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社會多元化探究「藝術與人文」領域發展趨勢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社會多元化探究「藝術與人文」領域發展趨勢之研究"

Copied!
2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爆炸與資訊便捷的時代,社會文化快速的變遷呈現多元的 面貌,因而影響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不斷的思考求新求變,以適應新時代的來 臨。教育制度是社會文化制度的一環,無時無刻受到各種文化的衝擊與影響,諸 如全球化地球村的概念、本土化意識的抬頭、知識經濟的崛起、數位化的普及… 等,教學的多樣化、數位化也成為教育發展的的趨勢,而教師研發能力的提升、 新知的汲取,更隨著多元化社會的發展而日趨重要。 教育部為了改善過去教育過於重視認知與技能表現、教材內容缺乏本土藝術 特色、課程整體缺乏整體性、各科目之間沒有關聯性、學生的學習無法落實於生 活等現象。因此,在 1990 年公佈「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著重 心智與知識的提煉與陶冶,使學生學習內容加以有效的組織與連貫,以打破現有 學科內容的界限,期望讓學生獲得較為深入與完整的知識。課程以個體、人文社 會、自然環境三方向,藉由語文、健康與體能、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 與科技、綜合活動七大領域,實施統整教學,以期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 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 。藝術與人文的發展 趨勢是整合各個學科(音樂、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 ,將知識活用於生活中之多元 1.

(2) 文化價值觀的藝術教育(林曼麗,2000) 。九年一貫教育為我國藝術教育重啟了新 的里程碑,「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全面實施至今已將近八年,在如此的變革下, 教學的品質與成效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也成為研究者關切的議題。筆者任職於國 小的教學現場,發現在低年級的生活課程大多由導師兼任,導致兒童的藝術基本 能力沒有扎實的基礎,進而影響到中、高年級的藝術學習效果。因而希望透過本 研究探討「藝術與人文」在實施現況與待改進之問題,探究學生在人文藝術的素 養是否有所提升,為主要動機之一。 藝術教育課程的規劃與相關配套措施,在立足於文化轉捩點上,是否足以擔負 起傳統文化的傳承,並肩負改造及創新文化的任務,尤其能配合現代社會趨勢與 需求(黃壬來,1995),更讓我們體認藝術教育不再純粹為經典藝術的傳授,更 重要的是透過藝術教育讓學生學習文化的內涵與意義,除了對自我文化的認同之 外,還要具備多元文化的內涵,以培養學生尊重他人與關懷社會的情操,達成終 身學習的目標(陳育淳,2001) 。另外,由於科技的發達,資訊的便捷,地球村的 概念蘊然而生,促使我們重視各民族文化的特色,培養學生的國際觀,除了珍惜 傳統文化,更不斷創新文化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生命力的文化產業(薛曉華, 2003) ,希望學生藉由學習,重下良好的基礎與潛能。由此得知,藝術教育除了具 有傳承藝術文化的功能,使學生認識與了解我們的文化之外,更要能夠創新藝術 文化,在傳統文化裡面還要注入新的精神,以現代的手法表現傳統的精神與特色, 使文化的內涵更加豐富。而我們要如何在藝術課程中強調及重視台灣鄉土藝術文. 2.

(3) 化與創新文化,亦為本研究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現代的社會呈現多元的脈動,社會多元化色彩儼然形成,社會價值觀的蛻變 直接影響到藝術教育的因應與變革,藝術已無法與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影響而分 離,亦無法跳脫社會演進過程所受到的影響(姚世澤,2003) 。在社會多元化的情 形下,藝術教育也會因為社會學的論題與相關觀念而影響到整體之發展取向,而 政治的民主與科技的進步亦會影響藝術教學的內涵與教學法。因此,藝術教育應 如何因應社會、經濟、科技、媒體的變遷與影響而做調整,亦列為未來藝術課程 發展需加以思考的問題。 臺灣在近半世紀以來,資訊科技的廣泛運用與社會多元價值觀的衝擊下,已 經逐漸地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教師無論在教材或教法上都應該與時俱進,才能 跟進現代教育潮流(陳錫祿,2004)。近年來,企業管理學者不斷提出呼籲:「知 識管理乃是當前全球發展最具急迫性的需求」 ,並且是十倍速度時代競爭的關鍵性 策略(胡佳文,2000) ,知識管理的浪潮不但影響全球經濟的競爭局勢,更蔓延到 學校教育,迫使學校教育重視知識經濟的應用效能,教師是學校教育革新的主導 角色,如何透過方法進而創新並活化各項知識,則成為未來學校教育整體發展的 關鍵因素。 在整個藝術教育環節中,除了政策的修正與學校行政的配合之外,教師位居 一個舉足輕重的關鍵者。教師必須體會到任何社會文明、文化傳承、生活品質等 生態的改變,都必須與教學的內涵做緊密的配合,更應時時刻刻意識到身處在這. 3.

(4) 種多元化社會中,要不斷追求自我成長、調整角色、追求新知、熟知科學方法的 應用,並以主動、積極的態度,關懷整個社會所交付、期待的任務與責任感(姚 世澤,2003)。 有鑑於此,從多元化的社會中,我們的藝術教育應如何傳承與創新藝術文化 以提升藝術文化的競爭力?課程如何跟進世界的潮流而做調整?教師應該如何運 用新觀念與新技能增進個人的專業知能,以因應人文、藝術與科技結合的趨勢? 這些都將作為本研究有關我國藝術教育未來發展的重要議題,研究者認為有深究 之必要,依本研究目的,分別進行探討,希望將獲得之研究結果,針對我國「藝 術與人文」領域教育發展趨勢提出可行之結論與建議。. 4.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研究動機,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如下: 壹、 探討「藝術與人文」領域之價值、內涵、實施現況及其與藝術文化之關 聯性。 貳、 探討社會多元化對「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教師角色之影響。. 5.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敘述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敘述如下: 壹、 探討「藝術與人文」之定位與教育價值為何? 貳、 瞭解「藝術與人文」之實施現況如何? 參、 藝術教育應如何彰顯藝術文化的特色與價值? 肆、 社會多元化發展對藝術教育產生哪些影響? 伍、 藝術教師因應人文、科技與藝術結合之發展趨勢應具備之創新教學知能 為何? 陸、 藝術教師如何深植「知識管理」與「行銷推廣」之企業化之時代觀以增 進教學效能與競爭力?. 6.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的界定 壹、 問卷調查 本研究之問卷調查對象以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教師為主, 基於研究者人力、物力、時間上的限制,採取「分層隨機抽樣法」,僅針對全 臺北市部分公立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教師進行調查研究。. 貳、 訪談調查 訪談調查以曾參與教育部「藝術與人文」計畫之大專院校藝術類系所之大 學教授與學者專家,以及具有實務教學經驗的國小「藝術與人文」教師為訪談 對象,針對本研究相關問題進行訪談,使得調查資料更臻完備。. 7.

(8) 第五節 名詞釋義. 壹、 知識管理 本研究將知識管理定義為:知識管理係指透過資訊科技的方法將知識收 集、整理、分析、分享和創造的處理過程,使舊知識不斷的修正並持續產生新 知識,並將這些新舊知識加以儲存、管理與整合,使其有效的轉化為有系統、 制度化的知識,能有效提高組織的效能與產值。. 貳、 企業行銷 行銷是指個人或團體透過定位、設計、編擬、促銷、和執行與其他人交換 產品與價值的交易,以滿足人類需求與慾望的過程。所交換的價值包括理念、 服務與產品,其目的是要充分認識和瞭解消費者的需要,設計適當的產品或 服務,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本研究之行銷概念在讓教師能應用「企業行銷」 的理念,在教學設計更具生動、活潑,符合學生學習需求,以促進教師專業與 教學效能的提昇。. 8.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探討藝術教育之內涵,並探究「藝術與人文」之 教育價值;第二節為探討藝術教育與藝術文化結合之重要性;第三節探討社會變 遷與藝術教育多元化之關聯性;第四節探討多元化社會中教師應具備之創新教學 專業知能;第五節探討「藝術與人文」領域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藝術教育之內涵 自從 1998 年教育部實施九年一貫教改政策,將原有的學科(分科)目標改成 課程領域(合科)目標,這在我國教育過程中,是一種重大的轉變。在這種轉化 過程中,雖然老師在專業知能方面積極去應對,試圖有效提升教學效能,但往往 忽略了對藝術的本質與價值之探討,而無法真正將藝術的價值落實於藝術教育之 中。因此,在探討藝術教育之前,有必要先瞭解藝術的本質與價值。研究者將藝 術教育之內涵分述如下:. 壹、 藝術的本質與價值. 「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從 1998 年實施至今已七年餘,許多藝術與人文 教師對於教學實施面非常重視,但卻常常忽略「藝術與人文」之基本理念、內. 9.

(10) 涵與教育價值。研究者希望透過探究「藝術與人文」之內涵,重新釐清「藝術 與人文」領域課程在教育上之定位與其價值。. 一、 藝術的本質. 學者姚世澤(2003)指出,從廣義的探討藝術的本質,藝術是我們保持 文化持續的動力與滋養,是使人類延續最深邃的源流。人們必須仰賴藝術來 豐富我們的人生,是我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素養。藝術可以教化我們 的心智更趨於成熟。藝術的本質是人類心靈中一種最自然的感情表達,它可 以透過個人的意念、想像力,充分展現創作的內涵及其藝術成就,藝術具有 鼓舞(inspiring)、振奮(rejuvenating)、愉悅(joyful)的本質。. 根據教育部(1990)在「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中的陳 述,將藝術視為人類文化的結晶,亦是生活的重心之一和完整教育的根本。. 二、 藝術的價值. 藝術以其專門的術語,提供非語文的溝通形式傳達無可言喻的訊息,所 有的人都需要機會學習藝術的語言,以領會經驗和了解世界。藝術之所以是 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養,是因為它具有存在的價值,可以提升人們 的直覺、推理、聯想與想像的創意思考能力,使人們分享源自生活的思想與 情感,並從中獲得知識,建立價值觀。因此,所有的人都需要機會學習藝術 的語言,以領會經驗和了解世界。 10.

(11) 根據學者姚世澤(2003)之觀點,藝術的價值如下:. ( 一 ) 藝術能讓我們瞭解人類史實的過去現在,使我們體驗藝術作品存在於歷 史的價值,以充實我們的人生。. ( 二 ) 藝術可以充分表現個人的創作與才華,增進個人美學的認知。. ( 三 ) 透過藝術的創作,人們學習如何表達他們自己,及如何與別人溝通,因 此,藝術可以增進我們表達與溝通的能力。. ( 四 ) 透過表達與溝通,藝術可以反映社會歷史文化的傳承,能夠創造文化與 建構文明,更是促進社會文明的生命力,對社會文化的提升有莫大的助 益。. ( 五 ) 藝術具有高度的美學價值及傳承文化之價值,除了能表現個人的才華與 技巧之外,並陶冶人民高尚的情操,美化人生。此外,更藉著藝術作品 或表演傳達世界上各種不同文化,增進個人和傳承社會文化層面的責 任。. ( 六 ) 藝術具有娛樂價值,在傳統文化或各種社會階層、生活程度不同的環境 中,皆能表達其特殊的藝術文化,故可以達到娛樂社會大眾的目的。. Gerber(2001)認為,藝術提供了兩項寶貴的特質:一是藝術使人們發 現生命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透過藝術,人們得以瞭解許多實體與觀念,例. 11.

(12) 如:空間與時間、軀體與精神、理性與感性、真實與虛幻等之連結;二是藝 術讓我們瞭解自我,同時也了解自己與他人的價值觀,為人類在世上作了獨 一無二的見證,也為思考與瞭解提供獨特的方式,例如:在音樂的即興與創 作中,人們學習到如何創造最初的音樂觀念,以時間所排序而成的音響為媒 介,來表達自己的意念,在人類所追求的其他領域中沒有任何一種能提供這 樣的功能;藝術與其他領域有所不同,它提供了無限多樣化思考的機會,鼓 勵人們求變與創造培養人們心智的訓練。. 三、 藝術的教育價值. 藝術教育主要在培養每個人都能具備有藝術的基本認知與藝術素養的 美感教育,是種綜合性的美學教育,最終目的在於滿足人類追求真、善、美 的全知教育(呂燕卿,1999)。. 國內學者姚世澤(2003)指出藝術教育有以下價值與功能:. ( 一 ) 藝術提供各種情緒表達的機會。. ( 二 ) 提供社會種種有關美感方面的享受。. ( 三 ) 充分發揮表達溝通的功能。. ( 四 ) 具備生理反應的功能. 12.

(13) ( 五 ) 建立社會制度及宗教儀式的秩序。. ( 六 ) 具有象徵意味的功能。. ( 七 ) 具有傳承及奠定社會文化的功能。. ( 八 ) 可提昇生活精神層次,進而瞭解藝術在人類生活中的價值。. ( 九 ) 對社會具有整合功能。. ( 十 ) 對社會提供娛樂休閒的功能。. 貳、 「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之教育價值. 一、「藝術與人文」之基本理念. 根據教育部(2003)對「藝術與人文」之詮釋為「藝術學習與人文素養, 是經由藝術陶冶、涵育人文素養的藝術學習課程。」此學習領域包含視覺藝 術、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以培養學生藝術知能,提昇藝術鑑賞能 力,陶冶生活情趣,並啟發藝術潛能為目的。. 藝術能建立學生基本藝文素養,傳承與創新藝術,培養文明且有素養的 國民,重視並發展值得尊敬的文明。經由藝術的創造、表現、發表、演出、 欣賞及審美,使人能夠感受自己知道什麼,知道自己感受什麼,而獲得直覺 的知識,建立價值及觀念,產生思想,同時,抒發情感,疏通壓力,發現自 13.

(14) 我,肯定自我,而人類精神文化更得到創造發揮的機會和承先啟後的發展(呂 燕卿,1999)。. 根據國內學者呂燕卿(1999)的看法,認為「藝術與人文」強調以生活 為中心, 「藝術」與「人文」是不可分的。藝術教育的培養,有人用文字,有 人由音樂,有人由美術,有人從表演、戲劇中培養人文。人文教育不能速成。 人文是一種修養,有時是同情心,有時是悲憫的胸懷,甚至是倫理,是愛, 是一個民族對生命的,對環境的,對生活的態度。人文中的人性是一切創作 的泉源,任何一種藝術,必需要仰賴人心、人性來創作,才能回歸生活,感 動人心。. 二、 「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之核心內涵. 人文精神是九年一貫教育革新的實質內容的核心,如何落實人文精神在 藝術領域的教與學,成為國民中小學有關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與教學的 第一線教師們最關切的課題。人文精神必須跟隨課程的組織與教學而落實; 就課程組織而言,學生應學習的內容包括藝術的知識、認知的過程及技能、 情緒、感性、價值、信念、意志與習慣;課程組織中教師的教學,必須考慮 教學策略、教材教法、評量方式、教具媒體及藝術資源教室;而學生的學習 活動,則包括時間長短、分組情形;就教學情境而言,必須在均等、公平與. 14.

(15) 尊重、多元與多樣化的博學多問、民主氣氛與責任下完成(呂燕卿,2001)。. 「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在國小階段以藝術覺知為核心,國中階段以藝 術探索為核心。經由主題軸與核心內涵之教材設計,作全盤式的規劃,達成 七大領域間互融式課程教學,期能強化學生基本實作能力、具有系統化統整 性概念知識、養成終身主動探索、學以致用,及多元選擇的決策能力與價值 觀。透過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理念,以(一)藝術與人格成長、 (二)藝術 與社會文化、(三)藝術與自然環境、(四)創作、(五)審美、(六)生活應 用等六項主題軸,融合音樂、視覺藝術、表演藝術三科目,並規劃其核心內 涵如下(如表 2-1-1):. 表 2-1-1 藝術與人文課程之核心內涵一覽表. 科目. 音樂. 視覺藝術. 表演藝術. 課程核心內涵. 1.音樂與人格成長。. 1.視覺藝術與人格成長。 1.表演與人格成長。. 2.音樂與社會環境。. 2.視覺藝術與社會文化。 2 表演與社會環境。. 3.音樂與自然環境。. 3.視覺藝術與自然環境。 3.表演與自然環境。. 4.音樂基本能力與創作。 4.媒材技術與過程。. 4.表演創作。. 5.音樂鑑賞。. 5.視覺藝術欣賞與思辨。 5.表演藝術欣賞。. 6.音樂與生活。. 6.視覺藝術與生活應用。 6.表演與生活應用。. 跨世紀教育改革的精神,在於重視人的生命自身,並以生活為中心,建立人. 15.

(16) 我之間與環境之諧和發展,此正是均衡科技文明與藝術人文的全面、多元及統整 的肇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能建立學生基本藝文素養,傳承與創新藝術, 培養文明且有素養的國民,重視並發展值得尊敬的文明(姚世澤,2003)。. 三、 「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之教育價值. 藝術教育是整體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在國家邁入現代化的過程中扮演重 要的角色,其功能不容忽視(許淑虹,2003) 。林曼麗(2000)提到,在藝術與人 文領域中,結合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為一領域,就人類文明進化的歷程而 言,此一領域實已涵蓋「藝術」和「人文」的實質內涵,而且又和「人性」及「教 育」產生息息相關的互動關係。九年一貫課程的精神層面,其實已緊緊掌握時代 的脈動,同時著重現代人面對生活環境所應具備的各項素養,不但提供藝術與人 文領域一個絕佳的發揮空間,也為培養兒童與青少年邁向全人教育理想的一次機 會。她更進一步強調藝術與人文課程裡,教材之所以具有存在的價值,並非僅取 之於生活而且用之於生活,除了加深、加廣其教育內涵外,提煉高次元的創造力, 保障學生創造的潛能,開展其無限的可能,是為最可貴之處。此外,應強調教師 專業自主能力的培養,以便從課程的研究發展中,反映教師專業之形象。.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課程統整實施,帶動開放的教育活化的機制,使藝術 教育課程呈現程序性與邏輯性的系統發展,能開拓兒童藝術學習的視野、啟發抽. 16.

(17) 象創作思考,並獲得系統化整體性的藝術知識(洪翠霞,2002;林雯芬,2003)。. 藝術與人文課程統整不只侷限於主題與概念的單純描述,在實際教學中,為 了對特定主題有更全面性的瞭解,必須深入不同學科,探求相關概念。在藝術領 域中,不論美學、史學、創作或有關藝術方面的評論等,都是很重要的知識貢獻。 又在藝術學科中有一主觀的特質,對同一藝術作品個人可能會有全然不同的詮 釋,然而這些詮釋反而有助於學習之間的脈絡化,並擴大思考與理解的意義範圍, 讓學生更有機會正視真實與客觀的事實。藝術與人文課程統整教學,基本上,學 習的過程不只是獲得知識而已,更重要的是重構知識,Drake(1993)曾言,藝術 課程能幫助學生瞭解事實,在詮釋某些主題、概念和課題時,形成一種動態的知 識重構過程,當學生注意到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關係,探索過程本身時,課程知 識的關連性便足以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呂佳真,2003)。. 透過廣泛而全面的藝術教育,使兒童和青少年在參與音樂、舞蹈、戲劇演出、 視覺藝術等活動中,學習創作和表達其觀念與情感,分析、了解、批評、反省其 作品所涵蓋的感受與經驗所象徵的意義,進而認識藝術作品的文化背景與意涵。 並使藝術學習能夠促進、聯結與整合其他領域的學習。現今的藝術教育已逐漸脫 離技術本位及精緻藝術所主導的教學模式與限制,而邁入以更自主、開放、彈性 的全方位人文素養為內容的藝術學習(姚世澤,2003)。. 綜上所述,可歸納「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之教育價值如下:. 17.

(18) ( 一 ) 藝術與人文領域結合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為一領域,此一領域實 涵蓋「藝術」和「人文」的實質內涵,又與「人性」及「教育」產生息 息相關的互動關係。. ( 二 ) 九年一貫課程的精神層面,同時著重現代人面對生活環境所應具備的各 項素養,不但提供藝術與人文領域一個絕佳的發揮空間,也為培養兒童 與青少年邁向全人教育理想的一次機會,邁入以更自主、開放、彈性的 全方位人文素養為內容的藝術學習。. ( 三 )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課程統整實施,其價值在於帶動開放的教育活化 的機制,使藝術教育課程呈現程序性與邏輯性的系統發展,教材與生活 密切相關之外,更能開拓兒童藝術學習的視野、激發學生創造的潛能, 啟發抽象創作思考,並獲得系統化整體性的藝術知識。. ( 四 ) 藝術與人文課程統整,在實際教學中,為了對特定主題有更全面性的瞭 解,在詮釋某些主題、概念和課題時,學生必須深入注意不同學科知識 之間的關係,探求相關概念,形成一種動態的知識重構過程。. ( 五 ) 「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強調教師專業自主能力的培養,以便從課程的 研究發展中,反映教師專業之形象。. 18.

(19) 第二節 藝術教育與藝術文化 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各地域及族群的界限日益模糊,面貌趨近於同,在全 球化浪潮的襲捲下,各個國家致力於保存在地藝術文化特色以及藝術創作,努 力保有自我之面貌,更試圖使自己國家或地區的文化能躍上國際舞台。本節探 討藝術教育與藝術文化的關聯性,首先要瞭解藝術文化對於一個地方以及國家 之重要性;接著討論藝術教育在創新藝術文化價值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傳承並 創新藝術文化,提昇整體社會文明,以作為藝術教育發展趨勢之參考。. 壹、 藝術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是人類為適應環境,創造發明器物與知識思想的總體成果。藝術則是 人類文化的結晶,人類生存的中心力量。藝術提供非語文的溝通形式,表現希 望、恐懼、探索、愛情、理解與想像。所有的人都需要機會學習藝術的語言, 以領會經驗和了解世界(呂燕卿,1999)。. 「文化力」是傳播自身文化和吸收世界其他文化的能力。傳播自身文化強 調的是吸引他人欣賞自身文化的能力,吸收世界其他文化強調的是學習的能 力。從簡單的功利思維出發,全球時代中最重要的一個重要指標是自身文化產 業輸出的數字,比如說最顯著的是電影、電視劇、音樂和藝術品(如繪畫、雕 刻)等。可見的未來還包括多媒體化的教育娛樂產品。這是最核心的文化產品。 19.

(20) 這些產品除了經濟功能以外,也牽涉到一個社會自我的文化圖像,也就是透過 共同的文化消費來看見集體自身的文化形象,並且分享和創造文化內涵,如價 值理念、社會現實認知。因此,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攸關一個國家的民族自信。 在這個領域中現得越好就越能夠傳播一個社會的文化吸引力(劉大和,2001)。.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近年來的人文藝術活動,「全球在地化」或許已不是遙 不可及,其中經濟力不僅不會吞噬人文,且惟有借助兼具歷史傳統與不斷創新 的文化才能為地方創造出屬於自己生命力的文化產業。在世界「全球化」的潮 流下,另一股「地方化」的勢力也悄悄興起,各地珍視地方獨特的文化資產同 時正藉助「全球化」躍上國際舞台。在文化藝術方面,台灣近年的文化表演藝 術早已瀰漫著一股「全球在地化」的氣息,如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 、 「國際 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新竹的「國際玻璃藝術節」、花蓮的「國際石雕展」、 台北土城的「國際朝山桐花節」、基隆的「國際現代音樂節」等,都致力將地 方的展演與民俗活動搬上國際舞台。這些「全球化」與「在地化」同時進行的 腳步正向人類世界各地快速走來(薛曉華,2003)。. 黃壬來(2007)更認為,今天正在改變世界面貌的一個基本力量就是全 球化(globalization)趨勢,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隨著資本主義及科技的深化, 人們愈加感受到一種愈來愈不受時空限制的全球化互動現象。文化的全球化就 是其中的一個趨勢,這是由於大眾傳播媒體和科技的發展所促成,再配合經濟 活動中的消費、生產過程,使文化產生全球化現象。全世界主要公司把許多先 20.

(21) 進的科技和產品輸入落後社會,把新的生活方式和標準介紹給各地人民,同時 把全球性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其後果常是取代或顛覆各地的本土文化。文 化全球化主要係指美國大眾文化的全球化趨勢,目前已激起許多國家在地球村 的氛圍中,從事在地化或強調在地特色的活動,也就是以在地藝術或生活特色 為「差異」之主軸,進行本地人文精神的營造與永續發展。. 全球化的趨勢勢不可免,國際政治層面的全球化、社會生活層面的全球 化等都影響到大眾的生活;經濟活動的全球化造成競爭的壓力與知識的開發, 相對地,壓力的紓解、創意的培養與人文的蘊涵,成為現代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美國大眾文化襲捲全球,亦使的在地藝術或生活特色顯得彌足珍貴(黃壬來, 2007)。. 全球化的經濟活動與全球化大眾傳播媒體所傳播的「大眾文化」顯示出普 及化的全球化文化影響了每一個地方文化中的社會角色、個人認同以及所累積 的生活經驗。但是這個趨勢也造成地方傳統文化在意識上被突顯出來,其發展 之結果可能是各個地區一方面朝向虛擬的現代化社區或跨國的虛擬社區發 展,另一方面也可能將全球文化融入地方傳統文化內,形成新的、更有力量的 文化(行政院研考會,2003)。. 全球在地化的理念下,許多人士紛紛預見未來人文藝術、文化力將成為國 家重要競爭力。全球化知識經濟的時代,競爭早已展開。台灣正式加入 WTO,. 21.

(22) 也邁入更透明化、白熱化的世界戰場。然而「美」卻為新世紀的核心競爭力, 打開產業價值,誰能掌握「敏銳的心靈感受顧客真正的需求的能力、突破框架 的技術創造能力、品味自信與風格的品牌」 ,誰就能笑傲未來(黃壬來,2007)。. 綜合上述各學者之看法,受到全球化浪潮之影響,促使人們認為在地藝術 或生活特色顯得彌足珍貴,各國家或各地區開始重視自己的藝術文化,珍視在 地藝術文化,將能傳承並發揚地方獨特的文化資產,重視藝術文化的傳播與吸 收攸關國家的競爭力,在未來人文藝術與文化力將成為國家重要的競爭力。. 貳、 重視藝術文化之存在價值. 國內學者姚世澤(1997)指出,藝術教育能傳達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增進 個人與社會文化層面傳承的責任。藝術被視為具有凝聚傳統文化的功能,並有 超越國界、統整中西文化的力量。經由藝術的表達,傳遞不同文化的資訊,加 強人類社會文明的溝通與理解,必須正視藝術教育的發展與社會文化的變遷彼 此有莫大的相關性。. 我們必須先了解自身傳統中的特殊內涵,而這還需要仰賴於與其他文化或 文明之間作出有意義的比較,一旦我們能抓住傳統的精髓,充滿創造力的藝術 家們就可以將其帶入我們自己的時代,地球上每個社會都有屬於自己文化傳 22.

(23) 統,這個文化傳統是獨特而不容剝奪的(徐小虎,劉智遠譯,2002)。. 黃壬來(1995)認為在目前講求多元的社會中,應以文化相對主義取代文 化優越主義,因此在選擇視覺藝術教材時應包含自我文化和他人文化之文物, 因為不同種族或階層會發展出其獨特藝術,不能忽略其發展才能做到多元文化 的藝術教育。藝術教育在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藝術教育的規劃 與措施,應立足於文化轉捩點上,擔負起傳統文化的選擇、過濾、傳遞、改造 及創造新文化的任務,其內容宜兼顧傳遞傳統文化,配合現代社會趨勢與需求。. 趨勢大師奈思比強調,高科技需要結合高感性才有出路。許多國家都發覺 到傳統的教育方式無法培育兼具高科技與高感性的未來人才,於是開始在能啟 發人的感性、靈性與創造力的美感教育裡找尋新契機(黃壬來,1995)。. 因此,一個國家若重視國民之文化力,可說是在全球知識經濟的時代讓文 化和經濟雙贏的一種遠見,當然,教育攸關文化之生根,而人文藝術方面的涵 詠更首當其衝(薛曉華,2003)。. 綜合上述,透過藝術的表達能傳遞不同文化的資訊,加強人類社會文明的 溝通與理解。因此,藝術教育的發展與社會文化的變遷彼此有莫大的相關性。 藝術教育在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藝術教育的規劃與措施,應立 足於文化轉捩點上,擔負起傳統文化的選擇、過濾、傳遞、改造及創造新文化 的任務。. 23.

(24) 第三節 社會變遷與藝術教育多元化之關聯性 藝術與社會的關係密切,藝術的發展與時代沿革,都與社會學的領域產生 一種密切的關聯性。每一個時代藝術的創作、風格都脫離不了當時期的歷史文 化背景的影響,並且受到社會各種進化中的種種衝擊。因此,本節探討社會變 遷對藝術教育多元化產生的影響,分述如下:. 壹、 藝術與社會之關連性. 依社會學的觀點,認為藝術是根基於社會的需要而產生,藝術是社會的產 物,它們深受社會所影響,並適時從當時的社會結構去反應社會文化而孕育出 代表某時代或文化背景的作品。Freedman(2000)主張藝術不僅是社會生活的 必要部分,也是重要貢獻的因素,透過藝術學生才能學到生活。藝術教育之目 的根本上並非僅教人們有關藝術品的技術與形式品質,而是擴展那些品質與藝 術品之意義,以顯示其在人類存在方面的重要性(劉豐榮,2007)。. 藝術與社會的關係密切,以音樂為例,音樂的發展與時代沿革,都與社會 學的領域產生一種密切的關聯性。 「藝術」已不只是專注於其本身的詮釋問題, 而必須在社會多元文化中去了解藝術生態的問題,例如:藝術的發展過程與社 會文明之進步與變革有哪些相關性?不同地域、族群間藝術文化有哪些特質? 應否納為藝術學科的領域中?藝術是一種社會活動,需要從哲學觀去闡述藝術 24.

(25) 對社會學上人類行為的改變及其相關性。藝術藉著文化來表達人類文明,它必 需與社會文化作緊密的配合,然而這些問題得考量科技對藝術文化所帶來的影 響與衝擊。例如:以往音樂家、音樂老師只專注於音樂理論、音樂美學、音樂 心理學等研究,已足以應付教學所需。但現代如果你不懂得數位科技的使用與 應用,已無法勝任二十一世紀的教學工作。. 由於社會型態的改變,我們必須面對並重新思考未來教育的新方向,思索 藝術教育應如何去作轉化、調整,使我們不得不重視藝術與社會互動關係的影 響,這也是社會學觀念逐漸受藝術教育工作者重視的主要原因。例如音樂學或 者音樂社會學的研究,必須從更廣泛的角度去探索音樂社會學的價值觀,音樂 社會學已成為社會行為的一種思考模式,而不再是音樂本身的藝術價值加以申 論即可。. 藝術教育不應只侷限於藝術本身品質的提昇,它更重要的職責在於必須透 過藝術教育來改善人類的文化水準,因為任何社會藝術文化的素質都會直接影 響到社會的生活品質(姚世澤,2003)。. 綜上所述,可得知藝術與社會的關聯性在於,藝術是社會的產物,亦是社 會文明的象徵,而所有藝術的發展是建立在人與人的溝通上,與社會的進化關 係密切。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藝術教育也必須跟著社會多元化轉型,而藝術. 25.

(26) 隨著時代文明、科技的進步,也漸漸轉形成多元化、多方位的藝術類型。. 貳、 社會價值觀對藝術教育的影響. 在未來的時代,藝術教育將不再只專注於純屬藝術理論型態之方向,而轉 向與社會文化有較大關聯性的發展,擴展其在應用藝術多角化的層面,而不致 脫離現實社會且能融入生活的實務需要。使得專業領域不再侷限於少數階級作 為欣賞專利,也不是專業為演奏(唱)表演的創作,它除了藝術之外,對於藝術 治療、科技媒體的研發、商業應用等,都能提供專業的研究與服務的觀念。. 社會學的論題與相關觀念對藝術教育之整體取向有直接之影響。一些社會 與文化觀點對藝術教育的理論基礎也有相當的衝擊,例如 Vygotsky(1978)之 兒童發展的社會透視,深深影響著近年來兒童藝術發展理論,亦即是,社會學 之觀點對於藝術教育會產生多個層面之影響與衝擊。. 受到社會價值觀的影響,藝術教育工作者必須從家庭、生活教育、學校音 樂教育、社會推廣教育所構成之全人教育的整體架構,作全盤性的考量,廣泛 的蒐集民間傳統藝術,以及父母傳授幼童喜歡歌唱的童謠、或是童玩,選擇適 當教材列為藝術課程之教材,才不致於背離學生及大眾的生活經驗。現代的藝 術教育需要有效建構普及性的全人教育規劃,並與媒體傳播事業、民間社團, 建立足以詮釋藝術對於所有人類的反應、行為學之普及性的推廣教育,與終身 26.

(27) 學習的目標做密切的配合。. 當前社會快速變遷,某些特定的藝術教育課題,實需透過社會學角度方能 窺其端倪、並且適切研判可能方案。社會學對藝術性質之闡釋,也提供一些理 論基礎可作為藝術教育價值論、藝術創作與批評教學、乃至藝術教學評量之重 要參考,而社會學對一般教育目的論與方法論之啟示也同時影響著藝術教育之 理論與實務(劉豐榮,2007)。. 由於藝術與文化隨著政治的民主與科技的發展而不斷擴展其範圍,其內涵 也不斷的改變,其演變的過程從傳統精緻藝術(fine arts),包含繪畫、建築、音 樂、戲劇與文學等,逐漸擴大到藝術(arts),包含精緻藝術、通俗藝術、民間藝 術,到現行的文化(culture),即生活方式的總稱。此種演變呼應藝術教育課程, 從兒童中心、學科本位、社區本位,到九年一貫的藝術與人文課程以生活為中 心的發展。. 藝術已無法與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影響而分離,也無法跳脫社會演進過程所 受到的影響。教師應重視體制外社會、經濟、科技、媒體的變遷與影響,這些 觀念的改變與共識,是未來教學所需面對的,教師應注意學生來自校外、社會 文化背景的交互依存的影響力,才不至於脫離現實,而陷入作繭自縛的窘境(姚 世澤,2003)。. 從社會之價值觀對藝術教育的影響探討中可發現,藝術教育的發展的確受. 27.

(28) 到社會文化及價值觀之影響。因此,劉豐榮(2007)曾針對台灣藝術教育的發 展取向有以下之建議:. 一、 臺灣藝術教育發展方向之釐訂應參酌當代社會與文化之特性,考慮未來 社會與文化之可能發展情況,並以增進社會之和諧與健全發展,以及文 化品質之提升為重要目標。. 不同時代與社會對藝術之功能有不同的詮釋,藝術教育為回應其社會與 文化特色特性,也應在目的與方法上因時制宜,以發揮其功能。台灣藝術教 育宜重視如何使學生能適應未來之社會,使其具有能關懷與樂於改善社會之 態度,並培養學生成為既是文化之關注者以及文化之創造者。. 二、 臺灣藝術教育實務宜多應用社會文化有關之理論基礎。. 傳統的藝術與藝術教育理論往往較少深入探討其社會與文化因素,藝術 教育之實施上應加強應用一些關於藝術性質、學生學習與發展、以及教學與 評量等方面之社會文化之理論。. 三、 社會與文化議題宜適當融入藝術課程,文化判斷力應為學習的重要技巧 之一。. 面對多元文化之社會與現存的諸多社會問題,藝術課程應提供更多的關 於社會與文化議題之討論機會與條件,這包括充分之時間、適當空間、與鼓 勵的氣氛,惟如此方能培養學生之分析及批判思考能力。藝術課程中可設計 28.

(29) 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之學習活動,此亦可統整其他學科(如社會學科) ,以討 論關於生活、文化與社會等問題。此外,藝術教師應思考在態度上與方法上 如何因應視覺文化,並將視覺文化之內容有程序地融入課程,成為藝術課程 之部分,幫助學生分析視覺文化之議題,理解吾人生活如何反映世界文化與 自己的文化,以及世界文化如何轉化於個人之地區文化,而且透過將世界文 化與地區文化之比較,彰顯地區文化之特質,進而認同自己之文化,同時也 瞭解自己是地球村的一份子。. 四、 藝術師資培育應加強藝術與藝術教育之社會與文化相關知識. 未來職前與在職藝術師資教育內容宜配合時代趨勢而有所擴展,尤其是 藝術與藝術教育之有關的社會與文化知識須統整於師資專業課程中,以培養 教師社會學知能與文化素養。使其對藝術價值判斷、藝術性質之理解、藝術 教師角色之扮演與調適、藝術學習內容等問題能有客觀而深刻的認識,進而 發展其較健全的藝術教育哲學以及專業能力與態度,使其在新世紀的教育中 具有適應力與開創力。. 綜上所述,由於社會的變遷,藝術教育從純屬藝術理論型態調整既有方 向,轉而與社會文化有較大的關聯性,重視藝術教育的普及化、生活化。此 外,藝術教育也會因為社會學的論題與相關觀念而影響到整體之發展取向,. 29.

(30) 另一方面,政治的民主與科技的進步亦會影響藝術教學的內涵與教學法,促 使教師重視社會、經濟、科技以及媒體的變遷與影響。由此得知,藝術教育 與社會變遷、社會價值觀都有很密切而互為影響的關聯性。. 30.

(31) 第四節 多元化社會中教師應具備之創新教學專業知能 從二十世紀末,「科技」這兩個字對於藝術教育來說,已經逐漸等同於資 訊科技與傳播科技,同時,電腦在藝術教育中迅速發展成為新型的視覺工具, 使教學形態逐漸改變。不過電腦的硬體與軟體進步實在太神速了,不時的需要 汰舊換新,使許多尚以傳統方式教學的藝術教師面臨前所未有的恐慌。身為一 位當代的藝術教師,必定要了解科技所帶來的新觀念,要隨時不斷的學習與充 實自己,才不至於被時代所摒棄。. 壹、 資訊科技在藝術教育之應用. 一、 教育與資訊科技結合的重要性. 隨著資訊時代的降臨,藉由科技輔助,使學習更有變化,影音光碟、電 子書本、網路資源等,學習者可以同時進行數項活動,活潑生動又有趣(陳 錫祿,2004) 。資訊融入教學除了突破時空的障礙,更具有深化學習的效果(楊 棨等人,2005) 。由於藝術學習型態和需求都在改變,教科書已逐漸失去它的 傳統優勢,因此藝術教師不能再過度依賴教科書,無論教材或教法都應該與 時俱進,才能迎向現代教育潮流(陳錫祿,2004)。. 在新舊世紀交替的此時,人類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衝擊,由於資訊科 技的普及引發一連串的變革,教育也深受影響,科技發展開創了嶄新的學習 31.

(32) 型式,新的學習型態應運而生,面對這樣的轉變,每個人都必須突破舊有的 思維,調整自己的腳步配合科技的脈動,不斷地適應且持續地學習,以迎合 新時代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質(溫嘉榮,2001) 。學校是推動資訊科技高度成長 最重要的力量,學校大量栽培資訊科技人才,這些人才畢業後,很自然的將 資訊科技散佈到各行各業,直接促成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袁建中等,2003) 。 資訊社會的本質就是不斷地學習,為了工作的需要不停的吸收新知已成為定 律,學習不僅只是潛能的開發,更意味著學習能力的培養。新世紀的教育科 技將使整個教育生態產生鉅大的變化,對於教學活動、教學內容、教師、學 習者都產生重要的影響(溫嘉榮,2001)。. 未來的世紀是一急遽變遷的時代,由於資訊的發達,社會的脈動將更為 快速,若要能提高國家競爭力,提昇文化水平,並改善生活品質,成敗的關 鍵則在於教育不斷的改革,教學繼續的更新。因應資訊社會的來臨,學習環 境產生以下之變化(吳明隆,1998)。. ( 一 ) 學習地點從教室移向網路. 網路的學習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九年一貫課程也強調資訊融入各科的 教學,希望所有老師都能利用電腦作為輔佐教學的工具,讓學生都能透過網 路進行寬廣的學習。這種學習不再侷限於教室內,只要是能上網的地方就是 學習的場所。. 32.

(33) ( 二 ) 學習從被動的接受成為主動的要求:. 過去學生的學習少有自己的間與空間,較無法滿足適性化的學習需求, 在網路學習的模式下,學生可以較可以依照個人的性向與自己的興趣,調整 學習的內容與腳步。. ( 三 ) 學習成員由個人擴展為團體. 網路開展之後,學生的學習方式將會從單打獨鬥轉向團隊合作,以往競 爭式的學習會狹化學習的心胸,網路上的互動機制允許學習者進行團隊的學 習,激發無限的創造及思考潛能,讓學生在合作中共創成果,敞開胸襟分享 成功的喜悅,使人格發展更為健全。. ( 四 ) 教師角色從教學者變成學習的引導者. 由於知識快速的膨脹,知識體系日益龐大,知識的學習不盡限制在教材 的範圍之內,而學生的學習也趨向主動與開放,教師的角色已由教導者轉變 為學習的引導者,只要能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向,讓學生有更廣闊的學習空間, 便是有意義的教學。. ( 五 ) 課程內容從固定趨向變化. 網路的急遽發展,人類的互動管道增加,知識不斷地激增並創新,教材 內容亦不斷在改變,課程從穩定趨向更替。“變”已是課程活化的常規,也是. 33.

(34) 資訊化社會重要的變革之一。. 綜合上述,教育與資訊科技結合的重要性如下:. ( 一 ) 科技發展開創了嶄新的學習型式,新的學習型態應運而生,面對這樣的 轉變,每個人都必須突破舊有的思維,調整自己的腳步配合科技的脈 動,不斷地適應且持續地學習,以迎合新時代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質。. ( 二 ) 資訊社會的本質就是不斷地學習,為了工作的需要不停的吸收新知已成 為定律,學習不僅只是潛能的開發,更意味著學習能力的培養。新世紀 的教育科技將使整個教育生態產生鉅大的變化,對於教學活動、教學內 容、教師、學習者都產生重要的影響。. ( 三 ) 隨著資訊時代的降臨,藉由科技輔助,可以使學習更有變化。影音光碟、 電子書本、網路資源等,學習者可以同時進行數項活動,活潑生動又有 趣。由於藝術學習型態和需求都在改變,教科書已逐漸失去它的傳統優 勢。因此,藝術教師不能再過度依賴教科書,無論教材或教法都應該與 時俱進,才能迎向現代教育潮流。. 34.

(35) 二、 資訊科技融入藝術教學之教學效益. 邱秋美(2002)提到教師可以利用科技器材以提升教學效能,科技運用 於教學上具無限潛力,尤以領域之教材教法不熟悉者,可透過科技媒體的協 助,以達教學相長。可運用網路資源:公私營博物館、社教機構等均設有網 站,透過搜尋隨手可得,可擇適合階段指標及深淺適合學生程度者適時建檔, 以備不時之需;網頁製作媒材網站,影音圖像資源均甚為豐富,均可作為教 學之參考。對於音樂老師而言,亦有必要試著熟悉新的教學媒體與工具,一 方面使教材準備上更為便捷,一方面使得教學活動可以更為多元化(李賢輝, 2007) ,妥善且有效的運用資訊科技並將之融入教學中,對學習成效有明顯的 提升與深化的效果(楊棨等人,2005). 網路不只是一種工具、媒體,更是一個獨立的世界,年輕族群沉浸在網 路的虛擬世界裡感到歡娛,主要是它能同時刺激視聽感官,提供繽紛畫面, 呈現立體音響,讓人如置身不同時空,想像各樣的環境,它的互動功能更能 讓青少年經驗活潑快捷的回應及創意的活動(張翁偉儀,2004) 。自從網路藝 術社區的營造概念出現之後,藝術學習模式瞬間躍進,從稍早的單向接收, 進到雙向的互動,更擴散到多向的交流,它不受時空阻隔,提供即時、同步 資訊的優勢,功能強大。國內目前已有多處網路藝術學習社群組織的建置, 開創另類學習的空間與環境,藝術教學資料庫,經由多方資訊的湧進而不斷 累積、成長、豐富,改變傳統藝術教育資源的獨佔性;網路對話平臺,提供 35.

(36) 參訪者針對自己或別人拋出的問題,暢所欲言,自由表達個人的意見,分享 網友的看法,共同建構知識與價值;優質藝術教育網站互連,各具特色,能 夠滿足個別的需求,促進多元學習效果(陳錫祿,2004)。. 九年一貫課程強調以學生為本位、從生活出發、去中心化、多元、統整、 終生學習的觀點;透過藝術涵養人文素養應是廣泛且長期的,故藝術與人文 領域課程重視可運用的能力,而不只是技巧或知識,在「回歸藝術本質」 、 「螺 旋式課程概念」、「學習者中心」、「多元智慧教學策略」、「後現代多元文化」 等藝術課程內涵(呂燕卿,2002)中,適時的運用資訊科技工具,融入資訊 素養,除了用以支持增強藝術與人文的教學外,同時培養學生運用電腦與網 際網路等資訊工具的能力,以資訊素養輔助藝術與人文的終生學習,期望學 生生活在二十一世紀充滿科技產物,享受科技所帶來的便利外,還能成為具 有人文精神與素養,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現代世界公民(蔡文欽, 2004)。. 從電腦被開發出來運用以後,早在 l950 年代的初期,德國的科隆音樂工 作室已開始電腦音樂的運用工作。隨後國際間將電腦運用到音樂創作上,並 且看到許多大學內設立電腦音樂研究中心等,潛心於音樂創作方面的研究, 將音樂的發展推向時代的尖端。世界的音樂發展如此,電腦運用在音樂創作 上,是未來音樂發展必然的趨勢,想讓自己所創作的音樂跟上時代,能擁有 一個世界性的音樂觀,首要之務是放棄對於電腦非人性化機器的成見,建立 36.

(37) 起電腦與音樂結合運用的新觀念。音樂電腦化之後,電腦音樂做為藝術語言 不需要再依賴樂器才能實現。因此,對於沒學樂器的孩子,也增加了一個瞭 解音樂、玩音樂的新媒介,並提高一般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等,使得音樂的入 門不再是艱澀乏味的學習過程(李賢輝,2007)。. 從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內涵可發現視覺藝術的創作、音樂藝術的演 奏、戲劇藝術表演等,都含有許多實作性技能的教材內容,但是由於技能的 獲得必需要長時間不斷地練習、每個學生學習的進度也有個別差異、技能的 評量通常得採一對一的模式,這些問題常造成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之教學負 擔。而資訊科技則可以解決這些難題(李堅萍,2004):. ( 一 ) 學生可以在課後藉由電腦輔助學習軟體的協助,重複練習,並可以針對 困難之處隨機選取加以重複播放或放大顯示,因此學生依據自己的能力 能按部就班、調整學習進程而習得技能。. ( 二 ) 資訊科技輔助學生學習的時段沒有受到時間限制,學生可以安排自己的 時間進行技能的學習。. ( 三 ) 教師可以利用電腦適性測驗的評量方式,因應學生技能水準的層級,設 計或檢選評量選項,可減輕教師教學的負擔,也能充分發揮資訊科技因 應學生個別差異之輔助學習、診斷學習之功能。. 37.

(38) 國內學者蘇郁惠等人(2001)曾將遠距教學對於音樂教育之意義與價值 闡述如下:. ( 一 ) 跨越音樂資源區域性與時空限制. 國內音樂資源普遍存在有城鄉差異、資源分佈不均的情形,除了空間的 限制,一般的音樂展演活動多於晚間舉行,無形中造成音樂活動參與的不便。 遠距音樂教學可突破上述限制,透過網際網路達到資源共享,也使得諸多音 樂資訊的傳播更為寬廣。. ( 二 ) 促成音樂教育的全民化與普及化. 音樂藝術除了是一項精緻藝術之外,更應發揮其社會教育的功能,因此 也需顧及各層次人們的需求(陳郁秀,1999) 。透過電腦網路,不論是西式音 樂、傳統音樂或流行音樂,各種音樂資訊可快速的傳遞,人們也能針對個別 喜好點選欣賞,如此可促成音樂教育的普及與推廣。. ( 三 ) 兼顧音樂學習的個別性與合作性. 由於一般之教學較難顧及所有學生之不同需求,遠距教學除了固定時間 的教學活動外,學生可自我控制學習的時間、速度、地點,給予學生獨立自 主的學習機會,因此可積極地適應個別需求,消極地克服個別障礙。而網路 線上教學除了有遠距教學學習時空獨立之特色,又強調群體活動及合作學習 之重要性,可提供學生在課堂或課後的互動機會。 38.

(39) ( 四 ) 配合教學媒體的多樣化與統整性. 遠距教學的最大特色是利用各種媒體來學習。九年一貫人文藝術課程理 念強調學科之統整,網路資源正可提供藝術人文課程與教學整合的機會,透 過影像、聲音、圖形、文字等各種訊息,學生可由不同面向了解課程的內容, 提供教師豐富的教學參考資源,並增強藝術領域的智能,以符應當代訴求統 整與多元的教學理念。. ( 五 ) 達到音樂教育的國際化與多元化. 遠距教學具有開放教育的理念,追求「不論身分、不擇時地、不分老少、 不限媒體」的終身學習精神。為國際地球村的一份子,透過網際網路遠距教 學,我們可以建立與國外聯絡溝通的機會。應用遠距教學於音樂教育,可使 我國與各國不同的音樂資訊相互交流,在致力於卓越與突破的時代趨勢下, 遠距教學正是音樂教育追求國際化與多元化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研究者歸納資訊科技融入藝術教學之教育功能,在學生部分, 可以提供學習藝術的新媒介,滿足學生個別需求,提高學生學習動機,並促 進多元學習效果,更可以培養學生運用電腦與網際網路等資訊工具的能力, 以資訊素養輔助藝術與人文的終生學習。在教師部分,資訊科技的融入可以 解決藝術與人文教師之教學負擔,網路的數位平台可以提供教師更豐富多 39.

(40) 元、更有創意的教材,刺激學生的學習,進而提升教學效能。而遠距教學結 合現代資訊與通訊技術,使藝術教學可以突破區域性與時空性的限制,達到 全民化與普及化的目標,並能促使藝術教學朝向國際化與多元化之目標。. 三、 教師應具備之基本科技應用能力. 李賢輝(2007),認為為了配合資訊時代的轉變,教學亦必需革新,因 此教師教師必須具備運用網路的學習之能力。網路對教育的意義在於應用 它。我們如何教育這些出生在一個鍵就可以取得大量資訊的孩子?當我們在 討論科技在教育上的運用時,電子通訊未來將無止境的進入今日學生的生 活,全球快速的變化,政治疆界模糊,環境、恐怖主義、通貨膨脹等議題影 響著全世界,即使我們不去注意這些議題,它仍然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 今日的教師必須將運用網路的學習引入教室之理由之一在於,未來的大多數 的工作職場是電腦化的,有許多數位化的資訊必須處理,工作的合作者與競 爭者不再有地域的限制,而是來自於全球各地,因此需具備電子通訊的能力 與溝通的技巧。. 邱秋美(2002)認為,資訊網路的快速發展,勢必帶來校園生態的改變, 這是每位教師應有的心理調適,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亦不能自外。以領域課 程內容言,資訊能力學習範圍極廣泛:上網及網頁製作能力、簡易硬體維護. 40.

(41) 能力、文書處理軟體運用、簡報系統及熟悉常用的繪圖軟體等。. 此外,饒見維(2006)提到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的過程還涉及下列各項 通用能力:. ( 一 ) 高層次的認知與思考能力,包括:分析、綜合、價值判斷、創造思考等 能力。. ( 二 ) 人際關係與溝通表達能力、協調合作、分享與討論的能力。. ( 三 ) 運用科技與電腦的能力:運用電腦尋找資訊、運用電腦分析資訊、運用 電腦組織資訊、運用電腦呈現資訊。. 臺灣在資訊科技的廣泛運用下,已經徹底的改變傳統的教育形式。不論 是師生交流或是教學內涵等,都因資訊時代的來臨而有所轉變。透過電腦來 進行教學活動、應用科技輔助教學是教育部既定的政策方向之ㄧ;而事實上, 將資訊科技融入或輔助教學是站在教育第一線工作的教師最迫切需要了解或 習得的教育知能之一(李堅萍,2004)。. 由於電腦與網路科技的突飛猛進,所有的教師必須體認,使用電腦作為 教學工具已是大勢所趨,每位教師都必須面對未來資訊教學環境,因應環境 的變革,教師應有的準備如下(溫嘉榮,1999):. 41.

(42) ( 一 ) 教師應對電腦網路有基本的認知. 教師要能將電腦運用在教學上,首先應將電腦運用在生活中,如:資料 檢索、寄送賀卡、上網聊天等,在生活上運用純熟後,自然有意願將電腦應 用在教學上。. ( 二 ) 教師上網前的準備. 電子郵件應是教師使用電腦網路的第一步,此舉可增加教師間的訊息溝 通。. ( 三 ) 善用現有網路教學資源. 為充實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利用網站搜尋教材資源,並利用教學網站上 的資源進行教學之補充,還可鼓勵學生上網學習,充分運用教學資源並發揮 教學效能。. ( 四 ) 開發教師個人教學網頁. 教師可在網站上申請網頁空間,建置個人教學網頁,在教學網頁中豐富 教學內容與強化網路教材設計,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教師網頁是師生溝通的 最佳管道,教師的教學進度、教學內容、補充教材、家長留言、相關網站連 結等,都是非常良好的教學運用主題。. 42.

(43) 綜合上述,今日的教師必須將運用網路的學習引入教室之理由之一在於 有許多數位化的資訊必須處理,工作的合作者與競爭者是來自於全球各地, 因此需具備電子通訊的能力與溝通的技巧。現代的教師除了應具備文書處理 能力、簡易硬體維護、簡報系統與軟體運用的能力之外,還要具備上網及網 頁製作之能力,及熟悉常用的繪圖軟體,此外更需要善用現有的網路資源, 充分發揮教學效能。. 四、 藝術教育結合資訊科技之類型. 隨著 3G 時代之來臨,對傳統教育及訓練方式產生相當大的衝擊,李賢輝 (2007)認為科技在藝術教育上的運用有以下五種類型:. ( 一 ) 圖書館之數位化. 網際網路的發達,使得資訊檢索和取得已無國界之分了。現今各國大專 院校的圖書館都已從「傳統式圖書館」演變成「數位圖書館」 ;同時找資料的 力式,漸漸改變成利用網際網路,再加上各種輔助媒材,為使用者提供豐富 的資訊。類似數位圖書館,「傳統式博物館」也逐漸演變成「數位博物館」。 歐美各國目前努力將博物館的藏品加以數位化,發行光碟片,甚至以虛擬博 物館的電子形態將館藏透過網路展現於世人面前。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在這 方面的努力與成就非常傑出,藉由精心策劃製作的網站及光碟等數位化產 43.

(44) 品,除了將中華文物介紹給全球人士,並且因此陸續獲得多項網頁設計國際 獎項。. ( 二 ) 建立藝術教育線上學習資料庫. 所謂線上學習資料庫是其中的資料內容在建構之初,先依照使用者的學 習經驗、需求加以分類分項,並結合圖書資料查詢系統規劃內容。國外在這 方面已經做得很普遍,也很具有規模。如專門為視覺藝術提供高品質藝術資 訊的「藝術搜尋引擎(Artcyclopedia)網站;波士頓學院教授所製作的「建築 數位資料庫」 (A Digital Archive of Architecture) 。這許多線上學習資料庫使得 全世界的人,只要看得懂英文就能隨時欣賞包括美術、音樂、舞蹈、戲劇方 面的藝術資訊。我國方面,教育部正積極在利用網際網路高效率、高流通性 的優點,規畫一個統整性的藝術知識、資源及資訊網路資料庫。. ( 三 ) 建立線上藝術課程及教材平台. 一個能為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服務的線上藝術課程及教材應有下列三個 目的:1. 為課程相關領域提供豐富的知識與國內外藝術作品內容;2. 為校師 生和社會從業人員以及對該課程有興趣的一般民眾,提供即時互動的藝術教 育與推廣網路學習環境;3. 鼓勵學術界以網頁為媒介,將它們的學術研究成 果大眾化。至於教材內容,教師可以用簡單的多媒體方式,有系統的提供該 課程方面的藝術資訊,並配合教材內容設計適當的創作練習。如果能夠藉由. 44.

(45) 政府的整合機制,將不同學校的教學課程聯合並加以比較,那麼各校的學生 都可以在同一個公開貼圖區公佈,相互切磋。政府也可以結合產業界的力量 製作數位記錄影片,記錄社會中運藝術與藝術知識改善生活面的故事,將我 國的藝術教育成果藉由網路傳播到全世界。目前國立台灣大學通識教育課程 「西方藝術風格」即是朝這個方向努力編撰。. ( 四 ) 校內網路教學. 1. 網際網路促進各種資訊之交流,也造成傳統教育及訓練方式之改變。透 過網際網路,知識傳授者與追求者搭起的不單是一座供需橋樑,而是一 張張緊密的網,其價值在於充分的發揮了學習無國界與學習無時限的優 勢。教學是以學員需求為中心,以個人化、自主式以及多點對多點的交 流方式學習。網際網路的新興媒體科技,例如電子郵件、佈告欄、影音 光碟、互動教學體,乃至遠距教學系統,皆可提供比傳統課堂式教育更 多的學習內容及更便利的學習管道。這是「網路教學」學習模式引人之 處,也將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的主流方式。. 2. 網路教學在美國已是一套行之有年的教育方式,不但應用在各階段的教 育發展,同時由於市場的成熟,甚至開放透過網路修取學位。反觀華文 網路教學現今的發展狀況,雖不如歐美般的成熟健全,但也已開始陸續 展開。. 45.

(46) ( 五 ) 推展校外遠距教學. 1. 遠距教學是網路教學的延伸。它是運用現代網路與通訊科技,克服時間 與空間對於教學所形成的障礙,促成遠距間的教學資源共享與學習合作 關係,各實施學校間還可以透過研討的方式互相交流,分享心得,並進 而形成彼此之間的共同教學體系。若從終身學習理念來看,遠距教學還 可以將校園裡的教學資源引到社會成為推廣課程的教學利器。. 2. 由於遠距教學提供學生多元化的思維及學習方式,因此教師們不能再拘 泥於傳統的教學方法。實施遠距教學時,學生可以由宿舍、電腦教室或 家中,經由網路連線至學校的遠距教學網頁,並可以透過專門開發的網 路程式與其它同學線上交談或公開討論。更進一步者可以在網站上繳交 作業或是請教師回答疑惑之處,以加深上課內容的印象,或補足上課時 所缺漏疏忽的部分。前面提到的國立台灣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西方藝術 風格」就是用這種方式上課的。. 3. 此外,若有一些重要研討會或著名專家學者的講授課程,可藉由網路做 立即實況轉播,同時也能與遠端連線的教室內學生做互動,即時的教 學。根據這個理想發展下去,或許有一天學生就可以在所謂的「虛擬教 室」、「虛擬大學」、「隔空教育」的環境下上課了。. 46.

(47) 五、 藝術科技創造文化產值. 「音樂」是一種時間與空間的藝術,亦是表達與溝通的藝術。它藉由生 活體驗、心靈感動,個人風格及才華,所表現出的一種知性與感性創造社會 文明的藝術。社會的文明有賴於科技的不斷創新帶動整個社會經濟的繁榮, 以提昇人類的生活品質,科技與藝術同樣是生活中不可或缺帶動創造文化的 原動力。藝術應用科技創新藝術,而藝術豐富人類的生命力,兩者的結合可 以說是一種代表社會文明進步的象徵。此觀念若延伸至教育領域,科技教育 如果重視藝術的功能,而藝術又能善用科技,兩者結合必能締造嶄新的科技 藝術文化。. 1998 年 7 月,全世界學術上有名的雜誌 IEEE Spectrum 封面上有一句話: 「ART&TECHNOLOGY-When Artists And Engineers Work Together, The Result is Something Neither Can Expect.」 。雜誌裡並對「藝術與科技」做了特 別的報導。這篇報導一方面使藝術家們感受到未來會有更多的科學家投身於 技術的開發給藝術家運用;另一方面也是科學家們得知他們所開發的技術不 知不覺已被許多藝術家神妙的運用於藝術創作上,而成為作品的主角。這篇 報導讓全世界更加體認互動是科技與技術結合的原動力,藝術與科技整合的 時代不但來臨,而且也成了全球共同重視的一個課題(李賢輝,2007)。. 文化並非亙古不變、凝結於特定時空中的符碼,其樣貌會隨著時空及社. 47.

(48) 會環境的轉換而有所變動。因為科技時代的來臨,為當代藝術的發展帶來衝 擊,各種數位與科技的新媒體藝術創作蔚為風潮。台灣向以科技產業聞名, 因此當數位科技成為國際間當代重要的藝術創作潮流與科技文化反省的指標 時,數位藝術的發展與推動革外顯其重要性前瞻性。因此,行政院文化建設 委員會主辦推動「數位藝術創作計畫」 ,這個計畫希望透過「數位藝術知識與 創作流通平臺」(www.digiarts.org.tw),結合台灣科技與藝術人才,透過定期 的數位展演活動的辦理,將數位藝術推廣至全國的生活中。此外,還辦理台 灣特色的數位藝術展覽相關活動、不定時出版相關專輯叢書及 DVD、透過網 路社交機制與各種媒介推展數位藝術欣賞人口、經營線上學習資訊或線上藝 廊等功能,更透過網路連結與傳輸集結台灣、日本及歐洲等地的技術人才一 起創作,使台灣的數位藝術創作與國際接軌。台灣發展數位藝術領域有其獨 特的優勢及特色,擁有旺盛的創作能量與厚實的科技產業背景,使台灣的數 位創意產業不再只是移植歐美經驗,促使台灣有機會在國際數位藝術佔有一 席之地(經濟部工業局,2007)。. 世界先進國家越來越重視文化所帶來的經濟效益。2006 年英國科技與藝 術基金會(NESTA)報告指出,2000 年至 2005 年全球創意產業市場規模平均 增加率為 9.4%,遠高於世界經濟成長率平均 2.9%。這裡提到的創意產業, 指的是科技與美感創新的產業。這個數據足以顯示,「科技創新」與「美感 創新」是帶動經濟成長的雙引擎。運用創意創造更高的文化價值,已普遍成 48.

(49) 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策略(張克源,2007)。. 未來仍是科技擅場的時代,個人或國家想要佔有一席之地,必須擁有創 新的能力。把藝術融入一般課程,正可以透過藝術活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讓他們走出校園後,具備競爭的本錢,他們認為這是未來與世界一較長短的 關鍵。加拿大人重視如何把藝術活動融入課程,激發創造力與國際觀,不在 乎學生畫得美不美、跳得好不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天下編輯,2002)。. 1997 年建立於臺灣的全球第一個東方藝術授權服務公司,Artkey 公司獲 得了齊白石作品的開發授權之後,把這位國畫大師的作品限量使用在精美的 茶具上。另外,他們開發的一種股東會禮品,原價只有 20 萬台幣,但是用 齊自石作品《雀躍櫻桃》而授權開發製作後,藝術大師的附加值使他的價格 躍升到了 2000 萬台幣,是原來的 100 倍,是名副其實「身價百倍」!Artkey 公司業績最顯著的就是三大服務形態:一是產品授權。效果是通過名家藝術 品牌的授權使用,營造獨特的東方美感,大幅度地提升商品的附加值,強化 企業品牌形象。二,畫作授權。Artkey 公司提供量身定做的數碼化的藝術真 跡複製服務。採用高保真度的數碼攝像技術,把獲得授權的藝術大師作品大 量複製下來,而且可以根據客戶空間的大小,提供尺寸的縮放和選擇性複 製,使得藝術原作加值使用,成為讓消費者以平價享受高檔藝術品的一大突 破。第三,數碼授權。這是利用資訊技術所開發的一個廣闊市場空間。未來 學家奈斯比特說得好:一個高科技的社會,必然是一個高情感的社會。科技 49.

(50) 的發展如果捨棄了人文關懷,終將落入毀滅之路。」於是,Artkey 公司採用 數碼技術把經過受權之後的藝術品,使用於各式各樣的科技用品上,大大拓 展了高檔藝術品走數廣闊生活領域的道路(花建,2005)。. 綜上所述,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科技的發展開創了教嶄新的學習型 態,使整個教育生態產生巨大的變化。藝術教育透過與科技的結合,產生了 新的學習模式,學生獲得更多元化的學習。教師應用各種類型的科技融入藝 術教學,除了使教學創新與多元化,進而增進教學的效能。從長遠的目標來 看,透過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可以用新的手法創新與再造文化,促進藝術文化 產業的發展,進而提升國家整體的競爭力。. 貳、 教師永續經營的企業化概念. 一、 知識管理與藝術教學. ( 一 ) 知識管理的涵義. 吳毓琳(2001)認為「知識管理」意指管理組織內的知識,亦即將組織 內散佈於個人、各部門、各地及各事業單位的知識加以管理。透過知識的取 得、儲存、分享與創新,將散佈在組織成員中的「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 50.

(51) 知識」,以便有系統、有組織地運用知識去創新知識。. 張明輝(2001)認為「知識管理」係指組織應用資訊科技方法,配合組 織結構、組織文化等之特性,對組織中的知識進行蒐集、組織、 儲存、轉換、 分享及運用之過程。. 王如哲(2000)綜合學者定義提出:. 1. 知識管理等於「資訊和通訊科技」加上「新的工作組織」;. 2. 知識管理強調「無形資產」 之管理;. 3. 知識管理是一種「有意的策略」;. 4. 知識管理的對象是「智慧資產」;. 5. 知識管理是將「隱性知識外顯化」的過程;. 6. 強調「知識循環」的知識管理;. 7. 主張知識管理是「整合的知識系統」;. 8. 知識管理是透過「資訊管理」和「組織學習」來改進組織知識之使用。. 吳清山、林天祐(2000)則認為知識管理係指將組織內的資訊和人員作 有效的管理和整合,透過組織成員知識的共享、轉化、擴散等方式,成為團 體制度化的知識,促進知識的不斷創新,以增加組織 的資產,擴增組織的財. 51.

(52) 富和創造組織的智慧。. 王誕生、林柏章(2001)指稱知識管理乃將個人知識透過知識創新、知 識儲存、知識分享與知識利用等活動,轉化為組織的知識,以協助組織追求 更高的績效、成長能力與更好的競爭力。. 吳清山(2001)闡述知識管理是一種知識收集、整理、分析、分享和創 造的處理過程,使原有的知識不斷的修正和持續產生新的知識,而且能將這 些新舊知識加以保存和累積,使其有效的轉化為有系統、制度化的知識,這 種知識不斷產生、累積和創新的循環,可以幫助組織採取有效的決定和行動 策略,進而能夠增加組織資產、擴增組織財富、提昇組織智慧和達成組織目 標。. 林海清(2001)認為知識管理是系統的管理與運用組織智慧,包含有形與 無形的人才與經驗,並透過網路與資料庫的技術加以整理儲存管理,作為組 織提高產能的有效工具和策略以創造價值;就知識建構而言,它代表的是一 種管理思潮,是一種新的觀念、新的思考、新的策略。. 余國華(2002)認為在教育界的知識管理其意義可就兩方面來說明:. 1. 就組織層面而言,知識管理為組織將資訊和人員作有效的管理和整合的 一種策略,組織藉由建立資料庫及鼓勵成員間的多元分享與相互學習, 進而將知識應用在教育實務上,以達成教師及學校效能的提昇。 52.

(53) 2. 就個人層面而言,知識管理可視為個體有意的整合、轉化、分類與儲存 資訊(外顯知識)及與同仁相互學習、分享內隱知識的策略,其最終目 的乃促進教師自身全面效能的提昇。. 綜合上述,所謂的知識管理係指透過資訊科技的方法將知識收集、整理、 分析、分享和創造的處理過程,使舊知識不斷的修正並持續產生新知識,並 將這些新舊知識加以儲存、管理與整合,使其有效的轉化為有系統、制度化 的知識,能有效提高組織的效能與產值。. ( 二 ) 知識管理在教師專業知能上的應用. 近二、三年來,知識管理的浪潮不但影響全球經濟的競爭局勢,更蔓延 到學校教育,迫使學校教育必須加速改革,而教師是學校教育革新的主導角 色,更需要透過方法,尋找、瞭解、組織、外顯化,進而創新並活化各項知 識,促使學校教育發展與知識型社會的脈動相互結合(陳美玉,2004)。. 身繫知識傳承大任的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及時趕上知識進步的脈動, 透過知識管理的觀點省察個人的專業學習與發展情況,並以知識管理的方法 系統化與創新個人知識,才能因應變動越來越大的教學環境。教師必須強化 個人專業實踐知識的獲取、吸收、組織、管理、創新與活用能力,才能有效 53.

(54) 的促發其更寬廣且快速的再學習潛能,掌控目前及未來多變且愈發不可預測 的教學情境,成如一位具有實踐智慧的專業教師(陳美玉,2004)。. 在強調知識管理的時代中,知識管理被證明是創新知識、進而強化組織 適應力與競爭力的重要作為。唯有個人或是組織做好知識管理,才能累積有 價值的經驗,達到聚集與應用知識的加乘效果。教師的專業在此,全新時代 的發展亦不例外。Nonaka 認為,知識轉換可以分為四種模式:共同化 (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內化(internalization)、結合 (combination)(陳美玉,2003)。. 陳美玉(2003)指出可以利用「共同化」、「外化」、「內化」及「結合」 等四種知識轉換的模式於教師個人知識管理。建議適合的做法如下:. 1. 在共同化方面:以同儕間的經驗分享、教室觀察、同儕教練或是教學檔 案觀摩等方式,進行個人內隱知識的相互移轉。. 2. 在外化方面:透過集體對話與合作反省方式,同時也採用隱喻、類比、 觀念等較具象性的語言,將內隱知識具體化為可溝通、擴散、紀錄,並 轉化為文字檔案的外顯知識,以促進教師專業觀念的更新。. 3. 在內化方面:進一步將許多值得嘗試的教育理念透過教師本身的實踐, 從做中學體驗該理念真正的內涵。. 4. 在結合方面:透過個人理論建構的方式,將一些新的觀念、理論、實踐 5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形成 形成 形成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推理論證 批判思辨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3 分析文本、數據等資料以解決問題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4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

本研究是以景觀指數進行對 1993 年、2008 年與擴大土地使用三個時期之評 估,其評估結果做比較討論。而目前研究提供研究方法的應用-GIS 與 FRAGSTATS 之使用方法。從 1993 年至

第三節 負數概念之 負數概念之 負數概念之迷思概念 負數概念之 迷思概念 迷思概念相關研究 迷思概念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為完成上述研究目的,本文將於第二章依序說明 IPTV 的介紹與現況,以及詳述 e-SERVA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