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國內政治知識與政治態度之相關研究(西元 1971~2004 年)

(一)袁頌西(1971)使用「兒童政治態度調查表」,以問卷調查的方式,

針對台北市二至六年級國小兒童,以年級、居住地區、父母職業及教育程度、省 籍,進行對政治權威人物的認知與敬愛、對政府結構與政治歷程之認知與評價及 對政治群體之認知與評價之研究,研究結果發現:

1.在認知定向方面:隨著年級增高而增高;外省籍較本省籍關注政治問 題;不同家庭社經地位達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居住地則無顯著差異。

2.在態度方面:傾向積極與支持;但是不同省籍、家庭社經地位差異達顯 著水準;不同性別、居住地差異則未達顯著水準。

(二)袁頌西(1974)使用「政治功效意識量表」,以問卷調查的方式,

針對台北市景美地區國小四年級到國中三年級學生,以年級(年齡)、性別、籍貫、

父母教育程度、父母職業、家庭社經地位、家庭結構,進行教養方式、政治功效 感、人格結構之研究,研究結果發現:

1.政治功效意識依年級增高而偏低,國中、國小學生有顯著差異。

2.性別、籍貫、父母的教育程度及家庭社經地位不是影響其政治功效感的 絕對因素。

(三)Wilson 1974(盛杏湲譯,1986)使用自編問卷,以訪談觀察及問卷 調查的方式,針對台灣、香港、唐人街、美國的三、五、七年級的男女孩童,以 年級、地區組別、性別為背景變項,進行態度取向之研究,研究結果發現:

1.情境因素對行為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2.由於心理及情境的交互作用,會對行為傾向加以增強或削弱。

3.與行為有關的態度,會因年齡及不同的學習環境,而對孩童的內化有不 同的影響,故不同社會系統的成員會有不同的政治態度傾向。

(四)行政院研考會(1980)以「公民教育認知測驗、公民品德與價值問 卷、公民教育實施成效評量表、公民教育實施現況調查表」為研究工具,對國小 六年級、國中三年級及高中三年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針對性別、學校所在地、

家長職業及家長教育程度進行政治、文化、社會、道德、法律、經濟的認知測驗,

測驗結果發現如下:

1.在政治認知方面:男生顯著高於女生;縣轄市鎮學生優於鄉村學生;家 長教育程度大學以上者顯著高於家長教育程度為初中、小學者。

2.影響學生行為與態度的來源,依序為:父母、老師、兄弟姊妹、教科書、

朋友同學、親中的長輩、報刊雜誌及電視廣播。

(五)余霖(1985)使用「自編青少年公民教育調查問卷」,以內容分析 法及問卷調查法,針對國中三年級學生,以學校因素(公私立、校別、學校氣氛、

社團經驗、班級幹部經驗、班級氣氛、對訓育活動之喜好)、個人因素(性別、籍 貫、父母信仰、父母學歷、教科書),進行政治社會化成效(認知、情感、評價、

行為傾向)之研究,研究結果發現:

1.影響國中學生政治社會化有利的學校因素為對訓育活動之喜好、學校氣 氛、班級幹部經驗、班級氣氛、社團經驗;個人因素在性別及父母學歷 有顯著差異,而籍貫不是重要因素。

2.民主信念方面:總得分為 2.85 分,差強人意;私立學校優於公立學校;

男生優於女生;父母教育程度越高,民主信念量表的得分越高。

3.政府認知聯想方面:以政治領袖為首位。

(六)廖仁智(1986)使用「國小兒童對國家政治符號之態度問卷」,以 問卷調查法,針對台北及花蓮國小五、六年級兒童,以學校、年級、性別、地區、

籍貫、家長學歷、家長職業為背景變項,進行政治符號態度(對國家政治符號的 認知能力、對國家政治符號的態度、意見調查)之研究,研究結果發現:

1.在知識方面:整體而言,認知普遍很高。高學歷的家長優於中、低學歷;

六年級高於五年級;台北高於花蓮;皆達顯著差異。但不同性別、籍貫、

家長職業則無顯著差異。

2.在態度方面:整體而言很積極,差異均很小。

3.知識與態度部分呈顯著低相關。

高雄地區國小四、六年級及國中二年級學生,以父母教養態度、個人背景(性別、

年級、社經地位、省籍、教師領導方式),進行政治社會化態度傾向之研究,研究 結果發現:

1.角色行為態度:依據普遍性價值參照,發展出高度自我中心傾向,價值 參照與態度傾向間相關達顯著水準。

2.不同父母教養方式、年級、教師領導方式有顯著差異;而性別、社經 地位、省籍在學生的政治社會態度傾向上無顯著差異;個體認知發展是 政治社會化角色行為態度傾向的關鍵因素。

(八)Liao (1989)以「政治功效感--Easton & Dennis(1976);個人政治 態度參與量表--Smoit(1973)」為研究工具,使用問卷調查法,針對台北國中學生,

以居住地、年級、家庭大小、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職業收入,進行政治功效感 與政治參與態度之研究,研究結果發現:

1.在政治功效感方面:居住地有差異,城市高於城郊;年級越高,政治 功效感越強;家庭大小、宗教信仰、父母教育程度高低、家庭收入高低 均有差異。但在性別方面則無顯著差異。

2.在政治參與態度方面:居住地有差異,城市高於城郊;年級越高,政治 參與態度越強;性別方面,女生高於男生;父母教育程度高者較教育程 度低者較強;而家庭大小亦有顯著差異。

3.整體而言,政治功效感趨於平穩;政治參與態度傾向輕度正向。

(九)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991)以「國民小學社會科知能評量 測驗」,對台灣省國小六年級學生進行「經濟、政治、社會、法律、地理及歷史知

能」測驗。測驗結果如下:

1.在政治學方面:國家類有 85% 的通過率;政治類均達 85%;民主類只 有在多數決和表達己見兩個子類得到 85% 之通過率。

2.在法律學方面:團體生活規範有 89% 的通過率;親屬關係、基本權利 義務和其他生活規範則達 85% 之通過率。

(十)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992)以「國民小學社會科知能評量 測驗」,對台灣省國小六年級學生以地區、縣市為背景變項,進行「經濟、政治、

社會、法律、地理及歷史知能」測驗。測驗結果如下:

1.政治方面:以政府類題的表現最差,且在不及格的各題中:專制與民主 政府、我國的中央政府組織,皆是課本教材,但是學生的學習情形並不 是很好。在地區方面:北中南區皆優於東區;院轄市優於省轄市及縣轄 市;有 46.8% 的學生對學過的題目未達及格。

2.法律方面:北區優於南區;縣市並無顯著差異。多數學生均具有法律概 念。

(十一)余鎮遠(1993)使用「自編國中學生法治認知與態度問卷」,以 問卷調查法,針對國中學生,以性別、學校所在地、收看晚間新聞的次數、家庭 社經地位、法律知識來源,進行法律知識與法治態度之研究,研究結果發現:

1.法律知識方面:女生優於男生;高雄市及台北市的學生優於台灣省的學 生;高、中社經地位的學生優於低社經地位者;大半、有些時候、很少 收看新聞者優於每天從不看新聞者。

高、中社經地位的學生優於低社經地位者;大半、有些時候、很少收看 新聞者優於每天從不看新聞者。

3.法律知識與法律態度成正相關。

(十二)張秀雄(1993)使用「自編國中學生民主法治態度問卷」,以問 卷調查法,針對高中職學生,以性別、年級、民主政治知識、法治知識、民主法 治教材、班會活動、民主法治活動、社團活動、師生互動關係、教師民主風度、

學生互動行為、學校所在地、學校類別,進行民主政治態度與法治態度之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

1.民主法治知識:高中優於高職學生;公立學校優於私立學校;民主政治 知識與民主政治態度有正相關;法律知識與民主政治態度和法治態度有 顯著正相關;男女生無顯著差異;男生法律知識高於女生;高年級優於 低年級學生,年級不同法律知識無顯著差異;都市高於鄉村。

2.民主法治態度方面:高中優於高職學生;公立學校優於私立學校;民主 態度男生比女生佳,但守法態度女生比男生佳;參加社團比沒參加社團 的學生佳;高年級學生民主法治態度高於低年級,但法治態度低於低年 級;都市學校優於鄉鎮學校;以民主方式決定社團事務、選舉幹部及班 級活動程度高之學生表現較佳。

(十三)廖添富(1993)使用「自編法治功效意識量表」、「政治參與量表」

,以問卷調查法,針對台北市國中學生,以住所、性別、年級、家庭結構、兄弟 姐妹數、宗教信仰、家庭收入、家長教育程度、家長職業為家庭社會化背景變項,

進行政治功效意識與政治參與之研究,研究結果發現:

1.政治功效意識:居住市區學生高於住在市郊的學生;高年級學生高於低

年級學生;家庭收入較高的學生高於家庭收入較低的學生;家長教育程 度較高的學生高於家長教育程度較低的學生。

2.政治參與:居住市區學生表達政治意見的參與態度高於住在市郊的學 生;女生表達政治意見的參與態度較男生強;高年級表達政治意見的參 與態度較低年級強;家長教育程度較高的學生表達政治意見的參與態度 較家長教育程度較低的學生強。

(十四)Chen (1993)以Oppenheim (1974) 等人所發展出的反權威態度 量表及對自由的容忍與支持態度量表、SRC 的政治功效量表,以問卷調查法,針 對嘉義地區國小學生,以年級、性別、社經地位、居住地區、班級氣氛、學校氣 氛為背景變項,進行反權威態度、對自由的容忍與支持、政治功效感、政府知覺 之研究,研究結果發現:

1.家庭及學校因素對兒童早期政治社會化(態度與知識)很重要。

2.反權威態度方面:六、五年級高於四年級;家庭社經地位(高>中>低);

2.反權威態度方面:六、五年級高於四年級;家庭社經地位(高>中>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