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多元文化的藝術形式風貌

第三章 藝術形式與後現代化的影響

第四節 多元文化的藝術形式風貌

自從費洛本(Paul Feyerabend,1924~1994)的多元思想,主張從單一原則或 傳統模式跳脫出新的界域之後,「多元」有其包容性,強調相互的「競爭、批判、

在視覺上的意義,但前人對墨色為主的論調已被當今耀眼而飽滿的色彩所取代,

圖 13 郎世寧 乾隆皇帝大閱圖 絹本設色 圖 14 郎世寧 萬樹園賜宴圖 絹本設色 322.5×232 ㎝ 無款 北京 故宮收藏 419×221 ㎝ 1755 年 北京故宮藏

近代東西方繪畫藝術的交融,自徐悲鴻、林風眠、蔣兆和等人開始已有半個 多世紀,他們最大的貢獻是為現代畫家提供了多種思維與創作形式的可能,這種 可能隨著時間的推進已成為必然。從徐悲鴻的作品《愚公移山》中,可以看到現 代中國繪畫受到西方立體觀念的影響,在形式上所發生某些早期的變化。進入二 十世紀 80 年代以來,隨著中西文化多方位的交流滲透和深入發展,傳統的精英 文化意識受到揚棄與質疑,文化的多元共生成為新的潮流。西方藝術觀和表現手 法不斷地被理解、吸收、消化與運用,中國畫在藝術觀念和技法手段等方面都發 生很大的變化與挑戰,而反應在構圖形式上尤其明顯。自元、明以來盛行的詩、

書、畫、印四位一體的佈局已不再是畫面形式的唯一,西方的色彩、透視及滿式 構圖等形式表現方式被廣泛使用。這在人物畫上更為明顯,人與環境的依存關係 在焦點透視上走向成熟。而傳統的散點透視構圖法,如黃大元《小鎮夜市》(見 圖 15),和西方焦點構圖法,如林進龍《凝神》(見圖 16),以及兩者兼容的構圖 法,如吳文龍《夢蝶》(見圖 17)共集一堂,進一步豐富地拓展我們在構圖形式 的視野和思路。而以下是對台灣當代的水墨表現形式做出歸納與分析,部份以新 世代所創作的水墨現象來觀看,作品的優劣並不在此作評論,而以現象學的方法 作表述;

圖 15 黃大元 小鎮夜市 圖 17 吳文龍 夢蝶 水墨設色 135×70 ㎝ 絹本設色 225×86 ㎝

圖 16 林進龍 凝神 水墨設色 90×142 ㎝

1、西洋透視法的介入

說到西洋當代藝術的焦點透視法對中國繪畫的影響,首先還是要說西方寫 實造形在中國畫壇的推廣和深入。寫實造型,也可稱科學造型,其基本特徵之一 就是要講究焦點透視方法指導下,形體在人們視覺感受中的比例關係。而隨著寫 實的造型被引進東方教學體系,美術學校形成了以西畫造型方式為基礎的中國畫 教學模式。焦點透視、人體的比例關係是這個基礎的核心點,它與傳統中國畫教 學所形成的差別是分明的。中國繪畫受到焦點透視的影響,物體造型是以焦點透 視為基礎,而它周邊所搭配的從屬畫面就必須由近而遠的表現焦點透視法則,這 樣才能形成系統化的視覺感應和審美邏輯。因此,現代寫實的水墨畫在構圖上,

往往是採取焦點透視與散點透視相結合的方法來表現,這種似此似彼的構圖方 法,也成為當前中國畫的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形式特色。然而焦點的透視法則除了 體現在人物畫上,同時也反映在山水畫與花鳥畫及現代建築的表現上。如黃銘昌

《九份石階》(見圖 18)與孫翼華《魚與玫瑰的對話》(見圖 19)。

圖 18 黃銘昌 九份石階

水墨紙本 123×63 ㎝ 1977 圖 19 孫翼華 魚與玫瑰的對話 彩墨 95×95 ㎝ 2001

2、環境客觀化

中國畫在畫面構圖的呈現一向是以寫意式的表現方法為特點,也就是說傳統 中國繪畫的佈局是根據主體形象的需要由作者主觀佈局安排,不受空間、角度、

大小甚至時間絕對的限制,具有極大的自由度和隨意性,任何可以利用的物象都 能被採納於同一畫面中。如高義瑝《台北福居》(見圖 20)、江兆申《黃山》(見 圖 21)。然而,隨著焦點透視的影響日漸深遠,人們對畫面環境客觀實在的事實 認知,也逐步得到認同而表現在作品中,客觀的視覺現象是越來越明顯,特別是 寫實的繪畫。如袁金塔《調車場》(見圖 22)與曾肅良《靜夜時分》(見圖 23)

這種受西方繪畫影響的構圖方式是體現在寫實繪畫的創作中,具有相當的普遍 性,也是中國畫創新過程的一種探索方向之一。

圖 20 高義瑝 臺北福居 圖 21 江兆申 黃山 水墨紙本 水墨紙本 189×93 ㎝ 147×75 ㎝

圖 22 袁金塔 調車場 水墨紙本 圖 23 曾肅良 靜夜時分 彩墨紙本 240×120 ㎝ 1976 45×45 ㎝ 1998

3、色彩的強度 下圖 24 黃才松 飛天 水墨紙本 69×47 ㎝

中國繪畫自唐宋以降,逐漸

發展出「墨分五色」的色彩觀,

以墨韻的變化性來表述「胸中之 逸氣」。而唐代王維的論調「畫道 之中,水墨為上」更是文人水墨 畫的信仰,以書法的線條用筆為 主要架構,配合黑白二色來取代 五顏六色的論調。在追求內在精 神與筆墨特質時,中國的水墨繪 畫不斷地走向師徒相承,而逐漸 缺乏創造的原動力。但在「東方」

及「五月」畫派的鼓吹及林風眠 的繪畫影響下,將「色」帶入「墨」

的領域中,彩與墨互相交融,化解黑與白的重複性與單一性,將色彩的視覺效果 注入觀者的視窗中,並將色彩的心理效果帶入自我內在情緒的衝動。如黃才松《飛 天》(見圖 24)與白丰中的作品《早春》(見圖 25)。

上圖 25 白丰中 早春 彩墨 67×69 ㎝

右圖 26 蔡國聖 神曲 水墨 137×69 ㎝ 2002

4、筆墨趣味的詮釋

中國水墨畫在筆墨方面是極為重視,也有所多的相關論述,講究運筆古秀、

不滯不澀、蒼勁挺拔、遒勁渾厚、落墨有神、如動如飛、墨韻淋漓、五彩具全。

但在時空環境不同的背景下,現代人對筆墨的定義與古法而有所區別。在講求個 人的精神與當下情緒,以直觀的態度與率性而為的觀點,在表現主義的影響下,

「縱使筆不筆,墨不墨,自有我在」、「心墨無法」、「無法之法是為至法也」。在 當今部份的水墨畫家欲超越傳統意義上書法用筆的論調,取而代之的是用破豪散 鋒勾勒出濃重的線條,以及非常隨意自在而不加修飾情緒的皴擦渲染,或潑或灑 甚至自動技法的運用,使畫面上的筆墨效果具有傳統所沒有的破碎美、含混美和 重複美。如蔡國聖《神曲》(見圖 26)。

5、物體空間的立體感

中國的繪畫追求的是主觀的平面佈局,而不像西洋繪畫那樣強調客觀空間的 立體性,試比較中國宋朝郭熙的《早春圖》(見圖 27)與西方梵谷的作品《收割》

(見圖 28)之間的差別。但是,隨著西方繪畫在中國不斷的成熟,我們的美術 教學的課程安排,似乎對於西方繪畫中的素描與水彩教學單元比中國水墨畫的認 識、操作與中國藝術精神的認知更為重視。教學課程比例的不平衡狀態,也影響 學生的視覺經驗而體現在繪畫上,所以作品中對空間審美的認識,也極大地擴展 到中國畫對空間的認識與呈現。而西方的空間感、立體感的表現成為當前創作者 接受美術教育前的基礎認識。而在對於畫面物象的體積感、空間感的要求也必然 要在構圖形式上有相對的改變,否則僅僅某物像做了立體化的表現,其它物件元 素未做適當的調節配合,則會導致作品畫面的不協調與衝突感,除非創作者有特 殊的創作意涵。當然,空間立體化在中國畫中的表現並不是西畫立體感的翻版,

在借鑑西畫的表現方法和手段的過程中,現代中國畫在構圖上運用空間的形式正 在不斷地成熟與顯現。

圖 27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108 ㎝ 圖 28 梵谷 收割 油畫 73×92 ㎝ 1888 1072 台北故宮藏 阿姆斯特丹 梵谷美術館藏

空間立體化與傳統中國畫構圖中空 間景深處理的差別,主要體現在造型體 積化的量感、環境透視線的縱深距離感 以及物象之間的銜接等幾個方面。如許 綾讌《懷思》(見圖 29)、張韻明《蒙特 婁咖啡座》(見圖 30)中背景的處理

上圖 29 許綾讌 懷思 彩墨 102×75 ㎝ 左圖 30 張韻明 蒙特婁咖啡座 彩墨 64×69 ㎝

6、畫面佈白空間減少

空白是中國畫構圖非常重要的形式美追求之一,是中國畫形成具有民族特色 的藝術風貌的一大特色。一般在西畫的表現方式上,大都喜歡在畫布上打上一層 基礎色後,再依畫面內容一層層地堆疊所需要的顏色,以呈現形象的體積感與厚 實度,所以留下畫布純白的底色較為少見。但在審美趣味的轉移與受西方焦點透 視法的影響下被當代水墨繪畫創作者廣泛的採用,而所帶來的必然變化就顯現在 其作品上,充滿景像內容的構圖形式安排,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構圖方式,其基 本涵意就是畫面空間被越來越多的客觀景物所充實。這種情況在人物、山水、花 鳥各畫種都可以找到非常典型的例證。如陳炳宏《潛意識的渴望》(見圖 31 )、

吳士偉《繁枝華露》(見圖 32 )、羅振賢《月夜敘幽》(見圖 33)等等。

圖 31 陳炳宏 潛意識的渴望 水墨紙本 圖 32 吳士偉 繁枝凝露 彩墨 160×53 ㎝ 2006 249×119 ㎝ 下圖 33 羅振賢 月夜敘幽 水墨紙本 69×69.5 ㎝ 1996

當然此現象除了是西 洋與日本繪畫的影響外,

一方面,是藝術家們希望 可以更直接地表述自己內 在的胸襟與意念,把對於 社會不滿的情緒與環境所 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和迷惑 性地表述在作品畫面;另 一方面,也是對傳統中國 繪畫中藝術樣式的一種挑 戰 與 社 會 心 理 的 現 實 反 映。在這樣的審美意識改

變下,空白的地位就被實在物體形象所取代,而空白的所帶來的藝術聯想空間,

也就轉化為形象與形象組合後的畫外聯想。但是,不管是空白減少也好,還是空 白被轉化為其它藝術表現形式也好,空白在畫面中所具有的藝術效果都是不容忽 視的。隨著畫面形式語言的變化發展,實可作虛,黑可作白,計白當黑,有可以

也就轉化為形象與形象組合後的畫外聯想。但是,不管是空白減少也好,還是空 白被轉化為其它藝術表現形式也好,空白在畫面中所具有的藝術效果都是不容忽 視的。隨著畫面形式語言的變化發展,實可作虛,黑可作白,計白當黑,有可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