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形式的創新與風格展現

第三章 藝術形式與後現代化的影響

第三節 形式的創新與風格展現

結合。現代水墨多樣化的表現,除了在自我開發的多樣化技法中去發展、成熟,

上圖 2 張羽 靈光第 27 號˙漂浮的殘圓 宣紙、水墨 99×90cm 1995

左圖 1 洪根深 人世間 水墨 1993

2、墨的思維展現:水墨裝置的出現,將「水墨」原有的意念詮釋隨之受到 挑戰,「水墨」在當今所代表的意義,便成了一種屬於中國的「感覺」。藝術家已 不再把水墨的表現領域只限定在山水、人物、花鳥或走獸等形象,而是以水墨的 概念來呈現文化的「感覺」如王仁《No.4.1995》(見圖 3)其只以墨色的鋪成,

將內在情境感知呈現出來。對東方來說,水墨象徵了東方文化精神的歷史精華,

但這角度無法將水墨語境帶領到與全球對話的領域。47在蔡國強的作品中《自畫 像:鎮魂》(見圖 4),以裝置爆破的方式來表現水墨的情境,其重點在顛覆創作 以往的水墨認知,但這種類水墨的風情若在中國的水墨語意內,則就不那麼有時 空意境的感覺。

47 高千惠,《藝種不原始》,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 年,頁 100。

圖 3 王仁 No.4.1995 宣紙、水墨 100×100cm 1995

圖 4 蔡國強 自畫像 鎮魂

火藥油畫布 167×118cm 1985-1989

3、遊戲人間的卡漫風:台灣在五十年代受西方的現代主義思想下,水墨的 表現也受到各種思潮的影響而呈現在水墨表現上,其中受到西方普普藝術的影響 形成國內水墨的普普風。而李察˙漢彌頓(Richard hamilton)寫出普普藝術的定 義是;大眾化的、片刻的、可以擴大的、大量作的、年輕的、機敏的、性的、迷 惑的、商業化的。48其藝術家的創作思維是想從極普遍尋常的物件中創作美感,

把生活和藝術的鴻溝填平,並改變了材料與物品的觀念,而不注意它的實用問 題。如鄭善喜的《萬事如意》(圖 5)與洪雅倫的作品《童趣玩味》(見圖 6),將 生活所見的動物圖像造形結合水墨的材質,以漫畫式的、趣味性的、幻想式的、

調侃式的及具有超現實手法的異想空間,以表現當代「玩世」的一種創作思維。

48 何政廣,《歐美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2001 年,頁 162。

圖 5 鄭善禧 萬事如意 彩墨 37×45 ㎝ 圖 6 洪雅倫 童趣玩味(局部)水墨紙本

70×414cm 200

4 組構下的立體派:90 年代,陸續出現一種形式風貌的繪畫表現,是結合了西 方立體派,即變形、拼貼等手法所形成的異化山水形式。這種風格的展現可回朔 到明清變形主義的畫家陳洪綬、崔子忠等人的作品。而我們也可以從西方藝術表 現中找到此風貌,以幾何、立體與平面化的構成手法,具圖案樣式的透視觀與三 遠法。如袁旃的作品《新華》(見圖 7)把傳統的符號結合了西方立體形式,從 一個完整的物象逐漸解構成不同切面空間的組合,把幾何一一在回歸中國山水的 意象裡,用符號的表徵來佈局出畫面內容。

圖 7 袁旃 新華 彩墨絹本 52×90.5 ㎝ 1998

5、感性的表現主義:表現主義是泛指 1970 年代末期、80 年代初期在美國和歐 洲一群畫家所創作的作品中顯露的一種新趨勢,是對於歐洲美國 60 及 70 年代中 欠缺感情、冷漠表現的一種反動。而這種思潮也在留學於歐美的藝術家中,引進 了此表現觀念到國內,49而在國內的水墨畫表現中,運用繪畫語言來表達強烈的 內在情感,筆墨狂放瀟灑、線條奔放如飛、色彩強烈激昂,所描繪的形象則是自 由發揮,無拘無束地盡情揮灑。如陳庭詩的作品《87-10》如(見圖 8)與蕭名誼 的作品《憂》(見圖 9 )。

圖 8 陳庭詩 87-10 水墨 115×90 ㎝ 1988

圖 9 蕭名誼 憂 彩墨 101×127 ㎝

6、水墨的超現實情境:中國的繪畫表現本身就有一種超現實的意味,早期 商周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漢代的畫像磚或著魏晉時顧愷之的《女史箴圖》(見圖 10)等都是一種超現實的手法呈現,而近代西洋的超現實主義崛起,水墨的表現 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重新被引用在當今的水墨形式上。當代台灣的水墨畫家陳其 寬的作品《大地》(見圖 11)他巧妙利用了中國山水畫中的「移動視點」,而時 間的因素在他的作品裡有了極大的突破,因為我們看到的不再是確定時間中的景 象,而是一個不確定的時間景象在畫面裡的「變動」,除了具有超現實的意味外,

也呈現出一種超時空的情境。而在何懷碩的作品《月河系列》(見圖 12),河流 蜿蜒如女人曼妙的軀體,蒼蒼白白、幽幽異異,具有綺夢的詩情,徜徉在天地的

49 何政廣,《歐美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2001 年,頁 192。

風華中。水墨走造境,造境是一種虛擬,50虛擬是與人類的視覺經驗中不存在的 景象,而虛擬或者超現實的表現形式,在當今的視覺藝術中也不斷地被呈現著。

圖 10 顧愷之 女史箴圖(局部)絹 21×350 ㎝ 倫敦 大英博物館藏

左圖 11 陳其寬 大地 紙本˙彩墨 182×31 ㎝ 1983 下圖 12 何懷碩 月河 水墨˙紙本 65×127 ㎝ 1996

50 高千惠,《藝種不原始》,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 年,頁 98。

第四節 多元文化的藝術形式風貌

自從費洛本(Paul Feyerabend,1924~1994)的多元思想,主張從單一原則或 傳統模式跳脫出新的界域之後,「多元」有其包容性,強調相互的「競爭、批判、

相關文件