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願景領導之相關研究

在文檔中 壹、願景的意義 (頁 28-42)

國內外針對願景領導之研究不多,本研究希望藉由分析與學校場域密切相關 之「學校願景」以及「願景領導」的研究及其結果,來增進對願景領導之瞭解,

並獲得啟發。茲臚述如下:

一、學校願景之相關研究

吳清山(2002)《學校行政研究的重要課題與未來取向》提出未來應從微 觀角度進行研究,例如:學校願景塑造策略、願景與學校文化關係、願景與專業 成長關係、願景與「使命」(mission)和「行動」(action)之間的關係等。

研究願景的面向可說是非常多元,以下歸納五個面向進行相關研究之探討:

(一) 願景調查

願景的調查主要在了解學校是否有屬於自己的願景,學校成員對願景的知 覺度為何,對各校的願景做一基本的了解。

國外學者 Elmore 等人(1996)在《檢視並分析美國幾所學校所做的重大改 革與努力》(Restructuring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learning, and School Organization)之研究中發現美國部分學校為因應重大變革所宣稱的主張經常是 不成熟的,所發展的學校願景也是一種粗糙的願景(bold vision),單憑宣佈學 校願景以及組織結構稍微變動,是不可能帶動教學革新。

而國內學者吳百祿(2004)以高雄縣為研究對象進行願景調查,從教師認知 層面去調查願景知覺,其中性別、年齡、年資、職務皆會影響教師對願景的知覺。

茲將國內願景調查相關研究列表如表2-1:

表 2-1 願景調查相關研究列表 學者

(年代) 論文題目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發現

吳百祿

(2004)

高雄地區 國民小學 學校願景 之調查研 究

高雄地區 國民小學 教師

問卷調查

一、高雄地區國民小學發展學校願景 的情況尚稱良好,惟仍有少數尚 未發展出學校願景。

二、國民小學教師大多知道服務學校 的學校願景文字敘述,惟少數教 師不知道。

三、男性、任教高雄市、兼主任或組 長的國小教師對學校願景的知覺 較高。

四、於目前服務學校不同服務年資的 教師對學校願景的知覺有顯著差 異:在整體願景上,「年資 21 年 以上」組和「11-15 年」組均顯 著高於「5 年以下」組。

五、不同年齡的教師對學校願景的知 覺有顯著差異:在整體願景上,

「41-50 歲」組的教師高於「30 歲以下」組的教師。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 願景發展與建構

願景是如何被發展和建構出來的?大部分的研究屬於此層面,從1995年開 始,2年內即有超過10份相關研究,顯示出願景的發展逐漸受到重視。Wallace

(1996)指出學校願景必須說明學校發展的優先事項,願景宣言必須能反映優先 事項。Halverson(1999)研究美國阿拉斯加的 Juneau 學區發現經常與督學互動 的學校行政人員較能表達出學區統一的學校願景;較少與督學互動的行政人員較 不易知覺到學區內統一的學校願景;距離督學辦公室較遠的學校,其行政人員對

國內學者亦對願景的發展建構有相當多的研究。林建昌(2002)於《台北 市國民小學學校願景發展之研究》中建議領導者應持續重視學校願景的發展狀況 與追蹤輔導。吳百祿(2002)《國民小學學校願景及其建構模式之研究》提出加 強「願景」和「學校願景」理念的宣導,加強學校願景溝通,使全體對願景文字、

願景精神有充分認知。另外應促進學校團隊瞭解並掌握「學校願景脈絡」,以利 發展並執行學校願景。陳金粧(2004)《學習型學校願景之構築與實踐:以東莞 台商子弟學校為例》建議校長應爭取同仁對學校願景的認同與投入,營造良善溝 通氛圍,給予教師更多發言機會。

茲將國內願景發展與建構相關研究列表如表2-2:

表 2-2 願景發展與建構相關研究列表

學者

(年代) 論文題目 研究對象 研究工具 主要研究發現

吳百祿

(2002)

國民小學 學校願景 及其建構 模式之研 究

高雄縣市 國民小學 教師

問卷調查 座談會

一、界定適用於國民小學的「願景」

和「學校願景」概念。

二、約 90﹪的國民小學已發展出學校 願景。

三、男性教師、高雄市教師以及兼行 政之教師在學校願景各層面有 較高知覺。

四、發展出一套新的也適用於國民小 學的願景建構模式和策略。

表 2-2 願景發展與建構相關研究列表(續)

表 2-2 願景發展與建構相關研究列表(續)

表 2-2 願景發展與建構相關研究列表(續)

表 2-2 願景發展與建構相關研究列表(續)

(三)願景認同

(四)願景管理

從願景管理各階段探討和其他變項之間的關係,如林木城(2003)《台北縣 國民小學學校願景管理與組織文化之關係研究》發現學校願景管理與組織文化呈 現顯著正相關,且在教師職務、年資、學校規模、地區等變項都達到顯著差異。

另翁瑋杉(2007)《澎湖縣國民小學學校願景管理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

發現澎湖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所知覺之學校願景管理現況大致良好,以形塑建構 階段知覺情形最高。小型規模學校之國小教育人員知覺學校願景管理顯著高於中 型規模者,但不同性別、擔任職務、服務年資、教育程度、籍貫與學校地區六者 則無顯著差異。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知覺學校願景管理愈高者,其教師組織承諾愈 高。學校願景管理之實踐執行階段對教師組織承諾具有預測效果。惟願景管理和 願景領導雖有所差異,但其研究之各個階段和教師背景、學校環境等相關變項,

仍可作為願景領導研究的參考。

茲將國內願景管理相關研究列表如表2-4:

表 2-4 願景管理相關研究列表 學者

(年代) 論文題目 研究對象 研究工具 主要研究發現

林木城

(2003)

台北縣國 民小學學 校願景管 理與組織 文化之關 係研究

台北縣國

小教師 問卷調查

一、台北縣國民小學在學校願景管理 整體表現與各向度之得分方面,

皆能達到中上至良好程度。

二、台北縣國民小學在學校組織文化 整體表現與各向度之得分方面,

絕大部分能達到中上至良好程 度。

三、不同現任職務:在學校願景管理 方面「校長組」優於「教師兼行 政組」、「教師組」,「教師兼 行政組」優於「教師組」;學校 組織文化方面「校長組」優於「教 師兼行政組」、「教師組」。

四、不同服務年資:趨向於服務年資 越久之學校成員,其學校願景管 理與組織文化各項得分愈高。

五、不同學校規模:學校願景管理與 組織文化均顯現「12 班(含)以 下」學校得分情形優於「13-48 班」及「49 班(含)以上」學校。

「13-48 班」與「49 班(含)以 上」學校在整體表現上未達顯著 差異。

六、不同學校所在地區:學校願景管 理與組織文化均顯現「偏遠地區」

學校得分情形優於「一般地區」、

「都會地區」學校。「一般地區」

與「都會地區」學校在整體表現 上未達顯著差異。

七、台北縣國民小學在「學校願景管 理」與「學校組織文化」間呈現 顯著正相關;「學校願景管理」

表 2-4 願景管理相關研究列表(續)

林永基(2006)在《國民中小學校長願景領導與學校內部社區感之研究》以

「願景領導」一詞進行研究,暸解國民中小學校長願景領導與學校內部社區感之 現況及相關,得到整體的校長願景領導之覺知程度會因教師現任職務及學校地區 之不同有顯著差異存在,其中以擔任行政人員(主任、組長)的國民中小學教師 在整體校長願景領導之知覺程度較高;都會區(省轄市、縣轄市)學校教師覺知 整體的校長願景領導的程度高於鄉鎮(一般地區)學校教師之結論。

鄭淑玲(2007)在《願景領導與學習型組織運用於班級經營之歷程》探討願 景領導與學習型組織運用在國民中學班級經營中,改善班級學習情況的歷程,探 究在實施的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及尋求解決的方法,還有學生的反應。該篇研 究係從教師的角色出發,以行動研究的方式來了解願景領導在班級經營的運用。

茲將國內願景領導相關研究列表如表2-5:

表 2-5 願景領導相關研究列表 學者

(年代) 論文題目 研究對象 研究工具 主要研究發現

林永基

(2006)

國民中小 學校長願 景領導與 學校內部 社區感之 研究

中部四縣 市公立國 民中小學 教師

問卷調查

一、 整體校長願景領導之覺知程度會 因教師職務及學校地區之不同有 顯著差異,以擔任行政人員(主 任、組長)的教師在整體校長願 景領導之知覺程度較高;都會區

(省轄市、縣轄市)學校教師覺 知整體的校長願景領導的程度高 於鄉鎮(一般地區)學校教師。

二、 整體的學校內部社區感之覺知程 度因教師年齡、年資、職務及學 校類型、規模之不同有顯著差 異,以 41-50 歲、年資 11-20 年、

21 年(含)以上之教師、行政人 員(主任、組長)等四類 三、國民小學、12 班(含)以下之國

中小學校教師對於整體的學校內 部社區感之知覺程度較高。

四、校長願景領導與學校內部社區感

表 2-5 願景領導相關研究列表(續)

學者

(年代) 論文題目 研究對象 研究工具 主要研究發現

鄭淑玲

(2007)

願景領導 與學習型 組織運用 於班級經 營之歷程

國民中學 導師班的 八年級學 生

行動研究

一、將願景領導運用時班級經營中是 可行的。

二、學習型組織運用於班級經營中,

可改善學生學習情況,藉由團隊 合作與同儕學習,可使學生有自 我學習的動力,能有效建立班級 讀書風氣。

三、藉由「問題解決課」,不僅可建 立學習型組織的雛型,更可以拉 近師生距離,從中發現學生問 題,可以強化輔導的功能,可以 使學生思考解決生活問題的能 力。

四、讓研究者成長頗多,體會管理方 式需因人、因時、因地、因事制 宜,融入學生生活。

五、多鼓勵少懲罰,人都是需要被鼓

五、多鼓勵少懲罰,人都是需要被鼓

在文檔中 壹、願景的意義 (頁 28-4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