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外語的學習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四節,針對研究主題之文獻詳加闡述。第一節為外語的學 習;第二節為學習風格對語言學習的影響;第三節為學習風格、閱讀策 略及閱讀理解的關係;第四節探討學習障礙學生的學習特質。茲就各節 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外語的學習

本節從語言學習理論談起,以瞭解語言習得的歷程。接著探討以英 語為外語(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 EFL)的學習者,其英語學習的歷 程,並透過「語言譯錄缺陷假設」(Linguistic coding deficit hypothesis)

來解釋外語學習困難的原因。

壹、語言學習理論

為了瞭解人類學習語言的歷程,多年來有許多語言學家、心理學家、

神經生理學家投入研究。由於各家觀點不同,對於語言的學習就有不同 的解釋,茲就 20 世紀後幾個主要的語言學習理論作簡要的敘述。

一、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以增強、刺激─反應連結、模仿等學習理論來解釋語言獲 得。心理學家 Skinner 提出增強作用,認為語言獲得是經由父母親的正、

負增強而來。兒童若說出形式良好的話(well-formed utterance),容易被 瞭解,因而需求容易被滿足(鄭麗玉,2006)。也就是說,兒童在語言使 用過程中若獲得增強,感受到所使用的語言是正確的,則傾向在遇到類 似的情境時,繼續使用此語言。語言的獲得,為一連串的刺激和反應的 聯結而成。然而,模仿與增強不能解釋兒童所有的語言獲得行為。這種 機械式學習觀點受到質疑,逐漸被天賦論、認知學習理論所取代。

10

二、天賦論

天賦論認為兒童能快速學習語言是基於天賦的能力,是生物遺傳決 定的,但是如果沒有其它語言刺激,則不能完全有效應用這種天賦。語 言學家 Chomsky(1965)認為人類的認知結構中,存有一種與生俱來的 語言習得裝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使人們可以不需經過 刻意教導,就能輕易獲得語言。語言習得裝置能幫助兒童分析周遭語言,

快速學習語言規則。它是具有彈性的,能適用於各種語言結構,是人類 所共有的,隨著兒童和周遭的語言環境互動,而歸納、修正出該環境中 的語言規則(陳長益,2000)。

Chomsky(1965)主張所有語言擁有同樣的基本深層結構,稱之為 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 UG)。外在的語言記號把這種結構規劃成 不同語種的樣式,但深層語法結構卻是一致的。我們把幼兒安置到世界 上任何一個國家,一段時間後,他都能學會當地的語言,道理即在此(鄭 麗玉,2006),這也說明了語言能力是人類所共有的。許多相關研究亦支 持學習者會很自然地把母語的語法結構遷移到目標語之中(Murphy, 2003;

Odlin, 1989; V’azouez, 2005)。因為語言結構之間的相似性,學習者會將 母語的規則及結構應用在第二語言或外語的學習上。

三、認知學習理論

此派理論基本上不認為語言的學習是受增強或天賦的語言結構而來,

而是兒童先發展一般的認知結構,先瞭解週遭的世界,然後積極尋求新 的方式來表達(鄭麗玉,2006)。認知學習理論強調語言學習是一種有意 義的認知過程,透過學習者主動的思考與選擇,而非被動的接受外來的 刺激而反應,在情境中進行有意義語言學習。同化是語言學習過程中一 種接納的過程,另外,兒童也會不斷調整自己所表達的語言內容與型式,

使之成為可以被理解的語言(石素錦、陳瑞慧,1999)。透過同化與調適 的過程,納入並調整認知結構,形成符合環境中溝通互動的語言形式。

11

認知心理學家 Piaget 主張認知結構是語言發展的基礎,語言結構隨 認知結構的發展而成長(陳李綢,1999)。年齡較大的兒童認知能力發展 較成熟,學語言時愈能運用認知的過程、策略、技巧來幫助學習。由於 他們已由母語學習過程中,瞭解部份語言規則、結構和語意的特性,這 些經驗會幫助他們解決學另外一種語言所面臨的困難(石素錦、陳瑞慧,

1999)。過去關於學習障礙學生英語學習的研究多為國中、小階段的學生,

年齡的成熟因素是否有助於學習障礙學生的英語學習,則尚待探究。

以上三種語言學習理論各有其主張,但也都有無法完整解釋兒童語 言學習歷程之處。綜合各家看法或許可以更接近語言學習的真實樣貌:

人類先天具有語言學習的能力,語言的發展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兒 童在與環境互動時,透過模仿、同化與調適的過程,習得語言使用的規 則。

貳、英語為外語的學習

順應國際化的潮流的趨勢,英語能力在臺灣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能 力。對於母語並非英語的學習者,通常可以分為「以英語為第二語言」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 ESL)及「以英語為外語」(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 EFL),ESL 指的是以英語為第二學習語言,但長期處於英語社 會的學習者,如:在美國的華裔;EFL 則是指以英語為第二學習語言,

但身處於優勢語言環境非英語的學習者,如:臺灣學生(張葶葶、李俊 仁,2007)。

影響學習者英語學習之因素包括學習者本身的語言能力、學習動機、

學習策略使用及一些背景變項,如:性別、就讀科系等。從「語言譯錄 缺陷假設」(Linguistic coding deficit hypothesis)的觀點來解釋外語學習 困難的原因,研究認為母語的語言技巧,包含聲韻(phonological)、拼 字(orthography)、句法(syntactic)和語義(semantic)等,是成功學習 外語的重要基礎(Sparks, Ganschow & Pohlam, 1989)。聲韻能力代表在

12

語言系統中拼音的音與其對應符號元素的處理能力;句法則是代表對語 言系統中概念與結構型態的瞭解與應用;語義是要能夠瞭解字詞的意義 及其與語言系統間的概念連結(引自邱于真,2009,p.20)。母語和外語 的學習奠基於相同的語言機制,因此,學生若在聲韻、句法、語義等能 力發生問題,在母語和外語的學習上都會產生困難。

Scott、Bell 與 McCallum ( 2009)亦指出母語學習困難者在學習語言 相關技巧時會比同儕經歷更多的困難,例如:缺乏閱讀及書寫能力,在 學習外語時也同樣會遭遇許多的困難。

綜上所述,英語的學習會受到母語的語言技巧影響(Scott et al., 2009;

Sparks et al., 1989)。其中,聲韻覺識能力是他們在學習母語和外語時遇 到的共同困難。關於學習障礙學生的英語學習困難,將於本章第四節詳 細探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