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強烈的民族情感-嚴格屏除「偽教職員」、寬待學生

傅斯年接任北大代理校長,首要面對的是,如何處理日本佔領下偽北大 的問題。雖復員時北大頗缺乏人才,但傅氏堅決的態度是絕不續用偽教員。

91傅斯年,〈上蔣主席書(二)〉《傅斯年全集•第七冊》,頁149~150。

92鄭克晟,〈北大復校時期的傅斯年〉,,頁120。

93傅樂成,《傅孟真先生年譜》,頁59。亦可參見:毛子水〈國立北京大學〉,載於張其昀,《中華民 國大學誌(一)》(台北:中華文化,1954 年),頁 71。

1947 年 1 月 7 日傅斯年致夫人俞大彩的信中,提及這項重點工作︰

北京大學可以說是兩項著火,昆明情形已如上述,究竟如何自聯大脫離,

大費事,正想中。而北平方面,又弄得很糟,大批偽教員進來。這是暑假 後北大開辦的大障礙,但我決心掃蕩之,絕不為北大留此劣跡。實在說這 樣局面之下,胡先生辦是遠不如我,我在這幾月給他打天下,他好辦下去。

94

這一席話中可見傅斯年將未隨國民政府遷往西南方,留在日本佔領地區的北 大教授,視為偽教員。並且認為是復員中最大的障礙,另外也透露願為胡適 上任前掃除這樣的障礙。

傅斯年是一個民族感情極強,並極講民族氣節的人。北平淪陷時期,傅 斯年即展現此一民族情感,而對任教於日本佔領的北大教授加以撻伐。如容 庚、周作人都任職偽北大。中日戰爭後,容庚欲回校去重慶活動,往訪傅斯 年。傅氏拍案大罵︰「你這民族敗類,無恥漢奸,快滾!不用見我!」翌日,「新 民報」登載此事,標題是「傅孟真拍案大罵文化漢奸,聲震屋瓦。95」中日 終戰之後,「偽北大」留有數千名師生無從處置。北大復員前,國民政府曾 派陳雪屏去北平負責教育方面的接受事宜,1945 年 10 月,陳雪屏由教育部 派到北平,去接收原北大校產。11 月間,傅斯年乘飛機到北平,甫下機,

見到陳雪屏第一句話便問︰「你和偽北大的教師有無交往?」陳雪屏回答 說︰「有的,不過僅限於在一些必要的場合。」傅孟真憤憤然說︰「連握手 都不應該。」此後每提及此事仍發脾氣。此外,周作人要求返校任教,亦為 傅斯年嚴詞拒絕。在偽北大任過職的教職員要求回校,甚有以死威脅,傅斯 年仍不為所動。 96

陳雪屏在北平設立了補習班,收容偽北大學生,並徵調一批偽教職人員

94傅樂成,《傅孟真先生年譜》,頁62。

95李偉,〈身後是非說孟真〉,《傳記文學》,82:2,2003 年 8 月,頁 60~61。

96李偉,〈身後是非說孟真〉,《傳記文學》,頁60~61。

維持其課業。傅斯年認為文人尤其是教師,為人師表,更應保持個人名節,

作為全國最高學府的北京大學尤其應做表率。關於此舉,他於10 月和 12 月 兩次在重慶聲明,堅決不任用偽北大人員,其聲明要點為︰「專科以上學校,

必須在禮義廉恥四字上,作一個不折不扣的榜樣,給學生們,下一代的青年 看看。」「偽北大教職員在國難當頭之時為敵服務,於大節有虧,故不擬繼 續錄用。……北大有絕對自由,不聘請任何偽校偽組織之人任教。……如本 校前任校長蔣夢麟先生,明春返國的胡適校長,北大教授團契及渝昆兩地同 學會,和我的意見是完全一致的。無論現下將來,北大都不容偽校偽組織的 人插足期間。 」97

綜觀傅斯年之意,主要認為高等教育具有傳承文化的教育責任,因此,

即使於人才缺乏的戰後北大中,傅斯年仍堅持北大教授須能「正是非、辨忠 奸」。可見傅氏於談論高等教育的使命中,的確融入他一貫的民族思想。而 聘任師資方面也以「是否守節」作為聘任依據之一,於此一時期特別明顯。

例如他在與胡適商談北大各系延聘教授的人選問題時,首先想到了抗戰期間

「在北平苦苦守節」的俞平伯為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98北平報紙評論傅斯 年對偽職人員「有一種不共戴天的忿怒」。99 針對傅斯年一連串屏除偽教員 的動作,相關人士也加以反擊,例如容庚於〈北平日報〉發表致傅孟真的公 開信,對留在北平任教而為隨國民黨遷往西南,提出辯護,他指出他個人留 在北平的原因:

日寇必敗,無勞跋涉,一也。喜整理而拙玄想,舍書本不能寫作,二也。

二十年來蒐集之書籍彝器,世所稀有,未忍舍棄,三也。『不曰堅乎,磨

97傅樂成,〈傅孟真先生的民族思想〉,載於傅樂成,《時代的追憶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84 年),頁158。

98孫玉蓉,〈北大雙才子 友誼貫終生—記俞平伯與傅斯年的交往〉,《傳記文學》,85:2,2004 年 8 月,頁84。

99歐陽哲生,〈傅斯年與北京大學—紀念傅先生一百週年誕辰〉,《傳記文學》,69:2,1996 年 12 月,頁20。

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素性倔強,將以一試余之堅白,四也。

100

此外,任教的理由主要是:

我有子女,待教於人;人有子女,亦待教於我;則出而任教,餘之責也。

策日寇之必敗,鼓勵學生以最後勝利中屬於我者,亦餘之責也。……固 知吾國之不亡,教育之不當停頓,故忍受而無悔也。漢奸乎?漢忠乎?

事實俱在,非巧言所能矇蔽者。101

除此外周作人、容庚等人組織團體,四處遊說、請願,要求北大繼續留用,

不少政府官員和朋友也出面講情,然傅斯年力抗各方面壓力,堅決辭退了這 批偽教職人員。不獨如此,他堅決主張嚴懲漢奸。例如偽北大校長鮑鑒清附 敵有據,河北高等法院宣判他無罪,傅先生搜集鮑氏4 項罪狀,向河北高等 法院繼續抗告,又致函國民黨政府司法行政部長謝冠生信中提及︰該逆在偽 任職內。勾結日寇,在偽校遍佈日本特務,以實行奴化政策,何得無罪?北 平情形特殊,漢奸勢力不小。此案仍須最高法院複判,擬請大部依據成例,

提來更審,以正是非,而申國紀。否則「無罪」之例一開,後患不堪設想矣。

除呈最高法院外,僅此奉陳。 102這一連串的舉動表明了傅斯年對偽職人員 的嚴正態度,也因此之後便無相關教授再來找傅斯年請求復職。對於偽北大 的青年學生,傅斯年則網開一面。他認為:「青年何辜,現在二十歲的大學 生,抗戰爆發時還不過是十二歲的孩子,我是主張善為待之,予以就學便利。

103」對偽北大的學生除原陳雪屏代表教育部在北幹設立臨時大學進行收容 外,傅斯年又派鄭天挺代表北大籌備復原,對偽北大學生給予了妥善安置。

由此可見,傅斯年對學生寬大的一面。

100傅樂成,〈傅孟真先生的民族思想〉,載於傅樂成,《時代的追憶論文集》,頁159。

101傅樂成,〈傅孟真先生的民族思想〉,載於傅樂成,《時代的追憶論文集》,頁159。

102《傅斯年傳記資料(一)》,頁 171。

103《傅斯年傳記資料(一)》,頁 171。

在代理北大校長期間,傅斯年除屏除「偽教職員」之外,尚有一個堅持,

在他給鄭天挺的信中指出將來北大的院長系主任,都將該由非北大出身之人 擔任。如此方可門戶大開,承蔡(元培)先生之傳統也。早在西南聯大時期 他也勸姚從吾及鄭天挺不要做歷史系主任,讓別人擔任。104於此方面又展現 傅斯年對學術自主的堅持。

綜合評論,事實上,傅斯年抗日的民族主義從學生時代便已萌芽並逐漸 堅定,也展現在他的學術研究、教育思想與作為。1932 年傅斯年與胡適、

丁文江等人創辦的《獨立評論》週刊中,他發表了數十篇旗幟鮮明的文章,

揭露、聲討日本侵略的罪惡行徑,反對對日妥協投降。105傅氏於《獨立評論》

第140、141 號洋洋灑灑批評了「中日親善」、呼籲應重視「九一八事變」及 要求東北必須還給中國。106進而指陳政府不可忘卻中國被日本併吞的可能,

甚至採取激烈的立場:

一、絕不與日本說客氣話,作敷衍態,劈頭告訴日本說:欲中日關係上 常軌,必須先解決東北問題。

二、日本必須立即停止其干涉「排日」要求,因為中國此時並無排日之 事實,而此口號大含干涉內政之嫌疑。

三、中國只能「一視同仁」對列邦取一樣之態度,絕不能加入任何地域 關係的或經濟的集團,這是獨立國的尊嚴,也即是弱國的性命。

四、中國不要日本的任何幫助。若要外助時,當訴之於全世界。107 歐陽哲生評傅斯年為「近代中國民族主義最有力的代表之一」。108傅樂成於

〈傅孟真先生的民族思想〉一文中也指出:

孟真先生的文章和言論中,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可以發現他對歷史人物

104鄭克晟,〈北大復校時期的傅斯年〉,頁121。

105孫立群,〈傅斯年品格散論〉,收於聊城師範學院歷史系主編,《傅斯年》,頁252。

106傅斯年,〈中日親善?〉,《獨立評論》,第140 號。

107傅斯年,〈中日親善?(續)〉,《獨立評論》,第141 號。

108歐陽哲生,〈傅斯年一生的志業及其理想(上)〉,《傳記文學》,84:1,2004 年,頁 4。

的推崇或貶抑,主要以其人的節操如何為標準。他對具有氣節的人,尤 其是抵禦外侮,握國捐軀的烈士,常致上無上的景仰;對於漢奸貳臣,

則誅伐不遺餘力。109

傅樂成亦分析傅斯年思想中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兩重元素,傅樂成認為:

「傅斯年在政治上反對極權,主張民主制度;因此被世人目為自由主義者。

但是我要特別指出他是極端愛國的,強烈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在他的思想 中至少與自由主義佔著同樣重要的地位。110

然而弔詭的是,反對極權、主張自由主義的傅斯年,卻與當時極權的國 民黨保持了合作關係,即便當時傅斯年砲轟國民黨官員(如行政院長宋子 文),獲得「傅大砲」美名。然而,這樣的批判卻未使傅斯年落入牢獄之災,

可見他與國民黨關係有其特殊之處。這樣的弔詭似乎可從傅斯年的民族主義 找到端倪,傅氏雖具有自由主義的色彩,然而其濃厚的民族大義卻使他與國 民黨站在同一陣線,傅斯年認為國民黨是維護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政治組

可見他與國民黨關係有其特殊之處。這樣的弔詭似乎可從傅斯年的民族主義 找到端倪,傅氏雖具有自由主義的色彩,然而其濃厚的民族大義卻使他與國 民黨站在同一陣線,傅斯年認為國民黨是維護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政治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