順利快速,如此獨特的反邏輯燒窯理念是創作塊體系列時創造性的燒成思維。

塊體系列造形由於多為方正塊狀,容易阻擋火焰的行進,造成窯內混亂的渦 流,有時也造成輕重不一的還原氣氛,表現了窯火強烈屬性的有力現象。(圖 3-16)

圖 3-16 方正塊狀的造形在窯內形成大面積的阻火效應,產生更劇烈的渦流。

左圖為燒火前,右圖為為 90 小時的燒火之後。

圖 3-17 遮擋產生落灰布局的變化

第五節 塊體‧柴燒系列的組合與游移

集中 疏散

四、材質的真實性:以手觸及濕而軟的粘土,除了是觸覺本身的生理意義外,陶 土來自大自然、來自自身生存的環境、來自每天腳底所踩踏的大地、來自花 草蔬果大樹所扎根生長的這塊土地……。其真實的意義延伸擴大的是心理與 精神價值的層面。

這些柴燒燒成特有的議題引發更深入文化內層的思考,並非僅止於陶藝或燒 成本身,人們在柴燒燒窯中體認到人與土地的真實關係,的它涉及「文化真實性」

(Culture Authenticity)的思維中。

第四章 創作實踐

另一種以摔擊方式取的方形塊體造形,其面與面的銜接處是渾圓的過 渡,此種方平與圓滑的語彙在塊體的整體結構力量上其實是很和諧扎實的,

無論最後是否加以撞擊或破壞,皆適合於塊體間的相互堆疊組合的呈現方 式,並且適合進行系列性的的擴大延伸。

方塊形為六個平面矩形所組合而成,組合的角度無論是否為直角,或矩 形的長短邊比例如何,在陶藝實際的成形技術上並非上述的切割或摔擊兩種 方式,而是一片片半乾濕土板所黏合組成的空心組件,卻要刻意讓人視覺上 認定為實心物件,以便傳達出所謂塊體的厚實及重量感。

二、方塊體造型的陶藝處理方式

陶藝的屬性不同於雕塑的最大相異點就是其空心的構築方式,以及它必 須經歷高溫窯燒的的造就,這使得陶瓷品必須宿命的接受各種燒成過程中的 挑戰,「空心」才不至於在窯燒中因熱震及收縮的因素而破裂。幾乎所有的

圖 4-01 皮革硬度的土坯快速的進行拍打、撞擊 等施力

圖 4-02 施力作工後的土坯黏貼上端土板

圖 4-03 等待乾燥燒窯的塊體群

陶藝成形技術之目的都是要獲得一個空心的造形物件,無論是拉坯、鑄漿、

泥條等的成形方式皆是,甚至直接將實心土件挖空更是簡易快速的方式。

塊體的六面構成即是以六片土板先行擀好,待水分蒸發些許土質較乾硬 時,迅速的拼粘起來(圖 4-01、02),再等待至皮革硬度時即須快速的加工如 拍打、撞擊、刮、戳、押捺等。外形的構築通常都能預先在草圖素描中構思 完成,惟加工於土形的部分都在進行的當下快速的出手。前一個撞擊施力的 輕重、落點將引導下一個撞擊的位置、力道,搭配以不同的木棍、鈍器、刮 板等為工具的組合,逐一在土形表面布局出一幅完整的抽象印記。

三、塊體造形延伸的主題內容─建築

方形體本來即容易被聯想為建築體,尤其是現代西方建築暢行的高樓大 廈。早於 2000 年城堡系列作品中即表現建築體的穩重和安全感,屬於半具

方形體本來即容易被聯想為建築體,尤其是現代西方建築暢行的高樓大 廈。早於 2000 年城堡系列作品中即表現建築體的穩重和安全感,屬於半具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