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多元化社會中教師應具備之創新教學專業知能

從二十世紀末,「科技」這兩個字對於藝術教育來說,已經逐漸等同於資 訊科技與傳播科技,同時,電腦在藝術教育中迅速發展成為新型的視覺工具,

使教學形態逐漸改變。不過電腦的硬體與軟體進步實在太神速了,不時的需要 汰舊換新,使許多尚以傳統方式教學的藝術教師面臨前所未有的恐慌。身為一 位當代的藝術教師,必定要了解科技所帶來的新觀念,要隨時不斷的學習與充 實自己,才不至於被時代所摒棄。

壹、 資訊科技在藝術教育之應用

一、 教育與資訊科技結合的重要性

隨著資訊時代的降臨,藉由科技輔助,使學習更有變化,影音光碟、電 子書本、網路資源等,學習者可以同時進行數項活動,活潑生動又有趣(陳 錫祿,2004)。資訊融入教學除了突破時空的障礙,更具有深化學習的效果(楊 棨等人,2005)。由於藝術學習型態和需求都在改變,教科書已逐漸失去它的

傳統優勢,因此藝術教師不能再過度依賴教科書,無論教材或教法都應該與 時俱進,才能迎向現代教育潮流(陳錫祿,2004)。

在新舊世紀交替的此時,人類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衝擊,由於資訊科 技的普及引發一連串的變革,教育也深受影響,科技發展開創了嶄新的學習

型式,新的學習型態應運而生,面對這樣的轉變,每個人都必須突破舊有的 思維,調整自己的腳步配合科技的脈動,不斷地適應且持續地學習,以迎合 新時代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質(溫嘉榮,2001)。學校是推動資訊科技高度成長 最重要的力量,學校大量栽培資訊科技人才,這些人才畢業後,很自然的將 資訊科技散佈到各行各業,直接促成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袁建中等,2003)。 資訊社會的本質就是不斷地學習,為了工作的需要不停的吸收新知已成為定 律,學習不僅只是潛能的開發,更意味著學習能力的培養。新世紀的教育科 技將使整個教育生態產生鉅大的變化,對於教學活動、教學內容、教師、學 習者都產生重要的影響(溫嘉榮,2001)。

未來的世紀是一急遽變遷的時代,由於資訊的發達,社會的脈動將更為 快速,若要能提高國家競爭力,提昇文化水平,並改善生活品質,成敗的關 鍵則在於教育不斷的改革,教學繼續的更新。因應資訊社會的來臨,學習環 境產生以下之變化(吳明隆,1998)。

( 一 ) 學習地點從教室移向網路

網路的學習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九年一貫課程也強調資訊融入各科的 教學,希望所有老師都能利用電腦作為輔佐教學的工具,讓學生都能透過網 路進行寬廣的學習。這種學習不再侷限於教室內,只要是能上網的地方就是 學習的場所。

( 二 ) 學習從被動的接受成為主動的要求:

過去學生的學習少有自己的間與空間,較無法滿足適性化的學習需求,

在網路學習的模式下,學生可以較可以依照個人的性向與自己的興趣,調整 學習的內容與腳步。

( 三 ) 學習成員由個人擴展為團體

網路開展之後,學生的學習方式將會從單打獨鬥轉向團隊合作,以往競 爭式的學習會狹化學習的心胸,網路上的互動機制允許學習者進行團隊的學 習,激發無限的創造及思考潛能,讓學生在合作中共創成果,敞開胸襟分享 成功的喜悅,使人格發展更為健全。

( 四 ) 教師角色從教學者變成學習的引導者

由於知識快速的膨脹,知識體系日益龐大,知識的學習不盡限制在教材 的範圍之內,而學生的學習也趨向主動與開放,教師的角色已由教導者轉變 為學習的引導者,只要能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向,讓學生有更廣闊的學習空間,

便是有意義的教學。

( 五 ) 課程內容從固定趨向變化

網路的急遽發展,人類的互動管道增加,知識不斷地激增並創新,教材 內容亦不斷在改變,課程從穩定趨向更替。“變”已是課程活化的常規,也是

資訊化社會重要的變革之一。

綜合上述,教育與資訊科技結合的重要性如下:

( 一 ) 科技發展開創了嶄新的學習型式,新的學習型態應運而生,面對這樣的

轉變,每個人都必須突破舊有的思維,調整自己的腳步配合科技的脈 動,不斷地適應且持續地學習,以迎合新時代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質。

( 二 ) 資訊社會的本質就是不斷地學習,為了工作的需要不停的吸收新知已成 為定律,學習不僅只是潛能的開發,更意味著學習能力的培養。新世紀 的教育科技將使整個教育生態產生鉅大的變化,對於教學活動、教學內 容、教師、學習者都產生重要的影響。

( 三 ) 隨著資訊時代的降臨,藉由科技輔助,可以使學習更有變化。影音光碟、

電子書本、網路資源等,學習者可以同時進行數項活動,活潑生動又有 趣。由於藝術學習型態和需求都在改變,教科書已逐漸失去它的傳統優 勢。因此,藝術教師不能再過度依賴教科書,無論教材或教法都應該與 時俱進,才能迎向現代教育潮流。

二、 資訊科技融入藝術教學之教學效益

邱秋美(2002)提到教師可以利用科技器材以提升教學效能,科技運用 於教學上具無限潛力,尤以領域之教材教法不熟悉者,可透過科技媒體的協 助,以達教學相長。可運用網路資源:公私營博物館、社教機構等均設有網 站,透過搜尋隨手可得,可擇適合階段指標及深淺適合學生程度者適時建檔,

以備不時之需;網頁製作媒材網站,影音圖像資源均甚為豐富,均可作為教 學之參考。對於音樂老師而言,亦有必要試著熟悉新的教學媒體與工具,一 方面使教材準備上更為便捷,一方面使得教學活動可以更為多元化(李賢輝,

2007),妥善且有效的運用資訊科技並將之融入教學中,對學習成效有明顯的 提升與深化的效果(楊棨等人,2005)

網路不只是一種工具、媒體,更是一個獨立的世界,年輕族群沉浸在網 路的虛擬世界裡感到歡娛,主要是它能同時刺激視聽感官,提供繽紛畫面,

呈現立體音響,讓人如置身不同時空,想像各樣的環境,它的互動功能更能 讓青少年經驗活潑快捷的回應及創意的活動(張翁偉儀,2004)。自從網路藝 術社區的營造概念出現之後,藝術學習模式瞬間躍進,從稍早的單向接收,

進到雙向的互動,更擴散到多向的交流,它不受時空阻隔,提供即時、同步 資訊的優勢,功能強大。國內目前已有多處網路藝術學習社群組織的建置,

開創另類學習的空間與環境,藝術教學資料庫,經由多方資訊的湧進而不斷 累積、成長、豐富,改變傳統藝術教育資源的獨佔性;網路對話平臺,提供

參訪者針對自己或別人拋出的問題,暢所欲言,自由表達個人的意見,分享 網友的看法,共同建構知識與價值;優質藝術教育網站互連,各具特色,能 夠滿足個別的需求,促進多元學習效果(陳錫祿,2004)。

九年一貫課程強調以學生為本位、從生活出發、去中心化、多元、統整、

終生學習的觀點;透過藝術涵養人文素養應是廣泛且長期的,故藝術與人文 領域課程重視可運用的能力,而不只是技巧或知識,在「回歸藝術本質」、「螺 旋式課程概念」、「學習者中心」、「多元智慧教學策略」、「後現代多元文化」

等藝術課程內涵(呂燕卿,2002)中,適時的運用資訊科技工具,融入資訊 素養,除了用以支持增強藝術與人文的教學外,同時培養學生運用電腦與網 際網路等資訊工具的能力,以資訊素養輔助藝術與人文的終生學習,期望學 生生活在二十一世紀充滿科技產物,享受科技所帶來的便利外,還能成為具 有人文精神與素養,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現代世界公民(蔡文欽,

2004)。

從電腦被開發出來運用以後,早在l950 年代的初期,德國的科隆音樂工 作室已開始電腦音樂的運用工作。隨後國際間將電腦運用到音樂創作上,並 且看到許多大學內設立電腦音樂研究中心等,潛心於音樂創作方面的研究,

將音樂的發展推向時代的尖端。世界的音樂發展如此,電腦運用在音樂創作 上,是未來音樂發展必然的趨勢,想讓自己所創作的音樂跟上時代,能擁有 一個世界性的音樂觀,首要之務是放棄對於電腦非人性化機器的成見,建立

起電腦與音樂結合運用的新觀念。音樂電腦化之後,電腦音樂做為藝術語言 不需要再依賴樂器才能實現。因此,對於沒學樂器的孩子,也增加了一個瞭 解音樂、玩音樂的新媒介,並提高一般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等,使得音樂的入 門不再是艱澀乏味的學習過程(李賢輝,2007)。

從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內涵可發現視覺藝術的創作、音樂藝術的演 奏、戲劇藝術表演等,都含有許多實作性技能的教材內容,但是由於技能的 獲得必需要長時間不斷地練習、每個學生學習的進度也有個別差異、技能的 評量通常得採一對一的模式,這些問題常造成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之教學負 擔。而資訊科技則可以解決這些難題(李堅萍,2004):

( 一 ) 學生可以在課後藉由電腦輔助學習軟體的協助,重複練習,並可以針對 困難之處隨機選取加以重複播放或放大顯示,因此學生依據自己的能力 能按部就班、調整學習進程而習得技能。

( 二 ) 資訊科技輔助學生學習的時段沒有受到時間限制,學生可以安排自己的 時間進行技能的學習。

( 二 ) 資訊科技輔助學生學習的時段沒有受到時間限制,學生可以安排自己的 時間進行技能的學習。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